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958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7 大小:1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1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docx

学而思高中历史讲义

            第一部分:

古代史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把握:

1、古代:

1840年以前

2、政治制度:

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

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

3、发展过程及趋势

4、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宰相制、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选官制、监察制度、行省制度等。

知识梳理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占领朝歌。

(2)分封制的实施:

A、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

B、内容:

“封建亲戚,以番屏周”(实质是贵族政治)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C、作用:

巩固周朝统治,强化中央控制能力,扩展统治区域,传播先进文化,形成区域特色。

推进部族融合,有利于促进民族统一体的形成。

D、局限性:

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容易构成对王室的威胁。

宗法制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

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关系;(注:

大小宗的划分与关系)

(3)核心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4)结果: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5)作用:

凝聚宗族,保证了贵族特权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2)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3)实质均为等级隶属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知识拓展

1、中西分封制在时间与内容上的不同

时间:

中国的分封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出现;而欧洲的分封制则在中世纪(法国查理大帝实行分封是公元8——9世纪);

内容:

中国略;欧洲分封制下,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不僭越,即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

2、时至今日,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

请你举例谈谈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并分析在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答案提示: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至今仍然存在,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城隍庙中的牌位、家族的礼仪,家庭中嫡长子地位的责任、家族大盘聚餐的习俗等。

积极影响: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家族血脉相连、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导与练》P8(现实链接)

消极表现:

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在家长制压力下抹杀年轻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是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概念理解:

1、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的评价(认识)

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前期)

(1)政治:

彻底打破了传统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

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3)民族: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

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发展过程中及后期)

(1)政治:

形成长期的人治传统,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

(2)经济:

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阻碍商品经济的更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3)思想: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民主思想遭封杀,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方法提示:

评价这一历史现象,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探讨。

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的全面地评价,不能一概而论。

3、17——18世纪中西历史发展大势比较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取代在然经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腐朽

民主政治开始确立

军事

装备落后,军队腐朽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

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重商主义,发展外贸,殖民扩张

文化

大兴文字狱,科技文化落后

思想启蒙,仅达科技迅速发展

总体

封建制度农业文明没落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崛起

知识梳理:

一、秦汉“大一统”的政体(确立——巩固)——“汉承秦制”

1、形成的条件:

秦统一六国(原因、经过、影响)

2、郡县制(实质是官僚政治)

(1)目的:

实现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维护和巩固统治。

(2)内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与分封制比较:

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特点:

皇帝任免官员,官员不得世袭。

(4)作用:

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强干弱枝,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典题:

(2005年天津高考)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管理的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3、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核心——皇权的至高无上;

4、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及其职能。

5、君权与相权:

(1)相的含义:

《导与练》P6第1题

(2)君相之争的演进:

汉代:

汉承秦制,汉初丞相掌握行政实权;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建立“中朝”(或内朝)来限制相权。

唐代:

三省六部制(注意初期与后来的差异)

宋代: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相权。

明代: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参照〈导与练〉P5基础整合完成)注:

知道各朝代的监察机构或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如汉代御史大夫、唐代御史台,宋代的提点刑狱司,清代都察院等。

见《导与练》P6第5题

7、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世官制:

官制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特征:

世袭;贵族垄断;

适用时期:

先秦、秦代;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员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特征:

封闭,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适用时期:

两汉(西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认识:

当时完善但具有封闭性。

(3)科举制(重点):

通过科举考试进行选官的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选官制度。

特征:

考试(科目为儒学经义)

适应时期:

隋唐——清

演变:

隋开创、唐完备、宋加强、明清僵化、1905年废除。

实质:

一种将人才诱入最高统治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如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认识(评价):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统治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

③促成了普遍持久地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④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平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社会进步;

⑤局限性:

考试科目狭隘,尤其明清时的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阻碍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8、行省制度

原因(背景):

元朝辽阔的疆域及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的奠基作用。

创立:

元代确立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内容: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

管理:

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元代、明代、清代;

影响:

便利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对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今天我国省制的开端。

规律总结: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行政区划分演变:

(2007年上海高考考查过:

时间顺序)

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

演变趋势:

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加强。

典题:

(高考2006年四川)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

知识概括:

1、西周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的比较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连

大一统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皇帝任免调遣,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管理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务管理权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比较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丞相职权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又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于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于完善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梳理: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丞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表现(明太祖朱元璋)

2、内阁制的设立

原因:

“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设立:

明成祖朱棣

职权与地位:

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初期官位较低,后逐渐提高。

管理:

以太监牵制

影响:

加强了专制,但又导致宦官参政,政治黑暗。

3、明代的特务政治

目的:

加强专制

机构:

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

职权与管理:

不受司法限制,用刑残酷;除锦衣卫外,都有宦官主持。

认识:

恐怖统治、专制统治、残暴统治。

二、军机处(教材插图)

1、军机处

设立:

时间、原因、权力的变化

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

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跪授笔录”、“照葫芦画瓢”。

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密折制:

雍正帝,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加强了中央的政治权力的集中。

3、大兴文字狱: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阻碍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专题知识规律总结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体现了继承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新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暴力手段等;

(3)程度空前强化:

体现在《大明律》、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军机处、文字狱等

(4)体现时代性:

君主专制达顶峰,并且走向反动,体现我国封建专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积极:

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稳定秩序、发展经济、抵御侵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重要作用;

消极:

从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帝统治,具有反动性;从措施看,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把全国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在根本上潜伏了更大的、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典题:

(2001上海)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然而此后的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逃避现实、万马齐喑的局面。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请指出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

提示:

原因:

清朝大兴文字狱(或文网严密)。

后果:

禁锢思想、阻碍学术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等)

项目

     明朝

        西方(英国)

背景

丞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众多杂务于一身

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始于英国,由国王咨询机构——枢密院演变而来

产生方式

人选与权力由皇帝决定

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席位中政党领袖担任。

首相从议员中挑选人员,提请国家元首组成内阁。

职权

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后权力增大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作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

并非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西方权力民主的象征。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把握:

1、概念理解:

所谓经济结构,即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专题知识概述:

不仅应讲述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还应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努力,然后从中归纳出基本特点。

3、专题知识结构(标题)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4、本专题主干知识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古代中国经济部门及经济制度(结构):

农业、手工业、商业;

(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特点)

①中国古代农业: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②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

在中国长期的古代历史中,始终处于农业经济补充,而居于次要地位;

知识梳理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作工具的演进)

1、创制耒耜:

传说神农氏创制

2、刀耕火种:

原始阶段;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关注教材史料说明)

3、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2)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工具有:

便于中耕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

——工具有所改进

(3)东汉:

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取代。

(4)唐代:

曲辕犁。

4、影响

(1)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但由于中国传统的长期以来的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理解提示:

原因在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

5、特点:

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突出特征,这一特征促进中国农业的发达发展,中国也正是以先进发达的农业闻名于世的。

认识: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本质上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社会土地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极少。

(1)井田制:

商周时代,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2)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废除井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

(3)均田制:

北魏至唐前期,后均田制遭到破坏。

2、农民的地位与处境: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2)农民处境: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收获很少的一部分。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的现象。

思考: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理解提示:

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是导致封建国家解决不了土地兼并问题的关键。

而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

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造成农民暴动。

(4)中国古代农民暴动:

大都与土地有关(如明朝的“贵贱均田”和“均田免粮”。

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1、地位: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2、表现:

(1)战国时期:

李冰——都江堰——四川;

郑国——郑国渠——陕西;

西门豹——西门豹渠——河北。

(2)汉代:

关中——井渠——新疆

黄河治理:

是中国水利史上重要内容。

王景治理黄河。

(3)唐代:

设渠堰使,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4)宋、明、清都十分重视水利。

(5)灌溉工具:

隋唐五代时期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的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

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见《导与练》P64)

(1)农业的耕作方式

(2)农业的经营方式

(3)古代土地所有制演变

(4)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色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条件:

生产关系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生产工具因素:

铁器、牛耕的普及,灌溉工具的改进,是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政府扶持: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3)特点:

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

封闭性:

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影响:

积极方面:

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为增加收入,注重精耕细作;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消极方面:

由于规模小,条件简陋,加上封建剥削严重,农业始终维持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5)地位:

始终在中国封建统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

家庭手工业、田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1、自然经济:

概念、地位、特点、影响;

2、家庭手工业:

(1)特点:

①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②生产的大部分产品由农民自己消费,所用原料也大都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

(2)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3、田庄手工业

(1)背景:

汉代,土地集中,豪强地主控制的田庄;

(2)特点:

①部门齐全:

纺织、养殖、药材、冶铁等;

    ②田庄手工业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认识:

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田庄经济的发展具有割据性和分散性,它的壮大会危及中央政权,在古代社会经济中和小农经济相比所占比例不大,因而庄园经济不会成为封建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4、“工官”:

官营手工业(汉武帝时代起)

认识: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官营手工业不仅仅是有利可图,满足其奢侈的生活需求,也更是其加强和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也反映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关系,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手工业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手工业的主流,使得手工业有序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手工业者的自由,阻碍了手工业的正常发展。

知识归纳:

  由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营目的是为了自给自足,再加上其分散性、封闭性的特点,因而缺乏活力,从而制约了经营规模和技术发展,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到了近代,这种局限表现得更为明显。

古代手工业部门

1、纺织业:

(按时间顺序,归纳其发展状况)

(1)新石器时代:

①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纺织工具:

陶纺轮,骨梭、骨针、骨椎;

③纺织原料:

麻、葛、家蚕丝;

(2)商代:

①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国有六职”;

②管理:

专门指导桑蚕生产的官员;

(3)汉代:

①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见教材图片及史料);

②丝织品行销地中海,中国被称为“丝国”;

(4)唐代:

官营纺织业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5)宋代: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已经推广到闽、赣等地区,当时丝织业水平也有新的提高;

(6)明代:

在一些纺织业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雇工)

 归纳:

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主要特点

 1、从原料看:

麻、葛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

 2、从经营形态看:

官营、地主官员私营、农民家庭

 3、从发展程度看:

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4、从发展趋势看:

是中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2、冶金业:

(1)先秦时期:

铸铜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注意教材中与两河流域的比较)

(2)汉代:

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

(3)南北朝时期:

出现灌钢法,用于制作兵器;

3、陶瓷业

(1)制陶业:

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

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经风靡一时;

(2)制瓷业:

①早期的瓷器不过是一种釉陶,又称原始青瓷;

②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③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

代表是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

④唐代以来各地的瓷窑各具风格:

河北定窑、河南均窑、江西的景德镇、浙江龙泉窑、陕西西耀州窑等;

⑤清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雍正年间,该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