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92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docx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一、概述

本病是鼻窦粘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

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

(1)病历摘要:

万某,男,30岁。

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

脉弦滑,舌苔薄白。

处以加味辛夷散:

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

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

1剂未完,病已痊愈。

(《临证会要》第24页)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

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

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

刘康平验案

(1)病历摘要:

杨某,女,24岁。

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

西医治疗未效。

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

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

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

处方:

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

上方连服12剂而愈。

(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

213)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

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

(1)病历摘要:

李某,男,35岁。

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

西医诊为鼻窦炎。

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

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

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

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

上方连服15剂而愈。

(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

30)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

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

(1)病历摘要:

李某,女,38岁。

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

屡治未效。

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

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

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

上方连服10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

32)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

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

郭某,女,35岁。

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

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

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

舌红,苔薄,脉平。

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

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

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

上方连服10剂而愈。

(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

45)

(2)妙法解析:

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

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

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

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

邹某某,男,15岁。

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

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

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

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

二诊:

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药中病机,处方:

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鼻内点药同前。

连服20剂,鼻渊病愈,未再发。

(李凡成,《新中医》1990;9:

7-9)

(2)妙法解析:

《针灸聚英》说:

“足少阳经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

”睛明穴夹山根,在眉棱内侧,与鼻近。

又王冰注《脏气法时论》亦云:

“肝厥阴脉,自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故本例患者病机从肺与胆经郁热熏蒸鼻窍认识。

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

方中鱼腥草、黄芩、龙胆草、甘草清解肺与肝胆热恋邪;生黄芪益气扶正以排脓除涕;藿香芳香化浊除涕;当归尾活血以利通窍;法夏、苍术燥湿健脾化浊以助除涕;苍耳子解毒除涕;川乌温经止痛,对鼻渊头痛无论何证,均有止痛佳效。

白芷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木通通经行水,以助利窍止涕。

外治以麻黄、桂枝、苍术、乌梅、黄芩、细辛麻油煎炸滴鼻,以辛温通窍,化浊止涕。

李文学验案

(1)病历摘要:

邱某,男,18岁。

患鼻渊4年,长期脓涕不止,前额胀痛,头晕脑胀,西医诊为鼻窦炎,屡治未效。

刻下脓涕多,前额胀痛,头晕眠差,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微滑。

处以温胆汤加减:

陈皮、竹茹、半夏、茯苓各12g,甘草、枳实、胆南星、黄芩、瓜蒌、川芎、菖蒲各10g,白芷15g。

上方6剂而愈。

(李文学,《四川中医》1989;6:

48)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痰热内蕴,熏蒸鼻窍认识。

方中陈皮、甘草、半夏、茯苓为二陈汤,燥湿除痰;枳实行气,助二陈汤与胆南星、瓜蒌清热除痰;黄芩清胆热;竹茹清胆和胃;川芎、菖蒲、白芷辛温,芳香通窍除涕。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除痰,通窍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

周某,男,10岁。

鼻流黄脓涕,量多而有腥味,晨起头痛重,注意力不集中,咽干口苦3个月余。

查见双侧鼻中甲红肿,中鼻道脓涕积滞。

舌红,苔黄,脉弦。

证属胆热移脑。

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

龙胆草、甘草各3g,薄荷5g,黄芩、桔梗各6g,菊花、桑叶、苦丁茶、鱼腥草、鹅不食草各10g,芦根30g。

上方5剂而诸症减,原方去苦丁茶续服3剂而愈。

(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

45)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胆热移脑,熏蒸鼻窍认识。

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

方中龙胆草、黄芩、苦丁茶、薄荷清泄肝胆热恋邪;菊花、桑叶、鱼腥草、芦根清泄肺经热邪;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鹅不食草辛温,通利鼻窍;桔梗肃肺止涕。

4.脾胃湿热,熏蒸鼻窍(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

黄某,男,38岁。

鼻流黄浊涕量多,持续性鼻塞,失嗅,头重昏痛,精神倦怠,纳谷欠佳,病程两月余。

查见双侧鼻中下甲粘膜充血肿胀,少许粘涕附着,照片示双上颌窦炎。

舌偏红,苔腻微黄,脉濡。

证属脾胃湿热上蒸鼻窍。

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

藿香、茯苓、葛根、焦山楂、神曲各10g,木通、菖蒲各3g,白芷、辛夷、川芎各6g,薄荷5g,六一散12g。

上方10剂而愈。

(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

45)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湿热上蒸鼻窍认识。

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

方中六一散、茯苓、木通利湿清热;藿香、菖蒲芳香化浊,通利鼻窍;焦山楂、神曲健脾;薄荷宣肺,葛根清疏阳明,助白芷、辛夷、川芎通窍除涕。

5.肺胃郁热,熏蒸鼻窍(聂印验案)

(1)病历摘要:

李某,女,35岁。

诉半年来反复感冒,头痛鼻塞,流浊涕,如脓如髓,腥臭难闻,嗅觉减退。

经医院诊为慢性鼻窦炎。

刻下除上症外,并见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苔微黄腻,两寸脉浮数。

证属郁热内蕴。

治以凉膈散加味:

大黄、芒硝、薄荷各9g,栀子、黄芩各12g,连翘15g,甘草6g,竹叶3g,菊花、荆芥穗各10g。

3剂后症状显著减轻,续以上方加减共服12剂而愈。

(聂印,《山西中医》1986;5:

34)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蕴热熏蒸鼻窍认识。

治以清泄肺胃,疏风通窍。

方中大黄、芒硝、栀子、黄芩清泄肺胃热邪;荆芥穗、薄荷、连翘、菊花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竹叶利尿清热;甘草清热,调和诸药。

6.气虚不足,郁热熏鼻

干祖望验案

(1)病历摘要:

鲍某,女,12岁。

患儿自4-5岁起即脓涕奇多,夏轻冬甚,平时易感冒。

查见两侧鼻甲不肿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

舌淡胖有齿痕,脉小弦。

证属胆腑郁热,肺气虚弱。

处方:

龙胆草3g,栀子、白芷、苍耳子各10g,辛夷、薄荷各6g,芦根30g。

上方5剂即效,脓涕由黄转白,质由稠转稀,舌象同前,脉平。

再以苍耳子散加党参、淮山药等,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

(项楠,《中医杂志》1987;2:

13-14)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从胆腑郁热,肺气虚弱,邪毒久滞鼻窍认识。

先以治标为主。

方中龙胆草、栀子清利肝胆邪;白芷、苍耳子、辛夷、薄荷为苍耳子散,祛风通窍除涕;芦根清肺除涕。

二诊时,热恋邪渐解,正气不足,当以扶正祛邪为主,药用苍耳子散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

丁某,男25岁。

常年性脓涕不干,鼻塞4年。

头昏重,易出汗,易感冒,询知其近来涕黄粘,查其左侧中鼻道少许脓涕,鼻粘膜色红,舌红,苔薄白脉略数,证属肺虚郁热,处方:

党参、黄芩、苍耳子、桑白皮、熟地黄、地肤子、紫菀各10g,炙黄芪20g,鱼腥草15g,辛夷、白芷各6g。

上方进4剂后,涕转白粘而少,郁热渐解。

去黄芩、地肤子、鱼腥草,加茯苓10g,续调治16剂而愈。

(徐绍勤,《新中医》1987;8:

4-6)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亏虚,郁热久蕴,邪滞鼻窍认识。

方中党参、炙黄芪益气固表;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以其舌红脉数,当兼阴虚,故用熟地黄滋阴扶正;紫菀肃肺,地肤子利湿化浊,助苍耳子、辛夷、白芷通鼻除涕。

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清肺除涕之功。

叶益丰验案

(1)病历摘要:

魏某,男,42岁。

诉头痛鼻塞流浊涕,反复发作3年。

近因疲劳过度,又感外邪,病情加重。

服宣肺散邪之剂及藿胆丸不效,且精神日差,伴前额头痛,鼻流黄浊涕,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身疲乏力,胸膈痞闷,短气纳呆。

舌淡苔白微黄,脉细弱。

治以补中益气汤合泻白散加减:

黄芪30g,党参20g,白术、茯苓、升麻、辛夷、天竺黄、桑白皮、地骨皮各10g,陈皮、甘草各5g,上方连进5剂后效果明显,原方增损共进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两年未发。

(叶益丰,《江苏中医》1988;3:

18-19)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脾气虚,郁热上干鼻窍。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升麻、陈皮、甘草益气健脾,升发清阳;天竺黄、桑白皮、地骨皮清热祛邪;辛夷通利鼻窍。

全方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清肺通窍之功。

7.肺气亏虚,邪滞鼻窍(王德鉴验案)

(1)病历摘要:

陈某,女,46岁。

诉鼻塞流脓涕量多、头痛五年,近1个月来加重。

平时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眼疼痛,睡眠欠佳,口淡口干,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查见双下鼻甲稍肿大,双中鼻甲肿胀,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引流,双眼内眦压痛,前额压痛。

照片示全组鼻窦炎。

证属肺气虚弱,邪滞鼻窍。

治以补益肺气,祛邪通窍:

黄芪、鱼腥草各12g,白术、防风、苍耳子、白芷、辛夷、皂角刺、菊花各10g,土茯苓20g,木通15g,3剂。

二诊:

药后鼻塞及涕减,头痛锐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细。

上方去鱼腥草、加天花粉15g,续服10剂。

三诊:

鼻塞轻微,少涕,无头痛,舌脉同前。

上方去辛夷、土茯苓、加太子参、生薏苡仁各20g,7剂而愈。

(罗晖等,《新中医》1993;12:

3-4)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虚弱,邪滞鼻窍认识。

治以补益肺气,祛邪通窍。

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鱼腥草、菊花、土茯苓、木通清热解毒祛邪;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皂角刺活血通窍排涕。

二诊方中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三诊方中,加太子参、生薏苡仁益气健脾。

8.肺脾气虚,湿浊上干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

叶某,男,46岁。

患鼻窦炎两年余。

症见早晚鼻塞,头昏重不适,涕由鼻咽下流。

不思饮食,大便稀溏。

查其双下鼻甲肥大,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收缩下鼻甲后见中鼻甲水肿,嗅裂处有白粘浊涕,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此属脾虚不运,水湿聚于窦窍。

处方:

炙黄芪15g,党参、陈皮、防风、苍术、石菖蒲、茯苓各10g,薏苡仁12g,升麻8g。

复诊:

上方加减出入18剂后鼻病愈,大便亦已成形,予补中益气丸两瓶以巩固疗效。

又案:

李某,男22岁。

鼻塞,流白粘涕3个月。

3年前患过敏性鼻炎,每至秋凉即作,至夏方止,现常鼻塞,间有喷嚏,涕液或黄或粘白,或为水样不定,平日以流白粘涕居多,头痛,耳鸣。

经中、西医治疗,仅鼻塞、喷嚏时有缓解,秋冬极易感冒,查其鼻粘膜肿胀暗滞,左中鼻甲肿胀,左中鼻甲息肉样变,双中鼻道有粘液样涕,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

证属肺脾不足,气虚邪滞。

处方:

党参、白术、白芷、防风、徐长卿、乌梅、苍耳子各10g,茯苓12g,薏苡仁、黄芪各15g,炙甘草5g,陈皮6g。

复诊:

上年11月初诊,次年10月方来再诊,谓服上方后效好,连服15剂竟得一冬平安。

脉证同前,仍予原方加减调治而愈。

(徐绍勤,《新中医》1987;8:

4-6)

(2)妙法解析:

前例患者从脾虚不运,水湿上干鼻窍认识。

方中炙黄芪、党参、陈皮、苍术、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防风助黄芪、苍术益气固表;石菖蒲芳香化浊,升麻升发清阳。

后例患者病机从气虚邪滞认识。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炙甘草、陈皮黄芪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防风祛风,助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白芷、苍耳子通窍除涕;徐长卿祛风利窍,乌梅敛肺,均有抗变态反应之效用。

朱祥成验案

(1)病历摘要:

吴某,女,50岁。

慢性上颌窦炎6年。

常年流黄浊涕,嗅觉减退,头胀乏力,纳呆,记忆力下降。

查见双鼻甲肿大,中鼻道有脓涕。

舌淡,脉细弱。

处方:

生黄芪、忍冬藤各15g,党参12g,白术、茯苓、皂角刺、白芍药各10g,升麻、丝瓜络、藿香、苍耳子、辛夷各6g,生薏苡仁20g,7剂。

二诊:

脓涕减少,头胀减轻。

处方:

上方加地龙12g,7剂。

三诊:

症状基本消失。

中鼻道仍可见脓涕引流,鼻甲肿胀消退。

以原方去苍耳子,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

(王永华,《浙江中医杂志》1987;7:

321-322)

又案:

姚某,男,51岁。

右鼻常堵塞,流脓涕,鼻内臭气数月。

曾在某医院作CT检查为右侧鼻腔新生物及右上颌窦炎(霉菌性)。

因患者惧怕手术,转求中医治疗。

刻下:

右侧持续性鼻塞,涕脓浊,有臭气,头胀痛,近期加重。

检查见右中鼻道有息肉样物,并见粘稠脓浊物潴留,苔薄白,脉细。

证属肺脾两虚,邪滞鼻窍。

治拟健脾益肺,祛邪通窍:

生黄芪15g,茯苓10g,甘草10g,桔梗10g,白芷5g,桑白皮10,黄芩10g,浙贝母10g,苍耳子10g,辛夷10g,忍冬藤15g,连翘15g,鱼腥草30g,败酱草20g,藿香10g,石菖蒲5g,丝瓜络5g,茜草10g,7剂。

复诊:

患者谓服药至第五剂时,感鼻腔内有一块状物搐鼻时往鼻后孔流入咽部,不慎吞下,遂感鼻腔通畅。

查见鼻腔未见息肉,苔薄白,脉细弦。

药中肯綮,不事更张,原方加牡丹皮10g,7剂。

三诊:

鼻通气好,涕少,鼻臭气已除,头不胀痛,鼻道清洁,苔薄白,脉弦细。

再宗原方加生薏苡仁30g,连服几个月。

9个月后复查,鼻腔正常,CT检查,右上颌窦病变明显减轻,西医专家认为不再需要手术治疗。

(《朱祥成耳鼻咽喉科医学文选录》第198-199页)

(2)妙法解析:

前例患者病机从脾虚,浊邪上干鼻窍认识。

方中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忍冬藤、皂角刺、丝瓜络活血通络以助排涕;白芍药和营,升麻解毒升清;藿香芳香化浊,助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

地龙通络利窍。

后例从肺脾失健,湿浊邪毒滞鼻认识。

治以健脾益肺,祛邪通窍。

方中重用生黄芪、茯苓、生薏苡仁、甘草健脾益肺以治本,脾气健,则清升浊降,肺气充,则清肃除邪;配合鱼腥草、败酱草、连翘、桔梗解毒排脓清肺;桑白皮、黄芩、浙贝母清肺肃肺以祛邪;苍耳子、辛夷、白芷、石菖蒲、藿香通鼻化浊除邪;忍冬藤、茜草、丝瓜络、牡丹皮活血通络,以利逐邪外出。

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徐轩验案

(1)病历摘要:

江某,女,15岁。

诉鼻塞不利,鼻涕稀黄,嗅觉减退3年。

伴头昏健忘,纳差。

查见双侧下鼻甲红肿,中鼻道有少量分泌物,上颌窦区压痛。

舌苔薄白,脉细。

证属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

处方:

黄芪、党参、白术、白芍药、蔓荆子各10g,炙甘草、升麻、石菖蒲各3g,葛根6g,薏苡仁、苍耳子、藿香各10g。

上方连服10剂而效,再以益气升清成药半月收功。

(徐轩,《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4:

41-42)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鼻窍认识。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薏苡仁、炙甘草健脾利湿化浊;白芍药和营;蔓荆子、升麻、葛根升发清阳以利窍;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浊;苍耳子解毒除涕。

贾春芒验案

(1)病历摘要:

李某,男,16岁。

自诉经常感冒,间断鼻塞,粘涕量多,头昏不清,记忆力下降,不辨香臭,病已二年。

查见双侧鼻中下甲充血红肿,鼻道有粘液样分泌物,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粘膜肥厚,窦腔模糊。

证属肺脾气虚,湿邪上犯。

治以健脾益肺,运化湿邪:

黄芪、白术各15g,薏苡仁、茯苓各12g,苍耳子、五味子、芡实各10g,辛夷6g。

三诊:

上方已服10剂,诸症好转,仍有流粘涕。

上方加金婴子、桑螵蛸、淮山药各10g,5剂。

四诊:

涕止,嗅觉改善不明显。

此乃浊阴盘踞清窍之故。

处方:

太子参12g,白术、茯苓、菖蒲、杏仁、葛根各10g,陈皮、通草各6g,葱白1尺。

上方服10剂后嗅觉恢复。

(贾春芒,《河北中医》1986;5:

37)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肺脾气虚,湿邪上犯认识。

治以健脾益肺,运化湿邪。

方中黄芪、白术、薏苡仁、茯苓、芡实益气健脾,利湿化浊;五味子敛肺;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

三诊方加金婴子、桑螵蛸、淮山药补肾。

四诊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益气健脾;菖蒲芳香化浊;杏仁宣肺;葛根升发清阳;通草通经利窍;葱白辛散,以利通窍。

李改先验案

(1)病历摘要:

肖某,男,46岁。

鼻塞流黄白粘涕四年余,屡治少效。

刻下持续鼻塞月余,涕清稀量多夹有脓涕。

伴低热咳嗽痰多,头脑胀闷,气短乏力,胸腹胀满。

查见鼻粘膜灰白,下鼻甲水肿,呈贫血状,左侧中鼻甲息肉样变,中下鼻积脓,清稀灰白,含泡沫,兼夹黄脓。

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粘膜呈向心性增厚,额窦及筛阴影加深。

舌淡苔白腻,脉滑无力。

证属脾肺气虚,湿浊上犯,清窍受阻。

处方:

生黄芪、生薏苡仁各30g,白术15g,防风9g,白芷、苍耳子、藿香、葛根各10g,菖蒲6g,紫苏叶、杏仁各10g。

水煎不少于400ml,分两次服,日1剂。

煎沸时以热气熏鼻10min。

上方服10剂后去紫苏叶、杏仁再服10剂而愈。

(李改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

44-45)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肺气虚,湿浊上犯清窍认识。

方中生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生薏苡仁健脾利湿;藿香、菖蒲芳香化浊;白芷、苍耳子通窍除涕;葛根升清解肌,苏叶、杏仁宣肺以助通利鼻窍。

煎沸时以热气熏鼻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9.脾肾阳虚,寒凝鼻窍(华良才验案)

(1)病历摘要:

张某,男37岁。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已8-9年,时轻时重,夏轻冬重,多方治疗未效。

症见经常有多量白色粘涕或如胶冻,鼻塞,嗅觉减轻,头昏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萎黄,畏寒,动辄出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近两年来阳萎早泄,阴囊部经常湿冷,脉迟弱无力,两尺尤甚,舌苔薄滑。

查见双鼻甲息肉样变,中鼻道有白色粘稠分泌物。

照片示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粘膜增厚,密度普遍增高,诊为双侧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证属脾肾阳虚。

治以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苍耳子、辛夷、党参、白术、陈皮、炮附片、诃子肉各10g,生黄芪30g,炙甘草、升麻各8g,薏苡仁30g,肉桂8g,合欢皮15g。

服药15剂后诸症好转,而鼻塞、失臭如故,涕尚多,头昏健忘,鼻腔无明显改善。

上方去党参、升麻、甘草、加人参8g,细辛4g,菖蒲10g,连服25剂而愈。

(华良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6:

21-23)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肾阳虚,邪滞鼻窍认识。

方中党参、白术、陈皮、生黄芪、炙甘草、升麻、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炮附片、肉桂湿补肾阳;苍耳子、辛夷、合欢皮解郁安神;诃子肉敛肺除涕。

复诊方中,人参益气扶正;细辛辛温通窍;菖蒲芳香化浊通窍。

全方合用,共奏益气温阳,化浊通窍之功。

10.肾阳不足,寒凝鼻窍(叶益丰验案)

(1)病历摘要:

孟某,女,32岁。

患鼻渊9年,近来益甚,终日头昏晕痛,涕清稀,眼干涩,屡治无效。

某医予辛夷散3剂,服后反见涕清不止,头痛眩晕益剧,竟卧床不起。

刻下面色不华,腰背酸楚,足膝寒冷,腹中气攻,纳差,夜寐不宁。

舌淡胖,六脉沉细。

此乃肾亏阳衰。

治以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菟丝子各30g,淮山药20g,枸杞子、山茱萸各10g,杜仲20g,鹿角片、辛夷各10g,附片、肉桂、炙甘草各5g。

上方5剂后诸症好转,原方加当归,再进10剂而愈。

(叶益丰,《中医杂志》1985;11:

29-30)

(2)妙法解析:

此例患者病机从肾亏阳衰,邪滞鼻窍认识。

方中熟地黄、菟丝子、淮山药、枸杞子、山茱萸、杜仲、炙甘草补肾益气;鹿角片、附片、肉桂温阳补肾;辛夷通利鼻窍。

全方合用,共奏温阳益气,补肾通窍之功。

11.阴血不足,邪滞鼻窍(李斯炽验案)

(1)病历摘要:

胡某,男,58岁。

鼻渊病史9年,先后手术3次未愈,其中几个月前一次手术出血较多。

现鼻不通,脓涕夹血,头昏目眩,自感上重下轻,走路不稳,口中微渴,咳嗽痰稠,舌质干红,苔腻微黄,脉浮大微数。

证属风湿热邪化燥伤阴,治以祛风清热,排脓养阴:

苍耳子、浙贝母、知母、黄芩、桑白皮各9g,辛夷、白芷、桔梗、薄荷各6g,金银花、百合各12g。

4剂。

二诊:

鼻塞浊涕情况大有好转,余症亦改善。

上方加蝉蜕6g,地骨皮12g,天花粉12g,共服约20余剂收功。

(《李斯炽验案》第二辑,第51-52页)

(2)妙法解析:

本例患者病机当属阴血不足,清窍失养,热邪滞鼻。

治以祛风清热,排脓养阴.方中辛夷、白芷、薄荷祛风散邪;黄芩、浙贝母、知母、桑白皮、金银花清热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解毒除涕;百合养阴。

二诊方中,蝉蜕祛风;地骨皮、天花粉清热生津。

12.气血瘀滞,邪阻鼻窍(王灼灼验案)

(1)病历摘要:

梁某,女,23岁。

鼻塞流脓涕头痛反复发作年余,每遇外感鼻塞加重,头痛甚,夜不能安卧。

查见鼻粘膜暗红,鼻甲肿大,鼻道脓涕滞留,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炎,舌暗红,苔薄白略干。

从血瘀痰凝论治。

处方:

桃仁、赤芍药、地龙、茯苓各10g,川芎8g,薏苡仁12g,蒲公英10g,辛夷8g,石菖蒲10g,甘草6g。

连服上方12剂而愈。

(王灼灼,《广西中医药》1989;5:

26-27)

(2)妙法解析:

此例患者医者从血瘀痰凝鼻窍认识。

方中桃仁、赤芍药、地龙、川芎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茯苓、薏苡仁利湿化浊以排脓止涕;蒲公英解毒祛邪;辛夷通窍;石菖蒲化浊通窍;甘草调和诸药。

三、按语

本病属中医鼻渊范畴,亦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古代相关文献资料极为丰富。

鼻渊病名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

如《素问·气厥论》说:

“胆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