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902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docx

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读书

案序

1

教学

目标

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图片,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

(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

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1)篇幅短小

(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

3、学生自由练读、展示读。

4、练习读出节奏。

5、全班读。

师评价。

三、理解古文意思。

出示第一句:

(1)指名读

(2)猜猜它的意思。

(3)齐读这句话

(4)这些可爱的动物怎样吃食饮水的?

再读。

出示第二、三句

①猜猜大意

②出示个别注释,理解其异者,能为人言。

读懂文言文,看注释很重要。

③古文与学过的比较

④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奇特的本领能为人言吗?

⑤再读第二句、第三句

出示第四句

1、指名读出语气。

2、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哪种说法好(反问语气,强调,意味深长)齐读

这篇小古文,哪一句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因为读书,人类学会了什么本领?

因为读书,人类有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

四、积累背诵

读得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把小古文读会了,能背吗?

指名背,齐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古文,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

有读有猜有组词法,有注释理解法,有旧知识比较法。

当然,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大家课下去发现、去总结。

古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课下大家能读懂更多更好的小古文。

教后反思:

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2、读书有三到

案序

2

教学

目标

1、能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懂得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揭示课题:

读书有三到 

3、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媒体出示:

 

 《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4、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交流板书:

心到、眼到、口到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2)齐读古文。

 

2、通读全文,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1)师:

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至今为世人学习,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语调的古朴之外,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

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

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

细读课文,思考。

 

(2)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

为什么?

        

原文: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3)小结: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

    

3、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教后反思:

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3、读书须有疑

案序

3

教学

目标

1、能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读书有三到》,自由读,复习背诵。

2、指名背诵,齐背。

二、介绍作者:

朱熹

1、指名说一说。

2、教师补充。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三、学习《读书须有疑》

1、出示古文: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自由练习朗读。

(2)指名读。

齐读。

2、指导读出停顿。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理解古文。

(1)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2)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

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

(3)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4、自由练习背诵。

5、同桌互背,齐背。

教后反思:

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4、铁杵磨针

案序

4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⑴出示题目,指名读,读后评议。

⑵猜一猜,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

那么“铁杵”呢?

⑶看一看,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

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我们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

“欲作针。

”白/笑其拙(zhuō)。

老妪(yù)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教师引领,慢慢诵读。

⒋标出停顿,自由朗读。

⒌同位互读,互帮互辅。

三、细读感悟

1、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

⑵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⑶读一读带有“曰”的语句。

2、人物称呼,不断变幻。

⑴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

找一找。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辩一辩:

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

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⑶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3、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

⑵议一议:

李白笑谁笨拙?

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

(老媪、老妪,所以,“其”在这里指老妪、老媪。

⑶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⒋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之=问谁?

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⑵读一读带有“之”字的语句。

四、尝试背诵

1、看着填空,尝试背诵。

2、乐于展示,我来背诵。

3、眉飞色舞,齐声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看: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开开心心地诵读,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愿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

下课。

教后反思:

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5、曹冲称象

案序

5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介绍《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2、介绍曹冲

曹冲(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

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

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

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

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二、学习古文《曹冲称象》

1、出示古文

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

知矣。

 

2、自由朗读,齐读。

3、理解古文。

置:

放      刻:

做标记        

译文:

曹操得到一只大象。

想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是(象太重了)没办法(用秤)称出来,曹操的小儿子叫曹聪,跟曹操说:

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

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

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4、指导读出正确的停顿。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5、解释词义。

 

操之幼子    之(  的 )  幼( 年纪小  ) 

水痕所至、   至(   到达 ) 

复称他物    复(   再  ) 

6、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

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

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7、你认为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你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曹冲是一个聪明能干、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孩子。

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只有积极动脑筋思考。

我们才能想出好办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8、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

教后反思:

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6、道边李苦

案序

6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指名背诵《曹冲称象》。

2、板书课题《道边李苦》,齐读课题。

3、介绍王戎:

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啦!

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

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之所以是竹林七贤,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史称“竹林七贤”。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二、初读小古文

1、借助拼音自己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

苦李。

”取之,信然。

2、指名两生读。

评价。

三、精读小古文

1、过渡:

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2、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谁来读一读?

指名一生读,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吧!

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3、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评价:

李树上的李子可真多呀!

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像要把树枝都压弯了似的。

4、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诸小儿怎么做的?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什么叫竞走?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5、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怎么知道的?

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

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采光了。

6、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结合注释背诵古文。

注释:

诸小儿:

小伙伴们。

多子折枝:

果实很多压弯了树枝。

竞走:

争着奔过去。

信然:

真是这样。

 全文翻译:

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

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

“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拿来一个真的是这样。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古代的小故事,认识了王戎,他善于观察、积极动脑。

教后反思:

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7、破瓮救友

案序

7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回忆课文,作好铺垫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司马光》吗?

还记得课文内容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这个故事的。

板书课题:

破翁救友  

3、指名读正确(读准“翁”后鼻音),猜猜题目的意思,(理解“破:

砸破、打破”、“翁:

缸”) 

4、齐读题目。

  

5、出示文言文,同学们比比看跟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有什么不同?

 

6、这是两千多年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因文章短小,又叫小古文。

自己先试着读读。

 

二、示范引领,读通文章 

1、第一遍读下来肯定觉得有点难吧,其实只要读好了,读顺了,你会觉得它简单几句话就能表达意思了,想听老师读读吗?

要注意记清老师读时的轻重快慢,语气停顿。

 

2、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

(逐句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正确,略有节奏。

) 

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哪一句是写破瓮救友的?

(第三句),第一、二句写了什么?

(七岁读《左氏春秋》)。

 

三、趣读“破瓮救友” 

1、我们先来读读写破瓮救友的这一句(出示第三句),你能根据学过的课

文猜测每一小句的意思吗?

通过你的表情来表达你的意思。

看其他同学能否猜出来。

 

群儿戏于庭:

高兴的, 

追问:

为什么这么读?

群儿戏于庭,可能会做些什么游戏?

指导高兴地读。

  

一儿登瓮:

紧张的,  

追问:

同学们猜猜为什么要读得那么紧张?

足跌没水中:

难过, 

追问: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失足掉入缸中被水淹没,足:

脚。

跌:

跌入、掉入。

没:

淹没。

) 

指导读好停顿:

足/ 跌没/水中 

掉入水中会怎样?

(无法呼吸,情况危急,不及时抢救就会出人命„„ 

指导读出紧张的语气。

连起来读: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慌张、愤怒 

皆:

都;弃:

抛下(掉入缸中的小朋友)。

 

光持石击瓮破之:

敬佩,沉着,尽心尽力 

2、指导读好句子。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

 

(1)从此后非常喜欢《左氏春秋》,手不释卷,以至于不知道口渴、饥饿,不知道寒冷、炎热。

 

(2)说明司马光爱读书, (3)指导读好句子。

 

3、试着用古文来介绍司马光,学生练习,指名介绍。

 

五、尝试背诵 

1、这篇小古文的三句话我们都读懂了,现在试着背下来。

 

2、学生练习,齐背。

教后反思:

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8、孔融让梨

案序

8

教学

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孔融让梨》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种美德。

初步知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文字入手,初步感知小古文

1、先看老师写一个字,谁认识?

左边是一个示字,现在就是示字旁,左边是一个豊字古代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

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有关了。

2、给礼组个词。

(礼貌,敬礼)

3、其实。

我们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古到今也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诗文和有关礼的故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礼有关的小古文。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先借助拼音把这篇小古文读上两遍,把字音都读准了。

出示小古文:

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

答曰:

“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同学们你们刚才读着小古文有什么感觉?

(短小、不容易懂)

古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两种文体都是都可以作为记录,写在纸上,不同的是“古文,只是写在纸上平常说话却不是这样。

而现在我们的文章,写在纸上的意思就是你想说的,和我们平常说话的语言差不多。

2、看看如果去掉拼音读行不行?

指导速度慢一点、有节奏、有韵味。

3、老师配上音乐范读,学生听老师读,在必要停顿的地方用笔画一下斜线,做个记号。

4、同学们根据刚才画的节奏先自己练习两遍。

5、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小古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吗?

三、精读,明文意

1、第一句话谁来先说一说。

第二句,连起来说一说。

2、理解了古文的意思肯定能读得更好。

点名读,男女生读。

3、正是孔融有礼让的好品质,所以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

这一句不光讲了孔融的故事,也讲了孔融的品质。

请大家利用看注释的方法来自己读读这句三字经并试着自己理解意思。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注释: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4、请一个同学说说意思。

5、古代的童子读的时候都会摇头晃那,我们来试试看,连读两遍。

孔融因为礼让而流芳百世,我们的语言文字中还有很多与礼有关的成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中国的经典型古诗文,其实我们平常多读读、多背背古诗文你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再一次在古典音乐中回味孔融让梨的故事。

教后反思:

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齐陵街道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教学内容

9、守株待兔

案序

9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文,尝试背诵。

2、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

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谈话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经典文言文寓言中,(出示图片),看是什么?

2、板书课题,解题:

伸出手咱们共同写课题。

理解“株”和题目的意思

3、了解韩非子:

出示图片:

这是韩非子,姓韩名非,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我们尊敬地称他——。

韩非子不仅是尊称,他也是——。

出示书图。

这本书是后人集结他的作品编辑而成的。

书中记载了300多个小故事。

今天我们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4、回忆方法:

对于今天学的课文先干什么?

出示读出韵味的方法,生回忆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读易错的句子

(1)折颈而死指名读红字,大家读,说字意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出示标有断句的句子:

这句话应该这样读,自己试试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指名读,大家读)

4、读出韵味

自由练读,指名读。

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