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788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docx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长春市调研)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列强入侵,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晚期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原因。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并未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①错误。

排除含有①的选项,故答案为B项。

2.(2014·北京东城区统检)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其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评论的对象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都批判了中央集权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③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柳宗元肯定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帝制;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社会黑暗,所以他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3.(2014·武汉市毕业调研)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

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  )

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唯一内容

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

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

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科举制度。

材料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促进了地方府州县学的发展,即明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影响,B项正确。

4.(2014·中原名校第二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

“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

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

”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

A.清净无为B.以法治国

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

答案:

C

解析:

该思想家认为天下当权者若不好杀人,则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

由此可见,他主张仁政,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4·吉林省长白山市一中高三二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可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君主专制,A、D两项错误;内阁大臣不享有决策权,C项错误。

6.(2013·山东文综)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

和世泰等奏,口英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答案:

C

解析:

A项错误,中书省在明朝即被裁撤;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帝旨意,内阁无权拟旨;C项正确,由档案史料的内容可知该机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D项错误,礼部主要掌握全国的学校事务、礼仪等,没有拟圣旨的权力。

7.(2014·福建文综)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

C

解析:

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

8.(2014·福建文综)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

9.(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国内市场上外国货物较少,但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

这说明中国进口商品较少而出口商品较多,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10.(2014·咸阳市一模)《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境澳(今澳门),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留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清初官员认为外国人居住在澳门,他们在广东和中国人的贸易已经存在多年,后来进入省城广州市,造成了很大变故,所以禁止;现在应该仿效明朝禁止外国商人进入省城的范例,还是只允许他们在澳门贸易即可,说明清初仍然实行明末的闭关自守政策,因此选择A项。

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与题意信息矛盾;D项只能体现材料的部分信息。

11.(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答案:

D

12.(2014·湖南省长沙市重点中学高三月考)观察下图,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水旱灾害出现较多的时期也正是封建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时期,这说明农耕经济的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出现,C项正确。

13.(2014·襄阳四中、荆州中学、龙泉中学高三10月联考)“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地抗倭。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和“很大程度上是消极地抗倭”可知,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14.(2014·河北衡水中学高三调研)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

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

雍正帝朱批称:

“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D.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山西人的择业观的变化可知,明清时期晋商对山西社会风尚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15.(2014·潍坊市模拟)梁启超评价黄宗羲说:

“原来我们国家还有比卢梭早200年的这么先进的思想。

”其“先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设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③倡导言论自由 ④主张民主共和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查学生调动历史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倡导言论自由,主张“是非决于学校”,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

④是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排除。

16.(2014·海口一中月考)“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魔术B.绘画

C.戏剧D.杂技

答案:

C

17.(2014·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明朝人李贽评论说:

“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王,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李贽的评论(  )

A.揭示了君主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B.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

C.揭示了魏征的人格弱点

D.歌颂了太宗的英明

答案:

A

解析:

李贽意在说明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的贤愚对臣下有重大的影响,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决定的。

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主旨;A项揭示了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君臣关系的实质。

18.(2014·湖南省长沙市重点中学高三月考)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篇中写道: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

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偏于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由此可知顾炎武保天下之本意是(  )

A.批判魏晋玄学的清谈

B.号召人们挺身保卫国家民族

C.保卫儒家的纲常伦理免遭沦丧

D.打出反清复明的思想旗帜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顾炎武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顾炎武认为亡天下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即伦理纲常遭到破坏。

顾炎武认为天下人有保护儒家纲常伦理的责任,C项正确。

19.(2014·浙江省嘉兴市高三考试)有学者认为:

文学家用语体文(即白话文)撰作,其实不待五四白话运动,即已有相当丰长的传统。

下列文学作品中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游记》B.《聊斋志异》

C.《封神演义》D.《初刻拍案惊奇》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都是当时的白话文作品,而《聊斋志异》则是文言文体裁。

20.(2014·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三测试)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

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  )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明代对杂剧中人物扮相的规定及处罚可知,戏剧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

而“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则反映了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21题22分,22题18分,共40分)

21.(2014·江苏省南通市高一检测)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

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

……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

……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6分)

答案:

(1)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2)原因:

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

影响:

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3)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

认识:

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停滞。

22.科举制将士与商的社会结构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举子一旦考取,就不再经吏部考试而直接授官,考生都试图“以一日之长,决取终生富贵”。

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录取的进士是唐代的4倍以上,各科录取的总人数是唐朝的10倍左右。

应试者激增,扩大了官员的来源,也造成士人入仕困难、冗官现象出现、“士人家鲜不得穷窘”的局面。

宋政府的惠商、恤商措施,激励着仕宦之人“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兴贩禁物茶、盐、香草之类……日取富足。

材料二 范仲淹认为:

“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范文正公集》

材料三 明清社会上传统的轻商思想逐渐淡化,在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由于科举及第成为获得政治地位或保持世袭门第的重要途径,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

他们倾大量资本于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徽州赢得“东南邹鲁”的美誉。

——陈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庭主义》

材料四 徽商“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堂,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出现士商合流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三,以明清时期的徽商为例,简述科举制对士商合流产生的政治、文化影响。

(8分)

(3)有学者认为,明清江淮一带的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这一观点。

(4分)

答案:

(1)通过科举入仕的士大夫群体日益庞大,入仕艰难;政府的重商措施;官僚贫困化日益加剧;选官标准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士大夫贱商的观念,投身于商业活动。

(2)政治上:

科举制导致明清时期的地主、商人和官僚渐趋三位一体;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和延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文化上: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商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重视发展教育,维护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传统轻商观念淡化;体现商人价值的市民文学流行。

(3)促进者:

士大夫通过商品流通积累商业资本,带动工商业发展,从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阻碍者:

士大夫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束缚;致富后资金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