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60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docx

妇女保健复习资料

孕产妇及更年期保健

乳母的生理特征:

一方面要逐步补偿妊娠、分娩时所损耗的营养素储备,促进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要分泌乳汁、哺育婴儿。

围绝经期定义

更年期是一个泛指的术语,是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停止,从生育走向非生育的状态的整个时期,可以长达15-20年。

更年期早期常常始于35-50岁,更年期晚期是指绝经后的整个10余年时间。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将“更年期”改为“围绝经期”。

更年期定义:

分为五个时期:

(一)绝经前期:

最后月经前的整个时期。

(二)绝经过渡期:

从生育期走向绝经的一段过渡期,为内分泌学及生物学开始出现绝经的迹象到最后月经前的一段时期。

(三)绝经后期:

最终月经以后的生命阶段。

(四)围绝经期:

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变化时至最终月经后的一段时期,包括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1年,与绝经后期大约有1年时间的重叠。

绝经年龄

更年期最早年龄可至35岁,最晚至60-65岁。

在这个生命过程中:

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及年龄的增加,生理和心理均会出现衰退的改变,最先出现的以功能衰退为主,部分妇女可以出现属于内分泌病理的状况。

影响因素

1.初潮与绝经年龄:

多数学者认为初潮年龄越早,绝经年龄越早,初潮年龄越晚,绝经年龄越推迟。

2.生育与绝经年龄:

首次妊娠及生育年龄越大,绝经越早,随着产次增加绝经年龄逐渐往后推迟,可能是多次妊娠减少了排卵周期,从而使得卵母细胞耗竭延后。

3.生活、营养状况与绝经年龄:

营养不良和素食者绝经年龄较早。

4.吸烟与绝经年龄:

吸烟女性平均年龄为47.6岁,不吸烟妇女绝经年龄为49.4岁。

主要原因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抑制卵巢颗粒细胞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5.口服避孕药与绝经年龄:

由于口服避孕药能抑制排卵,可能会导致绝经期推迟。

6.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妇女绝经年龄比生活在低水平地区要早1.5年。

7.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

再加上肥胖、慢性病等原因,就容易导致卵巢功能早衰,而出现更年期提前的情况。

更年期保健目标

躯体方面:

血压<140/90mmHg,腰围/臀围比<0.85、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保持在18.5~24.9。

将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生殖系统肿瘤及乳腺肿瘤,泌尿生殖道萎缩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炎等健康问题发生率降到最低。

有健康的性心理和和谐的性生活。

第1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1、生殖器官的变化

(一)外生殖器的改变

(二)内生殖器改变二、内分泌变化三、心理特点

(一)外生殖器的改变

1、外阴:

外阴逐渐萎缩,表现为外阴皮肤变薄,阴毛稀少、脱落,大阴唇皱襞萎缩,变的平坦,小阴唇皮下脂肪逐渐减少,黏膜变薄,阴道口弹性与扩张性差。

前庭大腺分泌物减少或无。

进入老年期后,外阴干燥枯萎,阴毛灰白

稀少,阴道口狭窄。

2、阴道:

绝经以后阴道扩张性降低,阴道壁变薄,皱襞及血管减少或消失,上皮细胞萎缩,分泌物减少,酸性下降,碱性增强,这会使正常阴道菌群失衡,故极易受损并被细菌感染,尤其利于厌氧菌生长。

阴道分泌物减少,干燥,造成性交困难和性交痛。

这也是老年妇女性欲下降,性生活减少或缺失的原因之一。

3、尿道变化:

尿道粘膜萎缩,尿道口周围的上皮变薄,当局部受到刺激后呈红色肉阜状增生;绝经后盆底组织松弛,容易出现尿频、尿失禁等症状。

4、乳房变化:

乳房由乳腺管、腺小叶和脂肪组成。

女性自青春期后,乳腺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迅速发育,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明显增多,导致导管延迟,腺宵夜尚未充分形成。

性成熟后,在雌激素与孕激素的联合作用下,腺小叶充分发育。

到了绝经前期,乳腺开始萎缩,腺上皮细胞消失,官腔变窄,此时乳腺虽然可因脂肪沉积而外观肥大,但腺体则普遍萎缩。

萎缩程度常常与哺乳、分娩次数有关系。

分娩次数少或未分娩的女性,乳腺在绝经前有1/3的人可以发生乳腺异常改变。

随着体内雌激素的逐渐减少,使乳房发生渐进性萎缩,乳腺小叶不规则增生,要警惕乳腺增生演变为结节,甚至乳腺癌;绝经期后,乳腺进一步萎缩,乳腺小叶消失,皮下脂肪减少,乳头变小,色素减退,乳房扁平下垂。

(二)内生殖器改变

1、卵巢:

绝经前妇女正常卵巢大小为4cm×3cm×1cm,重量约为6-12g,进入围绝经期后逐渐萎缩变小,质地变硬,到绝经后1-2年后,体积缩小为为生育年龄时的1/3,其外观由原来饱满的卵圆形,变为扁平的萎缩状。

颜色也有粉红色变为纯白色,表明凹凸不平,60岁时重量仅为3-5g。

绝经后卵巢间质细胞却可以增生,可以继续分泌雌激素。

绝经后过渡期妇女卵巢内常有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但可能无黄体。

但在绝经后4-5年后才看不到残留的卵泡。

2、子宫变化

宫颈:

逐渐萎缩变硬,表面苍白。

宫颈粘液分泌减少,颈管狭窄,甚至可以堵塞,粘连,可以导致绝经后宫腔积液,积脓。

子宫:

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减退,子宫内膜萎缩,腺体减少,子宫体积缩小。

宫体和宫颈的比例由育龄期的2:

1变为绝经后的1:

1。

子宫肌层逐渐发生纤维变性退化,血管闭塞,胶原物质与弹性蛋白均减少,子宫重量由40-50岁的51g减少到60-70岁的40g,原有的子宫肌瘤也会随着萎缩。

子宫内膜:

从更年期开始出现不同的萎缩状态。

3、输卵管变化

输卵管内的粘膜皱襞变短、变细,内膜薄而平,纤毛逐渐消失,失去正常的运送功能。

二、内分泌变化

(一)促性腺激素的变化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如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增加。

(二)雌激素的变化

绝经后,卵巢功能基本停止,雌激素含量明显减少呈无周期性变化,主要由周围组织雌酮(E1)的转化。

雌酮主要来源于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的芳香化,其芳香化部位主要在脂肪、肌肉,转化率与体重呈正相关,肥胖者转化率高。

由于E1是绝经后妇女主要的雌激素,WHO建议测定E1来说明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的水平。

(三)孕激素的变化

进入围绝经期后,随着无排卵性月经的出现,孕酮的水平进一步减少,仅为生育期妇女滤泡期的30%,主要来自肾上腺。

(四)雄激素的变化

绝经后由卵泡产生的睾酮减少,但由于受到大量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卵巢门细胞和黄素化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多与绝经前,因此绝经后体内T的水平略微下降,约为绝经前的2/3。

此时卵巢分泌的睾酮上升而雌激素下降,这可能是绝经后妇女出现男性化的原因之一。

其他器官功能改变

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性腺轴协调功能失衡,靶器官反应异常,常常出现月经周期紊乱。

月经稀发月经周期延迟,40天至数月不等。

经期长短不一,1~20天,经期月经出血量或多或少。

月经频发月经周期过短,10~20天,甚至10天左右,经血量不等,可以伴有失血性贫血。

(二)体温

一般腋下体温为35-37℃,口腔温度高于腋下约0.2-0.4℃,直肠温度高于口腔0.3-0.5℃。

人的体温相对恒定,但24小时内会稍有波动,早低,下午高。

维持人体温度相对平衡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用。

体温调节中枢稳定性改变妇女在更年期常常出现面部、上肢皮肤突然发热、发红、皮温增高伴出汗、谓之潮热。

这种现象属于机体皮肤蒸发散热表现。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雌激素缺乏时下丘脑和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加速,体温

调节中枢的稳定性改变,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点发生急剧间歇性变化,其周围紧张素失衡,前列腺素,组胺,正肾上腺素等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主动散热增加,出现潮热等症状。

(三)体重和体型

常见腰围、腹围和体重增加,这种改变与雌激素分泌减少有关,还与年龄增长、体重下降、活动量减少、热量需要和基础代谢率降低以及体内储蓄的蛋白和脂肪相对增多有关。

绝经后妇女全身脂肪呈现一个重新分布,趋于向心性肥胖。

雌激素的缺乏可能与腹部区域内脂肪量的增加有关。

相对于绝经后的妇女,绝经前妇女腹部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作用于股骨部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蛋白水解作用较高有关。

绝经期间雌激素的缺乏可能因而影响这些机制而导致腹部脂肪的增加,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有关。

(四)其他

毛发:

人体毛发均受到性激素的影响,更年期后常因为雌激素水平降低而雄激素作用相对明显,会出现雄激素化特征,包括男性型双侧颞部脱发和下颌及上唇长出胡须。

毛发由于髓质和角质的退化而变软,头发脱落和稀疏开始出现,而毛发颜色的变化不明显。

眼:

由于晶状体弹性逐渐减弱和睫状肌作用的减弱,屈光调节力减少,出现视物模糊的老花眼现象。

耳:

听力在进入更年期后减退加速。

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蜗中高音调的功能减退明显,更年期进入后,平衡功能也有所减退,尤其是坐船和飞机。

鼻:

由于鼻黏膜变薄,腺体细胞退化,鼻腔易感干燥而发生鼻出血。

牙:

更年期妇女牙齿开始松动,脱落,常出现口腔黏膜烧灼感激味觉异常等。

牙龈上皮变薄,角化程度降低,影响了牙周组织功能,牙周创伤,食物嵌塞的发生增加。

三、心理特点

更年期出现的主要心理症状主要包括了:

能力和精力的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情绪波动较大、紧张、抑郁、焦虑、自我封闭、固执、有内心受挫。

还会伴有失眠、头痛、头晕和乏力等躯体不适感。

1、悲观心理:

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一旦发现自己月经停止或紊乱便会与衰老联想在一起,从而产生悲观心理,情绪消沉。

加之围绝经期出现一些症状,精神思想压力极大,又会引起顾虑重重与担心等疑病心理反应。

2、焦虑心理:

更年期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

终日或间歇的无缘无故焦急紧张,心神不定或无对象无原因的惊恐不安。

有多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躯体不适感。

坐立不安,搓手跺脚是焦虑症常见的鲜明特点。

3、孤独心理:

有研究发现,那些在生儿育女时曾付出很大精力的妇女,在进入围绝经期后心理变化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如今这些儿女都已长大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离开了自己,这种变化使她们产生了一种“空巢”的感觉。

主要表现为:

固执、不合群、无话,对生活和工作都感到无聊并失去兴趣。

4、个性行为改变:

表现为敏感、多疑、自私、唠唠叨叨、遇事容易急躁甚至不近人情。

无端的心烦意乱,有事容易兴奋,有时感伤。

5、性心理的变化:

围绝经期生理功能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特别是处于生理功能的转变时期,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更加明显,使性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出现性淡漠和性厌倦。

这与受旧的传统思想影响关系很大。

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70岁以上的妇女仍有半数以上继续对性生活感兴趣。

绝经后妇女继续保持性要求,维持适当的性生活,可以延缓阴道和生殖器官的萎缩有助于延缓机体的老化。

第三节围绝经期综合症

围绝经期综合症指在绝经前后出现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组症候群。

人工绝经者同样也会出现这些症状。

一、症状

(一)血管舒缩失调症状

潮红、潮热和出汗是围绝经期最突出的症状。

患者常常突然感到胸部、颈部、面部有阵阵热浪上涌,这种现象称为“潮热”,现已证实潮热症状与黄体生成素脉冲式释放有密切的时相关系。

潮热多发作于午后、黄昏或夜间,应激状态下亦容易促发。

处理方法:

性激素补充疗法。

已经绝经的患者采用雌激素、孕激素连续联合方法。

不宜服用雌激素的可以使用更年宝、地黄丸类。

植物雌激素如大豆异黄酮对环节潮热也可能有效。

(二)月经不规律

月经周期过长,40天或数月不等。

处理:

月经周期延长、经期不长切出血不多者可以暂时不做特殊处理。

经期延长,点滴出血淋漓不净,B超显示子宫内膜较薄(≤0.5cm),或伴有更年期症状,可补充雌激素以修复内膜减少出血;周期延长子宫内膜增厚,应及时使用孕激素调整周期,避免内膜增厚时月经量过多。

月经频发或紊乱。

处理:

以调节周期,减少出血为原则。

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闭经:

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闭经同时常常出现不同程度更年期综合症。

处理:

采用性激素治疗。

可采用孕激素撤血试验,如撤血阳性,提示孕激素缺乏,雌激素尚存。

(三)精神、神经症状

包括易疲倦、头痛、头晕、易激动、心慌、抑郁、失眠、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常见于有较严重潮热和出汗的患者。

处理:

更年期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性激素问题,性激素治疗是首选和有效的方法。

(四)心脏症状

更年期妇女较常见的心脏病症状为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阵发性心跳加快加强,心率不起甚至濒临死感。

有的患者血压波动大,心电图无异常或有轻度供血不足。

夜间症状发作者多见,但心脏客观检查指标无明显异常,有些患者可以出现轻度脂质及糖代谢障碍。

妇女冠心病平均年龄较男性晚发生10-15年,绝经前妇女极少数患心肌梗死与心绞痛,50岁以后尤其是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加,两性发病差异减少,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有关。

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下降,使雌激素相关的载脂蛋白-AI合成及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活性下降,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这样失去了雌激素对心

血管的保护作用。

处理:

性激素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但应该做心内科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且有资料显示应用激素。

(五)骨关节肌肉症状

更年期妇女常常出现腰背痛、关节痛和僵硬肌肉酸痛。

关节症状常常出现在清晨。

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时出现骨钙大量丢失且关节韧带纤维组织也同时发生退变,从而引发骨关节和肌肉症状。

处理:

性激素治疗有效。

疼痛明显时可以选用镇痛抗炎药物治疗。

补充钙剂可以有助于骨健康和改善症状。

预防

(一)雌激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1、改善血脂成分;

2、作用于血管壁;

3、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合成血管活性物质;

4、保持动脉张力、稳定血流。

(二)雌激素的其他作用

雌激素对糖代谢的影响雌激素可以促进胰岛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空腹血糖,提高糖耐量,对糖代谢有利。

(三)绝经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1、合理的膳食;

2、适当增加运动;

3、避免精神紧张;

4、不吸烟吸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5、治疗相关疾病有家族性血脂代谢异常和肥胖者,应采用降血脂药物辅助治疗。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者,尤应加强预防措施。

二、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

围绝经期综合症并不是发生在每一位绝经期妇女的身上。

目前,对于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内分泌紊乱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主要原因,同时还与家庭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及饮食有很大关系。

(一)内分泌因素

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对于下丘脑-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出现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增高。

同时,内分泌平衡的改变,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从而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临床症状。

(二)中枢神经因素

性激素与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儿茶酚胺:

大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具有雌激素受体。

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使下丘脑中儿茶酚胺合成的限速酶活性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转化率升高,导致中枢性去甲肾上腺素能张力增加,与出现情绪改变、潮热等症状有关。

2、内源性阿片肽:

雌激素调节下丘脑β内非肽(β-EP)分泌节律,孕酮提高下丘脑β-EP水平,雄激素降低下丘脑β-EP含量。

阿片肽与甾体激素参与调节体温。

妇女在绝经后由于性激素的缺乏,使阿片肽活力下降、β-EP含量改变,与绝经后出现潮热症状相关。

3、5-羟色胺:

5-羟色胺可刺激下丘脑释放β-EP,使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受到抑制。

妇女在绝经后的5-HT和β-EP均降低,对情绪和精神症状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三)其他因素

家庭社会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或使症状加重。

社会文化因素亦可影响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

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

饮食习惯可能与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有关。

第四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常见病的防治

骨质疏松

一、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一)概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

病理特点是骨矿含量和骨基质成分比例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和变细。

(一)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

1、激素

(1)雌激素对骨代谢的直接影响。

雌激素与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受体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溶酶体酶的活性;调节成骨细胞产生细胞素并改变破骨细胞的功能。

(2)雌激素降低骨组织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骨吸收。

(3)雌激素促使甲状旁腺细胞分泌降钙素,抑制骨吸收。

(4)雌激素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间接增加肠钙的吸收;

(5)雌激素缺乏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增强,使肠钙吸收减少,血钙下降,肾排钙量增加;

(6)雌激素通过细胞因子影响骨代谢,如白细胞介素-1(IL-1)及白细胞介素-6(IL-6)是重要的骨吸收因子,雌激素不足时,导致IL-6及IL-1增加,刺激破骨细胞的生成并增强其骨吸收活性;雌激素使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释放增加,促进骨的形成。

2、遗传、种族因素

骨峰值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双卵双胎的骨含量大于单卵双胎,而且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家族遗传倾向。

种族对骨质疏松的发生也有影响,黑人的骨含量高,与白人及亚洲人相比不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3、营养缺乏、钙、维生素D摄入量低、高磷及高钠饮食(影响肠钙吸收)

(二)危险因素

1)白种人和亚洲妇女;

2)骨质疏松症的家族史;

3)钙摄入不足;

4)缺乏体力活动;

5)大量吸烟、饮酒;

6)性腺功能低下、早绝经(40岁以前)和早行双侧卵巢切除术;

7)长期服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

(三)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性发生的疾病,早期多无症状。

一般在绝经后5-15年出现症状,即年龄在51-70岁出现。

(1)主要症状为腰背疼痛,是由压缩性脊椎骨折或是腰背肌痉挛引起的腰背痛。

其中局限性的腰背疼痛占67%。

疼痛表现为久坐后久动后长时间固定姿势时加剧。

如果胸腰出现新鲜压缩性骨折时,腰背痛剧烈。

用降钙素治疗时症状缓解明显。

(2)身高缩短、驼背身高与年轻时相比可以缩短5-10cm或更多。

压缩性骨折可以造成脊柱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可以随着年龄增加,驼背加重,膝关节挛拘也越严重。

(3)以脊柱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远端的骨折为主绝经后女性年龄在60-70岁胸腰椎骨骨折发病率最高,此时以骨小梁丢失为主。

脊椎椎体骨折在无暴力如翻身、提重物等均可发生。

(四)预防与治疗

1、预防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一旦出现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只能减缓或终止骨丢失,不能使已发生病理改变的骨小梁结构恢复正常。

因此,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和有效。

当发生骨质疏松后,首要治疗手段是防止骨量的快速丢失,能保持现有的骨量,减少或是抑制骨吸收,如雌激素、降钙素雷、二膦盐酸类,有些药物如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可以使肌肉力量增加,刺激成骨过程,增加骨量,同时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更重要可以防止骨折发生。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从青少年开始,在骨量形成高峰之前,以利于提高骨峰值,注意增加食品中的钙摄入,加强运动和户外活动,经常接受适当的日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级预防是在骨高峰形成以后,以延缓骨量减少的速度,控制骨质疏松的进展。

绝经后的妇女肠钙吸收减少,尿钙排除增加,故需要补充钙剂,每天普通居民膳食摄入不足500mg,应补充到1000-1500mg。

从围绝经期开始进行小剂量的雌激素疗法,减少骨量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5~10年的快速骨丢失。

雌激素疗法适用于有骨质疏松的家族史,身材瘦小,体力活动少,钙摄入不足,大量吸烟,酗酒和喝浓咖啡,40岁以前绝经,原发性性功能低下,及时早期测定骨密度有利于早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使用增加骨量的药物:

如维生素D类,甲状旁腺激素。

适当运动,可以增加平衡功能及肌肉张力,也可刺激骨骼成骨过程。

三级预防是在骨质疏松形成之后,防止发生骨折等并发症。

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从出生后直至生命的终止。

防止跌倒:

老人平衡能力差,跌倒容易发生骨折,如有可能用髋部护垫,减少骨折。

退行性骨关节炎

退行性骨关节炎指骨关节炎或骨关节病,是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多发生于中年以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关节病变,特征是关节软骨破坏。

以关节疼痛,变形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特点。

到65岁后,40%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而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患病率明显增高。

45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而到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

退行性骨关节炎与年龄增加、过度劳损所致的关节软骨磨损、内分泌、肥胖、遗传因素及不良体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为疼痛。

早期疼痛较轻,多发生在运动时,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在休息后发生疼痛或夜间发生。

主要以轻中度钝痛为主,病情严重是可以加重,以至出现撕裂样或针刺样疼痛,最后发生活动受限。

晨僵和胶粘感:

早起时感觉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后者为关节不活动一段时间后关节僵硬,开始活动比较困难。

一半不严重且时间较短者,多数为数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稍活动便可以改善。

其他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关节屈曲畸形,关节不稳定,休息痛,负重时加重,并可发生功能障碍,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预防及治疗

适当减肥、避免机械性损伤、使用手杖或其他辅助设置以减轻受累关节负荷、进行有关肌肉锻炼以增加关节稳定性等,均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和疾病的控制。

尽量减少一些强度较大的活动,如能尽量避免使用爆发力和剧烈活动,避免关节创伤的发生。

但该类病人也应该进行日常断裂,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及增强受累关节肌力。

增加肌力运动,增加耐力运动和保持关节最大活动度的运动。

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由于雌激素分泌不正常所导致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临床表现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月经过频或稀少、月经过多或过少、闭经或月经量多而且时间长。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和月经史的情况。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体检和妇科检查。

3、辅助检查

(1)诊断性刮宫

(2)宫腔镜检查(3)基础体温测定(4)宫颈粘液结晶检查(5)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6)激素测定有助于了解性激素水平。

4、鉴别诊断要注意除外生殖道局部病变和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阴道出血,特别要除外生殖道肿瘤。

(三)预防与治疗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消除顾虑,树立信心。

出血多且时间长者,应加强营养、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分休息,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治疗原则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月经量和纠正贫血为主。

1、止血常用内膜脱落法,包括手术器械刮除内膜和药物刮宫两种。

手术器械刮宫适用于出血凶猛,严重贫血需立即止血者,刮出的组织需送病理检查。

药物性刮宫是用足量的孕激素使增殖期或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停止孕激素后,子宫内膜脱落出血。

2、调整月经周期可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即人工周期或口服复方避孕药。

四、生殖道肿瘤

不同年龄期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生类型亦不相同,在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长期卵巢激素作用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生殖道肿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