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531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0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

《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国藩日记综述.docx

曾国藩日记综述

曾国藩日记

(1)这个老师不靠谱

  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

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家居。

季洪弟受风寒。

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曾国藩的最早一篇日记。

文字内容让人皱眉,说不忍卒读,也不为过。

  但是这篇日记,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曾国藩人生思考的开始。

事实上,这篇日记,是曾国藩迎来了他人生首次重大挫折时的盲目拼争。

这种拼争完全是机械性的,却让他抓住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根救命稻草,从此他的命运彻底改观。

时在1839年,曾国藩29岁。

在此之前,出身于农耕之家的曾国藩,连续两次科举落榜,咬牙拼命又考了第三次,终于时来运转,于道光十八年获得了人生首度辉煌,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

虽然名次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靠后,但相比之下,他父亲曾麟书连考了17次,都没有考出个名堂来,曾国藩此次堪称光宗耀祖了。

  后面还有更开心的,曾国藩为了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可以在京师深造,深造三年后,再考一轮,成绩差的可以去做个七品县令,成绩好的可以留在翰林院。

无论成绩好坏,曾家都将不再是泥腿子,而正式跻身于官宦之家。

  这是让曾国藩高兴的事。

  然而麻烦事来了。

  曾国藩科考那一年,主考官是穆彰阿,所以曾国藩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穆彰阿的门下弟子。

当时曾国藩的名字叫曾涤生,但穆老师为了占有这个弟子,把曾涤生的名字改过,起名叫曾国藩。

  这个名字改得倒是蛮好。

问题是,穆彰阿这个老师有问题。

  穆彰阿是清时最有名的佞臣,“佞臣”这个词,比奸臣还要难听三分。

奸臣奸臣,心眼总是少不了的,而佞臣却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嫉贤妒能。

最为穆彰阿嫉恨的人,就是最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则徐,道光十九年时,正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赢得了世界性的称誉,而结局却是林则徐被贬窜新疆伊犁。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佞臣穆彰阿,在其中起到了坏作用。

  曾国藩偏偏摊上这么个老师,可想他的运气有多么糟糕。

  事实上,曾国藩一辈子都因为这个有名无实的老师,而横遭连累。

一些稗史讲述说,曾有一次,皇上召见曾国藩,于是曾国藩先行到穆老师家歇息,次日入宫,却被带到了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字幅,皇上却迟迟不见。

等了半天,曾国藩怏怏回来。

就见穆老师问他:

国藩啊,你看到那里墙壁上悬挂的字幅了吗?

曾国藩答:

没有心思看啊。

穆老师连连摇头:

机缘可惜啊。

然后穆老师踌躇好久,最后找了个仆役,让仆役拿四百两银子入宫,贿赂太监,等次日曾国藩再入宫,太监就在墙壁悬幅前点起明亮的蜡烛,让曾国藩看个清楚。

到皇上召见的时候,曾国藩就以悬幅上的内容回答,皇上大喜。

  原来,墙壁上悬挂的字幅,都是历朝的圣训,所以曾国藩以此对答,才应合了皇上的心思。

  稗史上为了强调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说皇上对穆彰阿说:

老穆啊,你说你的学生曾国藩,他事事留心,还真是这样。

  这个故事绘形绘色,但却明显的是一个反智之说。

所谓反智,就是不承认智慧与思想的价值,不承认曾国藩的人生成功,是靠了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

反智,就是将人生视为博彩,认为成功者都是侥幸撞了大运而已。

但实际上,无论是历史的本身,还是现实的规律,都不是这么简单。

  历史上对穆彰阿,是有一个仍然不是太靠谱的评价的:

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这个评论,见于汪士铎的《汪悔翁乙丙日记》,并构成了历史上对穆彰阿唯一性的解读。

但实际上,穆彰阿有可能并非如人所言的这么肤浅。

  在《近代稗海》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穆彰阿被贬斥失势之时,他大发请帖,邀请很多人到他家中,替他送行,因为他准备在宴请宾客的时候辞世。

收到请柬的人都哭笑不得,人哪有本事界定自己的生死?

带着看热闹的心态,纷纷到了穆彰阿家中。

那一天穆彰阿摆了十几桌子盛宴,和每个客人碰杯。

席间眉飞色舞,谈笑风生。

酒兴正酣,穆彰阿突然说:

时辰到了,我要淋浴更衣起行,诸位稍等片刻。

  于是穆彰阿进入内室,淋浴后换过朝服蟒袍出来,面北背南坐下,对众人拱手说:

少陪少陪,先走一步。

然后就静止不动了,人们走近一看,他果然已经死了,连身体都冷透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穆彰阿其人。

很显然,他已经悟透死生玄关,说是悟道了也丝毫不夸张,如这般道德之士,岂是佞臣二字能够涵盖得了的?

  再说穆彰阿被贬斥的罪名,也有点无理取闹。

事由是当时的咸丰皇帝欲起用林则徐,赴广西摆平大闹群体事件的洪秀全,而穆彰阿则认为:

林则徐老迈年高,怕他没多大机会摆平洪秀全,走在半路上就有可能死掉。

  事实证明穆彰阿硬是一个乌鸦嘴,林则徐真的行到半路就死了。

此事令咸丰皇帝怒火上窜,你说这个穆彰阿,那么多好事你怎么就说不准?

偏偏这种事一说一个准?

贬斥没商量,看见他就上火。

  总而言之,穆彰阿悟不悟道,预测得准确与否,不关舆论的事。

舆论已经将穆彰阿定性为佞臣,就算是他悟道了,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个悟道的佞臣。

就算他预测得再准,也是个富洞察力的佞臣,这个结论没跑。

  在清朝历史上,翰林院的庶吉士放差,曾有一个叫罗惇衍的,他放差的那一年19岁,另两名同时放差的庶吉士,一个是18岁的张芾,另一个是17岁的何桂清。

三人中罗惇衍年龄最大。

但因为罗惇衍坚决不肯认穆彰阿当老师,拒绝成为穆党,结果竟是罗惇衍的放差被取消,理由是他年龄太小。

而另两名年龄比他更小的张芾和何桂清,却顺利地放差成功。

这是清史上唯一已放差又收回成命的事件,此事也构成了穆彰阿品性的一个重要指控。

  而曾国藩,他不想落得个罗惇衍般的下场,只能是趴在穆彰阿的脚下叫老师。

而这就意味着,他以后的麻烦,肯定是少不了。

有可能是预感到了这种麻烦,更大的可能却是:

曾国藩希望自己能够在穆彰阿门下众多的弟子之中,脱颖而出。

于是他开始写日记,开始思考人生。

(2)乡绅的幸福生活

  正月初四,阴,作书邀刘冠群来舍

  辰后,拜祖墓。

午刻,朱啸山来,王待聘妹夫来。

作书邀刘冠群来舍。

又作书寄霞仙。

季洪弟自来痘。

夜与尧阶、啸山谈至天明。

夜三更大雪。

这是曾国藩的第四篇日记,与第一篇日记,中间只隔了两天。

  这时候的曾国藩,正值春风得意,笑傲烟霞。

他过着的也是文人梦寐以求的无聊人生,邀朋会友,对月小酌,对中流击水,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一年他已经29岁了,但表现举止,却仍然像个未谙世事的少年。

相比于三十而立的孔子孔圣人,这时候的曾国藩,大脑中却只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成形的思想或思考。

如果有的话,他断不会瞎扯一整个晚上。

  此后的曾国藩,将不停地在日记中唠叨时间不够用。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时候,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却仍嫌不够。

而当你思想形成,人生目标明确而后,这时候你最缺的,就是时间了。

正月十三日,晴,调停楚善叔卖田事

  大姊家起龙至予家。

邀彭百乘、寿七至舍,为楚善步衡阳卖田事,予托百乘二人调停。

是日家中客多,共十余席。

朱尧阶专人来舍,约余于甘四走彼家,拟同当朱良二庄田。

四妹议许字朱凤台之子,尧阶遣人送男庚来。

夜作书复尧阶,不愿成当田事。

又作书与朱啸山,将四妹女庚发出。

又作书复刘霞仙,论事其详。

睡时五鼓矣。

说这时候的曾国藩,最不缺时间,也不够全面。

看看他这一天的生活记载,为了调停亲戚家买卖田地的事儿,当天酒席竟然办了十几桌,然后又为四妹妹出嫁的事奔走忙碌。

这些事情非他出面不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好歹是个京官,在乡下是很吃得开的。

  实际上,对当时的诸多读书人来说,到了这一步,就已经算是登上人生顶峰了。

人前人后风风光光,邻居乡人莫不卖你几分面子,乡人教育孩子也是拿你做榜样。

正所谓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他后面的日记中发现,曾国藩真的很满意这种生活。

毕竟是出自乡村的一介农夫,当时的曾国藩,又能有几多见识?

他过的是正常乡绅所渴望的生活,他所追求的也只能是这些。

  但是两起并不意外的死亡事件,以及命运横加在他身上的诸多磨折,让他于苦痛之中,开始学习思考。

(3)接踵而来的死亡事件

  正月甘九日,阴雨,满妹病故

  辰刻,满妹死。

余尚未起,是叔淳弟痘亦密,甚危。

家中哭泣不敢出声,恐惊叔淳。

满妹生于道光十年庚寅八月初八日辰时,至是生八岁零一百七十一天。

满妹病,全赖澄候调汤药,扶持床褥。

余甚未尽手足之情。

自甘三日,常服补剂人参、鹿胶,竟不能济,痛哉!

是日买棺去五千钱,敛葬皆不能薄,葬于油麻冲。

满妹临死,遍呼家中人,独不呼儿子桢第,知其危也。

儿子是日服补剂,夜深始服高丽参汤。

只以船小载重,医者刘东屏知其无济,余亦知其将死。

是夜四更始睡,余与内人并不能寐。

这里因生痘而死亡的女孩子,叫满妹,她是曾国藩最小的妹妹。

  曾国藩兄弟姐妹9人,他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3个妹妹,4个弟弟。

但是现在,他下面只有两个妹妹了。

小妹妹满妹才刚刚8岁,就离开了人世。

  29岁的曾国藩,亲眼看着小妹妹死去。

这是他首次目睹亲人死亡事件,那种无能为力的哀痛,势必让他痛绞于心。

而满妹临死之前对家人的呼唤,那声音更是令人心悸。

即使是在这种悲痛的时刻,曾国藩也察觉得出来,满妹死前呼唤过每一个家人,但却没有叫曾国藩刚刚一岁的儿子曾纪第。

  满妹没有叫她的小侄子,是因为她知道,她将和他一起去另一个世界。

二月初一日,早,雪,儿因逆症夭亡

  儿子痘色转白,昨夜泻二次,皆药也。

饭后开方喂药,心知无补,尽情而已。

已刻竟死。

生子生十七年丁酉十月初二日戌时,至是一岁零四月。

自内子怀孕,未尝服药,生后至今,皆清吉。

家祖尤钟爱异常,至是家祖殆难为情也。

日晡时出葬,与满妹同穴。

满妹与儿子,生时无片刻离身,至是皆以逆症夭亡,痛哉!

夜汪三与唐一来舍。

妹妹死后两天,曾国藩的第一个儿子曾纪第,也因为生痘离开了人世。

这也是曾家的第一个孙子,对其爷爷曾麟书的打击可想而知。

  曾国藩在日记中说,8岁的满妹,与他一岁的儿子,此前天天在一起玩耍,现在他们仍然不肯分开。

他们两个葬在一起,以永恒的宁静,向曾国藩昭示着生命的无常。

  第二起死亡事件,实际上彻底地改变了曾国藩的生活背景。

换句话说,儿子的死亡,势必对母亲造成强效的心理影响,进而也影响到曾国藩。

  曾国藩的妻子,复姓欧阳,是父亲曾麟书的知交好友欧阳凝祉的女儿。

有资料记载说,曾国藩14岁那一年,就因聪明好学,小有才名,父亲颇以之为傲。

于是有一次,父亲专门带着曾国藩去好友欧阳凝祉的家塾中炫耀。

欧阳凝祉当场命题,曾国藩赋诗一首,欧阳凝祉大喜,认为这孩子将来必定会有出息,立即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曾国藩。

  这样的婚事,在士林中屡见不鲜,原本是桩佳话。

但是头胎儿子的突然死亡,让这个家庭从此笼罩在一种可怕的阴影之下。

  事实上,曾国藩的妻子因失子之痛,而患上了忧郁症。

而曾国藩也终于发现,他所居处的生活,并非是这个世界的全部,有一种力量,不是能够为他所控制的,却左右着他的人生。

  这种他所无法掌控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而在这种力量面前,他又该何以自处呢?

 

(4)天嫂疼爱洪秀全

  三月二十五日,早,晴,日中,大风雨,是日在家。

自从儿子、妹妹死后,曾国藩并没有如其所愿地沉浸在伤恸之中,差不多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疲于奔命地四处奔走,为乡下那烦琐的事务所忙碌。

乡下总有着无穷的琐事,需要他出面主持。

他发现他不属于他自己,他甚至也不再单纯地属于曾家,他属于太多太多的人。

如果他希望的话,他还能够属于更多的人。

  连日奔波,只有在这一天他才暂时地待在了家里,因为这天是大风雨。

  接下来,他发现他要面对着一桩难以启齿的异样麻烦。

七月十二日,晴,身上发癜疯,不能写寿序。

陈雁门蒙师来。

  七月十三日,晴,仍发癜疯。

作寿诗一首,接朱尧阶信。

他身上的皮癣症状开始发作了,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地开始角质化,坚硬结痂,酥痒难耐。

他不得不用手拼命地抓搔,其结果就是他所到之处,漫洒下一片银灰色的皮屑。

  这个奇怪的病症,此后终生缠绕着他,至死未能摆脱。

而历史上也出现了西山十戾的神话,说曾国藩是一条大蟒蛇托生。

在曾国藩晚年的日记中,他似乎默认了这一说法,而在此之前,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则对此坚信不疑。

  据现存于英国公共档案局中所收藏的太平天国的史料中,洪秀全指控曾国藩是传说中伊甸园里诱惑亚当、夏娃吃禁果的那条怪蛇的尾部,并发布正式文件昭告天下:

人无天父从何出,生哥暨朕共老妈。

  爷亲教朕读神诗,凭诗认爷今无差。

  爷又命哥教朕读,天嫂劝哥悠然些。

  哥生三子并二女,朕有一子爷带他。

  天上有三十三天,爷哥带朕战层层。

  驱逐蛇魔阎罗鬼,即是撒旦把人缠。

  层层逐他层层落,天将天兵护两边。

  朕时战倦中安睡,周围神使护后前。

  老妈摘赐生命果,食饱大战嘱叮咛。

  那时砍妖三份二,严将撒旦打落地。

  爷欢封朕为天王,纸写七字作号记……洪秀全是中国历史上一等一的故事大师,他在这段正式公布的《天王诏旨》中,以让人发疯发狂的诡异文体,讲述了一个更加诡异的故事。

故事中说,上帝生了耶稣,就是诗中的哥,又生了洪秀全,捎带脚还生了洪秀全之妈,简称老妈。

由耶稣教导洪秀全,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耶妻,也就是耶稣的妻子,洪秀全称其为天嫂,看得出天嫂更疼爱洪秀全。

可这时候大蛇撒旦闹腾了起来,于是天国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巨蛇撒旦被砍为两段,三分之二的段落留在了天国,另有三分之一降落到了地球上,这就是曾国藩。

  照洪秀全的解释,曾国藩是蛇妖转世,身上的蟒皮尚未褪尽,所以才会不停地蜕皮,蜕又蜕不干净,蜕得曾国藩天天抓搔不止。

  必须承认,这个解释还是蛮科学的。

也许是曾国藩基因上真的有蛇的组织部分被激活了,导致了他皮肤角质化,痒痛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但这个解释解决不了曾国藩内心的麻烦。

当他承受着痒疼钻心之折磨的时候,他不得不想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

为什么我要承受如此之多的苦痛?

亲眼看到妹妹与儿子离开人世,而后再忍受着这难以启齿的恶疾?

  是啊,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

曾国藩只知道,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比他更幸运,如果世人希望幸福的话,那么他们很容易达到这个目标。

而他曾国藩,想要达到普通人所享受的恬淡日子,却必须要付出更多代价。

 

(5)更接近幸福本身

  八月十七日,阴,早雨,余教国正勤俭忠信

  族中有名国正者,在宝庆营。

其父故衡阳,随母至湘乡,因徙寓宝庆,娶金氏,生国正兄弟四人。

余因修谱事,踪迹其源流,悯其孤苦,因教之勤俭忠信。

复至两营及协镇都督处,托其照拂。

最早由宝庆起程,行六十里宿。

正像我们曾经分析的那样,一旦曾国藩认为别人比他更容易抵达幸福之彼岸,他的心态就会呈现出圣徒般的仁慈。

这则日记中,他记载了同族一个叫曾国正的人,这个曾国正,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都比曾国藩本人更接近于幸福。

  曾国正没有亲睹妹妹和儿子的死亡,也没有被折磨到几欲疯狂的皮癣病,那么他还需要什么?

  曾国正不需要太多的东西,他只需要做人勤奋、俭朴、忠厚、诚信。

他只需要固守住自己的幸福,就足够了。

  这世上的大多数人,其实最多也只需要这四样东西:

只要你勤奋,就不会遭受贫穷;只要你俭朴,就不会引来无妄之灾;只要你忠厚,就不会触犯法律;只要你讲诚信,就能够赢得信誉,赢得别人的认同。

这就么简单,人生就顺利抵达幸福之彼岸了。

  普通人有了这四样东西,就获得了幸福人生,唯有曾国藩例外。

  即使曾国藩付出了勤俭忠信,也无改于他身体上皮癣病痛痒的现状,你说这让曾国藩岂不气馁?

  很显然,曾国藩需要做到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让自己的幸福指数,堪堪与普通人持平。

  这样,他发现他需要一个人生目标。

 

(6)曾国藩的作弊人生

  九月十七日,大雨,挽功杰知县

  由官庄行八里,至杉木桥曾功杰家。

功杰曾为直隶河间献县知县,本年六月故。

是日开吊,丧事极办得整齐。

余有挽联云:

壮岁宫袍,耆年昼锦;陔南丛桂,蓟北甘棠。

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

但从此前此后的日记中看,曾国藩并不在意死者是谁,他在意的是能有个机会,秀一秀自己的挽联。

  曾国藩酷爱替别人写挽联,挽联是一门令人惊讶的文字艺术,要用最短最短的文字,以最优雅的方式组合,将死者的一生涵盖而尽。

这其中包括了总结、提炼、分析及归纳等诸多思维要点。

单是文字写得好,未必搞得来,单是有思想,也未必搞得来,非得各方面的能力兼具,这才能够写出有水准的挽联。

  曾国藩善于抓住重点,敏锐地发现写挽联是一门综合性的思维,于是他下大力气琢磨这事。

为了写出有水平的挽联,赢得公众认可,他甚至不惜作弊——每个活着的人,他先把挽联替你写好,这样等你两腿一蹬,别人还在那儿苦苦琢磨,曾国藩这边高水平的挽联已经书就了。

  曾国藩此生,从不做无用功,他知道每个人都是要死的,都需要挽联,所以先把挽联替你准备好,谅你到时候也无话可说。

  提前做好人生的必然课题,这就是曾国藩所做的事情。

  但是很不幸,有一次曾国藩的好朋友汤鹏来找他,进门发现曾国藩正将书写的文字往身后藏。

汤鹏也不见外,一把夺过来:

写的什么,让我看看……这一看,汤鹏顿时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曾国藩,你不要脸!

你竟然作弊!

我还活着,你就替我先把挽联写好了……

  在北京城的时候,曾国藩的好友江忠源,知情重义,但凡有学子客死京城,江忠源都出钱购置棺木,托人将灵柩送回死者家乡。

而曾国藩则免费替其写挽联,所以北京城专门给他们俩来了一副活挽,称:

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

这虽然可笑,却有着深刻的道理:

笨鸟先飞,活人先挽。

所谓成功之道,无非是快人一步而已。

7)算命先生会忽悠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

  昨夜未睡。

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

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

日中,饭黄巢山。

夜,宿梓门桥。

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

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曾国藩继续投入他的家庭事务中,这种奔忙能够让他从思考的重负中,获得解脱性的快感。

  这则日记,透露给我们的最重要信息,不是四妹妹出嫁,而是曾国藩对日常礼仪细节的关注。

这应该是曾国藩首次面对的一次规模性社会组织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是一件需要仔细揣摩的大事。

《史记》中有一段类此相关的记载,说是秦末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起事,跟随他的人都安排了官职,但却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官位。

此人就去找项梁说理,却不想项梁说:

以前咱们在乡下的时候,曾有一次让你主持乡事,你却没有能办妥当,可见你这人水平不是一般的差,所以不能让你承担更多责任。

  曾国藩是个读书人,应该知道这个故事。

而且从日记的记载上来看,他真的意识到了这次事情的重要性,尤以轿夫几顿饭的安排重点提到,正表明了他丝毫不敢懈怠于心。

  这112名轿夫的餐事安排,成了曾国藩人生首次的管理能力试水,也为他增长了最宝贵的管理经验。

许多事情,除非你亲自经历过,否则是很难以想象出具体而微的细节的。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曾国藩知道得更早。

十月甘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

  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

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做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

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余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

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

是日请族戚四席。

这里又有一桩似乎无关紧要,实则很重大的事件,三弟曾国华的过继。

  如前所述,曾国藩兄弟姐妹9人,排老大的大姐嫁得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

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

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

日记中明显有些事情被忽略了,这个算命先生的话,被曾国藩的母亲所拒绝,明摆着,这是曾骥云自己没儿子,所以买通了个算命先生来忽悠,却被大嫂一眼看穿了的缘故。

  而曾骥云没有儿子,务须过继大哥的儿子以后快,也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

再者大哥曾麟书这边已经有一堆的儿子,不差这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呢?

  这样,曾家人就陷入了幸福的争端之中,一直争执到这一天,才算是争执出个眉目来,于是家人愉快摆宴相庆。

  除澄弟、温弟外,接下来的是四弟曾国荃,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与曾国藩有着一种神奇的心灵感应。

曾有一次,曾国藩梦到他战死,而号啕大哭把自己哭醒,还有一次,曾国荃在战场上嘴唇受伤,而曾国藩则整日坐卧不宁,神思不定。

事实上,曾国荃已经构成了曾国藩的另一个人格,寄望着他对家族的全部预期,所以才会有若许之多的灵异事件。

  曾国荃被曾国藩称为沅弟,而五弟曾国葆,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幹,字事恒。

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常提到的曾老九。

最小的四弟季弟曾贞幹,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这是曾国藩的家事,并因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惟是构成了国事,也构成了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8)失踪的坟墓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

  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

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

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

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

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余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

下半日阴,北风。

就在头胎儿子曾纪第死的这一年,又一个儿子曾纪泽出生了。

  曾纪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俗的贡献,史学家最经常提到的是,他在中俄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权益。

但曾纪泽的历史作用,并不止这些。

  早在1816年的时候,那时是嘉庆二十一年,英国派使臣亚墨尔斯来北京,中方要求亚墨尔斯一行趴在地上磕头跪拜,亚墨尔斯斥之为发神经,说这种跪拜已经超出了正常礼节的范畴,属于最明显不过的人身羞辱,断然拒绝。

  当时的嘉庆皇帝怒不可遏,立即给英国发了一道圣旨,斥责英国不服王化,勒令其悬崖勒马,否则天朝大军若到,英国必成齑粉,莫谓言之不予也,诸如此类。

可不曾想,当时英国人没人懂中文,没人能看明白这封怪东西上面写的内容,结果圣旨被英国人塞在外交部的角落里,封存了整整70年。

直到曾纪泽使英,看英国人实在可怜,才替他们翻译了过来。

  总之,曾国藩的家人,从此走向了世界,到民国时,曾国藩的曾孙女儿曾宝荪,甚至是在英国长大,接受的是贵族仕女教育。

这就是知识与思想的价值,当中国仍然停滞在旧有的农耕时代时,曾国藩一家却始终是跟随历史而行进。

  日记里也提到了曾国藩妻子、欧阳夫人在曾纪泽出生后的表现。

欧阳夫人虽然出身于书香世家,但从她留下来的文字看,她称不上才女,只是一位典型的民间女子。

曾纪泽的出生并没有让她摆脱失去头胎儿子的痛苦,相反,这让她更加沉浸在痛苦之中,仍然是“涕零不止”。

  很明显,欧阳夫人的心态有些失衡,这时候,做丈夫的应该细心地体慰妻子,但曾国藩显然不是太懂得这些,心思也没有放在这上面。

  曾国藩的心思,放在曾家九世族那失踪的坟墓上。

此前曾家是乡下一介农夫,但从曾国藩开始,家世已经大为不同。

所以曾家人开始寻找这座失踪的坟墓,并成功地从荒山野岭中将坟墓找到。

  说过了,曾国藩不惟是属于妻子,他更多的属于曾氏族人。

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

  住白庐家。

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

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

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

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

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

正是这样,出人头地的曾国藩,承载着曾氏族门光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

所以重修曾氏家谱,就成了一桩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这里,曾国藩再度关注事件的细节部分。

  这里提到修订族谱,是让每户人家掏钱,而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

这让曾国藩明确了这样一件事:

  他曾国藩,就是一个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两手空空,全部的资源来自社会群体本身。

钱需要大家来掏,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