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质量评估.docx
《成才之路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质量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质量评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才之路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质量评估
第六单元 单元质量评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民主人士张澜在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说: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这表明( )
①《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民主人士对《共同纲领》表示认同 ③《共同纲领》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④《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建国的大政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共同纲领》的理解。
《共同纲领》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和新中国建国的大政方针。
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产生,是很多民主人士共同参与完成的,故民主人士认同《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颁布的宪法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①,故选B项。
答案:
B
2.《共同纲领》规定:
“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
”新中国初期,符合这一规定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根据“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新中国初期”可直接判断B项正确。
其他各项均与材料不相符合。
答案:
B
3.(2015·珠海高一检测)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解析: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4.《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
在此,“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意指中国政党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这与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5·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一期个末考试)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人大代表正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C.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行使选举权,选举各级人民代表
解析:
由“1953年”“选民证”可知,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人民行使选举权,选举各级人民代表,故D项正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B两项错误。
1998年之后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C项错误。
答案:
D
6.(2015·信阳高一检测)“这部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对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部宪法既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对共同纲领的发展,故此宪法应为1954年宪法。
和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其社会主义原则,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7.1954年,毛泽东说:
“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这段话强调了政治协商会议( )
A.成为联合执政机构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
C.继续存在的必要性D.仍是国家权力机关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政协的协商职能,A项错误。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国家立法机关与权力机关均是人民代表大会,B、D两项错误。
由“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可知毛泽东的话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
答案:
C
8.右图是某位教师讲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给学生画的示意图。
从该示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能代表选民意向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能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最能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该示意图能反映人民民主原则,但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原则主要是指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这些从图中是看不出来的。
答案:
D
9.(2015·辽宁省五校高一联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既体现了普遍的宪政价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部宪法( )
①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 ②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 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④表达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④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制定1954年宪法时我国还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此时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排除含有③的选项,答案为A项。
答案:
A
10.(2015·芜湖高一质检)2010年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文章指出:
“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这体现了( )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族平等原则
C.少数民族优先发展的政策
D.共同繁荣原则
解析: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当前紧迫任务”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1.(2015·西安高一期末考试)1958年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
历史发展给了我们民族合作的条件,革命运动的发展也给了我们合作的基础。
这一论述( )
A.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权
C.旨在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我国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
“中国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表明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可行的,“历史发展给了我们……合作的基础”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故选C项。
答案:
C
12.下列对图中内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政府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B.改革开放在内蒙古自治区成效明显
C.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D.我国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图中主要的信息是“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5周年(1947-2012)”,这显然不是指经济发展,也不是指改革开放。
1947年就已成立内蒙古自治区,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13.下面是20世纪新中国某一时期的一幅图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人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B.人们合法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C.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了破坏
D.选举村民委员会扩大基层民主
解析:
根据图片上穿着军装、戴着袖章的人张贴大字报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文革”时期,故C项正确。
其他三项皆是对材料的曲解。
答案:
C
14.(2015·郑州市高一期末)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员。
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蹲点实践,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
这说明“文革”时期( )
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弃之不用
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D.基层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A项错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员是由人大任命的,B项错误。
两位劳模从基层提拔为副总理,而又有相当多的时间在基层调研,体现“文革”时期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故C项正确。
材料难以体现基层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状况,D项错误。
答案:
C
15.以下属于“文革”结束后法律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果的有(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③④
解析:
④是民主政治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法律制度建设的成果。
答案:
A
16.(2015·哈尔滨高一期中考试)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做到“有法可依”
B.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解析: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表明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C项中“完备的法律体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法律法规的增多与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B项错误。
答案:
D
17.(2015·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月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1954年宪法的颁布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
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项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
答案:
C
18.(2015·宿州高一测试)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本题以基层民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
图片显示村干部不是由村委会选举产生,而是由镇领导包办产生,这违背了中国的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
C
19.2015年4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的纪念日。
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
这主要是因为它( )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C.宣布放弃使用武力统一台湾
D.实现了国共第三次合作
解析: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未宣布放弃用武力统一台湾;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20.(2015·徐州高一检测)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其中第四条说:
“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人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央人民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统一台湾
B.实际已经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理念
C.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D.“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解析:
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不涉及放弃使用武力统一台湾的问题,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是在1984年。
故答案选B项。
答案:
B
21.撒切尔夫人曾回忆:
“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理下……但这不可能。
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
”撒切尔夫人这样认为是因为( )
A.“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的持续繁荣
B.“一国两制”允许香港不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有效途径
D.“一国两制”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科学构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一国两制”内涵的把握。
材料中“独特性”是指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
A、C、D三项虽然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答案:
B
22.(2015·开封一中高一月考)2015年7月1日,我国举行了香港回归祖国十八周年纪念活动。
下列关于香港回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
B.香港特别行政区能独立行使主权
C.它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D.它为澳门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解析:
B项说法错误,香港特别行政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能独立行使主权。
答案:
B
23.“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时,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这是在描写( )
A.香港回归
B.帝国主义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C.澳门回归
D.中国终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解析:
根据“最后一块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残痕”可知,材料说的是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故选C项。
答案:
C
24.(2015·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考试)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了直接“三通”。
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三通”的实现使祖国统一的障碍消除
B.这将极大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C.表明台湾当局已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解析:
A项错误,“三通”的实现并没有消除祖国统一的障碍,“台独”分子依然活跃;台湾当局还没有接受“一国两制”方针,C项错误;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D项错误。
答案:
B
25.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一系列的差异。
因此,“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三个地区实施的内容不完全一样。
下列关于其共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回归后都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长期不变
B.都不能单独享有国家主权
C.都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我国要对三地恢复行使主权
解析: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不涉及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7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把普选由个别地方逐渐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就人民政协的性质问题再次指出:
“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
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
”
材料三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五年共提出提案1347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9992篇,提交大会发言310篇,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贾庆林《201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报告》
材料四 协商民主的出现,确实考虑到选举民主的不足……西方民主主要是选举民主,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说,选举的时候公民是主人,选完了以后公民是奴隶。
协商民主的特点首先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
并不像选举民主,选的时候很高兴,选完以后就不能更改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
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摘编自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4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
(6分)
解析:
第
(1)问,提取材料信息回答即可。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等来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
第(3)问,根据材料从选举、协商、监督等方面归纳。
第(4)问,可以从其发展的需要、职能、作用、意义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
(1)原因:
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改还没有完成;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较低。
(3分)
(2)变化:
由权力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职能: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分)
(3)作用:
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方便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共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各阶层公民有序地参政议政。
(4分)
(4)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7年8月5日,由江青、康生等人策划的在中南海举行的针对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同志的斗争会结束后,刘少奇拿着宪法义正词严地抗议说: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
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
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
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
”
——摘编自《历史在这里沉思》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材料一暴露了“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分)
(2)材料二规范了哪一部分人的行为?
此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4分)
(3)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的变化是什么?
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6分)
解析:
第
(1)问,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保障和监督……行使职权”等归纳;第二小问结合“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等回答。
第(3)问,“变化”对比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结合中国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来回答“认识”。
答案:
(1)党和国家领导人遭到批斗和残酷迫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民主法制被严重践踏。
(6分)
(2)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意义:
加强了对人民的合法权益的保障,规范了政府等行政机构的行为。
(4分)
(3)变化:
民主法制由不健全到逐渐完备,人民的基本权利由遭到践踏到有法律保障。
认识:
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得到完善。
(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 以“两岸自由贸易园区的合作与共赢”为主题的2014海峡两岸经贸论坛于4月12日在厦门举行。
两岸产业界学者及知名企业家联袂登台,就两岸自贸区合作等话题展开研讨。
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陈星在致辞中指出,2013年,两岸贸易额再创新高,已达1972亿美元。
今年一季度,两岸贸易增长仍旧势头良好。
材料四 四川雅安地震虽已发生近一个礼拜,台湾民众及媒体对此不幸事件仍是极度关心。
台湾民众及团体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台湾企业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期待能透过种种的关怀抚平灾民心中的痛;而马英九也通过发言人表示台湾的搜救队已准备好,如有需要协助可立即出发救援。
凡此种种除了凸显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外,更彰显了两岸间的同胞感情。
——摘编自福建东南新闻网(2013年4月27日)
(1)材料一是小明在第16届亚运会上看到的两支代表队的旗帜的图片,请分别说出这两面旗帜所代表地区的名字以及它们回归祖国的时间。
(4分)
(2)请说明造成材料二中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原因。
(4分)
(3)联系材料二、三、四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前景的认识。
(9分)
解析:
第
(1)问,由图片可知,这分别是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旗帜,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
(2)问,结合近代台湾与大陆分离的相关知识作答即可。
第(3)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三、四不难作答;“认识”可从港澳回归的铺垫、共同的民族愿望、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图1代表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于1999年回归祖国;图2代表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回归祖国。
(4分)
(2)国共内战,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造成两岸长期隔绝分离。
历史上海峡两岸多次处于隔绝状态。
(4分)
(3)变化:
由隔绝到广泛交流。
(1分)认识:
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在经济上已经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