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小石谭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39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6小石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6小石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6小石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6小石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6小石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6小石谭记.docx

《26小石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小石谭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6小石谭记.docx

26小石谭记

第1课时

课题

26、小石谭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能准确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3、初步了解作者被贬后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准确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主备教师

龙飞

参与备课教师签名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想起了曾被贬谪到中心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宗元:

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

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

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

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

(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

以游览的先后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

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

游鱼、潭水: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

先乐-----后忧

体会: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熟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五、板书

26、小石谭记

以游览的先后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再备课记录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26、小石谭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3、感受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主备教师

龙飞

参与备课教师签名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二、解译课文

1、运用文后的解释,学生逐段翻译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向老师提出来。

2、师生交流。

重点字词的解释:

第一段:

字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心乐之(以……为乐)

伐竹取道(开辟)清冽(凉)全石以为底(把……作为)

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第二段:

字词:

鱼可百许头(大约)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句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三段:

字词: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那样明灭可见:

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参差不齐

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第四段:

字词:

寂寥无人(寂静、寥落)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句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五段:

字词:

隶而从者:

随从、跟从

3、学生分段说说课文的内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

表达了怎样的情?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奇而冰冷)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

潭水的清澈透明

(3) 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第一段,“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三、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提示一:

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提示二:

找出文中相关的写景短句。

 

四、延伸探究

“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

为什么?

五、延伸写作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六、板书

26、小石潭记

清净神乐--------凄苦孤寂

(寄情山水)(感情基调)

 

 

课后反思:

 

第1课时

课题

27、岳阳楼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重点文言词汇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备教师

龙飞

参与备课教师签名

教学流程:

一、预习(课前完成)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  (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新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

本文骈散结合。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

通,顺利。

和,和乐。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

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此段的大意:

作记的缘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

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

涯,边。

得无异乎:

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此段的大意:

概述岳阳楼的风光。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翻译一、二段。

五、板书:

27、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概述岳阳楼的风光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27、岳阳楼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3-6自然段,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并能翻每个自然段。

2、掌握重点词汇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并能翻每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掌握重点词汇的意思

主备教师

龙飞

参与备课教师签名

教学流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指名朗读课文,再齐背第一、二自然段。

二、新授

1.学习第三段:

先自学,再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

开,放晴。

浊浪排空: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

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

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

薄,迫近。

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

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

谗,谗言,诽谤性话语。

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

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

感,感慨。

2.学习第四段:

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

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

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

而或,有时。

长烟,大片烟雾。

一空,完全消散。

一,全。

3.学习第五段:

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样。

进,指在朝廷上做官。

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

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5、分段翻译课文,比比哪组掌握最好。

三、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课后第二题)

2、语文大视野的基础疏理题。

3、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课题

27、岳阳楼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明白作者是如何由写景转而进行议论的。

3、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主备教师

龙飞

参与备课教师签名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分组朗读课文,说说重点句子的意思。

师: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

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全文的核心)

四、理解每段的写作特色

1、第一段: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二段:

思考:

(1)、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

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湖光山色: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第3、4自然段对比:

所写景物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从文中哪里可看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因己而悲。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因物而喜。

目的:

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三段:

(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小结:

忧国忧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三、讨论: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

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下下 写景:

暗 明

之之 抒情:

悲 喜

忧乐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大视野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1课时

课题

28、醉翁亭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解题,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3、学习第一段,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4、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学习第一段。

教学难点

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备教师

龙飞

参与备课教师签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醉翁亭”图片,让生猜猜这是什么亭?

师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欧阳修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三、学习生字

  chúhèlángyáchánniàngzhé

  滁壑琅琊潺酿辄

  fēimínghuìyǔlǚlièyáo 

  霏暝晦伛偻洌肴

  sùhānyìgōngchóuyì

  蔌酣弈觥筹翳

四、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

3、每组选择最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

五、学习第一段

1、出示此段,齐读。

2、自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林壑尤美(树林、山谷)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面下,由上看下)作亭者谁(建造)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寄托)

3、相互说说此段的意思,再指名回答。

4、思考:

此段主要写了什么?

位置环境、亭名由来,引出全文的主线(山水之乐)。

5、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作业:

1、翻译重点词、句子的意思。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28、醉翁亭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2-4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而明白文意。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醉翁亭秀丽环境与自然风光的描写,感受太守与游人的乐趣。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2-4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明白文意。

教学难点

解作者对醉翁亭秀丽环境与自然风光的描写,感受太守与游人的乐趣。

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主备教师

龙飞

参与备课教师签名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测背诵第一段。

2、解释句子: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课文,大声齐读课文。

2、学生自学翻译重点词的意思。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岩穴瞑(昏暗)

晦明变化(朝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山间之四时也(四季)乐亦无穷(穷尽)

3、指名试着说文意。

4、思考讨论: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小结:

山水之乐

三、学习第三段

1、,出示课文,学生自由熟读课文,再指名朗读。

2、自学理解词句的意思: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伛偻提携(腰背弯曲)泉香而酒洌(清)杂然而前陈者(纷繁杂乱的样子)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射者中(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苍颜白发(脸色苍老)颓然乎其间者(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3、学生相互说说文意,再开火车逐句翻译。

4、朗读课文,思考:

此段作者写了哪三种人的乐?

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

小结:

宴酣之乐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师范读,生再齐读课文。

2、自学课文,理解文意。

解释: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与低处的树林)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可是)醒能述以文者(记述、用)

重点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3、翻译文意。

4、思考:

这段写了谁的乐趣?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小结:

与民同乐

五、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如此和乐的场面得益于谁?

学完课文你有何感受?

欧阳修:

1、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用寄情山水以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落魄。

六、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说理文,谈对“与民同乐”的理解。

八、板书

28、醉翁亭记

景美山水之乐

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

人醉宴酣之乐

情醉乐人之乐

 

课后反思:

 

 

第1课时

课题

29、满井游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主备教师

参与备课教师签名

教学流程:

 

再备课记录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