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26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docx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2〕2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关键时期。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提高工业竞争力、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根本途径。

根据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我省工业未来五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是我省工业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河南省工业“十一五”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1.工业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

  为全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省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增加值连跨5000亿元和10000亿元两个台阶,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95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16.1%,为同期生产总值增速的1.3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47.8亿元,为2005年的3.6倍。

实现利润3166.7亿元,为2005年的4.9倍,超过京、津、沪,位居全国第四位。

2010年城镇工业投资完成7546.6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4.2%。

  2.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

  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与节能减排形成的“倒逼”机制,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0年,轻重工业比达到31∶69。

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产业增幅均保持在3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

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新的产业支撑逐步形成。

传统工业进一步提升,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其中河南煤化集团2010年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1400亿元。

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2010年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66.68亿元。

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77.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81.4%。

  3.工业空间结构呈现新格局

  “十一五”期间,区域工业布局明显优化,中原城市群率先发展,重点城市之间产业分工、错位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沿主要交通轴线形成的产业发展带快速隆起,郑汴新区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增长极,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及黄淮经济区结合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漯河食品城等一批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富士康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工程相继开工,各地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8.3%,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53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4.3%和33.6%。

  4.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

  截至“十一五”末,全省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44个。

2010年获批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束了我省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

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0家,是“十五”末的6.6倍。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5家,是“十五”末的3.13倍。

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4.93万件,是“十五”期间的3.4倍。

郑州市、洛阳市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安阳、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组建了河南省风电、轨道交通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矿山装备、超硬材料、多晶硅、盾构、生物疫苗、锂离子电池等多项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5.节能减排工作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38.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3.8%和17.6%,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超额完成,涉及炼铁、电力、玻璃、印染、制革等14个行业,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978万千瓦,淘汰水泥产能5833万吨以及全部立窑水泥生产线。

2010年我省淘汰落后产能总数和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位。

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对8大高载能产业执行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010年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载能行业推广了55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

  6.“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进入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两化”融合工作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年度投入增长平均在23%以上。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先后有5家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信息技术在现代装备制造、食品、有色、化工、纺织等5大主导产业的应用不断深化。

“两化”融合工程库编录110家企业,收录“两化”融合工程209个。

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为全省三十多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先后有43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双汇集团、中平能化集团、许继集团等一批企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表1 “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变化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23﹒3

19

20﹒2%

工业投资增长速度(%)

53﹒9

17﹒6

39%

规模以上企业R牔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

比重(%)

0﹒79

0﹒46

-8﹒35%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

4

2﹒4

-8%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47﹒12

116﹒29

-4﹒59%

工业化学需氧量(万吨)

34﹒26

29﹒56

-2﹒91%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M)

93﹒4

49

-11%

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

66﹒4

77﹒11

2﹒1%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工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总量再上新台阶,主要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工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工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对我省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

  1.面临的有利因素与主要机遇

  一是全球经济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大潮,工业生产的技术与组织方式将围绕知识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两”化融合等进行创新与优化,有利于我省工业发挥后发优势,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

二是产业转移继续向纵深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不仅是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梯度转移趋势也开始显现,有利于我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实施,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我省在区位、市场、资源、人力、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我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

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国家支持我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我省在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一大批重大工程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我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工业转型升级。

五是我国陆续推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优势明显。

六是我省工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有色、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条件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与平台。

  2.面临的深层矛盾与重大挑战

  一是区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台,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周边省份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格局趋于强化,对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我省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低,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延伸度不够,产业附加值偏低,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能源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能源、环境和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进入凸显期,工业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更加突出。

四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一些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尚需破除,工业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积累比较薄弱。

  总体上判断,未来五年我省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省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与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与产能扩张的状况已经难以为继,工业已经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

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到“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将是我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第二章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按照“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技改提升、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全面优化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工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增量升级与存量优化并重。

坚持在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结构、投资结构中做大产业规模,严格控制传统产能的简单规模扩张,提高新增工程的层次与质量,引导投资向高附加值环节倾斜,增强新增工程的带动力与辐射力。

同时,加快产能整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设备与技术层次,调整与优化产业存量。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后发优势并重。

继续发挥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同时,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紧密结合,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与人才等高端要素,坚持高起点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形成新的产业支撑,积极培育后发优势。

  坚持提高加工制造能力与提升服务增值能力并重。

提高我省工业的精深加工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终端产品,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

同时,加快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不断提升工业服务增值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重。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实现向高端跃升。

同时,要积极引进吸收先进国家与地区的技术成果,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保安全并重。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节约与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发展由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着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力求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省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在保持工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201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2015年高成长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

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的空间开发格局。

  质量与品牌建设明显强化。

继续实施质量立省战略,主要工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消费类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等达到或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

打造10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积极培育一批国际品牌和中国知名品牌。

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77%。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稳步提高专利授权量,增强重大技术、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省内保障能力,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

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率达10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

重点企业信息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工业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普及率达到100%,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面建立环境检测与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

  表2 “十二五”时期河南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

运行

工业增加值(万亿元)

1﹒195

2﹒11

12

预期性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万亿元)

0﹒75

2﹒04

20

预期性

技术

创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牔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

务收入比重(%)

0﹒46

0﹒77

14

预期性

拥有科技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32﹒73

50

11

预期性

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发明授权总量的

比重(%)

39﹒7

60

25

预期性

产业

结构

轻重工业比重(%)

31∶69

35∶65

预期性

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3﹒85

4﹒5

13

预期性

“两化”融合

大中型工业企业ERP应用普及率(%)

50

100

15

预期性

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

30

80

22

预期性

主要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30

80

22

预期性

大中型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

30

95

26

预期性

可持续

发展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

2﹒417

1﹒692

累计-30%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立方M)

49

34﹒4

累计-3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

化学需氧量(万吨)

29﹒56

26﹒63

累计-9﹒9%

约束性

二氧化硫(万吨)

116﹒29

101﹒87

累计-12﹒4%

约束性

氮氧化物(万吨)

累计-15﹒2%

约束性

氨氮(万吨)

2﹒31

2﹒02

累计-12﹒6%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7﹒11

80

累计2﹒89%

预期性

  第三章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抢占未来制高点与支撑现实发展相结合,把调整优化产业与产品结构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突出特色主导、龙头带动、自主创新、技改提升、承接转移、集约集聚,抓增量、补短板、增后劲,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持续实施重点产业年度行动计划,力争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形成10个以上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和100家以上超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

  一、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

  把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深入挖掘比较优势,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6大高成长性产业。

到2015年,装备制造、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2万亿元,轻工、建材产业分别超过1万亿元,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分别超过5000亿元,6大高成长性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65%左右。

  1.汽车产业

  以建设中西部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为目标,大力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乘用车、轻型商用车、中高端客车、中重型载货车4大系列优势产品,壮大郑州日产、郑州海马、郑州宇通、郑州少林、驻马店中集华骏等一批龙头企业规模,推进开封奇瑞、恒天重工和华晨金杯等整车工程产品尽快进入市场。

大力发展专用车,扩大冷藏保温车、市政用车、石油专用车、道路工程养护车、特种运输车等优势专用汽车生产规模,坚持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推动整车与零部件集聚发展和互动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重点加快推进郑汴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与焦作、许昌、南阳、新乡、鹤壁、安阳等一批特色零部件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新格局。

力争2015年全省整车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的零部件企业达到10家。

专栏1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打造“关键零部件—主要总成—整车”产业链,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基地、专用车产业基地与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

  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

支持郑州宇通建设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巩固大中型客车在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推进客车产能提升工程、轻型商用车和中重卡工程实施;建设郑州日产全球轻型商用车基地,推进研发中心工程和第二工厂一期工程建设;加快郑州海马经济型轿车及中牟厂区改造工程、恒天重工重卡工程建设;支持少林郑州汽车产业基地建设。

  建成中西部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基地。

依托驻马店中集华骏、新飞集团、洛阳中集凌宇、河南骏通、河南红宇、河南冰熊、宇通重工、河南松川等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厢式运输车、普通罐式运输车、冷藏车、半挂车等专用车生产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

  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一园六基地”建设。

建设郑汴百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重点实施郑州日产50万台发动机工程、郑州海马50万台节能高效发动机工程、郑州宇通零部件工程。

  建设六个特色零部件基地。

建设焦作高新技术特色汽车零部件基地,重点发展发动机凸轮轴、活塞、变速箱齿轮轴、缸套、高性能乘用子午胎、全钢载重子午胎产品。

建设许昌汽车传动轴制造基地,着力发展传动轴、锻造件、轮毂、车桥、重型汽车钢圈、汽车玻璃等产品。

建设豫西汽车水泵、进排气管、减震器制造基地,支持西峡县做大做强汽车水泵、进排气管制造业。

  建设新乡汽车转向器、三滤、汽车空调器、制动器制造基地,支持新航集团发展汽车动力转向器、制动器、电池、三滤、汽车空调器等产品,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

建设鹤壁汽车电子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各类车用连接器、车辆智能防盗系统产品及整车线束,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建设安阳汽车铸造件基地,着力发展汽车制动器、减阻节油器、制动件、悬挂件、车用水箱、后桥壳、差减壳、轮彀等产品。

  2.电子信息产业

  抓住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战略转移机遇,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绿色照明、应用电子、软件及服务外包等5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消费电子、新型网络通信、新型显示3大潜力型产业,重点打造手机及关联配套、光电产业、LED(发光二极管)照明、新型平板显示4条产业链。

集中资源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以郑州、漯河、鹤壁、南阳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推进与富士康合作重点工程建设,突出抓好手机生产,大力提升精密模具、精密刀具、超硬材料等关联产业,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

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园区2—3个。

专栏2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手机及关联配套产业链。

以富士康、台湾友旺科技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打造“芯片—元器件—组件—终端产品”产业链,尽快在全省形成较为完善的手机及关联配套产品产业链。

重点推动手机整机工程建成投产,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钨钼加工、铝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发,突破硬质合金刀具、手机盖板玻璃、硬质铝合金外壳等核心技术;进一步抓好元器件、线路板、手机电池、微电机、喇叭、注塑件、专用螺丝、耳机、包装等其他相关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

  光电产业链。

依托中航014中心、中航613所、中航光电、河南平原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光电探测、光电显示、光电器件、光电通信、新光源等产品,打造“光电元件—光电设备”产业链。

  LED照明产业链。

以郑州生茂光电、河南恒基勤上光电、河南华阳科技等骨干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延伸“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产业链,重点发展LED芯片封装、大屏幕显示背光源及LED照明应用产品,突破大功率封装、LED外延片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打造郑州、新乡、焦作等LED产业基地。

  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

依托富士康、郑州旭飞光电、河南汉威科技、洛阳晶昌电子等企业,打造“玻璃基板—液晶模组—显示面板”完整产业链,加快有机发光二极管、激光成像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重点发展TFT—LCD(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屏,等离子显示屏面板、模组与整机,OLED显示产品及材料。

  物联网产业。

依托敏感元器件生产优势,打造“传感器—网络技术及产品—行业应用”产业链,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射频识别(RFID)、二维条码、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工业控制计算机、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下一代网络设备等产品。

  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

着力打造“软件设计—维护服务”产业链,依托洛阳鸿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