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217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docx

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采矿工程

编号:

()字号

本科生毕业设计

 

题目:

大采高;综采技术

姓名:

学号:

班级:

2010级采矿本科班(新疆)

指导教师:

 

摘要

煤炭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矿产资源丰富的新疆自治区,各个大型煤炭企业陆续进入,进行资源开发。

山西潞安就是其中大型资源企业的其中之一。

潞新煤矿是新疆自治区重点煤矿,位于新疆哈密三道岭,矿产资源丰富,平均每年生产煤炭1000万吨左右。

1958年建矿,主要矿有潞新一矿、潞新二矿、潞新砂墩子矿、吉木萨尔 矿等。

主要生产煤炭用于发电、化工、民用等。

本文主要观点有:

在煤炭企业生产中地质条件和煤炭赋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使用大采高采煤方法。

 

关键词:

大采高;综采技术

 

研究目的和意义…………………………………………………5

1.研究目的……………………………………………………5

2.研究意义……………………………………………………5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6

1、井田概况…………………………………………………….6

2.矿区开发简史…………………………………………………8

3.矿区地层及构造………………………………………………10

4.井田地层及构造……………………………………………11

5.煤层煤质…………………………………………………….14

6.煤的化学性质…………………………………………………16

7、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性…………………………………16

第二章、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2

1.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24

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5

第三章、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26

1、煤炭工业发展现状…………………………………………28

2、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30

第四章、大采高技术发展现状…………………………………32

1、我国大采高技术的应用……………………………………32

第五章、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应用…………………35

1、矿井概况………………………………………………………36

2、开采顺序………………………………………………………38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53

绪论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为了研究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详细地分析潞新二矿的煤层赋存和现有生产技术状况,并对中国主要煤矿企业先进矿井进行了研究,收集了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开采的有关技术资料,经过分析对比认为,目前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用大功率,高可靠性设备,具有较强地适应能力,在潞新二矿矿使用是可行的,必将进一步加快潞新二矿以减队减面,增产增效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推动潞新二矿乃至潞新的采煤技术发展,促进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2、研究意义

为了研究大采高综采技术在潞新二矿现有生产条件下的可行性,详细地分析了潞新二矿的煤层赋存和现有生产技术状况,并对先进矿井进行了研究,收集了各矿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开采的有关技术资料,经过分析对比认为,目前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用大功率,高可靠性设备,具有较强地适应能力,在潞新二矿使用是可行的,必将进一步加快潞新二矿以减队减面,增产增效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推动潞新二矿乃至潞新的采煤技术发展,促进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在采煤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选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已成为保障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必由之路。

本文的框架结构

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对全文内容进行提纲性的概括,起到总领的作用。

第二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三章是概述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四章是大采高技术发展现状。

第五章是综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在潞新二矿的应用。

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井田概况

1.1交通位置

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三道岭矿区中部,行政区划属哈密市管辖。

煤矿以北4km,有312国道通过,南10km处有兰新铁路通过,煤矿至312国道有沥青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交通位置见图1-1-1。

矿区地理座标:

东经92°40′05″~92°42′05″;

北纬43°07′04″~43°08′17″。

1.2地形及地貌

 

井田地处巴尔库山南侧戈壁平原,地势较平坦,地形北高南低,坡度20‰左右,海拔高度+980~+1150m,井田内除保留有浅而干涸的冲沟和风积丘岗外,均为平坦戈壁。

1.3河流水系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

1.4气象特征

矿井所处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多风、干旱、少雨雪,年平均最高气温:

31.09℃,年平均最低气温:

-19.2℃,冻结期5个月(11~3月),冻结深度为0.7m,年平均降雨为55.4mm,年平均蒸发量:

3910.8mm,最大积雪厚度为30mm;春秋两季多风,风向以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4.9m/s。

1.5地震情况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

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1.6经济地理

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自治区管理的六大工业企业之一,2003年被列为自治区30强工业企业。

哈煤集团公司下属9个分公司,9个子公司和勘查设计院及其它8个辅助单位,是以煤炭生产为主,以煤炭勘查、煤炭设计、煤矿施工、热电厂、建材、化工、机械加工及维修、汽车运输、棉纺、硅铁、电石、石材开采及加工、农业种植、仓储服务,物业管理、钢材销售等综合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集团公司从1958年开始矿山建设至今,为国家累计生产原煤65.0Mt,有力地支持了新疆和甘肃河西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时也为新疆东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2、矿区开发简史

2.1现有生产井

一井原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t/a,采用一对斜井开拓,提升方式为单钩串车,主斜井、副斜井倾角均为23°,穿煤层顶板布置,井筒采用料石砌碹支护,井底水平+810m。

该井于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6月简易移交投入生产,1988年达到30万t,1991年达到42万t。

1996年进行技术改造,矿井的通风、井下运输环节进行了改造,加大了工作面长度,采煤方法改为走向长壁倾斜分层高档普采。

1998年生产水平由810m延深至720m,矿井规模也达到了60万t/a。

2001年,再次对采煤方法进行改造,把分层高档普采改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放顶煤采煤方法。

矿井现开拓方式为斜井—暗斜井开拓,多水平上、下山开采,主(暗)井皮带、副(暗)井串车,目前开采水平为+720m。

是主、副斜井进风,立风井回风的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

矿井井田内含煤2层—4、6号,现主要开采4号煤层,下部的6号煤层一直未进行开采。

4号煤层平均厚度为13.5m,+720m水平以上的4号煤层还剩三个条带,可采期约3.5a。

2.2相邻矿井

(1)哈密煤业集团公司露采公司

露采公司与井采公司一井西邻。

于1957年筹建,1962年2月破土剥离,1970年2月简易投产,设计能力为150万t/a,服务年限35a。

在6km范围的露天坑内,将露天井田分为东西二区,开采顺序先东后西,东西并举,开拓方式为内部出车沟固定折返干线蒸汽机车标准轨铁道运输外部排土场。

露天井田含煤六层,总厚度17.65m,4号层为主采层,平均厚13.84m,2号、6号煤层局部可采。

露采公司的井田走向长6km,南北宽0.75~1.3km,面积6.5km2。

露采公司的矿井平均回采率达96%。

(2)哈密煤业集团公司井采公司二井

井采公司二井与一井的东邻,原为北泉矿,二井于1989年11月1日开工建设,1991年2月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和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批准二井设计能力由30万t/a改为60万t/a。

1995年10月移交生产,1996年生产原煤66.3万t,做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

2002年7~8月通过对矿井的提升系统进行改造,矿井的核定生产能力达120万t/a。

2003年,矿井的生产原煤116万t。

矿井采区回采率达80%。

二井井田东西长2.0~2.7km,南北倾向长2.05~2.95km,面积5.96km2。

可采煤层4层,自上而下为2、4、5、6号,总厚度14.38m,煤层倾角5°~8°,矿井开拓方式为一对反斜井开拓,单水平上下山开采,矿井现开采水平为+818m水平,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

目前+818m水平以上上山东翼已开采完毕,正在开采上山西翼的4号煤层。

第二节地质特征

3、矿区地层及构造

3.1地层

自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

为全区分布,地层厚度0~260m,以砂砾层为主,局部为砂质垆坶层,厚度最大处位于西山倾伏背斜的北翼,其他区域厚度较薄。

(2)第三系:

为全区分布,地层厚度0~600m,以砖红色砂砾岩、泥岩和砂岩及过渡岩性为主,厚度最大处主要分布在煤田南部外围,其他区域地层厚度在100m左右,煤田西部直接出露地表成丘陵。

(3)侏罗系:

为全区分布,地层厚度在30~700m,以灰色、灰绿色、灰黑色的泥岩、砂岩为主,其中下侏罗系含煤6层。

(4)石炭二迭系:

厚度不详,主要出露在天山内和西山倾伏背斜轴部。

3.2构造

三道岭矿区地处天山地槽褶皱时所形成的凹陷盆地—哈密凹陷中。

在这凹地中又沉积了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等地层,其厚度1500m。

在这些地层的沉积过程中,又发生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使中新生界地层产生了褶皱,形成侏罗系背斜、向斜和第三系向斜,伴随着褶皱的同时,又产生了各种性质的断裂。

由于沉积间断,使中新生代地层之间形成了不整合。

4、井田地层及构造

4.1地层

该井田内地层主要由新到老有第四系、第三系、侏罗系、石炭二迭系等,现自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冲、洪积砾石层,下部有粗砂、亚砂、亚粘土及砾石,地层厚度0~12.84m,平均厚度5.8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第三系(E):

地层厚度在0~60m,岩性由砖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杂色砾岩所组成,底部为含钙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下侏罗系八道湾组(J1b):

揭露地层厚490.98m,由上至下分为三个岩性段:

a.八道湾组上段(J1b3):

灰绿色泥岩、细砂岩及泥质细砂岩为主,以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的K2标志层为界与下伏地层接触。

b.八道湾组中段(J1b2):

上部为灰色至灰绿色中细砂岩夹泥岩及砾岩组成韵律清晣的旋迴构造,中部以青灰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有炭质泥岩数层,中夹薄层砂砾岩及中—细砂岩,下部以灰红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

底部以灰色粗砂岩、砂砾岩的K1标志层与下伏地层接触。

c.八道湾组下段(J1b3):

是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以砂岩、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共含煤6层,其中4号、6号是井田的主采煤层,煤层间由砾岩、砂岩及灰黑色、灰色粉砂岩、泥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4)石炭二迭系(C-P):

由流纹岩、石英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中酸性火山岩组成,为煤系地层基底,厚度不详。

该井田由于位于西山倾伏背斜的南翼浅部,地层单一,煤系地层以特殊的标志层即可进行对比,所以较为可靠。

4.2构造

根据精查地质报告,井田位于三道岭西山倾伏背斜的南翼,煤系地层总体为一向南倾的单斜构造,走向NE—SW,倾向ES,由于整个煤田处于天山褶皱带内,其构造形态受纬向构造的控制。

因此区内主要构造线的走向大致呈东西方向。

区内中小构造较为发育,现分述如下:

(1)褶曲

主要是位于工业广场南部的宽缓向斜,褶曲对生产影响不大。

(2)断裂

a.F1号逆断层:

位于井田的南部,由露天经北泉井田到砂枣泉井田,走向近N50°E,为一向北倾斜的高角度逆断层,倾角约80°,断距约500m左右。

该断层发生在第三系沉积以前,将侏罗系地层断开,上覆第三系地层未受破坏(或断距很小),断层两侧的第三系地层厚度变化很大,北盘平均厚185.02m,南盘厚约700m。

b.F2号逆断层:

由露天延伸到一井,到ⅪⅩ线则向西倾并南转与地F1号断层相交,断层倾角24~54°,断距18~120m,为一、二井分界的自然标志。

c.F13下断层:

位于一井ⅪⅤ勘探线西附近,断层走向NE250SW,长约500m,倾向东南,倾角64°,落差25~30m,往深部减少。

d.矿井生产过程揭露的断层一般落差在2m左右,对生产影响不大。

e.三维地震勘探揭露的断层落差均在3~6m之间,倾向南东,倾角在45°~70°之间,不会影响正常生产。

5、煤层

5.1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该组揭露厚490.98m,主要岩性为:

上段砾岩层以暗红、黄绿色及杂色砂岩、砂砾岩为主,中夹黄绿色砾岩、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等,在井田内被剥蚀,该段平均厚9.80m。

中段以灰绿色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中夹粗砂岩、薄层砂砾岩及菱铁矿结核,包括K3砾岩标志层,该层平均厚为147.16m。

下段以K1砾岩标志层为界,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为灰色、灰绿色泥岩、砂岩及砾岩组成韵律比较清晰之旋回结构。

下段含煤6层,煤层间由砾岩、砂岩及黑色、灰色粉砂岩、泥岩等组成,具旋回结构,该层揭露平均厚度203.09m。

井田煤系地层含煤特征详见表

 

煤系地层含煤特征表

名称

地层

总厚度

(m)

总层数

可采煤层

总厚

(m)

可煤含煤系数(%)

煤层总度(m)

含煤系数(%)

备注

总数

可采

不可采

数量

269.8

6

2

4

15.5

5.7

17.6

6.5

5.2煤层特征

井田含煤6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6号煤层,其中4、6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平均可采厚度为15.5m,4号煤层为现主采煤层。

各可采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4号煤层:

为该井田主要可采煤层,最大厚度16.17m,最小厚度5.53m,平均厚度13.5m,结构简单—较复杂,厚而稳定,一般遵循着由西向东逐渐变薄、由北向南增厚的规律。

该煤层内普遍含有1—2层含鲕状铁质结核、灰分达30%的薄分层,常以此特征作为本矿区对比标志,属稳定煤层。

4号煤层顶底板多为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中砂岩等,老顶为厚层状砂砾岩,属抗压强度较差,抗拉、抗剪强度低、易软化的岩石。

6号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厚度在0~5.52m之间,平均煤厚2m,具有北薄南厚、东西相差不大的特点,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特征见表1—2—2。

煤质

6、煤的物理性质

井田各煤层肉眼观察,物理性质基本相似。

颜色呈黑色、条痕呈黑褐色,含丝炭高且黑度深,极易污手,为暗淡光泽—沥青光泽。

成规则层状产出,以条带结构为主。

易燃,火焰为黄红色,烟少,无沥青味,膨胀不明显,燃烧后为灰白色粉沫无煤渣。

节理较发育,充填有次生的方解石、黄铜矿与黄铁矿。

断口,一般呈平整状,亮煤呈贝壳状断口。

7、煤岩特征

井田可采煤层的煤岩成份以半亮煤为主,暗煤次之,显微结构为条带状,成份以丝炭化物质为主(39.87%),半凝胶化物质(29.74%)、凝胶化物质(28.94%)及角质化物质次之(4.92%),煤质稳定,煤岩类型应属半亮型—暗淡型煤。

8、煤的化学性质

8.1煤的元素分析

各可采煤层煤元素含量值相当接近,变化极其微小。

有机质是煤的主要化学组成,其中碳、氧、氢、氮、等元素占主导地位。

煤层内碳元素含量介于70.5%~85.64%,氢含量介于2.98%~5.57%,氮含量介于0.15%~1.47%,氧含量在9.42%~20.47%之间。

8.2煤的有害元素

井下主要可采煤层的原煤全硫含量均不高,本矿区各煤层硫的含量测定在0.08%~0.83%,属低硫分煤,磷含量在0.0025%~0.0177%,属特低磷煤。

8.3煤的工业分析

煤的工业分析主要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

水分(mad):

原煤水分含量在0.98%~7.27%之间,精煤在5.36%~6.33%之间。

灰分(Aa):

原煤灰分率为2.20%~25.70%之间,精煤在2.36%~3.46%之间。

挥发分(Vdaf):

井下各主要可采煤层的原煤挥发分产率为20.94%~44.80%之间。

煤的发热量(Qb.d):

本矿井煤层发热量普遍较高,原煤(Qb.d)两极值为24.06~28.47MJ/kg,按照煤发热量的级别都属高热值煤。

4.煤的工业用途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煤质基本相同,煤种划定为不粘煤(BN21),该矿井的主要可采煤层为低硫、低磷、低灰分、高发热量的动力煤和民用煤,煤的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动力用煤和民用煤的需要。

9、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性

9.1瓦斯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钻孔瓦斯煤样的测定结果,4号煤层瓦斯含量在0.046~0.232ml/g,气体成份以氮气为主,占71.75%~95.02%,甲烷含量次之占1.93%~25.65%,二氧化碳含量较少,占0.57%~4.47%。

根据矿方提供的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该矿井瓦斯绝对绝对涌出量2.52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1.01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2.78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1.11m3/t”,鉴定时采煤工作面在+780m水平,掘进工作面在+720m水平。

确定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9.2煤尘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资料,煤尘爆炸性测试结果为:

火焰长度200~400mm,岩粉量65%~85%,煤尘具爆炸性。

9.3煤的自燃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资料,4号、6号煤层吸氧量为0.42%~0.81%,煤层有自然发火倾向,属自燃煤层。

9.4地温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资料,井下温度一般为16.4~22℃,现有矿井未发现地热异常现象。

钻孔经测温显示,温度随着地层及钻孔深度加深逐渐升高,由15~21℃,温度正常,未有地热异常现象。

10、水文地质

10.1水文地质特征

井田地表为平坦之戈壁,地貌单一,北为巴尔库山,本井田位于山前倾斜平原前缘地带。

由于长期侵蚀切割,形成了南北宽缓之冲沟和狭长之平台。

西部局部基岩裸露,东部则为广阔的戈壁砂砾石所覆盖。

区内缺少天然地表水体,唯一补给区为巴尔库山之融雪水,在流出沟口不远,即潜流于地下,故冲沟常年呈干涸状态,唯每年6~7月,山区融雪水汇流而下,但为时甚短。

据三道岭气象资料统计,年降雨量约为26mm,而年蒸发量则高达4000mm,常年少雨,气候干燥。

因此,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受山区大气降水与融雪水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其补给来源受到限制。

由此可见,本区地下水的各种补给条件是十分有限的,地下水的补给量很小。

综合上述,由于巴尔库山融雪水的补给源远,缺少地表径流,蒸发量很大,加之矿床上覆地层透水性很弱,隔水性较强,并且无透水地质构造,由此构成了矿床充水因素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10.2含水层和隔水层

根据本区水文地质调查情况,将井田地层按含水特征划分为三个含水层组,即第四系岩性松散易受补给,为孔隙水,但水储量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源水量较小,此为第一含水层。

第三系岩性较疏松,其上段受风化作用影响,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可接受第四系底部水的补给,受水条件亦较好,为孔隙—裂隙水,为第二含水层。

侏罗系岩性总体坚硬致密,受水补给条件恶劣,为裂隙—孔隙水,为第三含水层。

岩层含水性的特点是:

岩层含水性随着埋藏深度而减弱,其单位涌水量依其地层层序,向深部递减5倍以上,此为补给区同一而岩性各异之故。

同时各含水层间无直接联系。

因各含水层间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作为隔水层。

第一含水层(H1):

即第四系松散沉积含水层,分布在整个井田,在延深区域范围内厚度不一,最大厚度为12.84m,平均厚度在5.80m左右,岩性主要为松散的砂砾石、亚砂土等,该含水层通过本次补勘工程的简易水文观测工作证明其基本不含水。

第二含水层(H2):

即孔隙—裂隙水,为下第三系善鄯群,零星分布在矿井+700m水平以上区域,第三系厚度为0~60m,含水层厚度一般20~30m左右。

该层单位涌水量0.125l/s·m,渗透系数0.0000448m/s,岩性中上部主要为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中下部主要为富含钙质结核之砂岩、砂砾岩,胶结物为泥钙质,胶结程度差,较为松散。

第三含水层(H3):

即裂隙—孔隙水,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下段,本层含水性比较明显的层段主要集中在K1标志层至6号煤层之间,其上部岩性以灰、灰绿色砂岩为主,致密坚硬,偶有节理,静止水位10.5m,单位涌水量0.02774l/s·m,渗透系数0.000109m/h;各煤层本身皆为弱含水层,煤巷掘进后,巷道内滞后涌水效果明显,但出水方式多为潮湿、滴淋水,在裂隙发育地段或构造带附近,涌水较大。

在其它层段掘进时巷道内普遍干燥无水。

K1标志层以上及6号煤层以下,涌水量微弱,尤其是6号煤以下的岩层,涌水量极微,可视为不含水岩层。

10.3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该矿井构造中等,煤层赋存于八道湾组下段。

基岩裂隙、孔隙水是矿井涌水的主要来源,侏罗系地层为一南倾的单斜构造,具有北薄南厚的特征,地层整体上含水性较弱,但由于主采煤层位于该层中,所以该含水层实际上成为本井田主要开采煤层的直接充水水源。

而煤层顶底板基岩裂隙含水层多由粉砂岩、砂砾岩、细砂岩等颗粒较粗的砂岩组成,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矿井内采空区蓄水也可造成对矿井充水。

由于补给有限及防水煤柱的留设,通过生产井的预先探放水,强制疏排,可在短期内排干,则不致于对井田生产造成水害。

10.4矿井充水条件

本井田开采范围均处在八道湾组含水之中,而在地面绝大部分被第四系薄层砂砾层所覆盖,由于大气降水很少,气候干燥,加之补给微弱,所以一般都不含水。

由于本井田处于矿区南部,地下水的补给距离太远,加之F2断层横亘井田北界起一定的隔水作用,使井田内地下水迳流十分微弱,而蒸发量又几倍大于降水量,井田内可谓是弱充水矿床。

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二类一型,即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10.5矿井涌水量预测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资料,现矿井生产水平(+720m水平)的正常涌水量为1330.6m3/d,矿井最大涌水量为2050m3/d,预测开采+500m水平时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989.6m3/d,矿井最大涌水量为4605m3/d。

 

第二章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

1、井田境界

根据新疆国土资源厅2002年1月颁发矿井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证号:

6500000220029),该矿井井田北部和东部以F2断层为界,西部以Ⅶ排勘探线为界,南部以4号煤层底板等高线+500m水平为界。

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详见表2-1-1。

表2-1-1         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表

拐点

X(m)

Y(m)

S1

4776254.00

16475708.00

S2

4777646.00

16474933.00

S3

4778171.00

16474378.00

S4

4778213.00

16474105.00

S5

4777601.00

16472995.00

S6

4776066.00

16472995.00

S7

4775946.00

16473933.00

S8

4775921.00

16474678.00

S9

4775976.00

16475183.00

限制开采水平:

+997~+500m

井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