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
《高考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题汇编诗歌鉴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题汇编诗歌鉴赏
(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江名。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
“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
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
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
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
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
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赏析
白珽(?
—1328年),字廷玉,钱唐人。
宋亡后,客授藏书之家;后受邀拜太平路儒学正、兰溪州判官等职。
结庐西湖之金沙滩,榜之曰湛渊,因以自号。
晚归老栖霞,又号栖霞山人。
享年八十一。
所居多竹。
著有《湛渊集》。
余杭道,即今日的杭州市。
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
“航”“杭”谐音,故为“余杭”。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
“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
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
简直就是画。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
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
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
正是如此,全是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
(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诗人:
贾岛 朝代:
唐代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赏析】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的志向。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
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3]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北京卷)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赏析】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湖南卷)
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
鸊鹈泉泉水名。
【赏析】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
诗当概括了这样的历史内容。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新唐书。
地理志七》)。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是黎明尚未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之鸣。
栖息在沙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唤腾空飞去。
“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其影响所及。
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
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惶:
“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彼此感情色彩不同。
三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因人在西北,所以见“日出东南”),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难见天清日丽的美景,而现在这样的美景竟为战士而生了。
而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辉:
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又是何等光辉的人物形象!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得到高度统一。
清人吴乔曾说:
“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围炉诗话》)此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
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赏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目睹耳闻,堪称一幅工笔画。
下片写渔家乐。
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
这首词,真实、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重庆卷)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赏析】转自
上片:
写景
开头两句,不是在点明写作地点么?
秋天深了,落叶已要飘尽,在关塞看见了大雁南归。
见大雁南归,是不是就想到自己也应该归家了呢?
古人写诗都这样吧?
作者在边关,那肯定是想还家了。
接下来的这两句写景。
是眼中景还是想象之景?
我倾向于是写的想象之景,因为我臆测这是他家乡之景。
即使是眼前的景象吧,也可以。
反正这儿是在暗转了,暗示要转到下片家乡之景去了。
下片:
抒情一、二句不直接接景物,先写自己。
自己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了,就是在暗示不想做官了,想叶落归根了,这不是与第一句暗相照应么?
第三句虽是写景,实际上还是是用典写人,写自己无机心,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
第四句,一下写到柳溪。
这个地点无论如何也不是边关之景了,应该是作者家乡之景。
家乡父老怜“我”,这怜“我”,是爱“我”,还是哀怜“我”?
我认为是哀怜“我”,因为他们哀怜的是后面一句的内容,一句话分成了两截。
最后一句写道:
溪南头钓鱼的地方,很久没有去钓鱼了,都荒却了。
不说自己很久没有去钓鱼了,荒却了钓鱼台,很令人哀怜。
反说家乡父老哀怜“我”荒却了钓鱼台。
实际上还是表现自己想回去再钓鱼。
从对方入手写,这种手法见得多了,作者是瞒不住我们的。
钓鱼那是有典故的,严子陵钓鱼,就是不想做官嘛。
现在老了,想回去了,不想做官了。
这个意思很清楚的,在诗中是一贯的。
(四川卷)
子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
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鉴赏:
首联点出这个传说。
点明在暮春初夏,子规哀叫了。
颔联写出听了杜宇的哀啼后,两种人有反应:
一者为贪夫,一者为远客。
远客听到后哀怨、愁思不已,这是对应杜宇传说中的第二点。
贪夫是什么?
词典上很清楚,就是貪婪的人,贪婪的人听到以后是什么感受,一个是“倦”、一个是“低首”。
低首是什么?
词典上有“恭順貌”“羞愧貌”“折服貌”“佩服”几个义项。
对应杜宇传说第一点,杜宇禅让隐居,那贪婪的人还不羞愧死么?
但是他们是“空”羞愧,是“倦听”(厭於聽聞),说他们空佩服也行,总之他们是不会放弃追名逐利的。
颈联景物烘托就不说了。
尾联“催归催得谁归去”,那就是照应颔联了。
你杜鹃鸟儿在那儿叫,叫声里不断催促人们。
但是贪夫不会被催去归隐。
催远客回家,但远客想归去却不能够。
只有乡郊的人们被你催促着去忙农事了,而这正是扣杜宇传说中的第三点。
总结一下,这首诗主要点哪里是在写思乡之情?
这分明就在咏子规。
尽管其中暗含对贪夫无厌的讽刺,对远客不得归愁思的同情,以及对农人趁时耕种的称赞。
但是主要还是一种感叹之情,是听到子规啼鸣,想到杜宇传说,联系人们的表现,从而表达对现实的一种感叹。
侧重点并不是思乡之情,这是非常明朗的。
(浙江卷)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首句“冷烛无烟绿蜡干”,是从外在形状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
一个“冷”字,写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无烟”二字写出了其外表的平静端严;而“绿蜡干”则突现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
由于诗人用比贴切新颖,未展芭蕉的视觉形象变得可观可感,更艳更美了。
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是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律动。
芭蕉未展,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而是有些担虑、畏怯早春的寒意。
一个“怯”字,就把未展芭蕉娇怯羞涩宛若少女的神情给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第三句“一缄书札藏何事?
”,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把笔触伸向心灵的纵深处。
古人书札大部作卷筒状,正和未展的蕉叶相似。
这样的设问,像一座凌空飞架的金桥,促进了诗歌意境的飞跃、升华,具有拓展深化之功。
结句“会被东风暗拆看”,是说未展芭蕉变化当即,一旦和煦的东风吹来,它就会慢慢展开,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
这里的“东风”已经拟人化,而一个“暗”字则曲尽其妙,它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又维妙维肖地写出了青年人调皮、好奇的情态。
可谓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这首咏物诗比喻奇妙,达到了极高绝的水准。
诗人把未展芭蕉比作娇怯含羞、情窦初开的少女,然后逐次进行拟人化、形象化的状摹,从而使未展蕉叶具备了少女的品格,“怯”、“藏”、“暗拆”等动词的巧妙措置,都增加了诗歌的情致,令人感到形象新奇迷人。
咏物诗一般要有所寄托谕指。
这首诗究竟是何作意,已无法考究。
这里,我们不妨可理解为借物喻人。
诗人巧妙地把一个情窦初开而又娇怯含羞的少女比作未展芭蕉,希望她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而不要半藏半掩。
实际上,掩掩藏藏是无济于事的,她的一腔情爱终归是会被人窥察到的。
由于诗人把自己的心思附丽于娇美的形象,故而显得诗意含蓄、深沉,感情挚着而热烈,开拓了前人诗中所未曾有过的境界,以自己全新的艺术个性步入了唐诗佳作的殿堂。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金)【七言绝句】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赏析: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
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
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
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诗人曾经说过:
“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
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赏析: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
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
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
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
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
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
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
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
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
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
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
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福建卷)(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
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
(1)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
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
[元]白�E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
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
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
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
(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
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
)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
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
(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
)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
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G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
沙漠名。
②�G鹈泉:
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答案】
(1)边塞
(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G鹈泉号称最大。
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
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W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