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2068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ocx

申报指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附件1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第二批

科研专项课题申报指南

一、重点病种

病种一:

冠心病

专题1:

基于病证结合提高冠心病临床疗效研究。

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冠心病中医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专题编号:

2015A01)

专题2: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模式研究。

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冠心病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置入、搭桥)后等患者的康复,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目的,以改善心功能为切入点。

(专题编号:

2015A02)

依托基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150万元;设置课题:

2个;周期:

3年。

专题3:

围绕任继学教授创立的伏邪理论进行研究,阐明痰瘀伏邪的作用机制,发展伏邪理论。

在系统梳理伏邪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痰瘀伏邪理论在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形成相应的防治方案,开展痰瘀理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观察参红通络颗粒及其它相关中药干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对动脉斑块逆转,以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清蛋白组学的影响。

(专题编号:

2015A03)

依托基地:

吉林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150万元;设置课题:

4-5个;周期:

3年。

病种二:

中风病

专题1:

中风病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开展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

各期中风病(缺血性和出血性)的疗效评价;治疗中风及其并发症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例如水针刀、筋骨针等);中风并发症的规范化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及研究(例如中风后焦虑症、睡眠障碍、复视、呃逆等)。

(专题编号:

2015B01)

依托基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150万元;设置课题:

7个;周期:

3年。

专题2:

基于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理念开展基础研究,探讨破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开展破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为本治疗原则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开展基于伏邪理论体系的流行病学研究,为中医药防治中风病提供数据支撑。

(专题编号:

2015B02)

依托基地:

吉林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150万元;设置课题:

4-5个;周期:

3年。

病种三:

高血压

专题:

围绕提高中医降压长效模式的转化与应用、高血压病证候蛋白组学、证效代谢组学、中药防治高血压诊疗经验和用药规律、中药复方长效动态干预清晨高血压病肾虚证、血脉理论对高血压病血管病变防治规律的指导等关键难点问题,选择具体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C01)

依托基地:

山东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设置课题:

6-7个;周期:

2年。

病种四:

糖尿病

专题1:

临床评价研究。

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围绕临床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防治的关键技术问题,如糖尿病本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早期干预、病证结合,长疗程,结合终点事件及生活质量提高,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形成可持续更新、国际高水平循证医学证据的综合防治方案。

(专题编号:

2015D01)

专题2:

特色制剂研发。

开展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中药特色制剂挖掘、研发与质量提升。

重点对有较好的运用基础,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相对清楚,且对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疗效明确的中药制剂进行研究,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能够为创新药物研发奠定前期基础。

(专题编号:

2015D02)

专题3:

诊疗模式研究。

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医疗技术的结合,探索研究慢病管理方法、信息平台、协作网络、推广模式等,推动医疗、科研、健康管理的融合发展,形成系列规范的慢病管理流程,实现健康大数据的科学管理。

(专题编号:

2015D03)

依托基地: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课题设置:

6-8个;每个课题经费不少于20万元;周期:

2年。

专题4:

糖尿病中医药降糖和血管保护研究。

开展中医药综合干预糖尿病亚临床或临床血管病变循证医学研究(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进行亚组分析,提高临床疗效,建立糖尿病血管病变集约型诊疗模式及临床评价体系,形成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并进行推广应用研究。

(专题编号:

2015D04)

专题5:

糖尿病前期中医药综合干预研究。

基于社区从临床角度探讨中医药促进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达标,并维持达标,防止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转化,形成预防与保健模范社区,并建立社区自然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简易决策树模型及外部验证研究。

基于非药物疗法(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埋豆等)研究其防治糖尿病前期患者“全身调理、温和降糖”的临床疗效及探索其作用机制。

(专题编号:

2015D05)

专题6:

糖尿病行为医学与教育管理研究。

基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中医特色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自身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探索心身整体诊疗模式。

探讨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八段锦等功法)对患者生理适应参数及血糖稳态的影响。

(专题编号:

2015D06)

专题7:

糖尿病临床科研数据中心构建的研究。

基于基地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政府等联合,构建糖尿病慢病管理系统,集成中医诊疗2型糖尿病资源,构建价值密集型数据中心。

(专题编号:

2015D07)

依托基地:

安徽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400万元;课题设置:

8-10个;周期:

3年。

病种五:

免疫相关疾病

专题:

难治性免疫相关疾病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中医药疗法广泛使用但疗效和优势领域有待系统梳理和评价,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拟开展中医药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疾病方案优化临床研究,建立循证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涉及病种包括慢性肾脏病、特异性皮炎、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气道免疫性疾病等相关免疫性疾病;对疗效确切的中医药疗法开展药物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基础性研究,为疗效的阐释提供理论依据。

(专题编号:

2015E01)

依托基地:

广东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500万元;课题设置:

临床研究部分设置课题6个,每个课题经费70万元;基础研究部分设置课题2个,每个课题经费40万元;周期:

3年。

病种六:

肝病

专题1:

肝病重症化中医药治疗机理及中药肝毒副作用与用药安全研究。

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项目前期研究证实中医药干预可降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病死率的前提下,选择优势环节深化研究,提供更高循证医学证据,并进行相关的机理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提供依据。

研究中药药物性肝损伤的实际发生率、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发病机机制,为中药用药安全性提供依据。

(专题编号:

2015F01)

依托基地: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设置课题:

5-10个;周期:

3年。

专题2:

从“毒、痰、瘀、虚”论治,围绕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肝癌和癌前病变等中医有效治疗方法,药物(院内制剂开发)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疗效机制等,选择具体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F02)

依托基地:

湖北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200万元;设置课题:

6-8个;周期:

2年。

专题3:

肝病研究型门诊和病房建设的关键问题,基于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的关键问题,选择具体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F03)

依托基地:

湖北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100万元;设置课题:

4-6个;周期:

2年。

病种七:

脾胃病

专题:

通过健脾养正消癥法对胃癌化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健脾养正消癥法对提高胃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及肠道微生物生态学机制研究;基于肿瘤免疫学机制探讨健脾养正消癥法对胃癌转移的抑制作用;代谢组学指导下的胃癌证候规范与证素特征研究,观察健脾养正消癥法对代谢组学结果的影响;通过中药乌梅丸干预结合微创治疗防控胃肠道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清肠化湿及健脾益气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微生态及黏膜损伤临床及机理研究。

选择明确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G01)

依托基地:

江苏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180万元;设置课题:

6个;周期:

3年。

病种八:

血液病

专题1:

中医药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血液病的研究。

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过程中的患者中医证型、证候特点研究;开展中医药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提高植入率、促进造血、调节免疫、减少移植排斥及远期复发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

(专题编号:

2015H01)

依托基地:

浙江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130万元;设置课题:

3-5个,其中基础研究每个课题10-15万元,周期:

1-2年;临床研究课题每个20-40万元,周期:

3年。

专题2:

血液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围绕血液病治疗病程长、患者生活质量差,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毒副作用显著等关键问题,开展临床上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肾毒性)中医药防治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开展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开展干细胞联合中医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代谢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

(专题编号:

2015H02)

依托基地:

浙江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130万元;设置课题:

3-5个,其中基础研究每个课题10-15万元,周期:

1-2年;临床研究课题每个20-40万元,周期:

3年。

专题3:

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虚血瘀”理论的中医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

基于“肾虚血瘀”学术思想,开展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开展“补肾活血法”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药通过调节微环境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

(专题编号:

2015H03)

依托基地:

浙江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40万元;设置课题:

2-3个,每个课题10-15万元;周期:

2年。

病种九:

艾滋病

专题1:

名老中医治疗艾滋病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

采集2004-2014年名老中医临床诊疗艾滋病信息并构建数据库,分析和挖掘用药特点、诊疗规律和经验,总结名老中医十年来治疗艾滋病学术特色和治疗经验,出版学术著作,验证有效的经验方或制剂。

对2004-2014年省级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临床诊疗艾滋病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总结艾滋病常见病证(症)辨证治疗要点(包括主症、治法、方药及加减),验证有效的经验方或制剂。

(专题编号:

2015I01)

依托基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20-30万元;设置课题:

2个;周期:

2年。

专题2:

艾滋病新药研发基础与临床前研究(与企业合作)。

对有较好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基础的制剂(院内制剂或科研用药如泻痢康胶囊),与企业合作,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新药临床前研发,用于艾滋病免疫调节、抑制HIV病毒、对症治疗等,为研发中药新药奠定良好基础。

(专题编号:

2015I02)

依托基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30-150万元;设置课题:

1个;周期:

3年。

专题3:

艾灸法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临床与机理研究。

发挥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探索艾灸法治疗HIV/AIDS患者的临床应用的操作规范,达到改善免疫功能(CD4细胞、CD45RO\CD45RA),延缓发病,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专题编号:

2015I03)

依托基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20-30万元;设置课题:

2个;周期:

2年。

专题4:

艾滋病相关病症中西医治疗方案研究。

在抗病毒(HAART)治疗基础上,针对艾滋病肺部感染、慢性腹泻、肝病、HAART耐药和年龄相关病证等常见并发症,筛选优化临床方药,开展艾滋病相关病症中西医治疗方案研究,形成有效治疗方案并进行推广,减少艾滋病相关病症的发生率,降低艾滋病患者病死率。

(专题编号:

2015I04)

依托基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80-100万元;设置课题:

5个;周期:

3年。

专题5:

西部地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网络平台建设。

推进全疆及西部地区(甘肃、四川、青海、贵州、云南)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网络的建设工作,并形成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基地,进一步提高全疆及西部地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能力和水平。

(专题编号:

2015I05)

依托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资助经费:

80-100万元;设置课题:

1个;周期:

2年。

专题6:

艾滋病新药研发基础与临床研究(与企业合作)。

对有较好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基础的制剂(院内制剂、科研用药-如太芪培元药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新药临床前研发,用于艾滋病免疫调节和抑制HIV病毒,对症治疗等,与企业合作,为研发中药新药奠定良好基础。

(专题编号:

2015I06)

依托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资助经费:

150万元;设置课题:

2-3个;周期:

2-3年。

病种十:

慢性阻塞性肺病

专题1:

围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指南》(2011版)修订、中医药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作用机制探讨等研究的关键问题,选择明确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J01)

依托基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50万元,设置课题:

2个;周期3年。

专题2:

特发性肺纤维化。

围绕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辨证标准的制订、中医治疗方案的优化、呼吸导引操等中医康复技术规范的形成、中医疗效评价方法、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作用机制探索动物模型的建立等研究的关键问题,选择明确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J02)

依托基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100万元;设置课题:

5个;周期3年。

专题3:

围绕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发展速度(“快”“慢”)进展演变的致病因素、证候分类、体质分类的表型组、构建发展“快”“慢”不同表型COPD生物标本库、中医药干预转归评价,有前期基础的中药(如益气固表丸等)治疗COPD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可能作用机制等临床关键问题,选择具体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J03)

依托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资助经费:

250万元;设置课题:

5-6个;周期3年。

病种十一:

恶性肿瘤

专题1:

围绕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肺癌的中医药预防、中医药结合靶向疗法提高肺癌临床疗效及延缓靶向耐药等研究难点,选择具体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K01)

依托基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资助经费:

200万元;设置课题:

2-3个;周期:

3年。

专题2:

围绕形成可供推广运用的有确切疗效的晚期胃癌中医诊疗方案研究关键问题,开展临床转化应用研究。

(专题编号:

2015K02)

依托基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资助经费:

100万元;设置课题:

1个;周期:

3年。

病种十二:

骨退行性病变

专题:

围绕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医综合疗法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针对研究的难点,选择具体可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专题编号:

2015L01)

依托基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设置课题:

1个;周期:

3年。

病种十三:

妇儿病

专题1:

中医药治疗妇产和生殖等疾病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其疗效有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验证,临床研究的质量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我基地一期国际合作优势的基础上,本项目针对针刺等治疗妇产和生殖领域的几个优势病种开展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同时需完成并发表该病种既往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定量综合,为下一步更新该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科技支撑;同期建立妇科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科研数据协作及安全监测共性技术标准化规范,以确保临床研究成果得到高级别证据。

(专题编号:

2015M01)

依托基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针刺等治疗妇科优势病种临床研究设置课题6-8项,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腺肌症)、妊娠呕吐、卵巢功能(早衰)、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慢性盆腔痛、少精弱精症、妇产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等,每项拟资助20-30万元;临床科研数据协作与安全监测共性技术标准化规范研究课题1项,拟资助60-80万元;周期:

3年。

专题2:

儿童肺炎防-治-调研究。

明确儿童肺炎易患体质的特点,为防治儿童肺炎提供基础数据;总结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儿童肺炎的证候特点和诊疗规律,完善儿童肺炎的中医药防-治-调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循证研究资料;选择全国儿科有重大影响的名老中医2-3位,进行清润流派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与传承。

(专题编号:

2015M02)

依托基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120万元;设置课题:

3-4个;周期:

5年。

病种十四:

民族医

专题1:

民族医治疗重点病种特色诊疗技术规范化和疗效评价研究。

开展以放血、火灸、药浴、涂擦等特色疗法的技术规范化研究和疗效评价研究,建立形成重点病种特色诊疗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和临床技术操作指南,科学评价特色技术治疗重点病种不同阶段的临床疗效。

如:

脑溢血病的放血疗法、火灸疗法;肝硬化腹水病的水泻疗法、火灸疗法;肝性脑病的灌肠疗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脉泻疗法等。

(专题编号:

2015N01)

专题2:

防治重点病种的民族医特色药物的制剂挖掘开发和疗效评价研究。

开展薰药、涂擦、脉泻剂等为主的相关药物及卡擦药物的制剂挖掘开发等研究。

解决临床客观问题,突出民族医特色制剂优势,提高民族医治疗基地重点病种的临床疗效。

如:

脑溢血急性期的薰药制剂和康复期的涂擦制剂;肝硬化腹水病的利尿制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脉泻制剂等等。

(专题编号:

2015N02)

专题3、重点病种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研究。

围绕名老专家诊治重点病种特色诊疗技术,总结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名老专家诊治重点病种的独特诊疗技术,进一步开展传承和创新专家典型诊疗技术研究工作。

通过传承创新,形成一至两个临床疗效确切,技术规范可行,适合应用推广的名老专家诊治重点病种相关的独特诊疗技术。

(专题编号:

2015N03)

依托基地: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民族医治疗重点病种特色诊疗技术规范化和疗效评价研究(120万元),立项3个课题,每个课题研究经费40万元;防治重点病种民族医特色药物的制剂挖掘开发和疗效评价研究(120万元),立项3个课题,每个课题研究经费40万元;重点病种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研究(60万元),立项2个课题,每个课题研究经费30万元。

周期:

3年。

二、基地拓展病种:

病种一:

高血压

专题:

潜阳育阴法早期介入高血压治疗,以改善肾损害的规范化研究;高血压早期相关代谢障碍中医药干预及评价研究;高血压病中医生物信息临床研究,探索建立高血压病临床生物样本标本库;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体系研究;高血压病相关文献及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梳理和凝练研究。

(专题编号:

2015TZ01)

依托基地:

江苏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200万元;设置课题:

5个;周期:

3年。

病种二:

慢性肾脏病

专题:

基于“真实世界”,针对慢性肾衰不同分期,中医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治则诊疗方案、西医诊疗方案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临床干预结果的综合比较,分析三种方案的差异,阐明确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案的特色和优势。

(专题编号:

2015TZ02)

依托基地:

江苏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90万元;设置课题:

5个;周期:

3年。

病种三:

不孕症

专题:

研究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流行病学因素,探讨国医大师夏桂成补肾调周法干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刺激周期,不同卵巢储备群体卵泡和内膜增长、排卵、黄体支持的作用,总结诊疗绩效,形成高效、安全、舒适、规范的临床路径。

(专题编号:

2015TZ03)

依托基地:

江苏省中医院;资助经费:

30万元;设置课题:

3个;周期:

2年。

病种四:

冠心病

专题:

痰瘀论治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系统梳理中医痰瘀理论,阐释痰瘀论治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完善痰瘀论治冠心病的诊疗方案,并进行循证评价。

(专题编号:

2015TZ04)

依托基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80万元;设置课题:

2-3个;周期:

5年。

病种五:

骨质疏松

专题:

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养-疗-康研究。

阐释从肝肾论治骨质疏松科学本质,研制骨质疏松创新制剂,形成骨质疏松症的养-疗-康复综合治疗方案,并进行临床验证。

(专题编号:

2015TZ05)

依托基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资助经费:

100万元;设置课题:

2-3个;周期:

5年。

三、6家直属单位:

病种一:

糖尿病

专题1: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生物样本库的建立。

(专题编号:

2015ZSA01)

专题2:

开展具有明确疗效基础的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长期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二级预防研究及开展糖尿病并发症预警方法及软件的研制。

(专题编号:

2015ZSA02)

依托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设置课题:

6-8个,每个课题20-40万元;周期:

3年。

病种二:

肺癌

专题1:

基于真实世界的肺癌患者全程管理平台和生物样本库的建立。

(专题编号:

2015ZSB01)

专题2: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开展中医药肺癌疗效突出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初步确定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优势人群;开展中医药治疗肺癌优势人群筛选的前瞻性研究,包括中医药预防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巩固治疗作用,中医药在晚期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维持治疗作用以及针对高分化,低度恶性的老年肺癌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疗效评价研究。

(专题编号:

2015ZSB02)

专题3:

中医药治疗肺癌优势人群的现代医学阐释。

(专题编号:

2015ZSB03)

依托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

模式一:

设置课题:

6-8个,每个课题20-50万元;周期:

2-3年。

模式二:

征集分中心医院10个,每个医院提供30万元课题研究经费;周期:

2-3年。

病种三:

冠心病

专题1:

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中医特色辨证为内容,总结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临界病变、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不能血运重建的严重冠心病患者的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等,分别制定辨证诊断规范;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临床实效研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系统评价治疗上述不同类型冠心病的有效经方及时方的临床疗效;运用基因组学技术,探究有效方剂干预冠心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冠心病病证结合生物标记物及药物靶标,为中医药领域真实世界数据的临床评价和转化应用研究提供示范和技术支撑。

(专题编号:

2015ZSC01)

依托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

模式一:

设置课题:

6-8个,每个课题20-50万元;周期:

3年。

模式二:

征集分中心医院30个;周期:

3年。

专题2:

充分利用移动医疗及健康云技术,构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多中心诊疗随访大数据平台和生物样本库,探索建立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冠心病中医临床评价方法,运用组学技术寻找冠心病病证结合生物标记物及药物靶标,为未来中医药领域真实世界数据的临床评价和转化应用研究提供示范和技术支撑。

(专题编号:

2015ZSC02)

1、冠心病多中心诊疗随访大数据平台建立;

2、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及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以下研究:

(1)冠心病证型分布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2)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3)冠心病中成药效果比较研究及上市后再评价;(4)冠心病中西药相互作用研究;(5)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3、基于组学技术冠心病病证结合生物标记物及药物靶标研究

依托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资助经费:

300万元;设置课题:

3-5个;周期:

3年。

病种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专题:

充分利用全国重点专科协作优势,切合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围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疾病进展机制以及中医干预方案,开展基于“互联网+中医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中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