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6173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docx

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章重点和难点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光合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2.C3、C4途径的异同点;

    3.光合产物运输机理;

    难点:

光合磷酸化的机理。

自养生物吸收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叫碳素同化作用(carbonassimilation)。

    不能进行碳素同化作用的生物称之为异养生物,如动物、某些微生物和极少数高等植物。

    碳素同化作用三种类型:

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其中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最为广泛,合成有机物最多,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因此,本章重点介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最简式:

    CO2+H2O→(CH2O)+O2

    S.Ruben和M.D.Kamen(1941,美国)通过18O2和C18O2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来自于H2O。

为了把CO2中的氧和H2O中的氧在形式上加以区别,用下式作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CO2+2H2O*→(CH2O)+O*2+H2O

    至此,人们已清楚地知道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由于植物体内含水量高,变化较大,一般不用含水量的变化来衡量植物的光合速率。

而根据光合产物或者释放O2或吸收CO2的量计算光合速率。

例如,用改良半叶法测定有机物质的积累,用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法测定CO2的变化,用氧电极测定O2的变化等。

    光合作用的意义:

    1.将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地球上的自养植物一年同化的碳素约为2×1011吨,其中60%是由陆生植物同化的,余下的40%是由浮游植物同化的;

    2.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绿色植物每年同化碳所储藏的总能量约为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10倍。

人类所利用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气、木材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

光合作用是一个巨型能量转换站。

    3.维持大气O2和CO2的相对平衡。

绿色植物在吸收CO2的同时每年释放O2量约5.35×1011吨,使大气中O2能维持在21%左右。

    因此,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对于有效利用太阳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3.1光合色素

    

    光合色素主要有三类: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

    3.1.1光合色素的结构与性质

    3.1.1.1叶绿素(chlorophyll,chl)

    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

通常用80%的丙酮或丙酮:

乙醇:

水(4.5:

4.5:

1)的混合液来提取叶绿素。

容易降解。

    

    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

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酯化,另一个被叶醇酯化。

    叶绿素a与b很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叶绿素a第二个吡咯环上的一个甲基(-CH3)被醛基(-CHO)所取代,即为叶绿素b。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植醇,phytol)的“尾巴”。

卟啉环由四个吡咯环以四个甲烯基(-CH=)连接而成。

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带正电性,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性,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蛋白质结合。

另外还有一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同素环,羧基以酯键和甲醇结合。

环Ⅳ上的丙酸基侧链以酯键与叶醇相结合。

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

    卟啉环上的共轭双键和中央镁原子易被光激发而引起电子得失,从而使叶绿素具有特殊的光化学性质。

叶绿素仅以电子传递(即电子得失引起的氧化还原)及共轭传递(直接能量传递)的方式参与能量的传递,而不进行氢的传递。

    叶绿素→去镁叶绿素→铜代叶绿素(稳定而不易降解,常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植物标本)。

    3.1.1.2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类胡萝卜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是一类由八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40C不饱和烯烃(图3-1b)。

比较稳定。

    类胡萝卜素有两种类型:

胡萝卜素(carotene),呈橙黄色,主要有α、β、γ三种异构体。

有些真核藻类中还有ε-异构体。

    β-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水解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VitaminA),能预防和治疗动物的夜盲症。

    叶黄素(lutein),呈黄色,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醇类。

    一般情况下,叶绿素/类胡萝卜素≈3:

1,所以正常的叶片呈绿色。

叶绿素易降解,秋天叶片呈黄色。

    全部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以非共价键与蛋白质结合组成色素蛋白复合体(pigmentproteincomplex),以吸收和传递光能。

    3.1.1.3藻胆素(phycobilin)

    存在于红藻和蓝藻中,常与蛋白质结合为藻胆蛋白,主要有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藻蓝蛋白(phycocyanin)和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三类。

    均溶于稀盐溶液中。

藻胆素的四个吡咯环形成直链共轭体系,不含镁和叶醇链。

    功能:

收集和传递光能。

    3.1.2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叶绿素在可见光区有两个最强吸收区:

640~660nm的红光区,430~450nm的蓝紫光区。

    叶绿素对橙光、黄光吸收较少,其中尤以对绿光的吸收最少,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绿色。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虽然相似,但不相同:

叶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带偏向长波方面,吸收带较宽,吸收峰较高;而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带偏向短光波方面,吸收带较窄,吸收峰较低。

叶绿素a对蓝紫光的吸收为对红光吸收的1.3倍,而叶绿素b则为3倍,说明叶绿素b吸收短波蓝紫光的能力比叶绿素a强。

    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和全部的叶绿素b具有吸收光能的功能,只有极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才具有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作用(即具有光化学活性)。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与叶绿素不同,它们的最大吸收带在400~500nm的蓝紫光区(图3-2),不吸收红光等长波光。

    3.1.3光合色素的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这种现象称为叶绿素荧光现象。

叶绿素为什么会发荧光呢?

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后,就由最稳定的、能量的最低状态-基态(groundstate)上升到不稳定的高能状态-激发态(excitedstate)。

    叶绿素荧光指被激发的叶绿素分子从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所发射的光。

寿命很短(10-8s~10-10s)。

    处于第一三线态的叶绿素返回到基态所发射的光称为叶绿素磷光。

寿命较长(10-2s)。

    叶绿素吸收蓝光后处于第二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其贮存的能量虽远大于吸收红光处于第一单线态的状态,但超过的部分对光合作用是无用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叶绿素分子要从第二单线态返回第一单线态,多余的能量也是以热的形式耗散。

因此,蓝光对光合作用而言,在能量利用率上不如红光高。

荧光现象在叶片和叶绿体中很难观察到,是由于叶绿体吸收的光能主要用于光反应,很少以发光的形式散失。

    叶绿素的荧光和磷光说明叶绿素能被光所激发,这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第一步。

    3.1.4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1.4.1.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叶绿素的合成是一个酶促反应。

高等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以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原料,先合成δ-氨基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acid,ALA)。

2分子ALA脱水缩合形成一分子具有吡咯环的胆色素原;4分子胆色素原脱氨基缩合形成一分子尿卟啉原Ⅲ(合成过程按A→B→C→D环的顺序进行),尿卟啉原Ⅲ的4个乙酸侧链脱羧形成具有四个甲基的粪卟啉原Ⅲ,以上反应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

    在有氧条件下,粪卟啉原Ⅲ经脱羧、脱氢、氧化形成原卟啉Ⅸ,原卟啉Ⅸ是形成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的分水岭。

如果与铁结合,就生成亚铁血红素;若与镁结合,则形成Mg-原卟啉Ⅸ。

由此可见,动植物的两大色素最初是同出一源的,以后在进化的过程中分道扬镳,结构和功能各异。

Mg-原卟啉Ⅸ的一个羧基被甲基酯化,在原卟啉Ⅸ上形成第五个环,接着B环上的-CH2=CH2侧链还原为-CH2-CH3,即形成原叶绿酸酯。

原叶绿酸酯经光还原变为叶绿酸酯a,然后与叶醇结合形成叶绿素a。

叶绿素b是由叶绿素a转化而成的。

    3.1.4.2.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1.光照:

光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原叶绿酸酯转变为叶绿酸酯是需要光的还原过程,如果没有光照,则影响叶绿素形成,一般植物叶子会发黄,这种因缺乏某些条件而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然而,藻类、苔藓、蕨类、松柏科植物以及柑桔子叶和莲子的胚芽可在黑暗中可合成叶绿素,其合成机理尚不清楚。

    2.温度: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因此受温度影响很大。

    最适温度是20~30℃,最低温度约为2~4℃,最高温度为40℃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均降低合成速率,加速叶绿素降解。

    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等现象,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

    3.矿质元素:

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铜、锰、锌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酶促反应的辅因子。

缺乏这些元素影响叶绿素形成,植物出现缺绿症(chlorosis),尤以氮素的影响最大。

    4.水分:

植物缺水会抑制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且与蛋白质合成受阻有关。

严重缺水时,叶绿素的合成减慢,降解加速,所以干旱时叶片呈黄褐色。

    5.氧气:

缺氧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光能过剩时,氧引起叶绿素的光氧化。

    此外,叶绿素的形成还受遗传因素的控制。

如白化叶、花班叶等都是叶绿素不能正常合成之故。

    

    3.2光合作用的机理

    20世纪初O.Warburg等在研究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发现,在弱光下增加光强能提高光合速率,但当光强增加到一定值时,光合速率便不再随光强的增加而提高,此时只有提高温度或CO2浓度才能增加光合速率。

由此推断,光合作用至少有两个步骤,分别与光和温度有关。

    藻类(进行闪光试验,在光能量相同的情况下):

    连续不间断照光,光合效率较低;闪光照射(即光照中间间隔一暗期),光合效率高。

表明光合作用不是任何步骤都需要光。

    根据需光与否,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光反应(lightreaction)和暗反应(darkreaction)。

    光反应是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的光化学反应;在类囊体膜(光合膜)上进行;暗反应是在暗处(也可以在光下)进行的酶促化学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光反应的过程并不都需要光,而暗反应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活性也受光的调节。

    整个光合作用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①原初反应;②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③碳同化过程。

第一、二两个步骤基本属于光反应,第三个步骤属于暗反应。

    

    3.2.1原初反应

    原初反应是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过程。

它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特点:

a:

速度快(10-12-10-9秒内完成);b:

与温度无关,(可在液氮-196℃或液氦-271℃下进行)。

    光合色素分为二类:

    

(1)反应中心色素(reactioncentrepigments),少数特殊状态的、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叶绿素a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