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探究学习.docx
《四步探究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步探究学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步探究学习
四环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皇甫小学郭秀伟
“四环节”教学法的核心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
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主要是依学生的学习背景,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
目的是教师围绕本课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由师生互动提出,经归纳梳理后形成问题的“主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的重难点。
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行探究。
一、操作要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利用生活情景、科普知识、有趣故事、谜语游戏等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破除师道尊严的陈规陋习,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尽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种和谐的提问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这种环境氛围中鼓励学生解除顾虑、大胆质疑。
3、对学生“钻牛角尖”的问题不要责怪,要加以正确引导。
4、“质疑自探”时可以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质疑方法,如:
记事文一定要问一问“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有方法引路,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节省许多时间。
5、在安排学生预习时,怎样预习得有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时间、方式、预习内容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
6、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预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是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课上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怎样预习呢?
没有具体的预习要求课堂便极易出现老师牵着学生学习(为老师而学),而不是学生主动去学。
因此每个年级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习目标。
如:
高年级可以这样来设计:
预习目标:
1、读:
至少读三遍课文,直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
标出自然段以及文中生字新词。
3、划:
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4、查: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5、写: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对于前四项目标,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最后一项则针对优生而定,其他同学为选作。
当然,有布置便必须有检查,否则预习便会流于形式。
可以先进行小组合作,由组长组织,对照预习要求逐项互查,同时互相解疑,检查结果以星级形式打在组员的荣誉卡上。
然后全班交流预习情况。
其中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这是保底工作,是学好语文的底线,应以检查中下等程度的学生为主。
对于最后一项预习要求,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自己理思路。
第二环节:
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交流。
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讨论,解决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中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表达主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共同提高。
一、操作要领。
1、要让学习合作交流更有效,首先要建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内男女生合理搭配,优中差生合理搭配,并且班级各小组的学习程度大致均衡,这样便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2、坚持一个原则——一个人能完成的不在小组内合作,小组合作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在全班合作交流;学生合作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教师决不讲解。
3、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建立长期合作小组。
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到5人。
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
随着合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运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5、在选择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时,应该是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如在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时,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解疑,从而相互启发,加深理解。
6、在每次“分组学习、合作交流”之前,都要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明明白白告诉学生怎样自学,如读什么,想什么,划什么,批什么,让“自学提示”具有可操作性。
在“合作交流”之前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具体时间应根据中等水平学生自学的情况来确定,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宽松的探究氛围)。
在学生充分学习、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7、规范小组合作交流的程序。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方法和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怎样合作,避免小组长一人唱“独角戏”。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必须参与。
交流时明确规定由各组的学困生先发言,中等生补充,小组长作总结评价,为每次小组合作交流时表现有进步的同学加“☆”。
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同位交流,两人一组,一人听,一人讲,实现最大限度的交流合作;也可以组成多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共识;还可以师生共同研究交流,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8、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在合作中培养学生高尚的素养和良好的品德
9、注重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
此外,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和评价是分不开的。
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一边巡视,一边适时指导。
比如,对开展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表扬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合作中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交流。
“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做出评价,给优秀的小组加“☆”,以奖励促合作。
通过不断的肯定,从正面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
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阅读教学要想有效,就得老师少说,避免串讲;要想不再串讲,就得找准每课的切入点,像提一件衣服一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进行第二个环节“分组学习,合作交流”也是如此,得找到课文中能够统领全篇的问题,一篇课文围绕这一个问题探究就能读懂全文。
倘若找不到切入点,那就只好一段一段领着学生去读,也就是常说的“串讲”,“分组学习,合作交流”便成了摆设。
这样被老师牵着走,学生过于被动,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对于高年级来说,学生探究的问题可以从学生的质疑中提炼,也可以老师自己设计,这个问题不宜多,要能提纲挈领,牵一发而懂全篇。
如《詹天佑》一课,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提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从哪儿看出詹天佑的爱国?
从哪儿看出他的杰出?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
第三环节:
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本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
目的是通过精讲点拨,使学生解难释疑,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巩固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一、操作要领。
1、学生展示,诠释内涵。
学生当堂展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
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运用语言表述的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运用做题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书面材料、作品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等形式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展示时要做到:
落落大方,语言准确,问题挖掘有深度,方法总结有高度,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从而起到启发认识、深化理解的效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在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要起到引领、点评的作用:
对小组展示出现的问题,如:
知识遗漏、解答不全、挖掘不深等进行补漏纠正;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准备。
2、教师的讲解点拨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教材中的疑难点,使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思维升华的过程,同时要通过操作训练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3、教师讲授点拨时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讲学生自学、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体系中关联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自学、反馈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4、把握好“导”。
自主探究,班级交流、小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要点拨讲解;自主探究,班级交流、小组讨论后尚不够清晰的问题,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变换方法,使其知其然很清晰,知其所以然有深度。
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说起“巩固训练”,一般地理解为“做题”,其实语文训练不能等同于数学,对于语文来言,做基础知识练习题是训练,听说读写背等能力的训练也是训练。
如:
在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老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感悟进行点拨,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是进行句式训练,理解关键词,写话训练等,这都是语文训练。
再比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教过毕业班的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块内容时,都会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开凿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列车在“人”字形线路上北上的示意图,进一步理解詹天佑的杰出。
这也是语文训练。
第四环节:
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本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检测的过程,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目的是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检测和反馈实现教与学任务的当堂请。
拓展运用是学生学以致用,继续学习的基础,会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较好的扩展。
一、操作要领。
1、本环节检测时要精心设计试题,题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体现“底线”教学要求,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落实教学任务当堂请。
同时要根据反馈情况,布置拓展性的作业,照顾到不同学业能力的学生,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断增强求知欲望。
2、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练习的效果,对完成习题情况进行评价、纠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练习要注重变式训练,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检测反馈,能力拓展。
当堂检测和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任务堂堂清的重要手段。
反馈要根据所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出示反馈达标训练或检测题,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也可以通过设计动作、实验等手段,达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检测的对象可以是每个学生,也可以是学习小组。
反馈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示。
4、要有效迁移拓展,迁移拓展的内容应是本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力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选好迁移拓展的切入点。
要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或者选择与本文内容题材、体裁等材料进行拓展探究,进而达到积累语言、获取知识、习得方法,陶冶性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6、“检测反馈”可变换多种形式,不一定非得由老师出题,可以由学生自己编题,教师补充,并且不是单纯一做即可,而是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考。
只是改变了一下形式,但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自然地,课堂便更高效——学生要想出好题,要想准确回答同学的问题,必得用心去学,像老师一样去钻研教材。
7、“拓展运用”是学生在学会教材基本内容后的拓展延伸。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有多种,是为优秀学生吃饱准备的加餐,是满足有个性特长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为教师调整课堂时间与内容准备的缓冲地段。
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这个环节旨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但检测什么,拓展什么把握不好就会与本课脱节。
我想检测的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方面,也可以是背诵、朗读、写话等能力训练,还可以是拓展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巩固于课外。
总而言之,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
如《白杨》一课,课后练习中的句式训练就可以用来检测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用一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就可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运用”教学环节的有效使用,为的是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运用中可以拓展课文的广度,也可以拓展课文的深度,根据需要来定。
比如,五年级教材《景阳冈》这课。
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武松下冈时又碰到了两只老虎,那他的命运又是如何?
接下来做了什么?
他找到他的哥哥了没有?
这都在《水浒传》这本书里,大家回家可以看一看。
”这是对课文的广度进行拓展的,把孩子们关注的视线引向课外,引向名著,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