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52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阿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及环境

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阿城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到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4亿元,年均增长10.1%;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5亿元,年均增长16.5%;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4.7亿元,年均增长1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亿元,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亿元,年均增长11.5%;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

“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国家老工业基地资金及各类专项资金超过5亿元,对30余个重点项目实施了改造。

成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和东北10强县(市)之一,继续稳居全省县(市)前列。

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全面退出国有资本、捆绑承债式重组、整体出售、零价受让、依法破产等形式,市属53户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或进入改制收尾阶段,88户企业21487名国企职工全部完成并轨,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

组建了资本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对国有资产整合运营。

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十五”期间累计为2.21万人发放养老保险金近5亿元,为1.17万名低保人员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500万元。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简化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

非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行了合同制管理。

农村全部免征农业税,完成了精减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任务;党政机构改革已顺利完成,政府职能得到加强。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城建总投资3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6亿元。

投资1.08亿元对民主大街、工业路、新华路等主街路进行了建设,投资3000万元对延川大街、解放大街、牌路大街等主街路进行了改造,对29条巷路进行了改造维修,全市道路网密度达到4.1公里/平方公里。

投资2.4亿元建设了3条通乡公路和2条BOT收费公路,乡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93.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阿城市区为中心,一纵二横十二辐射八循环的公路网络。

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6万立方米,新增城区绿地面积6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4.1%。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有新发展,被省政府授予科教兴市先进集体,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中国·阿城网站全面开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教育设施大幅度改善,投资1430万元改造了一中、二中等12所学校、维修了128所学校危房校舍,全市中小学微机达5389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成效,成人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成功举办了阿城市金源文化节,丰富了阿城的文化底蕴;完成了广播电视“两翼”工程建设和城区部分区域有线电视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卫生行业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院传染病区、“120”急救中心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均进行了改扩建,通过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有序开展,全市总人口达到65.3万人。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200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年均增长9.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年均增长10.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8.55平方米,住房砖瓦化率84.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4%,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6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8%以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

二、“十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区位优势没有充分释放,与哈尔滨经济密切度不高,尚未形成位置型产业带。

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第一产业没有大型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特色质量不高,“三农”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资源浪费、耕地状况恶化的现象令人担忧。

第二产业传统行业起主要作用,大多数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没有做大做强,高科技企业不多,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工业对全市经济带动能力不足。

第三产业中旅游经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先进业态没有形成,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经济开发区和新华工业园尚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吸纳资本和技术能力弱,承载作用发挥相对滞后。

四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增长落后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内产业、资本和资金由南向北转移,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国家在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重点向“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倾斜,为我市加大投入和加快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是我省加快强县发展政策的出台、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哈尔滨都市经济圈的构建,特别是我市城市面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吸纳外部资本特别是承接哈尔滨“退二进三”、“退城进郊”企业提供了条件。

三是南方发达地区由于发展过快,出现了缺电力、缺土地、缺煤炭、缺劳动力的四缺现象,他们正把发展眼光瞄向东北,哈尔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我们也面临许多挑战:

一是“中部崛起”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将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一些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东北振兴的“洼地效应”会随之削弱;东北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相互争资源夺市场的角逐更加激烈,我市主要靠资源拉动的发展优势将逐步消失。

二是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宏观调控,支撑全市经济的钢材、水泥、纺织等行业面临着巨大压力,盘活存量资产的机制尚未形成,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下岗失业、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等矛盾和问题将长期困扰着我们;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和国企改制“挤出”的失业人员,构成了一个寻求再就业群体,不稳定因素在增加。

第二章“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振兴阿城”的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进资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现代新型工业强市;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托金源文化,打造旅游精品,建设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名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繁荣富强的新阿城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加快发展,突出主题。

抢抓历史性机遇,集中精力抓经济、引资金、上项目,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加快发展的中心环节,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发展。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经济社会脱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问题,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市场取向,政府协调。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调整改造,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投资主体,创新经营主体,政府在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精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面调整,突出重点。

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提高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在哈尔滨市大都市经济圈框架内,面向哈尔滨服务哈尔滨,增强承接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提升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工业;突出金源文化,发展旅游经济。

——区域合作,优势互补。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县(市)及哈尔滨的全方位、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以经济开发区和新华工业园、城东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完成产业布局和集群基地建设任务,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新型工业强市;“三农”问题基本解决,全市30%的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基本消除,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就业矛盾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力争全市生产总值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中等城市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7.6:

39.3:

43.1调整为14:

43.3:

42.7;

——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0.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实现14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2亿元,年均增长12.5%;

——工业增加值达到68.3亿元,年均增长14.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7%;

——旅游营业收入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7%;

——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90%以上;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城市固定人口35万人,建成区面积41.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40元,年均增长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0元,年均增长7%;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恩格尔系数不高于43%;

——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以上;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天数达到全年的95%左右;

——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

第三章“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品种结构的调整,发展城郊型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质量效益型农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提高农业综合能力。

(一)建设哈尔滨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

展设施农业和现代化农业。

吸引资本和技术进入农业领域,特别要加快吸引哈尔滨资本和技术向我市转移,推动传统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建设永源、蜚克图高科技农业示范带,带动蔬菜、大豆、玉米等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发展。

重点建设以料甸、双丰、阿什河为主的15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以舍利、新华、大岭、亚沟为主的10万亩A级绿色食品粘玉米生产基地;以阿什河、料甸、新华、双丰、杨树、永源为主的10万亩A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杨树、料甸、永源、蜚克图为主的10万亩A级绿色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以杨树、新华、料甸、蜚克图、永源为主的5万亩A级绿色西瓜生产基地;以蜚克图、新华、杨树、料甸为主的10万亩优质硬粒型绿色玉米基地;以阿什河、亚沟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水稻、粘玉米等有机食品基地;以料甸等浅山区为主的万亩北药种植基地。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积极推进玉米深加工项目,建设年处理能力300万吨的玉米加工园区,发展赖氨酸、高果糖等淀粉深加工系列产品,推进发芽糙米、大豆纤维开发和大蒜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提高加工能力和质量,增加市场占有率。

加快蔬菜集团发展,建立有机食品产加销基地,建设哈尔滨永源粮食贸易大市场,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交易基地。

(三)推进主辅换位,加快畜牧业发展。

以东北农大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快畜禽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建设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实施“秸杆养牛示范县”和“青贮利用工程”,推进青贮玉米、苜蓿等青贮饲草、饲料的种植。

推广肉牛快速育肥、生猪直线育肥、肉蛋鸡高产综合技术,促进畜牧养殖规模发展,黄牛年饲养量达到50万头,生猪年饲养量达到8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

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大型禽类、肉牛、生猪深加工项目,达到年加工肉牛20万头、肉鸡300万只、生猪20万头。

发展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向市场提供有特色、多样化、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品牌肉制品,成为哈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积极发展奶牛养殖业,落实奶牛养殖优惠政策,建设奶牛养殖基地,加快发展乳制品企业,到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化程度。

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化解乡村债务。

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搞好信息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民逐步建立起体制规范、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种植业由19个发展到50个,养殖业由15个发展到50个,加工业由8个发展到30个,入会农户数达到总户数的70%以上。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施鼓励农民进城政策,做好用工信息、法律等服务,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进一步维修改造、配套建设防洪、灌溉、除涝、蓄水、引水等骨干工程,逐渐由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到2010年,完成大杨树水库、松峰山水库建设,配套建设西泉眼水库,消险加固红星水库和3座小型水库。

加强阿什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标准。

建设西泉眼灌区,推进节水灌溉。

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加快土地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大天然林和防护林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造林9000公顷。

以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带动农业经营规模化,积极推进机械化生态农业、旱作农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到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1000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

(六)大力加强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生存质量。

市财政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调动乡村和农民积极性,加快农村公益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支持通村公路建设的机遇,完成农村公路69条565公里的改造任务,实现乡村公路普遍升级。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打抗旱水井1350眼,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

努力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建设“万村千乡”农家店480家,力争每个村屯有1-2个国家级标准化农家店。

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小学生初中生巩固率分别稳定在99%和97%以上。

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每个乡镇建设200平方米以上的乡级文化中心,每个村屯建设5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积极探索农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到95%。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坚持村务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构建优势骨干产业集群和基地。

突出“两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传统产业战略升级;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发培育新兴产业;盘活国有闲置资产,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加快建设现代新型工业。

(一)食品医药产业集群。

白酒业发挥品牌优势,加强与茅台、五粮液等全国著名企业合作,引进生产技术,加快高档白酒的生产,鼓励发展中低档白酒,扩大在哈尔滨市场占有率。

啤酒业与大企业合资合作,充分利用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生产品牌产品。

支持马利酵母有限公司新增生产线项目建设,尽快投产达效。

2010年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5%。

医药在巩固发展西药片剂、原料药、口服液等基础上,重点研制开发生物药、中药提取等高附加值新产品。

支持哈尔滨仁皇药业生物原料药生产基地、刺五加基地项目建设,生产口服液、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支持红豆杉药厂扩大能力,生产达克素胶囊、护肝片、刺五加等中药片剂;支持龙江龙医药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澳逸药业早日投产。

到2010年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7%。

(二)机电工业产业集群。

发挥我市技术人才优势,加强与哈市企业的合作,为其生产零配件,形成产业配套协作生产体系。

重点与哈市三大动力和其他大型企业的合作,推进电站设备、飞机制造、重型机械装备、数控量仪器、精密复杂刀具等产品配套零部件的生产。

积极扶持为哈尔滨制造业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促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

支持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水电综合自动化控制保护设备、智能化高压电器和智能化高压开关柜、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馈电线安全保护与综合自动化系统、城网农网变电所设备、MCS智能型模块化电动机保护控制系统、超临界机组分散控制系统项目的建设或技术改造,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到2010年机电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6%。

(三)冶金建材产业基地。

支持西林钢铁集团阿城公司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研发替代国外板材产品,开发各种建筑线材和中型板材,消化吸收短流程技术,开发生产轴承钢、汽车齿轮钢等新产品,“十一五”期间炼钢能力达到220万吨,轧钢能力达到180万吨,成为黑龙江省最大钢铁生产企业。

小岭钼矿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实施电解铜、电解锌湿法冶炼技改工程,建设钼金属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取得国内同行业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加工钼精矿5000吨的能力。

到2010年冶金工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20%。

水泥行业根据现有生产能力,支持爱尔兰CRH公司整合全市水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发特种水泥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地方名牌,“十一五”期间形成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

建筑石材行业依托资源和地域两个优势,全面整合采石企业,开发饰面石材、石雕工艺品、框架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提高建材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走上集约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石材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立方米。

到2010年建材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3%。

(四)纺织工业产业基地。

抓住南方纺织企业向东北转移和哈尔滨市服装加工业发展的机遇,引进国内外大型服装加工厂,开发成品服装,建设哈尔滨市轻纺工业园,实现哈尔滨纺织工业的振兴。

支持龙涤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和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强、产品开发潜力大和市场营销畅通的优势,以进口替代和开发新产品为主攻方向,建设年产3万吨涤纶产业丝及帘子线、年产8万吨连续有光聚酯切片、年产2万吨水溶性聚酯切片、年产2万吨长短丝改造项目。

支持继嘉纺织有限公司增资扩产,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支持改制后的哈尔滨松花江纺织有限公司恢复生产,提高企业效益。

到2010年纺织工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5%。

(五)区园布局与开发建设。

发挥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拓展,放大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平台功能,打造集聚规模的核心区。

经济开发区:

合理规划科学摆放企业,形成医药食品、冶金机电、纺织、建材、木材深加工等产业,重点支持森工木业项目建设,促其尽快形成规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木业加工基地。

到2010年入区项目100个,总投资10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

辟建城东工业园,补充开发区用地不足,“十一五”期间完成规划、设计、报批等各项前期工作。

新华工业园: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参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加大引进退城进郊项目力度,形成食品加工、机械电子、建材、现代物流、木制品加工等七个产业集聚区,成为技术人才的集聚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完善市场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名城。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一)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原则,强化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建设。

以金源文化为品牌,发挥森林、冰雪、狩猎、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等优势,全面开发旅游资源,构建旅游产业新格局,将我市打造成全省的旅游强市之一,重点旅游景区打造成全省乃至东北最重要的休闲度假和滑雪避暑胜地。

到2010年全市年接待游客149.4万人次,年均增长12%,呈现产品优化、服务配套、健康发展的局面。

建设一环三带五区十景。

一环:

从金源文化旅游区起始,沿301国道,经亚沟、玉泉、小岭、平山、松峰山、红星水库至阿城市区的一条环行旅游经济带;三带:

阿什河田园风光带、二道河子丘陵风光带、松峰山山地风光带;五区:

金源文化旅游区、玉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平山生态观光旅游区、松峰山山地旅游区、红星水上运动旅游区。

十景: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和金太祖陵址公园、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哈尔滨玉泉国际狩猎场、平山旅游区、旭东科技园区、西泉眼水库、松峰山、红星水库、万福龙国际滑雪旅游度假区和凡奇上京生态园区。

继续完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金太祖陵园,移地建设金代皇城以及开发金代手工艺品一条街、金代跑马射箭场、金京塔林园、海水世界等工程,成为省内最大规模的历史人文旅游景观。

通过多元投资方式,逐步完善市域各景区间的公路网络,提高景区的进入度。

科学治理景区污水、废物垃圾,提高景区环境质量。

加强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采取培养、引进等形式,切实提高旅游行业人员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政府参与、企业主体,加大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提高旅游知名度。

进一步开发以青铜仿古制品、版画等为代表的金风流源艺术品系列、女真美食特产系列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高旅游业整体发展配套功能。

(二)推进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市场化水平。

一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商贸环境的变化,积极与哈市商业搞好分工协作,向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靠拢,发展现代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商贸流通业。

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化物流公司,构建以共享型物流信息平台为纽带的城市物流网络,提高物流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市场布局,构建规模适度、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综合配套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商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设钢材大市场、农机大市场、木材大市场和粮食大市场。

二是建立开放型金融体系,大力培育金融、证券、保险等资本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整合现有担保公司,完善担保机制。

通过资本运营,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培育出口加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俄罗斯市场;引导企业加强与跨国商业连锁机构合作,提高经济外贸依存度。

四是推进住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