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51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docx

第三章地基基础事故分析

第三章地基和基础工程质量事故与处理

建筑物事故的发生,不少与地基问题有关。

地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不当或环境和使用情况发生改变引起的,最终表现为产生过大的变形或不均匀沉降,从而使基础或上部结构出现裂缝或倾斜,削弱和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严重的导致建筑物倒塌。

地基事故,按其性质可分为地基强度和变形两大类。

地基强度问题引起的地基事故主要表现在地基承载力不足或丧失稳定性;地基变形问题引起的事故常发生在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季节性冻土等地区。

地基事故发生后,首先应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基础托换方法,进行处理。

在进行托换前,要对建筑物被托换的安全性予以论证;在托换过程中,应采取严密的监控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各部位之间不致产生过大的沉降差,还应保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性。

3.1地基工程质量事故

3.1.1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1.地质勘查深度不足或者根本不勘察

2.基础设计不调查、不计算

3.软弱地基不处理

4.忽视寒冷地区地基土的冻胀

5.基础埋置深度不足

6.地基基础缺乏防护、防水、排水措施

7.不按图纸规范施工,粗制滥造

事故实例:

某市修建的一座库房楼,该库房为两层楼房,平面呈一字型,东西向长47.28m,南北向宽10.68m,高7.50m。

库房正中为楼梯间,东西各两大间,每间长10.89m、宽10.20m。

中部有两个独立柱基。

内外墙均为条形基础。

此楼在使用一年后。

库房西侧二楼墙上既发现有裂缝。

此后裂缝数量增多,裂缝宽度展扩。

据详细调查统计,大裂缝已有33条,有的裂缝长度超过1.80m,宽度达10~30mm,且地面多处开裂。

6年之后,再度调查,发现裂缝长达3.20m,裂缝宽为8~10mm,且内外贯通。

说明6年多来库房的沉降一直都在发展。

事故原因分析:

原勘查失误是事故的主因,原勘查报告虽有偿个钻孔资料但仅有库房角线的41#、46#孔分别深5.10m、5.35m,其余5个孔只有2m多,远不及基础受压层深度。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2个孔已穿过有机土和泥碳层,但却未做记录,在报告中未说明,只是简单地建议地基计算强度为fk=100KN/M2。

这是该库房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根源;设计人员对这份粗糙的勘查报告,并未提出补做勘查的要求。

此外按规范规定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房屋,其长高比L/H宜小于或等于2.5;本例虽为二层砌体结构,但长高比L/H=47.28/7.5=6.3,次值》25,导致房屋的整体刚度过小,对地基过大不均匀沉降的调整能力太弱。

设计人员又未采取加强上部结构刚度的有力结构措施,也是导致墙体开裂的重要原因。

应吸取的教训:

第一,工程勘查工作做的粗糙;第二,地基的选择和处理方法不当,未能使房屋坐落在比较均匀的天然或人工地基上;第三,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弱。

这三点教训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情况不明,决心不大,方法不好”。

此外,在勘查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

由于钻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果不符合设计上对压缩厚度的需要,或者大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那就不可能正确计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桩的正确承载力,也就达不到基础设计要求。

因此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合适钻孔深度。

如果由于勘查量不足,钻孔和探坑布点少,再加上钻孔深度不够,以致不能表达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的翘曲和弯折而出现裂缝,造成危害和浪费。

3.1.2地基失稳事故

地基失稳破坏的原因,是由于地基中各点的剪应力随着荷载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地基中局部范围内的剪应力达到土的抗剪极限强度时,便会产生局部剪切破坏。

如局部破坏的范围扩大而连成整体,则地基将失去稳定性,并可能引起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地基的失稳破坏属剪切破坏,有以下3种情况

1.整体剪切破坏

当荷载大于某数值时,基础急剧下沉。

同时,在基础周围的地面有明显的隆起现象,继而,基础倾斜,甚至倒塌,地基发生整体剪切破坏。

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受载后,地基发生滑动严重倾斜,是地基发生整体滑动、丧失稳定性的典型例子(见图3•1)。

该谷仓建在较厚的软黏土地基上,受荷后谷仓西侧突然陷入土中8•8m,东侧则抬高1•5m,但该谷仓的整体性很强,仓身完好无损。

2.局部剪切破坏

与前类似,滑动面从基础的一边开始,终止于地基中的某点。

只有当基础发生相当大的竖向位移时,滑动面才发展到地面。

破坏时,基础周围地面也有隆起现象,但基础无明显的倾斜或倒塌。

软黏土和松沙地基易发生这一类型的破坏。

如广东海康县7层框架结构的旅馆建造在淤泥质软土地基上,设计人员在无地质勘探资料的情况下,盲目地按照100~12OkPa的承载力设计,并错误地采用独立基础,造成因地基失稳而倒塌的严重事故。

事故发生后,实测地基承载力仅为40~5OkPa,又由于少算荷载,柱的承载力也远达不到要求。

基础的严重不均匀沉降,使上部结构产生很大的附加内力,导致结构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

图3-2

3.冲切剪切破坏

压缩性较大的软黏土和松沙,由于弱土层的变形使基础连续下沉,产生过大的沉降,基础就像切入土中一样。

故称为冲切剪切破坏。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失稳事故比变形事故少,但失稳的后果是严重的,有时是灾难性的。

3.1.3地基变形事故

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呈黄色或褐黄色,粉土颗粒含量常占土重的60扒以上,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可溶盐类,天然孔隙比在1左右,土中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在覆土层的自重压力和建筑物的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其强度也迅速降低,并发生显著的附加沉降。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1)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

(1)湿限变形特点只出现在受水浸湿部位,其特点是变形量大,常常超过正常压缩变形几倍甚至几十倍,发展快,受水浸湿后1~3h就开始湿陷。

湿陷的出现完全取决于受水浸湿的概率。

(2)外荷湿陷变形特征发展迅速、湿陷稳定快。

(3)自重湿陷变形特征产生与发展比外荷湿陷要缓慢,稳定历时长。

且其发展是有一定条件,如浸水面积小时,自重湿陷就很不安分,甚至完全不产生湿陷。

2)湿陷变形对上部结构产生的效应:

(1)基础及上部结构开裂 湿陷性黄土地基引起房屋下沉量大,墙体裂缝大,并开展迅速。

(2)倾斜 湿陷变形只出现在受水浸湿部位,而没有浸水部位则基本不动,从而形成沉降差,因而整体刚度较大的房屋和构筑物,如烟囱、水塔等则易发生倾斜。

(3)折断 当地基遇到多处湿陷时,基础往往产生较大弯曲变形,引起房屋基础和管道折断。

事例:

2004年10月甘肃庆阳某办公楼发现南部①~⑤轴线范围内地基局部沉陷,墙体及楼板出现裂缝,并逐步从一层发展到三层,多为斜向裂缝;地坪有空鼓下陷现象,局部最大沉降量达12.0cm。

该办公楼建成于1997年,其南北向长约为43.OOm,宽约为l1.00m,为三层局部四层建筑物,砖混结构,属丙类建筑物。

设计地基处理采用大开挖,基础埋深为一1.80m,开挖深度为-4.80m,槽底纵横间距1.0m中间加点布梅花型探孔,孔深4.0m,3:

7灰土捣实回填,素土回填至一2.1m,要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3;再用300ram厚的3:

7灰土回填至一1.80m,要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6BJ50025-2004),计算出地基土的自重湿陷量介于21.96~32.40cm,总湿陷量介于44.88~75.42cm,经地基处理后,场地为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分析:

通过调查、检测可知,该办公楼采用整片土垫层法处理地基,上部3:

7灰土垫层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地基土经处理后,场地仍为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剩余湿陷量最大达75.42cm,且处理后的素土垫层压实程度欠均匀,局部压缩性高,并具湿陷性,是造成该楼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之一;下卧层马兰黄土①具强烈湿陷性,并具较高压缩性,若有水下渗,必将产生湿陷变形;同时,上部回填土回填质量差,造成了地坪空鼓下陷。

2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1)软弱土地基变形特征

软土一般是指抗剪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渗透性较小的淤泥、淤泥质土、某些冲填土和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层。

软弱土地基的变形主要有以下3个特征。

(1)沉降大而不均匀软土地区大量沉降观测资料统计表明,砖混结构的建筑物3层房屋的沉降量约为15~2Ocm,4层房屋一般为20一5Ocm,5~6层房屋的沉降可达到7Ocm。

有吊车的单层工业厂房沉降约为20~4Ocm。

如果上部结构各部分荷载的差异较大,建筑物的体型又较复杂,或者土层不均匀,将会引起很大的不均匀沉降。

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造成建筑物裂缝损坏或倾斜等事故的重要原因。

(2)沉降速率大软土地基的沉降速率较大,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活荷载较小时,竣工时沉降速率大约为0·5~15mm/d,活荷载大的工业建筑(构筑)物,最大沉降速率可达45mm/d。

约在施工期0·5~1a的时间内,是建筑物差异沉降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建筑物最易出现裂缝的时期。

(3)沉降稳定历时长因软弱土的渗透性低,孔隙水不易排除,故沉降稳定历时记在比较厚的软土层上,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往往持续几年乃至十几年。

图3-4

2)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产生的效应

(1)砖墙开裂。

不均匀沉降使墙体受弯或受剪而开裂。

(2)砖柱断裂。

砖柱断裂产生水平和垂直两种裂缝。

前者是因不均匀沉降使柱产生纵向弯曲所致,多出现在柱中部,沿水平灰缝发展,使砖柱受压面积减少,严重时可使局部压碎。

垂直缝一般因承压强度不足所致,发生在强度薄弱处。

(3)钢筋混凝土柱倾斜或断裂。

因沉降差别大使柱倾斜,并在柱顶产生较大的水平力,使柱身弯矩增大而开裂,且集中在柱身变形截面处及地面附近。

(4)高耸建筑物倾斜。

建立在软土地基的烟囱、水塔、筒仓、立窑、油罐和储气柜等高耸构筑物,如采用天然地基,则产生倾斜的可能性较大。

3膨胀土地基膨胀或收缩

1)膨胀土地基涨缩变形特征

膨胀土是指黏粒成分主要由强亲水性矿物组成,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且胀缩性能较大的黏性土。

膨胀土地基的变形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性和可逆性。

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反复吸水、失水,会使地基变形不均匀,且长期不稳定。

膨胀土是种高塑性黏土,一般承载力较高,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极不稳定。

常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的竖向或水平的胀缩变形,造成位移、开裂、倾斜甚至破坏,且往往成群出现,尤以低层平房严重,危害性很大,裂缝特征有外墙垂直裂缝,端部斜向裂缝和窗台下水平裂缝,内、外山墙对称或不对称的倒八字形裂缝等;地坪则出现纵向长条和网格状的裂缝。

一般于建筑物完工后半年到五年出现。

(1)胀缩变形的不均匀性与可逆性

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反复吸水,会使膨胀土地基变形不均匀,而且长期不能稳定。

中国膨胀土多位于亚干旱和亚湿润区,土的天然含水率多在塑限上下波动。

如安徽合肥地区某平房,经过5年观测,每年4—8月份下沉,其他月份上升,随着季节出现周期性变化。

(2)坡地变形特征

现场观测表明,边坡不但有升降变形,还有水平位移。

升降变形幅度和水平位移量都以坡面上的点最大,睡着离坡面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位于斜坡地段的膨胀土地基问题,较平坦地更为复杂。

在斜坡上建筑时,整平场地必然有挖有填,土的含水率也必然不一样,因而使土的膨胀变形不均匀。

在斜坡整平后,场地前缘形成坡陡或土坡,这时地面蒸发加快,既有坡肩蒸发,也有临空的坡面蒸发,其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坡面部分高出1~2倍,致使房屋临坡面变形增大。

2)膨胀变形对上部结构产生的效应

膨胀土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效应,主要是使结构开裂,且开裂有如下特点。

(1)建筑物的开裂破坏

某区域范围内的房屋大部分出现开裂现象,一般在建成后三五年出现开裂,也有少数在施工期就开裂的。

(2)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引起墙体开裂

(3)在地质条件相同情况下的房屋开裂破坏

在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层房屋开裂较为普遍

(4)外墙与内墙交接处的破坏

(5)室内地坪开裂,特别是空旷的房屋或外廊式房屋的地坪容易出现纵向裂缝。

事例:

多栋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级公寓楼是上述4栋7层砖混结构高级公寓楼建造园区的后续工程。

为了总结前期4栋砖混结构楼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设计安全水准方面,不仅工程人员所参考的规范已从“89规范”晋级到“02规范”,还不惜工本,特意放大了安全储备,将浅埋的素混凝土带型基础一律改为深埋的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并放大了基底承压面积,还按标准与规范要求,在基底增加了黏土垫层和碎石垫层,放大了梁、柱断面和钢筋含量。

这样一来实际的抗震设防水准显然超过了8度设防的规范要求。

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室外散水坡与室内地坪的设计与施工质量。

他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遗憾的是工程建成不到一年,结构裂缝现象就逐渐出现,最初出现的是楼板面裂缝。

裂缝产生在板支座附近,走向与框架梁平行。

显然是因为独立柱基由于膨胀土压力引起水平位移导致了框架柱倾斜,楼板受扭折的结果。

4.季节性冻土地基冻胀

1)季节性冻土地基变形特征

(1)有规律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冻结、夏季融化,每年冻融交替一次。

(2)与气温有关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土温随大气温度而改变。

2)冻胀、融陷变形对上部结构的效应

(1)墙体裂缝 一、二层轻型房屋的墙体裂缝很普遍。

(2)基础拉断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不采暖的轻型结构砖砌基础中,主要因侧向冻切力作用所致。

(3)外墙因冻胀抬起、内墙不动、天棚与内墙分离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农村单层住宅采暖房屋里。

(4)台阶隆起、门窗歪斜 冬天由于冻胀,台阶隆起导致外门不易推开,来年开冻以后台阶又回落。

3.1.4斜坡失稳事故

1.斜坡失稳的特征

1)斜坡失稳常以滑坡形式出现,滑坡规模差异很大,滑坡体积从数百立方米到数百万立方米,对工程危害极大。

2)滑坡可以是缓慢的、长期的,也可以是突然的发生,以每秒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速度下滑。

2.斜坡上房屋稳定性破坏类型

1)房屋位于斜坡顶部时,从顶部形成滑坡,发生土从房屋下挤出,地基土松动,如图3-5所示。

2)房屋位于斜坡上,在滑坡情况下,房屋下的土发生移动,部分土绕过房屋基础移动,如图3-6所示。

图3-5

图3-6

3)房屋位于斜坡下部,房屋要经受滑动土体的侧压力(见图3-7)。

图3-7

3.滑坡整治

1)消除或减轻地下水的危害 

俗话说“无水不滑”,可见滑坡与地下水和地表水存在着紧密联系。

因此,治理滑坡首先着眼于对水的处理,特别是作用于滑动面的水。

排水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个方面,地表排水通常包括在滑坡体外修建截水沟,及在滑坡体内修建树枝状排水沟,以拦截流向滑坡的地表水及排引滑坡体范围内的地表积水,以避免地表水下渗,增大滑体重量,软化滑动带,降低其强度,减小滑坡自身的阻滑力。

地表排水作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措施被普遍采用。

排除地下水,最好是在查清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的条件下,在滑体之外进行截流。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常用的是排除边坡浅层滞水的支撑渗沟,一般适用于土质路堑坍滑、路堤坍滑的整治。

某高速公路K253+000~K253+190滑坡治理工程,采用疏干孔排出地下水;急流槽、截水沟排引地表水。

排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勤于监督管理,保证排水的畅通及防渗。

(1)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使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用并长期运用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外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主要措施:

滑坡体外设截水沟,滑坡体上设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2)排除地下水

对于地下水,可疏不可堵。

其主要工程措有:

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

还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井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2)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

主要工程措有:

在滑坡上游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堤坝:

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刚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1)削坡减重

常用于处理“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

这种方法可以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2)修筑支挡工程

因失去支撑而引起的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以及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

支挡建筑物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3)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治理。

3.1.5基坑工程事故

1.基坑工程事故的特点

1)基坑支护全体系具有临时性,地下工程完工后即失去作用,因而它设计时的安全储备较小。

2)基坑工程具有较大的综合性,从土力学看它涉及土的稳定、变形和渗流三方面问题;从支护结构看它涉及结构、力学和材料三方面知识。

3)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区性,在不同工程地质、不同的建筑要求下,它的差异很大。

图3-8常用桩墙式支护结构

a)钢筋混凝土悬臂支护 b)钢筋混凝土内撑式支护 c)钢板桩水平锚碇支护

d)钢板桩坑内斜撑支护 e)钢板桩多层水平内撑支护 f)钢板桩多层锚拉支护

案例: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

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

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

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

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

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

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

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

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

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

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

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引起基坑工程事故的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操作欠

2)基础地质资料不够准确

3)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案不够缜密

4)施工不够规范

5)监测工作不够认真、规范

3.减少基坑工程事故的对策

1)严格把好勘察设计

2)强化安全意识,抓好施工环节的管理

3)协调好基坑工程与周边道路、管线和建筑物的关系

4)重视基坑开挖工程的监测工作

5)基坑事故分析与处理

3.1.6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1.特殊土地基的现象及工程危害

1)湿陷性黄土(在3.1.3地基变形事故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有确切的说明)

2)膨胀土(在3.1.3地基变形事故里膨胀土地基膨胀或收缩有确切说明)

3)盐渍土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

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土类。

盐分含量指标因不同盐分组成而异。

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

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也有分布。

全世界盐渍土面积计约897.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占干旱区总面积的39%。

中国盐渍土面积约有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1%。

2.特殊土地基的防治与处理方案

1)湿陷性黄土地基防治与处理方案

垫层法

地基处理中所用的垫层法。

实际上是开挖置换法,或称换土垫层法。

这种方法是将基底下的湿陷性黄土全部或部分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和渗透性,提高地基承载力。

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层厚度1~3m。

就地基处理范围而论,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当仅要求消除基以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200~300mm。

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

垫层的施工质量必须分层检验,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土。

夯实法

夯实法是利用重锤自由落下的冲击能来夯实地基,包括重夯法和强夯法。

用于处理饱和度小于60%的湿陷性黄土。

当要求消除湿陷性的土层厚度为1~2m时,宜采用重夯法;当要求消除湿陷性的土层厚度为3~6m时,宜采用强夯法两种方法的工艺和设备有些类似,但强夯法的夯击功能较重夯法的夯击功能大得多。

挤密桩法

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用于地基的局部处理.也可以用于整片处理,处理的厚度为5~15m。

这种方法是用机械、人力或爆破成孔后,填以最优含水量的素土或灰土并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3,形成土或灰土桩,以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土桩是一种柔性桩,不同于钢筋混凝土等刚性桩。

不但土桩本身要承受上部荷载,而且,挤密后的桩间土也要分担较大的荷载。

实际上土桩与桩间土共同组成了复合地基,即土桩挤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