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学年社会心理学单元习题.docx
《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学年社会心理学单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学年社会心理学单元习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学年社会心理学单元习题
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2019-2020学年社会心理学单元习题
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理学家勒温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B=f(P,E),中E表示()。
[单选题]*
A.社会行为
B.个体
C.个体所处情境(正确答案)
D.函数关系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勒温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
B=f(P,E),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
该公式的含义是: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
2.()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单选题]*
A.社会认知
B.社会知觉
C.社会心理(正确答案)
D.社会意识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3.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单选题]*
A.观察(正确答案)
B.实验
C.思辨
D.归纳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经验描述阶段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4.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单选题]*
A.哲学思辨阶段(正确答案)
B.学派阶段
C.实证分析阶段
D.经验描述阶段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所以启蒙期是哲学思辨阶段。
5.自我是社会的产物,这个观点属于()理论。
[单选题]*
A.社会学习
B.社会交换
C.符号互动(正确答案)
D.精神分析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主要观点其一包括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主我是主动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
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
6.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的机制。
[单选题]*
A.继续社会化
B.终身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D,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7.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
[单选题]*
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观念(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解析:
正确答案:
D,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1)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为其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3)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
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地向人们提供大量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与日俱增。
(4)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其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
参照群体的作用机制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比如,儿童的社会化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就很大,同伴群体实际上就是向他们提供态度和行为标准的一种参照群体。
8.()是个体全部社会化的基础。
[单选题]*
A.语言社会化(正确答案)
B.性别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政治社会化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所以语言社会化,是全部社会化的基础。
9.按照角色功能分,心理咨询师属于()。
[单选题]*
A.表现型(正确答案)
B.功利型
C.规定型
D.开放型
答案解析:
解析:
正确答案:
A,心理咨询师维护社会成员心理状态,对纠正不良的价值观念,所以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所以是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角色,比如父母角色;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角色。
(2)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社会角色可以分为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前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等;后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体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的功能,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前者是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是追求效率;后者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可以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比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性别角色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的。
10.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
[单选题]*
A.角色内冲突
B.角色期待
C.角色间冲突(正确答案)
D.角色不清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角色冲突: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
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那么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比如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
11.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是()。
[单选题]*
A.詹姆士
B.勒温
C.荣格
D.罗杰斯(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D,自我的定义: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12.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
[单选题]*
A.自我
B.镜我
C.自尊(正确答案)
D.自我概含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自尊的定义: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13.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是()。
[单选题]*
A.图式(正确答案)
B.知识
C.经验
D.框架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14.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
[单选题]*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正确答案)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15.“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是()。
[单选题]*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D,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的固定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磨灭。
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就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也不一定是“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16.一般来说,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的是()。
[单选题]*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D,印象形成过程中,中心品质模式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
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真诚、热惰等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等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17.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认知者来说重点是信息输入,这是()。
[单选题]*
A.印象管理
B.印象输
C.印象形成(正确答案)
D.印象输出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重点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18.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做出()的预测。
[单选题]*
A.准确(正确答案)
B.变化
C.稳定
D.系统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有些原因是个体不可能控制的。
如果是可控的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因为介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
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力改变。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19.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
[单选题]*
A.控制点(正确答案)
B.内外因
C.稳定性
D.可控性
答案解析:
解析:
正确答案:
A,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
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20.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面对困难情境,能加大工作投入,这种人称为()。
[单选题]*
A.行动者
B.观察者
C.外控者
D.内控者(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解析:
正确答案:
D,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
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21.根据协变原则,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
[单选题]*
A.维纳
B.海德
C.凯利(正确答案)
D.罗特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1967)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第一,特异性信息。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第二,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第三,一致性信息。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个方面信息的协变中得出结论。
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
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22.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成功(),从而减小他人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单选题]*
A.内归因
B.外归因(正确答案)
C.稳定因
D.可控归烟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
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地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23.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是()。
[单选题]*
A.社会动机(正确答案)
B.社会态度
C.社会需要
D.社会知觉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的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24.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的趋势。
[单选题]*
A.逐步下降(正确答案)
B.逐步上升
C.倒U关系
D.稳定不变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5.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单选题]*
A.成就动机
B.社会动机
C.主观期望
D.抱负水平(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D,A.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B.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C.个体对某些事情的期望。
D.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26.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称为()。
[单选题]*
A.亲和动机
B.成就动机
C.权力动机(正确答案)
D.侵犯动机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这就是权力欲或权力动机。
27.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是()。
[单选题]*
A.正相关(正确答案)
B.负相关
C.零相关
D.很复杂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心理学家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28.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单选题]*
A.越少(正确答案)
B.越多
C.难以预测
D.迅速增加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有时越小。
独自一人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个体的责任意识丧失;或者个体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导致责任分散,使自己的责任减轻。
29.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是()。
[单选题]*
A.内疚(正确答案)
B.焦虑
C.羞耻
D.嫉妒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
30.关于羞耻,正确的说法是()。
[单选题]*
A.是一种负罪的情绪体验
B.公共场所会易化羞耻感(正确答案)
C.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D.羞耻者往往有良心上的自我谴责
答案解析:
解释:
正确答案:
B,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公开的情境会易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远离他人。
A.负罪情绪体验是内疚。
C.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D.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
31.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影响形式包括()。
*
A.现实的(正确答案)
B.想象的(正确答案)
C.隐含的(正确答案)
D.虚拟的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BC,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2.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
*
A.价值中立原则(正确答案)
B.系统性原则(正确答案)
C.伦理原则(正确答案)
D.重复原则
答案解析:
解析:
正确答案:
ABC,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2)系统性原则,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其产生与变化均有原因。
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系统论中的许多原则,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以及反馈原则等为社会必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与分析手段。
(3)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鉴于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容易出现一些伦理学问题,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是:
1.在制订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在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
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33.新精神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有()。
*
A.班杜拉
B.詹姆斯
C.埃里克森(正确答案)
D.弗鲁姆(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D,新精神分析论,20世纪30年代,一批德国精神病专家移居美国,如沙利、霍妮、弗鲁姆、埃里克森等。
他们在解释精神病的成因时,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
34.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是()。
*
A.较长生活依附期(正确答案)
B.遗传素质(正确答案)
C.遵守社会规范
D.培养社会色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B,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
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25年。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有较长的趋势。
只是这样一个长的依附期,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
他们学习生活与生产的技能,学习道德规范,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树立人生理想。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2)较好的遗传素质,人脑有大约数百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的神经网络不仅使人能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没有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如脑瘫或智力低下的儿童,其社会化就很困难。
35.道德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包括()。
*
A.道德情感(正确答案)
B.道德行为(正确答案)
C.道德观念(正确答案)
D.道德习惯
答案解析:
解析:
正确答案:
ABC,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笈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更可能是深层体验。
道德情感的内容包括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良好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36.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
*
A.保持一致(正确答案)
B.解释经验(正确答案)
C.满足社会需要
D.决定期待(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解析:
正确答案:
ABD,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通过维持内在的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2.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
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3.决定期待
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37.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认知者的()。
*
A.情绪(正确答案)
B.动机(正确答案)
C.经验(正确答案)
D.兴趣(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解析:
正确答案:
ABCD,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一些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
同样地,能满足认知者需要和符合其动机的事物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与认知的对象。
(3)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