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272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docx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

西南林大毕业论文-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西南林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2011届)题目:

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教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学生姓名阮何莲指导教师赵璟(教授)评阅人2011年3月18日目录1引言21.1研究背景21.2研究目的和意义41.2.1研究目的41.2.2研究意义42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相关理论与评价依据和标准52.1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62.2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评判依据和评价标准82.2.1澄清低碳生活的认识误区82.2.2低碳经济生活的评判依据和评判标准103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新河村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调查113.1新河村及其滇池周边现状简介113.2新河村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调查123.2.1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123.2.2调查分析124新河村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评价174.1健康标准174.2能耗标准174.3环境标准184.4社会标准185新河村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对策探讨185.1政府率先垂范低碳消费195.2社会广泛宣传与发展低碳消费文化195.3变废为宝,加强农村综合治理195.4全民积极参与,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减少碳排放195.5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20结束语20参考文献22致谢23指导教师简介23附录24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设计)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研究——以新河村为例阮何莲(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2007级昆明650224)摘要:

近年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全球的一个趋势和共同选择。

而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方式不仅是顺其自然的发展也是必要的。

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有着其重要意义。

本文以新河村为例,根据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评判依据和评判标准,进行关于居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研究。

针对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新河村StudiesontheLow-CarbonEconomyLifestyleoftheSurroundingAreaResidentsoftheLakeDianinKunming——TakingXinheVillageasanExampleAbstract:

Inrecentyears,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becomestheglobaltrendandcommonchoice.Inthiscontext,developingalow-carboneconomylifestyleisnotonlyspontaneousbutalsonecessary.Developingalow-carboneconomylifestylehasitsimportantsignificance.ThispapertakeXinheVillageasanexample,accordingtothelow-carboneconomylifestyleevaluationbasisandcriteria,doastudyaboutresident’slow-carboneconomylifestyle.Focusonthesefactorsorproblems;itputsforwardsomepossiblepolicyproposalstoimprovethesituation.Keyword:

Low-carbon;low-carboneconomy;low-carboneconomylifestyle;XinheVillage1引言1.1研究背景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全球共识的选择。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造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经济一词,该白皮书指出:

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日本、欧盟也都以不同方式制订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

日本在生产节约和消费节俭的理念基础上,提出比低碳经济更广泛和全面的低碳社会概念。

2009年12月7日,19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以及第5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探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办法,并决定2012年~2017年的全球减排协议[1]。

中国于2009年11月25日向世界宣布旨在应对气候变暖的减排计划表,承诺到2020年时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40%到45%。

有人测算,中国要达到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45%的目标,今后10年每年需要为此新增投资3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承担64美元[1]。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经艰苦谈判,最后形成“哥本哈根协议”,标志着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最终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成为流行词,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等名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为公众所了解。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迅速增长的高碳消费,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地向我们发出了严重的警告。

目前,中国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

2009年以来,美国已多次公开要求将发中国家纳入减排体系中,目标直指中国,中国面临的减碳压力越来越大[2]。

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维系我们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与我国正在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向是一致的。

低碳生活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模式,使人类在环境系统中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的公平。

我国十分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活动正在各个城市逐步展开,“低碳城市”、“低碳生产”、“低碳技术”、“低碳行业”等概念相继扩展,“减少碳排放、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方法和途径也得到发展。

当前,中国也已将碳减排当作国家重要任务来抓,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开展节能减碳、提高能效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然而另一方面,在对居民的生活用能、排碳等环节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有数据显示,1999-2002年,中国每年全部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需求的经济活动造成的。

可见,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人们应该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探索全民低碳行动的方式方法,减轻中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2]。

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

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

显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

与此同时,在国内,低碳经济、低碳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正引导着一股新的健康风尚。

政府在关注怎样协调民生、发展、环境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势在必行;企业在关注如何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高效利用资源;普通民众也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乐活人生”的理念。

然而,这一切只是个开始,还需要更多人的持续的热情和有效的行动,我们应该相信: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的塑造[3]。

2010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我们擎起了“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中国主题。

这一主题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4]。

随着哥本哈根环境大会的召开,“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并迅速从国家意识进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时下,低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生活时尚,许多企业、组织与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开始了对低碳理念的实践。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对低碳减排和绿色生活的概念、范围、主体、进行方式等有更广义、更深度的理解,从而使自己的一腔热忱在付诸行动时不致流于表面和形式,先弄明白可以做些什么,再有的放矢,力着刀刃,发挥出更大的能量,真正有效地为低碳和环保做出贡献。

中国现在逐步倡导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生活方式,很多城市都在对于开展低碳经济生活方式做探讨,进行探索和研究作为当中的一部分,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中的一个地域的低碳经济生活方式也是其组成和发展的一部分,研究一个地域的低碳经济生活方式也是其发展进程中该有的和一部分,是对于理论的检验,对于实践的参考。

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当然,低碳经济生活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城市,农村也应该大力倡导。

我国农村幅域辽阔、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

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

但这也使使得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的使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废物、废气的排放也相应地增加。

农村所受的污染日益严重。

加之不少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却还相对落后,环保意识较差,废品随意丢弃,废气随意排放,生活污水乱流,禽畜粪便乱拉,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还有,农村能源浪费惊人,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等等。

因此,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决不能忘掉农村,在研究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时候,同样不能忘掉农村[5]。

新河村作为城中村仍然有作为农村的一些共同性还有特征,研究新河村的低碳经济生活方式可以粗浅的对于昆明市城中村,对于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的农村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到目前昆明市滇池周边地区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开展和实践状况,进而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建议,这将对滇池流域的环境保护起积极的作用。

1.2.2研究意义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是全名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是为了更高的适应低碳经济,为了给我们创造更高的生存环境而应运而生的,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有着很深远的发展意义和紧迫性。

就农村而言,在农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紧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能源消耗矿物燃料化,含碳废气排放增加①许多地方农村居民的烧饭、取暖用能源,全部用上了方便、省力的煤,或比煤更好用的液化汽、天然汽。

过去农村的炊烟,如今已成了“工业废气”。

农村所用电力,许多也是火电,用电增加,也增加了矿物燃料的耗费。

②农用机械、农用汽车、家庭小汽车的越来越多的使用,大量的高含碳的尾气排入天空。

汽车尾汽这一制造温室效应的头疼问题,农村也日益严重了。

③乡镇企业的兴起,烧的都矿物燃料。

是所排放的高含碳的废气,更是前所未有。

在中国乡镇企业中,制砖、水泥、铸造和炼焦四个行业,名列乡镇企业污染榜首,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④另一方面,不少农民对“节约”能源的认识较为缺乏,农民采取的一些不适当的生活行为或者习惯,造成了资源浪费,碳排放提高,构成对村民居住环境的污染。

(2)生活垃圾排放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趋向集中,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显起来。

而且在农村地区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

不少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将垃圾直接堆放在路边或者河沿,造成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污染日益严重。

(3)畜禽养殖污染严重近年来,农村的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然而,这些“菜篮子”工程所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及时还田做肥料,有的养殖场甚至直接把废弃物丢弃在外面,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农民生活[5]。

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方式将会在发展的进程当中逐渐不断的解决这些当前我们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不利因素。

实现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良好有序发展不仅是可以为发扎低碳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会极大的从各个不同方面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2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相关理论与评价依据和标准2.1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6]。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低碳经济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节能。

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

全社会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应向低碳方向转化[1]。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7]。

“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经济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学者甚至称其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8]。

对低碳经济的关注,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人类对自身生活的世界,对社会发展未来理性思维与自觉。

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讨论亦堪称如火如荼。

学术界积极应对低碳时代的到来,学者们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些文章有的探讨经济发展战略,有的研究产业及其技术换代升级,以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有的则侧重剖析低碳经济战略的实施,有的呼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有学者则特别强调:

“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具体化、形象化”[9]。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0,11]。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便利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富消费”和“面子消费”等不环保的消费方式,它们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

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

“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7]。

低碳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生活倡导的是一种公众环保和社会责任理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

因此,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开展低碳社会的构建活动,动员每一位公民去实践低碳生活,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粗浅的理解为:

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3]。

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类需要通过低碳经济打造新型的低碳生活模式,通过新型的低碳生活模式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低碳经济对全球的冲击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

最关键的还是人类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朝‘低碳生活’靠拢”[12]。

作为低碳经济基础的低碳生活,要求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自己就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将以减少碳排放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

电影《后天》、《2012》等描写的末世景象正在一些地方变得具体而现实,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崩溃等自然和社会危害已经迫使人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类未来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反思那些以经济增长为导向而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和以奢侈浪费为荣以朴素节俭为耻的生活方式。

不要以为应对气候问题完全是政府的政策和操作层面的事情,也不光是研究机构的理论层面的事情,更是每一个社会公民需要认真对待和选择的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和实践低碳经济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13]。

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有着其重要的目的和意义,必须强调的是:

“低碳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单纯减少碳排放更重要,相比于生产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生活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更具有本源的意义,是低碳经济的关键”[14]。

(1)和谐:

低碳生活着眼于人类未来,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渴求,是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消费模式的反思,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可以有效地缓解环境的压力,减少人的行为对自然的破坏,杜绝自然“报复”人类与人类“反报复”于自然的恶性循环,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

(2)变革:

低碳的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对高排放、高污染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全国能源消耗的26%,30%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居民生活用能造成的。

从能源终端消费结构来看,居民能源消耗量正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广大居民中提倡和实行低碳生活方式十分必要。

低碳与节能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降耗领域,在推动全民参与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事实证明,推动节能降耗离不开社会的关心,更离不开公众的支持。

建设“两型社会”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3)文明:

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低碳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低碳生活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低碳生活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4)幸福:

低碳生活革新了人们生存发展幸福境界的伦理观念。

奢华的生活需要以高碳作为支撑,不仅不利于人的幸福生活,反而会对人们的幸福产生不良影响,低碳生活方式不仅不会损害人们的幸福,反而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在低碳面前,与其说需要改变的是行为,不如说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人们的幸福观。

(5)公正:

低碳生活担当了代内与代际公正消费的伦理责任。

消费行为背后体现的不仅是经济,也蕴含了道德,不公正的消费行为理应受到伦理谴责和道德审判。

低碳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关系共同履行对地球的责任,而不是单纯从一己私利出发,对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利用,损害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6)疏解:

低碳生活疏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下降的伦理矛盾。

低碳生活并不是抑制而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是削弱而是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并不是激发而是疏解经济发展与质量下降的伦理矛盾。

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3,13]。

2.2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评判依据和评价标准2.2.1澄清低碳生活的认识误区当前关于低碳生活的认识,普通民众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成为我们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思想障碍。

为此,首先必须澄清这样几个错误认识:

(1)低碳经济是贫困经济,实现低碳生活会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

一直以来,公众对低碳生活存在着误解。

有人认为,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消费少、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

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质量的生活。

存在这种误解,是因为公众只看到表面现象。

在较高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在使用核能为主的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依赖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

这些国家碳排放很低,但生活水平很高。

有人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

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

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

其实并非如此。

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给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

有专家则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生活不是一个落后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并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

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以采取低碳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过低碳生活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2)有人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普通民众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人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普通民众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

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

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民众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

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

(3)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在谈及低碳生活时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市民的生活领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无权干涉,另一方面对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甚感乏力。

专家则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更是百姓生活的服务者。

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

比如建设低碳社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产业,以及给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些民众也反映,希望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实现低碳生活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