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学习资料
一、《墨子-非攻》
1、文章重点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竊其桃李,衆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此何也?
以虧人自利也。
今,假設連詞“假如”。
非,非难、责备。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
判斷句常見活用法:
解釋原因。
這裡是它的譯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鷄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
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
攘,竊取。
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
甚,超過、勝過v.。
愈,更加,程度加深。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欄厩,取人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ĭ)鷄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茲,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
这里当“重”讲。
欄,牢
亏:
使动用法,使……亏。
苟:
假如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扡,同拕、拖。
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從而譽之,連詞“而”連接兩個動詞。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說往,若,假設連詞;往,此處是推論下去,當是從“去”引申的用法。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當此,對此。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
情,誠、实在。
肯定語氣副詞。
情、誠,音近通用。
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連詞,因此。
其言,指攻國之言論。
以,連詞。
夫奚說,究竟怎麽解釋。
奚,疑問代詞作狀語。
“夫”指示代詞,在疑問代詞前面有強調疑問代詞的作用,有“究竟”的含義。
書,“箸(著)也,从聿者聲。
”→記載。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少,稍微,此處指程度。
表示數量:
多寡——見於論語、左傳。
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辯,通辨。
以,動詞,認爲,以爲
嘗,後來寫作嚐,从旨尚聲。
或从甘作“甞”。
借作”曾經”字,本義加口。
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甘苦之辯矣。
以,介詞,組成的介詞結構作“爲”的狀語。
二、胠箧
1、文章重点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
❀為
(1):
介詞。
❀探:
掏。
❀囊:
口袋。
探囊:
把手伸進袋子裏竊取財物。
❀發:
開。
匱,後寫作柜。
發匱:
即打開櫃子。
❀為守備:
預先作好防備。
為
(2):
動詞。
❀將要對開箱子掏口袋撬櫃子的盜賊預先作好防備,
則必攝緘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攝:
提起,牽引。
引申為勒緊、捆緊。
❀緘,封閉牢固,或指以針線縫牢。
滕,用繩子束緊,
❀固:
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弄結實。
扃鐍:
扃為門窗的插關,用以從裏面把門窗关牢。
鐍,為箱櫃用以加鎖的鈕環。
❀就一定要收斂封牢紮緊口袋,把門窗箱櫃關鎖牢固,這是世俗所說的聰明的辦法。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
❀然而:
然:
代詞,這樣。
而:
連詞,但是。
❀負:
會意字。
用背或用肩背東西,用身子馱東西,即背負。
❀揭:
舉、持。
可解作用肩扛或用手提。
❀趨:
快步疾走。
唯:
只。
恐:
擔心。
❀可是大盜來了,則背起櫃子、提起箱子、擔起口袋,快步離去,唯恐縫牢、束緊、關緊、閉鎖的不牢固。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然則:
這樣,那麼。
❀鄉:
通“嚮”,從前。
❀不乃……也,不就是……嗎?
❀這樣那麼,從前所說的聰明人,他們的作法不就是為大盜積聚財物嗎?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
❀川竭而谷虛:
山間河流乾涸,溪谷也隨之變得空虛。
❀川:
山泉流出後尚未注入谷中叫川。
❀竭:
幹。
夷:
平。
❀淵:
山谷。
實:
滿。
❀河流乾涸了,溪谷隨之空虛;山丘鏟平了,山谷隨之被填實;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無故:
太平無事。
❀莊子認為:
天下沒有了聖人,也就沒有了仁義禮法,沒有貪欲爭競之心,人入恬淡無為,按自性生活,從而根本上消除盜賊滋生的條件。
❀聖人死去了,那大盜就不再興起,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聖人不死絕,大盜就不會没有。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雖:
即使。
重: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使動用法。
使聖人之法重要起來,也就是重視聖人之法。
❀是:
代詞,這樣,指“重聖人”。
❀利,名詞用作使動。
重利,厚利,使得……有厚利,使盜跖得厚利。
❀即使使聖人[之法]重要起來憑這來治理天下,那這就是使蹠一類大盜獲得重利。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
❀斛:
十斗為斛。
為之斗斛:
給天下的人制定斗斛。
這是雙賓語結構。
❀以;連詞。
量:
動詞,用斗斛衡量。
❀之:
代詞,指被量之物。
與:
介詞,連。
之
❀給天下百姓製造出斗斛用來計量多少,於是連同斗斛一起偷了來。
[使斗斛徒有虛名,並利用斗斛騙人的現象。
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
❀符:
古代君主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
❀璽:
印。
❀信之:
使天下人相信;使動用法,之;代詞,代天下人。
❀給天下百姓製造出符璽來使天下人來印證真假,於是連同符璽一起偷了來。
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仁義:
指仁義之道。
矯:
糾正。
❀給天下百姓制定仁義之道來糾正錯誤,於是連同仁義一起偷了來。
何以知其然邪?
❀何以:
即以何,代詞“何”做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呢?
❀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彼:
指示代詞,那。
鈎:
腰帶環,比喻不值錢的小物件。
❀那些偷竊腰帶環等不值錢物件的小賊,捉住了要被誅殺,而盜竊國家的大盜卻成了諸侯。
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存焉:
在於此。
焉:
合音詞。
❀諸侯之家,仁義就在那裏。
[這句是說有強權者,就有道理。
]
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是:
此,代詞。
❀那麼這不就是盜竊仁義聖知了嗎?
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逐:
追隨。
❀揭諸侯,居於諸侯之位。
諸侯作居的補語。
揭:
舉,抬高。
❀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
這是一個較長的名詞性短語。
❀雖:
連詞,即使。
❀勸:
勸止。
鉞:
大斧。
古時處死犯人,多用斧鉞砍頭。
❀斧鉞之威,就是用殺頭來威懾。
❀所以那些追隨於大盜之後,把自己抬舉為諸侯,竊取了鬥斛、權衡、符印來謀利的人,即使用高官顯爵的賞賜也不能勸止他們,縱然有砍頭重刑的威懾也不能禁止他們。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重利盜跖:
使盜跖獲得重利。
❀如此使盜跖一類大盜獲得重利卻不能使他們被屢禁,這就是聖人的過錯啊。
故曰: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利器:
有作用的東西,特指權勢禁令,仁義聖知。
❀不可以示人:
不能拿出來給人看,也就是根本沒有什麼方法的無為而治。
❀所以說:
“魚兒不可以脫離深淵,治理國家最有效的方法不能顯示給人看。
”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彼;指示代詞,那。
明:
明示。
❀絕:
斷絕。
知:
後寫作“智”。
聖為聰明通達,知為智慧。
徹底摒棄一切聰明智慧,使人反樸歸真,回到物我同一的混沌狀態。
❀那些聖人,就是治理天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用來明示給天下人的原因。
因此,徹底摒棄一切聰明才智,大盜就可休止;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擿(zhì),投擲、丟棄之意。
❀丟棄玉器、毀壞珠寶,小盜也不再興起;
焚符破璽,而民樸鄙;
❀樸鄙:
朴為淳樸無欲,鄙為渾然無知。
❀焚燒符信、打碎印章,而民無知無欲、返樸歸真;
掊鬥折衡,而民不爭;
❀掊,打破。
❀打破斗斛、毁折权衡,而民没有争心;
❀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殚:
尽。
残:
毁坏。
❀尽数毁弃天下之圣人之法,而民始可以参与议论。
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
❀擢:
疑或为搅,搅乱也。
❀鑠:
銷毀、毀壞。
❀人含其聪:
人人都能保存其天性的聪慧。
❀搅乱六律分别,销毁竽瑟等乐器,堵塞师旷一类乐师之耳,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的聪慧;
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文章:
错综华美的色彩、花纹。
❀胶:
粘台。
❀离朱:
又名离娄,一位古代目力极好的人,传说他能于百步之外辨清秋毫之末。
❀明:
视力
❀抹掉彩色花纹,散乱五色,粘合离朱一类明目人的眼睛,而天下人才能含有其好视力;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攦:
折断。
❀毁弃曲尺绳墨与圆规矩尺,折断工倕一类巧匠之手指,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之巧。
故曰:
大巧若拙。
❀拙,笨拙、无技艺。
❀所以说,“最大的精巧反如同笨拙。
”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削:
除去。
❀钳:
闭。
❀攘弃:
排除,舍弃。
❀除去曾参、史鳅之类忠孝德行,封住杨朱、墨翟之类善辩之口,舍弃仁义,而天下人的德行才能达到与大道同一的境界。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累,带累,使受害。
❀人们能含藏其明,天下就不会消散了;人们能含藏其聪,天下就不会遭连累而受害;
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僻,邪僻,邪恶。
❀人们能含藏其德行,天下就不会有邪恶。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爚:
火光。
❀爚乱:
以其光耀使人迷乱。
法:
法则、规矩之类。
❀像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这类人,都是建树其所得于外,并以之迷乱天下人心,他们所创立之法是无用的。
三、察传
1、文章重点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察,复核,调查之义。
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过,过错,名词用作动词,犯错。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
❖而,连词,如果。
审,本为详细,仔细义,引申之,则有详究、细察义。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
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噽pǐ,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
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
❖孰----熟孰的本义指食物熟,后来引申指植物果实、种子成熟。
后来假借为疑问代词,表示谁、什么。
其於人必验之以理。
❖“其”,代词,指代上文的“言”,即传闻的言辞。
“於人”是介宾短语,和“其”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殊的结构,作分句的主语。
❖“其於人”,意思是“传闻的言辞是关于人的”。
❖全句译出来是:
凡是听到传闻的言辞,一定要仔细分析辨别,这种言辞涉及到人的,必须用常情事理去检验它。
鲁哀公问於孔子曰:
“乐正夔一足,信乎?
”
❖信:
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为相信。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草莽:
等於说草野,指民间。
❖通:
调和。
重黎又欲益求人,
❖益:
“溢”。
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精:
精华。
❖节:
关键。
古人很重视音乐,认为音乐的兴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
❖故唯圣人为能和: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而和是音乐中最根本的东西。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
❖平,使动用法,使……安定。
❖若夔者一而足矣:
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出:
出门。
❖溉:
灌注。
❖汲:
从井中打水。
❖溉汲:
就是打水的意思。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
❖道:
说,讲。
能说会道
❖闻:
使动用法。
使……听到。
使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
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使:
使用。
❖这句的意思是说,现在家里有了井,不用专派一个人住在外面打水,等於多得到一人使用。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之,到……去。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大意:
言辞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类:
像。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经:
界,界限。
然则何以慎?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缘:
顺着,循着。
❖为:
这里指审察。
❖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
四、五蠹
1、文章重点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儒,儒家。
文,指古代文獻經典。
法:
法制。
俠,遊俠。
禁:
禁令。
人主,指國君。
兼禮之,都以禮對待他們。
❀此,代詞,指代上文“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這三種情況。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
❀夫:
發語詞,表示下文要引發議論。
離,通“罹”,“罹”本義為遭受憂患、災難。
引申為觸犯。
罪,治罪。
此處為被動用法。
諸先生:
指代上文所說的“儒家學者”。
取,錄用,被動用法。
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劒養。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
❀劒,同劍。
“以私劍養”意思是靠著行刺的行徑被養起來。
❀所以,法令反對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處罰的,成了權貴豢養的。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趣,通“取”。
❀法令反對和君主重用,官吏處罰和權貴豢養,四者互相矛盾,而且沒有確立一定標準。
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
❀雖,即使,表讓步連詞。
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
❀非所譽:
不是應當稱讚的人。
功,指耕戰之事。
工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
❀工:
擅長、精通。
❀對於學習文獻經典的人不應當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會破壞法治。
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
“殺之!
”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
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
❀之,人字的誤寫。
❀直躬:
直身而行的人,用其行為代指其人。
❀謁之吏:
向官吏報告這件事。
謁,稟告。
❀殺之,“之”指代“直躬”。
❀曲:
直的反義詞,不直,這裏指不孝。
❀報:
判決。
罪之:
治他罪。
❀暴,下淩上叫暴,這裏指不孝。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仲尼問其故,對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
”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
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身死”後應標點,身死,莫之養也。
❀“莫之養”即莫養之。
❀舉;舉薦。
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
“上之”,使之上,等於說置之上位。
❀背臣,叛臣。
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
❀楚姦:
楚國壞人的犯罪行為。
❀上聞:
向上報告使國君瞭解。
聞,使聽見,相當於“報告”。
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舉,指稱讚。
❀幾,通“冀”,庶幾,希望。
❀致,使……至。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書:
指文字。
❀自環:
自繞。
❀固:
本來。
❀以,通“已”。
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
❀同利:
指公私的利益一致。
然則為匹夫計者,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學。
行義修則見信,見信則受事;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
此匹夫之美也。
❀然則,連詞,表轉折。
❀計,考慮。
❀脩:
通“修”。
❀行,“仁”的誤寫。
下文“行義修”與此相同。
❀受事:
指接受國君委任的工作。
❀顯榮:
顯貴榮耀。
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為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
❀然則,連詞,表轉折。
❀有,詞頭。
❀則,連詞。
❀不兩立,等於說不能並存。
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
❀高,意動用法,這裏有“推崇”的意思。
❀慈惠,同義連用,仁愛、仁慈。
拔城者受爵祿,而信廉愛之說;
❀拔:
指攻陷。
❀受,後寫作“授”。
❀廉,通“兼”。
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
❀堅,堅固,使動用法。
❀美,意動用法。
❀薦,通“搢”,插的意思。
❀紳,衣帶。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
❀距,通“拒”。
恃,依靠。
貴,意動用法。
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
❀廢:
指棄而不用。
屬,等於現代的“輩”。
舉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
❀舉行,等於說措施。
❀治,和“亂”相對,指國家太平。
❀強,強盛。
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平,太平。
介士,即甲士。
❀“所利非所用”,國家給予利益的人不是國家需要的人;“所用非所利”,國家要用的人不是國家給予利益的人。
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于遊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服事,即服役。
❀簡,怠慢、荒廢。
❀日,逐漸。
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國愈貧;
❀商,商鞅,秦孝公之相。
❀管,管仲。
❀法,指有關法令方面的書。
❀家,每家。
言耕者眾,執耒者寡也。
❀空談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農具種地的人太少。
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
❀被,通“披”。
披甲,指參加戰鬥。
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
❀兩個其,都是泛指代詞。
❀所以明主用人的力,不聽人的空言。
賞其功,必禁無用。
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
❀無用,指對國家沒有用處的儒家和遊俠的活動。
❀這樣民眾就會拼命為君主出力。
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
可得以富也。
❀以富,以之富的省略。
靠[耕種]富足起來。
❀耕種是需要花費氣力,勞累的事情。
而民眾去耕種的原因,[因為他們認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
戰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
可得以貴也。
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
❀打仗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而民眾願意去做的原因。
[因為他們認為可以]由此獲得顯貴。
如今只要研習文獻經典,練習言論談吐。
那麼沒有耕種的勞苦卻可以獲得富足的實惠。
沒有打仗的危險便可以得到尊貴的官爵,那麼人們誰不樂意這樣做呢?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
❀事智,從事智力活動。
❀“用力”,指從事耕戰等體力勞動。
❀結果就出現了一百個人從事于智力活動,卻只有一個人致力於耕戰事業的狀況。
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
此世之所以亂也。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從事于智力活動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壞;致力於耕戰事業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變得貧窮。
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國家裏,不用有關學術的文獻典籍。
而把法令做為教本;禁絕古聖王的遺言遺教,把官吏當做老師;
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捍,通“扞”,干犯,即指上文“俠以武犯禁”。
❀沒有遊俠刺客的兇悍,把殺敵立功的人當做勇士。
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
❀軌,用如動詞,這裏有“遵循”的意思。
❀動作者,指勞動人民。
❀歸,使動用法。
❀功,指農耕之事。
❀盡之於軍,使他們全部到軍隊中去服務。
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
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釁,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資,資本。
畜,后写作“蓄”。
❀承,通“乘”,指趁機會。
❀釁,同“衅”本指血祭,縫隙,這裏引申為破綻、弱點的意思。
❀侔,相等。
今則不然,士民縱恣於內,言談者為勢於外。
❀然,代詞,這樣,做謂語。
❀士民,指儒生、遊俠。
❀縱,放肆。
恣,驕橫。
內,指國內。
❀為勢於外,指借助國外的力量造成自己的權勢。
外,指國外。
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
❀稱,舉、行。
❀內外形勢盡行惡化,憑這來對付強敵。
不是太危險了嗎?
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从衡之黨,則有仇讎之患,而借力于國也。
❀外事,外交事物。
分,指分屬。
❀非……則,不是……就是。
❀從,後寫做“緃”即合縱,戰國時期蘇秦宣導合縱之說,說服六國共同對秦。
❀衡,通“橫”,即連橫。
為了對付合縱,
❀所以那些談論外交問題的臣子們,不是屬於合縱或連衡中的哪一派,就是個人有私怨,想借國家力量來報私仇的隱衷。
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皆非所以持國也。
❀事,服侍。
❀所謂連衡,就是依附于一個強國去攻打其他弱國。
這都不是保全國家的好辦法。
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
“不事大,則遇敵受禍矣。
”
❀事大,侍奉大國。
事大未必有實,則舉圖而委,效璽而請兵矣。
❀實,指實際行動。
❀圖,地圖。
委,交付。
效,獻。
璽,國君的印。
❀請,指請求大國發落。
“兵”是衍文。
也未可信。
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地削則國削,名卑則政亂矣。
❀獻出地圖,本國的版域就縮小了;呈上國印,君主的聲望就降低了。
版域縮小。
國家就削弱了;聲望降低。
政治上就混亂了。
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
❀侍奉大國實行連衡。
還來不及看到什麼好處,卻已喪失了國土,搞亂了政治。
人臣之言從者,皆曰:
“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失天下則國危,國危而主卑。
”
❀失天下,指失去天下人的信任。
❀那些主張合縱的臣子都說:
“不救援小國去進攻大國,就失了各國的信任;失去了各國的信任,國家就面臨危險;國家面臨危險。
君主地位就降低了。
”
救小未必有實,則起兵而敵大矣。
❀援救小國不一定有什麼實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國為敵。
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則為強國制矣。
❀交,依照王先慎的觀點“交”當作“敵。
”
❀存,使動用法,賓語省略。
❀援救小國未必能使它保存下來,而進攻大國未必就不失誤,一有失誤,就要被大國控制了。
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
❀出兵的話,軍隊就要吃敗仗;退守的話,城池就會被攻破。
救小為從,未見其利,而亡地敗軍矣。
❀援救小國實行合縱。
還來不及看到什麼好處,卻已使國土被侵吞,軍隊吃敗仗。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市官於內;
❀外權,指國外的權勢。
市,買。
市官,指獵取官位。
内,指國內。
❀所以,侍奉强国,那[只能使那些搞连衡的人]憑借外國势力在國內撈取高官;
救小,則以内重求利于外,國利未立,封土厚實錄至矣;
❀重,指权势。
內重,指國內的權勢。
外,指國外。
❀援救小國,那[只能使那些搞合縱的人]憑借國內势力从國外得到好处。
國家利益没有確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錄都弄到手了。
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
❀儘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地位上升了;儘管國家土地削減了,而私家却變富了。
事成则以權長重;事敗則以富退處。
❀退處,指隱居。
❀事情如果成功,縱橫家们就会依仗權勢长期受到重用;事情失敗的话,縱橫家们就会憑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
人主之听说于其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