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1120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x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汉代儒学

姓名

田艳霞

工作单位

故城县高级中学

年级学科

高三历史

教材版本

人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选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并且这一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部分内容在初中时期已经学习过,如: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但初中课本注重史实的描述,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把侧重点放在理论的分析上。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围绕这一重点,我将整课的教学安排如下:

略讲第一子目“焚书坑儒”的批判,教学重点放在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罢黜百家和太学的出现。

第四子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则是设计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对思想史的学习不认真。

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学科特点,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二)、罢黜百家

(三)、太学的出现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图片:

概述:

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

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馆。

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

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

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

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

从此之后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

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

提问:

董仲舒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他有着怎样的贡献使得汉武帝如此尊敬他?

出示课题

二、汉代儒学

过渡: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战国时期未然成为大宗,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那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

焚书坑儒的概况如何?

你又是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出示板书: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小结:

1、背景: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上实行了专制主义集权并延伸到文化领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

(2)一些儒生和术士引用儒家经典批判秦始皇的统治。

2、概述:

焚书: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焚毁了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以外的其他书籍。

坑儒:

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和术士坑杀与咸阳。

(补充)焚书而未坑儒,坑儒事件的起因,即是因为被秦始皇委派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两个方士,候生、卢生等人因寻药失败逃跑。

秦始皇震怒,旋即下令坑杀大量方士。

这些方士在逃跑的过程在穿的是儒生的衣服,所以也牵连到一些儒生。

3、影响:

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作用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过渡:

儒家思想自焚书坑儒后可谓说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历史的发展告诉了我们秦朝以后儒家思想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且直到今天它依然受到重视,其中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汉武帝和董仲舒。

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建议,成就了儒学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

那么,董仲舒所提出的到底是怎样一个建议,又为什么会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呢?

 

观看图片

 

观看图片

观看图片

 

 

做笔记

 

听、思考

 

学生组织答案,回答问题,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听、识记

 

做笔记

 

听、理解

 

从现有的旅游景点引入课题,缩短历史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兴趣。

 

过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培养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焚书坑儒的真是情况

 

让学生学会评价事物的一般方法,一是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二是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2)、罢黜百家

汉朝自建立以来到汉武帝时期,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

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幻灯片展示: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提问:

汉武帝时,经济与汉初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

(预设)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过渡:

经济上国力虽然强盛了,但政治上面临一些列问题。

引用材料: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教师提问:

面对如此多的社会问题,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活动:

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讲解:

这时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思想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只有柔中带刚的儒家思想符合了汉武帝的胃口。

而这时,董仲舒及时的向皇帝进言献策。

他把诸子百出的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并得到武帝的重要用。

1、背景:

(1)社会形势(王国问题、边境问题、土地兼并)的发展需要更有力的统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2)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这就是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够兴起的背景。

再来了解一下有关献策者董仲舒的简介。

幻灯片展示:

2、思想主张

教师提问:

根据所给的材料,归纳出材料中所体现的都是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

展示材料: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董仲舒所谓“大一统”,就是损抑诸侯、教化万民、一统于天子,并能够使四海臣服,万民和乐。

但如果是各家思想都一起发展起来,人君就不能听任百家思想流传,不然则无法保持思想上统一。

因此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一致。

幻灯片展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四: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董仲舒认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应当服从天的意志,皇帝是天的代表,因而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遵循天道的统治者能够使国泰民安,违反天道的统治者则会使民不聊生,作为统治者应该遵循上天的意思实行仁政。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说”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正统思想。

幻灯片展示: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材料五: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材料六: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他的这一思想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核心杂以阴阳五行说:

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三纲是由上天确定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原则是用来调整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如果统治者对这五种永恒不变的关系准则进行调整和推广,就可以得到天和鬼神的保佑,恩德施加到远方和广大群众身上。

他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幻灯片展示: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小结: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过渡: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看到光用儒家思想也不行。

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作何解释呢?

材料七:

武帝及董仲舒本人,均无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潮地位。

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教师点拨: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所以,西汉时期实际上依然是法、儒、道并存,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

3、评价:

幻灯片展示:

材料八:

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俑,垄断天下思想,使失其自由”。

——摘自易白沙《孔子平议》

也有人认为,儒家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

教师提问:

你怎样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回答:

小结: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

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过渡: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儒学的地位?

学生组织答案,回答问题,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听、识记

 

做笔记

 

听、理解

 

归纳材料、回答

分析、回答

 

做笔记

 

思考

 

回忆、回答

 

听、理解

 

根据以往知识推测、回答

 

听、加深理解

 

做笔记

做笔记

 

观看图片

 

思考、归纳材料,并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

 

听、了解

 

分析、回答

 

做笔记

 

阅读、分析、回答

 

听、思考

做笔记

 

思考、总结、回答

 

听、理解

 

分析材料、回答。

 

思考、回答

 

培养归纳分析材料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分析汉武帝时期的社会背景,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铺垫。

 

感知、认识历史人物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突破重点。

从具体的史料中感受、认识董仲舒的思想。

 

提高阅读、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董仲舒思想的整体认识

 

加深学生对真实历史的理解

 

让学生学会评价事物的一般方法,一是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二是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幻灯片展示:

(三)、太学的出现

合作探究:

要求设计汉代太学生招生简章(要求:

结合所学,涉及汉代太学招生简章内容,包括:

太学性质、招生目的、学习内容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太学性质: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招生目的:

对教育:

培养儒学人才,促进儒学的传播;对社会风气:

带动全国的学风,促进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

太学生通过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教学内容:

五经。

师资力量:

博士。

 

根据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制作出恰当的招生简章

 

听、理解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历史图片中寻找历史信息。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这一子目属于阅读式学习的内容,不做讲述。

 

阅读课本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

1.能否认真听老师讲课

2.遇到不会的问题能否主动举手

3.遇到疑难问题能否善于思考

4.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时能否提出自己的问题

5.对于本节课内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

6.综合练习是否独立完成

七、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的批判

1、背景“焚书而未坑儒”

2、概况

3、影响

(2)、罢黜百家

1、背景外儒内法

2、思想主张儒学独尊“不等于”儒学独存

3、评价

(三)、太学的出现

1、汉代教育体制

在中央

在地方

2、太学建立的影响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八、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运用图片、视频、史料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事物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一直与课堂做的巩固练习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