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090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

《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理的知识结构.docx

合理的知识结构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及其对策

  一、就业难的原因的综合分析

  主观因素:

不切实际的就业观

   客观因素:

畸形的就业市场规则及计划招生同市场就业矛盾

  包括:

  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

  内部劳动力市场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但中国尤为明显。

理论基础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由林德伯克和斯诺瓦(lindbeckandsnower)两位经济学家提出。

内部人指目前已经在职的雇员或者暂时被解雇雇员而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如工会)的人,外部人则是指不受企业或者行业工会保护内部人以外的求职者。

该理论意在说明内部外部劳动者不能在市场上开展平等竞争:

雇佣外部人需要支付成本(培训、录用费用),解雇内部人更需要支成本(付安置、赔偿费)。

内部人有就业优势:

厂商在工会、解雇成本压力下总是优先录用内部人。

目前我国众多行政机关、事业部门等“肥差”并未实现市场化,相反,内部人控制理论继续发挥作用,并设置进入门槛——公务员资格。

国家税收每年流失数千亿元,而高校里税务相关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只能去小企业从事于非本专业工作,不能实现人尽其能。

税务机关里面,大量“闲人”和专业人才紧缺降之怪状同时存在,工作效率低,表现为“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与实施下岗前的国企有相近,类似福利养老院。

沙尘一次次暴入侵北京,沙尘治理专业学生只能一次次面对环保部门的拒绝。

这不仅造成了专业知识的贬值,更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②劳动者歧视失业论作怪

  歧视失业论发展始于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Becker)指一些用人者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某些人的就业,由于存在个人歧视,劳动者在同等条件下不能找到相同的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招工时存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等偏好。

相同工资下用男不用女,用本地人不用外地人,或者实行同工不同酬。

现阶段我国长期计划体制下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影子尚未消失,招聘中歧视外地人口,本地生源、外地生源的观念根深蒂固。

本地生源一般能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进入所谓的一级劳动力市场,仅仅因为拥有同生产率无关的因素——户口,这和马克思关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相悖。

结果是外地生源多从事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缺乏稳定性的职业,社会保障等权益得不到保障。

近年来京城产生“北漂一族”,“黑虎”一定程度上是户口限制的产物。

  ③部分地区总量性失业兼结构型失业

  前者指劳力的供求处于非均衡,也可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

严格意义上来说,扩招以后毕业大学生峰值约500万人,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但同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基数相比,中国大学生比率仍然是较低的,不可否认,大学生在目前仍旧是“稀缺资源”。

问题在于,高校毕业生多位于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尤为明显,区域上体现为西少东多,分布不合理。

由于受心理因素影响,毕业生多扎堆城市找工作,“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

有“教育”市长之称的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

一个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地区没有大学生去工作。

很多农村,包括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就非常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去工作,尤其是西部的农村学校”。

目前,在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5%,与发达国家15%以上的比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也充分说明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问题,至多是部分地区供求失衡。

而另一方面,高级技工的缺口在不断加大,一些地方出现“技工荒”,市场上甚至出现几十万年薪“天价”招技工的现象。

因此,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培养结构存在头重脚轻的失衡现象。

日前,一国际咨询公司发布《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的报告中指出:

“中国拥有160万名年轻的专业人才,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占全部大学生的33%。

德国只有20%,印度则只有4%。

然而,教育体系偏重理论,使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的数量仅有16万人,这就形成了中国高级人才的供需悖论。

二、三方应对之策

  之个人;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与扩招这一进程相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为2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19%,中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众化”阶段。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择业观成为就业路上的第二道“槛”,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很多私营、民营企业不愿意去,而一直在减员增效的大型国有企业却成为大学生“争夺”的目标,导致需要人才的地方没有人才,择业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在今天的毕业生们看来,专家袁隆平当年的择业肯定是失败的,整天种水稻,简直就是一个农民,但他的成就却斐然。

“要让学生接受从‘精英’变成‘大众’的角色认知和身份定位,确实需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和痛苦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客观社会现实。

谁更早接受,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

面对目前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低于求职人员500万的缺口,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应该务实和正确定位,放下架子,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而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

试想,下基层回西部未尝不可,金子在那儿都发光。

既磨练意志,还能积累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②提高自身素质最重要

  虽然现在就业市场整体来说供过于求,但其实高层次的人才仍然相当紧缺。

对很多企业来说,越来越难招到优秀毕业生才是他们苦恼的。

所以,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大学生从一进大学开始,就为将来做准备。

一个人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一定要善待金贵的大学时光,使自己各方面有一个提升,而不是沉迷在网络世界或者唠叨空虚郁闷。

大学期间过得越充实,将来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也就越大。

虽然大学扩招,学生总量变大了,但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增加却不明显,很多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滞后。

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更新就业观念,变“我想做怎么样的工作”为“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把自己完善成“好女”,还愁“嫁”不出去么?

  之学校:

  ①不宜过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加紧职业教育的步伐。

  雇主一般是按劳动者教育水平筛选雇员的,当在目前劳动力远远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原本中学生胜任的工作,却录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去担任,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方面,造成了低等教育者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预期收益越大,而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低工资制度,在城市很难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最终只能加入失业队伍。

加上高校改革后家庭的投资飞速增长,短期无法收回成本,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而且,知识浪费和智力贬值严重。

然而,“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

目前,我国高级技术人员仅占高级技工的3.5%,同发达国家同类比例30%至40%的水平相去甚远。

而鄙视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仍然在延续。

招聘广告录用底线多在专科、本科以上。

高考热,研考热导致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冷遇,招生不足,生源质量下降,这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因此,学应当控制高等教育的规模,以质量替代数量。

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改造部分院校为职业学校,加强其地位,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②办学学校理念革新

  学校一定程度上好比一个制造厂,学校的基本目标应当是保证学生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产品,而不是着眼眼前利益,随意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学校单位教学资源的负担,间接降低教学质量。

广东省的做法值得借鉴:

实行“三个适度挂钩”的就业运行管理机制。

其一,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适度挂钩,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将作为高校扩大规模、增加经费等的重要指标;二是将就业与专业设置适度挂钩。

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设置专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那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三是将就业工作与高校水平评估适度挂钩。

毕业生就业率将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此举将市场化的企业理念引入高等教育:

产品卖出去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自然可以扩大规模,对那些卖的好的产品多生产,对买的少的则少生产,按经济规律办事,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各高校的竞争意识。

从而防止所有“一窝蜂”上,设置“热门”专业的浪潮,做到各有所长,防止“产品”无人问津。

除特殊专业外,专业设置同市场需求密切衔接,按市场经济理念办教育。

  之国家:

  ①充分就业——经济政策之首

  就业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统分统配的劳动力管理体制,隐性失业大量存在而未显性化,国内对失业问题的认识不够,对解决失业所作的努力尚欠缺。

按经济学家的经验,失业率在4%~5%以下时即达到充分就业,这是国策制定者的目标。

历史上,资本主义头号霸主——美国,二战后就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1945和1946年,连续两年出台了《就业法案》,肯定了政府对增加社会就业的责任,将就业目标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为了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美国还建立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预期指标体系,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对GDP崇拜,这很值得提倡。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业的重要性应当置于GDP之上。

因为只有更多的人有工作,进而获得收入,防止收入差距扩大,根据福利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社会的总福利才能达到最大。

在此基础上,每一位公民都真正体会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改善,而不是虚拟的经济数据。

普通大众关心是能否找到满意工作,而与GDP增速大小相关少。

需要补充的是,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充分就业的政策是植根于完善的失业保险体制之上,作为失业保险滞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应借鉴美国的政策取向,并将就业提升到更高的地位,引起足够重视。

理由之二,GDP增长不等同于就业增长。

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3个百分点,就业增长3.6个百分点,就业弹性为0.323,90年代,相关数据变为10.3、1.1及0.106。

就业弹性明显下降,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实现“尽可能使所有劳动者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的就业工作获得有保证的,可持续的生活条件”。

其三,失业是社会的“振荡器”,高失业率带来贫困人口的增加,犯罪率上升,所以,对失业问题的认识需要上升到新的高度

②营造创业氛围,大学生自主创业可免税

  根据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环境在37个国家中排列23位,创业环境不容乐观,表现在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支持欠缺,政府服务组织数量少,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

现实表明,大企业多,中小企业少地区,就业压力比较大,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两个突出的典型,这和两地的创业环境差异有关。

可喜的是,目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也真正“浮出水面”:

全国范围内,劳动保障部门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免费为其提供创业培训。

对大学生办企业在经营初期1~2年的免征所得税。

各地对创业鼓励措施有:

广东省政府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快办理登记手续积极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有5万元贷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学生自主创业将与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一样得到贴息贷款,起点资金至少5万元。

当然,这些措施只是开了个头,企业的管理机构如工商、税务等需要积极配合,为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③开展大学生就业培训

  从国内外经验表明,新世纪是一个知识极度膨胀的时代,作为大学毕业生,虽然享受过正规的教育,但由于缺少实践机会,大大学生普遍处于低技能、低科研能力“双低”的尴尬境地,通过培训的实施,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领域,增强在就业竞争中的实力。

先行者如上海市率先推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职业培训政府埋单”。

目的在于使学员进入工作单位时有初步的动手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日前,财政部、教育部、人事部等联合推行的大学生见习制度开创了就业培训的先河,既减轻了就业压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④国家政策引导,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劳动力的流动是指劳动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形势,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行业间的迁移的行为,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减少劳动力流动成本。

根据人力资源专家舒尔茨所言,只有流动收益大于流动成本时候,流动才具有可能性。

一方面,必须取消限制人才流动的各种限制,各地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另外,如今现实是“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狗”,需要将城市里部分大学生转移之稀少地区。

西部志愿者服务行动自2003年启动后,累计40000人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当相对于庞大的毕业生队伍,数量仍然偏小。

应当加强思想引导,认识到下基层对个人、国家的多重效益.多给与精神赞扬,适当增加物质待遇,最终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国家。

同时,政府应该正视毕业生有家不能回的现象。

可以这样说,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是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盛行各种“潜规则”,严重存在裙带关系,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依然缺乏一套公开、透明、有效的程序,因此建立新型的用人唯贤的制度尤为重要

 ⑤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子系统,目的在于解决劳动者未来的、不确定的失业风险,是工业社会深得民心的安全机制。

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

毕业大学生有劳动能力而没有工作机会,基本生存面临困难,需要物质帮助走出困境。

而对无法就业人员进行帮助,是每一个负责任政府的义务。

因此,失业保险理应发挥作用,以减轻失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许多农村籍大学生无法就业,被社会弱化,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甚至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并由此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农村大学生无法就业,给本来就拮据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经济更为紧张。

同时农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怀疑和不满。

政协委员鲍义志认为: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给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必须正视并解决。

大学生失业保险资金来源列入国家预算专项,专款专用,同时坚持普遍性原则,即所有毕业即失业的毕业生都能领取维持基本生活费,具体标准根据各地的消费水平、经济状况制定。

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是保护人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失业保险社会化地题中之意。

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构建起维护社会稳定对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就业是一国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

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同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一样艰巨。

面对新一轮的“新读书无用论”,这是同“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时代的大趋势相逆的。

虽然这种说法主要流行于经济落后地区,但蔓延和扩大的势头必须马上制止,否则,消极影响不堪设想。

“读书无用论”症结在于就业难,导致经济本来就窘迫的家长投资了却不能收回成本,而部分家庭读书返贫,读书致贫的例子成为了“读书无用论”最坚定的证据。

解决途径并非难也,但更多时候是知之而不为之,因为大学生就业率地位同GDP相差甚远,同晋升无关,结果是重视不够,扩大就业也就无从谈起,故重视就业极为迫切。

3月14日闭幕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提出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资金支出1859.82亿元,同比增长14.5%,是一个利好消息。

面对今后几年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的形势,就业难问题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并关系全局稳定。

无论是西部志愿者行动,还是正在酝酿之中,被部分人称为新时代“上山下乡”的大学生见习制度,以及各地纷纷实施的大学生下基层活动,都不是什么“治本”之策,只能暂时缓和矛盾,并为期待奇迹出现赢得时间。

笔者认为,就业难的解决需要个人、学校、国家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而且,结合“十一五”规划,开拓新思路:

如何将数量巨大的毕业大学生转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也不失为一条新路子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详细]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详细]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

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详细]

四、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

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

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详细]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详细]

六、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

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详细]

七、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

每年度280万大学生的服务,从业人员和专业性公司都很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详细]

 一说“大学生就业难”,许多人能张口滔滔不绝,一大堆就业难的故事扑面而来。

可是,大学生就业真的就那么难吗?

大学生就业,难在择业而不是就业,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求职数次而不果,最后好不容易在一个专利局上了班,所做工作和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

伟大的爱因斯坦亦如此,我们一些大学生暂时就不了业应该是正常的……[详细]

 大学生纷纷感叹"就业难",而麦肯锡的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却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

"过剩与稀缺的悖论凸显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准备不足,“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

”——该论断来源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共同的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详细]

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九大原因

2006-08-1201:

20:

24 来源:

信息时报 网友评论215条进入论坛

广州9月1日前将出台规定,失业大学生可享低保

专题策划吴斌专题撰文时报记者薛冰王道斌实习生梁健敏本版摄影时报记者周涛

到底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哪里?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众多就业指导专家,归纳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九大原因。

广州市民政部门也指出,今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具体细则将在9月1日前出台。

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大学生毕业难既有供需结构性矛盾,也有应试教育和学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

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