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10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docx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

(一)

《隋书》卷65有慕容三藏的传记(以下省称《隋传》或本传),他是燕人,这是传统文献记载中属于鲜卑人的明显特征。

慕容原本是指具体的人,据《三国志》卷30《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鱼豢《魏书》记载:

鲜卑大人檀石槐不受汉桓帝诏令,自“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

……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

后转化为部落之名称1]。

慕容三藏的姓氏当据此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三藏的墓志铭也存留至今,且保存完好,铭题为《隋故金紫光禄大夫淮南郡太守河内公慕容府君墓志铭并序》(以下省称《墓志铭》或墓志)2]。

墓志铭文较《隋书》三藏本传多出不少。

按《隋传》本传正文记561字(不包括传主题目和标点符号),而墓志铭则多至1100字(亦不含标点符号和墓志铭题头),其中有42字漫漶不清。

唐人李延寿纂修的《北史》卷53也有三藏的传记(省称《北史传》),但只有233字,不及《隋传》之半。

《北史》是对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隋朝的整体记述,不能象《隋书》那样只记载一个王朝,所以具体的事件、人物详细的程度不如《隋书》,这也是自然的。

由于李延寿也参加了《隋书》纪传的撰写,《北史》的史料价值也相当珍贵。

现就三者(尤其是前二者)比勘校正,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论证。

《隋传》只说三藏是燕人,而《墓志铭》则称:

“其先昌黎棘城人也。

前燕文明皇帝之第四子太原王恪之七代孙也。

”按前燕系鲜卑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在攻破高句丽、夫余和鲜卑宇文部之后,又进攻后赵,占领幽州、河北等地,于357年迁都邺城(今河北磁县南)。

慕容暐继立,其叔父慕容恪辅政,前燕政治稳定。

据《晋书》卷111《载记·慕容恪传》记云:

“皝将终,谓俊曰:

‘今中原未一,方建大事,恪智勇俱济,汝其委之。

’及俊嗣位,弥加亲任。

累战有大功,封太原王,拜侍中、假节、大都督、录尚书。

俊寝疾,引恪与慕容评属以后事。

及暐之世,总摄朝权。

”《慕容恪传》里说他是皝的第四子,这与墓志一样。

可见,墓志里涉及的慕容恪事迹,于文献有征。

墓志显非虚言。

这些情况在《隋传》均无记载,且将昌黎棘城简略为“燕人”,隐藏了大量的信息。

据文献记载和今人研究,慕容部最早活动于右北平(今河北平泉)至上谷(今河北怀来)之间,后向东北迁徙至辽西,以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为中心,此后随之力量的强盛,又南下河北与中原。

墓志所说的三藏之先人(即慕容恪等)籍贯为棘城,即是他们迁居该地的证明。

从《隋传》和墓志对三藏先人记载的情况可以看出,前者关于他的先人不再被提及而仅有“燕人”一说,原因可能限于全书的体例,特别是三藏官职与地位的考量,不能过多地涉及;而后者属于私家碑铭,其记载的内容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3]。

所以墓志的撰者将三藏先祖的事情也胪列其中,铭记先祖的鲜卑贵族特征,再联系三藏所娶的夫人叱李氏和虞氏,可以看出他至少还保留鲜卑或北方民族的某些特质。

不过,《隋传》的简化除有体例的考虑之外,似乎对三藏的民族成分并不注意,是否说明这个家族已经脱离了鲜卑的习性,而多已混同汉人,墓志如此记载,也至多反映其后人的情感罢了4]。

《隋传》对三藏的先人只具体讲到了他的父亲,即慕容宗,仕任齐尚书左仆射、东南道大行台。

据墓志可知,三藏的曾祖慕容郁,被封为北魏昌黎郡公、岐州刺史;祖慕容远,并州大中正,袭爵昌黎公,恒州刺史。

慕容郁和慕容远,旧史无专传,但《北史》卷53有《慕容绍宗传》,且较详细。

除郁、远之外,还提及郁之父慕容腾,云“归魏,遂居代”,说明他脱离了慕容集团而转归北魏,东迁至代地,慕容郁和慕容远因此而在北魏做官。

《北史·慕容绍宗传》所记郁、远的官职不如墓志多,但没有差别。

这也证实墓志记载不虚。

三藏的父亲慕容绍宗,《北史》卷53有传。

绍宗承袭祖、父而任职于北魏,封索卢侯,任北魏后期权臣尔朱兆的长史5],兆失败后转投北齐高氏。

先后掌管府库、图籍诸事,任青州刺史、御史中丞、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东南道行台(为击讨侯景而设)、南道行台(为抗击西魏王思政设)等职,东魏武定六年(548),东魏派太尉高岳、慕容绍宗等与西魏王思政交战于长社,围西魏军于该城,绍宗与部下视察时所乘船被风刮向敌城,自度不免,溺水而亡,赠太尉6]。

绍宗之长子士肃,以谋反被杀,三藏是士肃之弟。

但是他是第几个弟弟,以及绍宗有几个儿子,这些在旧史和墓志中都没有说明。

以下是关于三藏本人的情况。

《隋传》记载,三藏任职之初是北齐的太尉府参军事,寻迁备身都督;武平初,袭爵燕郡公。

根据墓志,三藏在释褐太尉府参军事之前,就被北齐擢为孝昭帝挽郎,时年十七岁,因他于大业九年(613)卒,68岁,所以17岁那年即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562)。

按挽郎是指送葬队伍成员的一个部分。

《通典》卷86《礼四十六·凶礼八》大唐元陵之制:

“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帻,助之挽两边,各一绋。

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八人为列,执翣。

……代哭百五十人,衣帻与挽歌同。

”7]《辞源》说挽郎是牵引灵柩唱挽歌的少年8],从《通典》的上述记载看,挽郎、挽歌与代哭同为送葬者队伍,挽郎是灵柩两边的行走者,挽歌才是《辞源》所说的唱挽歌少年,代哭则专门问死者哭泣的。

这三者各有所司,是不同的组成部分。

三藏是作为孝昭帝的挽郎身份出现的。

根据《宋书》卷15《礼志二》记云: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杜后崩。

……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可知成为挽郎的是由六品以下官员子弟所组成。

三藏之父绍宗的职务除去临时设置的东南道行台和南道行台之外9],最后的职务分别是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爵燕郡公。

北齐的州刺史分为上中下九等,三等上州刺史为第三品,三等中州刺史是从三品,三等下州刺史为四品。

绍宗所任徐州刺史虽然不清楚具体在哪个级别,但徐州自来就属于重镇,《隋书》卷31《地理志下》彭城郡条说:

“旧置徐州,后齐置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

”设置东南道行台始于北魏10],隋沿承北周于此亦置总管府,可见其级别应该属于上上州之列11],即三品官。

又据《隋书》卷27《百官志中》北齐“尚书仆射,置二,左居右上。

……为从二品”。

同品中还包括散郡公,燕郡公即属此列。

这样,绍宗的职衔在北齐是属于二品、三品的高官。

三藏是以二品子弟的身份参加孝昭帝下葬仪式的,远比《宋书》上文记载者高,因三藏参加的是皇帝灵柩,且时代不同,可见,能够参与北齐皇帝下葬仪式者,其级别是相当高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本节开头计算的三藏年龄武成帝河清元年(562)时是17岁。

可是这一年已经是武成帝即位的第二年了,孝昭帝卒于皇建二年(561)十一月。

同月,孝昭帝异母弟高湛即位,改元为大宁,润十二月将孝昭帝葬于邺城。

东魏定都邺城,权臣高欢盘踞太原遥控邺城,自此形成(事实上的)二都体制12]。

孝昭帝卒于晋阳,葬在邺城。

三藏正是在大宁元年润十二月参加葬礼的。

所以墓志说他17岁葬礼是指561年,而不是上文推测的562年。

这样,三藏卒年的实际岁数是67岁。

68岁是指虚岁,墓志铭的年龄都是虚岁,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的。

再看下文。

《隋传》说:

武平初年(570)“败周师于孝水,又破陈师于寿阳,转武卫将军。

又败周师于河阳,授武卫大将军。

又转右卫将军,别封范阳县公,食邑千户。

周师入邺也,齐后主失守东遁,委三藏等留守邺宫。

齐之王公以下皆降,三藏犹率麾下抗拒周师。

及齐平,武帝引见,恩礼甚厚,诏曰:

‘三藏父子诚节着闻,宜加荣秩。

’授开府仪同大将军”。

(《北史传》略同)这样的内容在墓志里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墓志用了许多虚悬语句,如“以公武侯之胤,见委兵戈,真将之师,累彰戡获,以军功授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大将军”,这段与《隋传》所记三藏率军与周军交锋是相同的。

但关于周军入邺以及三藏先抗拒后投降的事情无记载,然而墓志里有这样的话:

“由其□□公之圣善,魏东平公长公主,即周武之中表姊也。

帝往居西土,乃怀东顾,既申契阔,便委□□况复义切表闾,情深顿纲,亲贤之重,公实兼焉,特授大将军,寻迁晋州刺史。

”这里面提及东平长公主(周武帝中表姊)与三藏是什么关系,不明确。

但从“亲贤之重,公实兼焉”之语判断,似乎三藏与这位长公主有某种亲属关系。

如果是这样,那么《隋传》记载的抗拒周军如此坚决的三藏而被武帝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大将军,就不仅仅出于“诚节着闻”的因素,《隋传》只提及这一点而未涉及长公主之事,显然回避了这种关系;要么就是撰写者依据的材料没有这方面的记述,或因篇幅而省略。

以下是三藏在隋朝的任官情况。

关于北周至隋官员的转任情形,《隋传》和《北史传》没有任何反映,径直记载三藏于开皇元年(581)授吴州刺史。

墓志里有“俄而苍灵告谢,彤历受终,精受揭日之才,共荷龚天之业。

开皇元年,命以旧官从事”的记述,这与前二书记载的没有差别。

看来,周隋嬗代在当时的政治中并没有引起过分的反映。

杨坚控制北周政权并取而代之已经被多数人所默认,除了尉迟迥等少数势力以军事行动举行短期对抗外,朝廷上下跟从杨坚的力量占据主流13]。

《隋书》卷37《李穆传》记云:

“高祖(杨坚)作相,尉迥之作乱也,遣使招穆。

穆锁其使,上其书。

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反。

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盖天子之服也。

”尉迟迥起兵后曾向四方招援,也的确得到了一些援助力量14],但是与跟从杨坚的力量相比是非常悬殊的。

李穆的情况正反映出大多数人在双方的政争中采取的态度。

这种情形在三藏的传记和墓志里之所以没有特别的反映,正是周隋嬗代平稳过渡的写照。

三藏入隋后,《隋传》和《北史传》径直记载他于开皇九年(589)奉诏持节凉州道黜陟大使,以副总管的身份协助韦洸镇压岭南酋长王仲宣的反叛。

墓志则记述此前的四年,他被封爵野王县开国公;七年,任□州刺史。

墓志下文的叙述与《隋传》相同,但不如前者具体,而且将韦洸误作韦汪。

关于这件事,《隋传》说:

“其年(九年),岭南酋长王仲宣反,围广州,诏令柱国、襄阳郡公韦洸为行军总管,三藏为副。

至广州,与贼交战,洸为流矢所中,卒,诏令三藏检校广州道行军事。

”《隋书》卷47有韦洸传,洸在平陈的战役后,以江州总管的身份南下平抚九江,进图岭南,至广州,平抚当地各族势力,官拜广州都督。

然而不足一年,王仲宣聚众为乱,洸中流矢卒。

三藏“总统军事,并检校广州都督”(墓志语),继韦洸镇压叛乱,广州获全,三藏因公授大将军。

墓志视此事在十一年。

又据《隋传》,开皇十二年(592),三藏任廓州刺史。

该州与吐谷浑接界,是隋朝犯人流放之地,情况破复杂。

三藏至州后,“招纳绥抚,百姓爱悦”,获得了高祖的称赞。

这件事情不见于墓志。

墓志只提到了十五年三藏授叠州总管一事,具体是“洮、旭、芳、宕、扶、岷、叠等七州诸军事叠州总管”,但是因为什么受任,墓志就不如《隋传》详细,《隋传》说“党项羌时有翻叛,三藏随便讨平之,部内夷夏咸得安辑”,交代得清清楚楚。

如此看来,三藏仕任隋朝,有相当多的时间是为王朝征战或抚慰边疆地区度过的。

隋朝立国之后,它在稳定本土核心之地后,迅速地向边疆地区拓展,尤其在征服陈朝并统江南,边疆(特别是北部地区)成为王朝统治集团关注的焦点15],对南方、西方边地的经营也同时进行,三藏参与的就属于这样的行动。

三藏在此后的任职据《隋传》(《北史传》)略同)有:

仁寿元年(601),改封河内县南;大业元年(605),授和州刺史;三年,转任淮南郡太守、金紫光禄大夫,七年(611)卒。

墓志与此记载大致相同,只是三藏的封爵不是县男,而是县公;其具体的卒年是在九年六月十一日,终年68岁。

墓志记载清楚明确,家人对自己的丈夫或父亲的卒年不会轻易搞错,而《隋传》所依据的三藏材料在对三藏卒年的问题上就不如墓志来得更可靠,所以三藏应卒于大业九年,而不是七年。

关于三藏的夫人与后人,《隋传》只记载他的从子慕容遐,任澶水(今河南濮阳西)县

丞,隋汉王杨凉反,遐不从。

按《隋书》卷45《文帝四子传》记载,汉王杨谅于开皇元年被立为汉王,十七年出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五十二州尽隶焉”。

慕容遐所居任的澶水县隶属汲郡16],即在并州总管的辖区之内。

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