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659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透视“李约瑟难题”:

呼唤创新文化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在迅速崛起。

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

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

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

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环境。

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

B.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

C.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D.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明了方向。

B.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生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

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C.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D.“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猛虎与蔷薇

余光中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Sassoon1886——)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

“Inmethetigersniffetherose.”勉强把它译成中文,便是: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如果一行诗句可以代表一种诗派,我就愿举这行诗为象征诗派艺术的代表。

每次念及,我不禁想起法国现代画家昂利·卢梭(HenriRousseau,1844——1910)的杰作“沉睡的吉普赛人”。

假使卢梭当日所画的不是雄狮逼视着梦中的浪子,而是猛虎在细嗅含苞的蔷薇,我相信,这幅画同样会成为杰作。

借乎卢梭逝世,而萨松尚未成名。

我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因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所无法说清的话;它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

假使他把原诗写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会显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强了人性的内在矛盾。

只有原诗才算恰到好处,因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细嗅”刚刚象征着两者的关系,两者的调和与统一。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

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

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

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

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他显然因此种阳刚和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

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

“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些词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声低唱吧?

而柳永的词句: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以及“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机高举。

”又是何等境界!

就是晓风残月的上半阕那一句“暮霭沉沉楚天阔”,谁能说它竟是阴柔?

他如王维以清淡胜,却写过“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诗句;辛弃疾以沉雄胜,却写过“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的词句。

再如浪漫诗人济慈和雪莱,无疑地都是阴柔的了。

可是清啭的夜莺也曾唱过:

“或是像精壮的科德慈,怒着鹰眼,凝视在太平洋上。

”就是在那阴柔到了极点的“夜莺曲”里,也还有这样的句子。

“同样的歌声时常——迷住了神怪的长窗——那荒僻妖土的长窗——俯临在惊险的海上。

”至于那只云雀,他那“西风歌”里所蕴藏的力量,简直是排山倒海,雷霆万钧!

还有那一首十四行诗“阿西曼地亚斯”(ozymandias)除了表现艺术不朽的思想不说,只其气象之伟大,魄力之雄浑,已可匹敌太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

这是因为备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

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

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

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TheHeart'sJourney)。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

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蔓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才能做到孟郊所谓的一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控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牙,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

韩黎诗:

“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

”华兹华斯诗:

“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

”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

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一九五二年十月廿四日夜(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萨松的一行英文诗引入文题,“勉强翻译成中文”的说法既显现出不同语言间的语意表达的不完全对照,又体现出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的谦逊和严谨。

B.本文围绕着“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诗,阐释人性两面的矛盾关系,旁征博引论说每个人身上阳刚与阴柔的统一,最后说明人性两面的转化与作用。

思路清晰,首尾照应。

C.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广涉中外;比喻借代,形象含蓄;并列对举,对比鲜明;整句与散句,交错变换;同时现代表达中穿插古文句式及用语:

多种表达技巧灵活运用,使本篇文章成为艺术成就极高的抒情散文代表作。

D.本文借一句诗阐发具体而微妙的哲理,将许多哲学家无法说清的道理阐释得明白易懂,而且启发读者将此哲理延展到文学、艺术、社会及人生等各个领域,所以本文思想价值也极高,可谓“文质兼美”。

5.为什么作者认为萨松原诗“细嗅”恰到好处,而若把原诗写成“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就会显得死板?

请简要分析。

(5分)

6.请赏析“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

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

再考虑到25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

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

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

”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

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

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

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

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

“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

”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

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

“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

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9月29日新华网)

材料三:

预计到2020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

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

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

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年9月29日环球网)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

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

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

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

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

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

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7.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事实证明:

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完胜人类。

B.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

C.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D.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不再有用武之地。

B.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C.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

(4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

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

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

翊见而谓曰:

“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

”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

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

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

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①名公之子,乃为起焉。

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

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

拂召翊问日:

“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翊日:

“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

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

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②,则自以不孤也。

”拂从翊言,遂不与之。

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

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

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

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

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

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

觿人止之,翊日:

“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遂俱饿死。

(选自《后汉书•刘翊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

B.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

C.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

D.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古代称山北水南为阴,所以据此可推断本文所说的“颍川颍阴”,在颍川的南面。

B.古人文中介绍他人一般要在姓名前加籍贯,有时在姓名后加字,如《游褒禅山记》文末“庐陵萧君圭君玉”。

本文“河南种拂”“阳翟黄纲”就是籍贯后接姓名这种情况。

C.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的尊称,是“明府君”的略称。

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

文中刘翊尊称种拂为明府。

D.嫠,是孀居之人,如苏轼《赤壁赋》中的“泣孤舟之嫠妇”,也是《礼记》中“鳏寡孤独”中“寡”的意思;独,是独居男子,老而无妻曰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

B.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之多。

C.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诠释了我们传统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

D.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一直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操守。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

(5分)

(2)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步出城东门【汉】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

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具有一种近于民歌的素朴风格,很耐人寻味。

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平平淡淡地说来,却如一曲纯净的旋律,一往情深。

B.开头两句写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为下文抒发思想情感做铺垫。

C.这首诗上半部分写客中送客的感受,下半部分主要写欲归不能的愁绪。

D.“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自己的朋友分明前日沿此路而去,今日却说河水无梁可渡;李白的《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暗含对世事不如人意的感慨。

E.最后两句写自己的美好愿望,含蓄地抒发了回乡的渴望。

在前几句凝滞之后,忽然开展,高飞于千里之外,诗境开阔。

15.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杂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千里马最后只能落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2)《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从朝廷退隐,重修原先的志向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规律。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②“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自出机杼,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③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④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奖”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蔚为大观。

⑤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⑥在沸反盈天的双十一网购狂欢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看似是某种巧合,实则却酝酿已久。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年9月开始推行的“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古文体裁更加多样,编写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B.吴京导演的《战狼2》将爱国主义与动作戏完美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的铮铮铁骨和硬汉形象,同时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引发观影热潮。

C.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成都将进一步淘汰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来治理成都市的工业污染。

D.《记住乡愁》因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而平实的情感受到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好友从千里之外捎来家乡土特产,却之不恭,最终只好笑纳。

B.恩师退休多年,弟子万分垂念,虽不常见面,但仍谨记师训。

C.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D.本人不慎遗失手表一只,如有拾获,请原物璧还,当有重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_______。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______。

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节日扎挂的灯笼中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______。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挂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21.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

即使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但古代的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仍依靠二十四节气指导生产和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减,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过快,这直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我们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能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

虽然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授时系统。

②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

这进一步弱化了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功能。

③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