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中留客
唐代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
春光。
②轻阴:
阴云。
③便拟归:
就打算回去。
云:
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子,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这个“弄”不是“卖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面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酒好价高,与下文“不能食”“心茫然”形成对比。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了姜尚和伊尹两位古人的典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描写诗人终于摆脱了苦闷,在海上扬帆破浪的情景。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B.“闲来垂钓碧溪上”借用姜太公在碧溪垂钓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C.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其中透露着迷惘和悲愤,这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照。
D.最后两句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后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答案】
1.D
2.B
【解析】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有一天一定能乘着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D项“描写诗人终于摆脱了苦闷,在海上扬帆破浪的情景”理解有误。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了吕尚(姜太公)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B项“表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
4.古诗词阅读
名词解释:
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示例1:
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
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
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
【详解】
考查诗句的熟记和赏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型,可从这些方面来思考:
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诗句或字词,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根据诗文内容可知:
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以“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写作背景:
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
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
名词解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
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
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
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5.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2.示例一:
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
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
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C.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谢池春·壮岁从戎》)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胸怀壮志,不畏劳苦,一心报效祖国;身披战甲,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
2.B
3.“胡未灭”,表达诗人对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功业没有建成的遗恨之情:
“鬓先秋”,表达诗人雄心虽在,两鬓已苍,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
“泪空流”,表达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解析】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的意思是: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2.B对作者苏轼率众打猎的描写,是实写。
其余三项都是对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
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
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用典、借代。
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
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
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
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
诗歌赏析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②,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④,白帝城高急暮砧⑤。
[注释]①玉露: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
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
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
指赶裁冬衣。
⑤砧:
捣衣石。
1.诗中“_____,______”,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阴沉郁闷心情的写照。
2.说说尾联中“催”和“急”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
【解析】
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因此应填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分析。
《秋兴八首》诗人寓居四川夔州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一个“催”字,写出了家家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之急。
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一个“急”字,写出了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由人家想到自家,由他乡想到故乡,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更见艰难。
10.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
1.春愁
2.B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
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
“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
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意思:
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12.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
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
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
【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
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
其中,“不”字很见功力。
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
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
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