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63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docx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

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2010-2030)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进一步融入、服务、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衔接国家级高新区主园区,保证泉州台商投资区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促进投资区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编制《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2010—2030)》。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1年)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5)《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年)

(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

(7)《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年)

(8)《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年)

(9)《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年)

(10)《海峡西岸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9—2030)》

(11)《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12)《泉州台商投资区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

(13)其它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3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台商投资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2)贯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公平,协调产业、人口、空间关系,引导区域健康发展;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原则,提高服务泉州湾、海西经济区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振兴的意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5)尊重城市历史遗迹和城市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弘扬民族特色,全面展示台商投资区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和传统风貌。

(6)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重点

(1)明确泉州台商投资区作为海西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有效促进泉州台商投资区快速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大格局中;

(2)对接国家政策,借助“五缘”优势,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带动泉州乃至福建省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跨越;

(3)整合既有及在编规划的矛盾,协调生活、产业、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台商投资区的可持续发展;

(4)凸显并塑造台商投资区的风貌特色,打造具有魅力的生态型滨水新城;

(5)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倡导精明增长、低碳经济、公交优先等发展理念。

第5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6条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为:

东至七一围垦,西至洛阳江,南至泉州湾,北至福厦高速公路,包括秀涂港,陆域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

第7条文本条文中加下划线的黑体内容均为本版总体规划的强制性条文,所有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8条总体发展目标

分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发展机遇及趋势,规划将泉州台商投资区建设成为:

泉州市从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的先行区;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先行先试的实验区;

宜居城市的创新区;

我国“4S”(生态、生命、生产、生活)统筹的示范区。

第9条经济发展目标

预期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保持16%的增长速度;

预期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0亿元,保持24%的增长速度;

预期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保持8%的增长速度。

第10条社会发展目标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解决群众实际需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切实解决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等问题。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1条环境发展目标

(1)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维护生态安全,保持生态平衡,综合考虑投资区各种生态要素,加强与大区域中生态环境的联合建设,并协同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持新区的自然景观生态格局;

(2)保护滨海、滨江地区自然植被和水域,划定禁止、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河湖、湿地、种植园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努力实现良好的环境质量,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

(4)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利用,高效、节约使用能源;

(5)加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实现绿色生产、生活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第12条发展战略

台商投资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分析,本次规划制定以下四项发展战略,以具体的指导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及城市管理和经营,确保台商投资区的开发建设实施取得预期的成效。

空间发展战略——形成滨水组团有机构成,强化与泉州中心城区交通联系。

产业发展战略——错位竞争发展新兴产业,对接台湾面向国际发展现代服务。

生态环境战略——保护山林绿楔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开发海岸河口生态环境。

城市形象战略——展示滨海现代都市核心景观,突出山海绿带自然景观轴带。

第三章性质与规模

第13条城区性质

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的滨水生态新城。

第14条城区职能

(1)以新兴产业和和高端生产服务业带动的城市创新中心;

(2)城乡统筹、生态宜居的示范性新区;

(3)以山海江湖为资源的泉州湾东部生态休闲中心。

第15条城市规模

至2015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建设用地为30.65平方公里,人均109.46平方米。

至2020年人口规模为45万人,建设用地为54平方公里,人均120平方米。

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7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0万,流动人口10万),建设用地为83.41平方公里,人均119平方米。

 

第四章空间管制规划

第16条空间管制原则

(1)禁止建设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2)限制建设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

(3)对于与限制建设地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做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和提出生态补偿措施。

(4)适宜建设地区建设行为也必须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第17条禁建区

指台商投资区规划范围内严格控制和保护的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可能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区。

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水库、河流、主要行洪通道、风景区核心景区、基本农田、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道路和农田林网以及城市楔型绿地控制范围等。

原则上禁止一切建设活动。

禁建区包括洛阳江-黄塘溪水源地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百崎湖核心生态保护区、641台保护区、沿海防护林带、历史文物保护区,以及安峰山、尖山、寨山、马西山、龟山、田吟山、鹰高山、开方山、西山、大坪山、灵秀山和前头山等高线大于50米的山体植被保护区。

各区应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保护。

第18条限建区

对各类建设具有生态敏感性的地区,以及因自然灾害、地基承载力限制等原因不宜建设的地区,是禁止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以外,在总体规划中划定为不宜进行城镇开发行为的地区。

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风景区的景区、蓄滞洪区、绿色生态走廊、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保护区以及生产和城市防护用地,如农田、园地、林地、河湖水库以外的湿地、草地等各类禁止建设区以外的生态用地。

限建区包括山体及风景名胜缓冲区、水源地保护区缓冲区、沿海景观带控制区。

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

第19条适建区

规划范围内的重点建设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区域。

该类地区建设行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包括城区、工业区、港区等各类规划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可依据规划分期实施。

处在蓄滞洪区、行洪通道周边及有不利建设的特殊地质环境的区域需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改造及相关专业部门勘测后方可作为适宜建设区建设。

适建地区规划建设项目应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必须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本区内的农业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应保持原用途,不得提前废弃、闲置,对土地占而不用2年以上的必须依法收回。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防止高强度的开发建设。

适建区包括已新增的公共服务区、生活区、产业区、港区、绿地等用地范围。

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2030年建设用地范围为适建区。

第20条已建区

已建区指以三类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的建成区范围。

对已建区应根据用地结构调整、拆迁安置政策和发展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更新改造、改善环境、完善设施、提高品位。

第五章空间总体布局

第21条发展方向

南进东移西优北调中提升。

第22条空间布局结构

未来泉州台商投资区形成“山耸城中,城在绿中,江海绕城,水绿相融,城岛相映,融山、水、城、海、岛于一体”的城市格局,以天然河流、山体和道路分隔,构成“两带一心环八区”组团状的空间布局结构。

“两带”即蓝色生态带和绿色生态带;

“一心”即科技商务服务中心:

围绕百崎湖形成以行政办公、会展休闲、商业娱乐、体育医疗、度假疗养、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八区”即古镇风貌区、滨水宜居区、民俗风情区、科技产业区、临港产业区、现代产业区、金融商务区和蓝色产业区。

第23条片区规划

(1)古镇风貌区:

依托洛阳桥的旅游资源,延续古镇特色,以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

(2)滨水宜居区:

强调临水、亲水的特点,构建时尚滨水的现代住区,以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

(3)民俗风情区:

保护并延续百崎乡民俗文化和风情,形成闽南特色突出的旅游风情小镇,以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为主。

(4)科技产业区:

以光电、绿色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为主的功能区。

(5)临港产业区:

以应用高新技术优化升级的既有产业、临港物流产业为主的功能区。

(6)现代产业区:

以先进制造业、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的功能区。

(7)金融商务区:

以金融商务、行政办公、娱乐文化、外省市办公设施和生活居住及其配套服务为主。

(8)蓝色产业区:

以度假会议、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型产业为主的功能区。

第24条行政区划

根据现状“三镇一乡”的格局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拟将洛阳镇、东园镇及张坂镇划分为6-8个街道办事处,保留百崎乡建制,远期根据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发展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第25条公共中心布局规划

规划台商投资区可设置三级公共中心,即市级、区级、组团级。

(1)市级公共中心:

在百崎湖核心区域设置科技商务服务中心,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层次,服务于周边产业区和环泉州湾地区。

(2)区级公共中心:

体现投资区主要功能片区特色的中型公共设施中心,包括金融商务中心、度假会议中心和站前商业中心三处。

金融商务中心:

位于金融商务区,作为服务区域的金融、商务、文化中心。

度假会议中心:

在蓝色经济培育区设置度假会议中心,以蓝色经济主体论坛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会议会展功能,形成泉州台商投资区会展中心、专业培训中心和蓝色产业研发中心。

站前商业中心:

结合高铁站点、长途客运枢纽设置,成为投资区城市门户和展示窗口。

(3)组团级公共中心:

主要服务于各个功能组团的小型公共设施中心,包括杏田、东园、洛阳、白沙、秀涂、张坂、百崎、浮山、玉埕组团在内总共九个中心。

第六章专项用地规划

第1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26条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形成十一个居住组团:

洛阳北居住组团、洛阳南居住组团、白沙北居住组团、白沙南居住组团、杏田东居住组团、杏田西居住组团、东园西居住组团、东园东居住组团、百崎居住组团、秀涂居住组团和张坂居住组团。

至2030年,规划居住用地1832.7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1.97%,人均居住用地26.18平方米。

(1)洛阳北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92.87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3.64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4.05平方米。

(2)洛阳南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303.79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10.48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8.99平方米。

(3)白沙北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251.28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8.67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8.99平方米。

(4)白沙南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67.41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2.11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1.89平方米。

(5)杏田东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59.94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2.82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1.26平方米。

(6)杏田西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155.67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7.32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1.26平方米。

(7)东园西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114.53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5.39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1.26平方米。

(8)东园东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186.36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7.30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5.51平方米。

(9)百崎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223.81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7.02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1.89平方米。

(10)秀涂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60.31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2.84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1.26平方米。

(11)张坂居住组团规划用地规模为316.76公顷,预测人口规模为12.42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5.51平方米。

第27条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按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为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住房,由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以及政策性租赁住房等所组成。

规划要求保障性住房的年竣工量应达到上年度或当年泉州台商投资区住宅竣工总量的8—10%比例范围内,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市场需求确定。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不宜过高,单套建筑面积属多层楼房的不得超85平方米,属中高层的不得超95平方米。

保障性住房的布局应与城区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有机结合,既要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兼顾城市发展现状,又要考虑就业与居住的均衡发展需求。

第28条中小学布局

参照《泉州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标准配置中小学。

(1)完全小学:

每1.6万人设置1所,按照12—36班控制,每班30-35人。

(2)初级中学:

每3.8万人设置1所,按照18—36班控制,每班40人。

(3)高中教育阶段:

每9万人设置2所,按照45—60班控制,每班45-50人。

到2030年,规划区共设置高中教育阶段学校16所。

学校应结合居住区布置,并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因素,合理布局。

第2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29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规划泉州台商投资区市级办公机关和一站式服务中心,位于百崎湖东北侧,形成行政文化中心。

依托现有各乡镇政府办公用地进行改建、扩建,形成组团级行政中心。

规划在洛阳江口建设外省市办公设施集聚区,为非市属机关及企事业管理机构的进驻提供服务。

至2030年,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11.1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33%,人均用地1.59平方米。

第30条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市级——区级——组团级”三级商业金融服务体系。

至2030年,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476.6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71%,人均用地6.81平方米。

(1)市级商业金融服务中心:

位于百崎湖西北侧。

市级中心区应增强区域性中心的功能(商业、商务、金融、信息、法律、中介、咨询、历史文化展示、旅游服务、休闲、娱乐等)。

(2)区级商业功能区:

在洛阳江口、规划泉州东站处形成区级商业中心。

(3)组团级商业功能区:

按组团设置组团级商业中心,配建综合的商业服务设施,满足休闲游憩、购物娱乐、住宿餐饮等需求。

第31条文化娱乐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市级——区级——组团级”三级文化娱乐设施体系。

至2030年,规划文化娱乐用地131.1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57%,人均用地面积1.87平方米。

(1)市级文化娱乐中心:

结合百崎湖及其周边生态绿地,可布置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形成文化创意区。

并与旅游设施和商业金融服务相结合共同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

(2)区级文化娱乐中心:

位于洛阳江口、白沙湾北部区域,可布置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

(3)组团级文化活动中心:

结合绿地、广场和商业服务布置,设置影视、游艺、科技、青少年和老年学习等活动场所。

第32条体育用地规划

至2030年,规划体育用地82.3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99%,人均用地约1.18平方米。

沿百崎湖北侧规划1处市级体育休闲中心。

按照规范要求新建体育设施用地10处。

扩大服务层面,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并将大专院校和中学的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

各居住区结合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配套体育设施和健身设施,提高日常体育健身活动水平。

第33条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至2030年,规划医疗卫生用地62.9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75%,人均用地0.90平方米。

到2030年按“市级医院——社区医院”二级配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1)在沙纬3路与沙纬4路之间新建中心医院和急救中心1处;规划新建专科医院2处、疾控中心1处;并综合考虑改扩建医院1处。

(2)在各社区设置社区医疗机构,就近服务社区居民。

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每个街道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有一个卫生服务站,并结合台商投资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

(3)进一步发展和新建医疗卫生研究所等机构,可结合各级医院建设。

第34条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划

至2030年,规划教育科研用地253.4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04%,人均用地3.62平方米。

规划在安峰山以南、324国道以北建设依托大学的科教研发园区。

沿百崎湖周边、白沙湾北部集中规划职业学校、培训学校等科研设计用地。

第35条其它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以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干休所等为主体的社会保障设施体系。

至2030年,规划其它公共设施用地12.2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15%,人均用地0.17平方米。

根据区域内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到2030年,泉州台商投资区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30张。

并按“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三级配套社会福利服务设施。

第3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第36条产业发展定位

以市场向导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结合台湾产业转移的需求,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注重产业培育,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对台衔接,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功能区。

第一产业满足台湾企业进驻国内的需求,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都市观光农业、设施绿色农业的生产功能区。

第二产业重点发展光电信息产业、绿色智能交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和提升蓝色经济产业、现代综合产业和临港产业等,形成光电信息产业园区、绿色智能交通产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以及蓝色经济培育区四大产业集群。

第三产业以旅游休闲、会议会展、文化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高端生活性服务业;以产业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及现代港口物流业为重点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第37条第二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产业空间布局总体为“两轴六园”结构。

“两轴”即T型产业发展带,包括纵向的新兴产业发展带和横向的临海产业服务带。

新兴产业发展带:

作为台商投资区核心产业园区的南北向联系,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主导,贯穿绿色智能交通产业园区、光电信息产业园区、现代综合产业园区(西区)。

临海产业服务带:

作为台商投资区核心产业园区的东西向联系,形成沿海产业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的综合发展,轴线贯穿临港物流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蓝色经济培育区和现代综合产业园区(东区)。

“六园”包括绿色智能交通产业园区、光电信息产业园区、现代综合产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和蓝色经济培育区。

规划工业用地1788.5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1.44%,人均用地25.55平方米。

严禁建设废气废水污染严重的项目。

第38条仓储用地布局

规划包括临港物流园区、钢铁物流园区和张坂产业组团内仓储用地共3处,面积345.4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14%,人均用地4.93平方米。

第39条生产者服务业用地

本规划新增加了生产者服务业用地(即在工业区内及与公共服务临近区域建设主要用于服务工业生产或为企业提供中间性服务用地,用地代码为M4)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第1节对外交通规划

第40条铁路规划

规划福厦铁路,经福州、莆田、泉州,至厦门,设计双线、以客运为主的国家干线铁路。

规划宁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在投资区内经过,设置泉州东站于投资区内,成为投资区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长泉铁路,客运站起点新泉州站,通过城市主干道、公交系统与台商投资区进行衔接,支撑台商投资区与内陆腹地的直接联系。

规划宁漳货运专线,在黄塘设货运站,为秀涂港区服务。

规划秀涂港区铁路支线,从长泉铁路黄塘站肖厝端引出,在下垵村设置港湾站,车场设置在人工岛上,满足“铁路与港口的无缝衔接”的要求。

漳泉肖铁路近期保留,为秀涂港区服务,远期城区段取消,城区外段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利用。

规划铁路轨道中心线两侧30米为禁建区,除设置绿化和道路之外不得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第41条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

扩建福厦高速公路。

规划绕城高速经过投资区,设出入口3个。

规划4条对外联系城市快速路:

洛秀东西主干道、洛秀南北主干道、洛秀东环路、324国道,增强与中心城区、惠安城区交通联系。

规划5条对外联系城市主干道:

惠城大道、滨江路—滨海路、通港路、滨海干道、张经13路,增强与周边区域交通联系。

结合高铁站点规划长途客运站,结合秀涂港区规划综合物流园区。

第42条港口规划

秀涂作业区功能定位为配合台商投资区建设,承接老港港区功能的逐步调整,全面发展散杂货运输;兼顾对台货运、滚装和集装箱直航,为加强两岸直接“三通”服务;大力发展港口综合物流、专项物流、商贸、信息和综合服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