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556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docx

专题02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专题02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名师综述】

1.本专题重点问题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主要部门及其主要成就。

难点问题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出现过,大多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农耕经济,涉及的知识点有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

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计算比较、论证阐释等方面能力。

3.预测高考,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可能出现;从内容看,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此外,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从民生、平等、市场、开放、交通、文明等崭新视角审视古代经济的发展。

4.学习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分析宋元和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注意与自然经济的特点相联系,突出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正确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未能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原因;注意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探究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

【规律总结】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有: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是前提条件。

2、统治者吸取前代覆亡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整统治政策,重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与推行。

4、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各地区长期友好的经济交往,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5、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6、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7、前代的基础。

8、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9、中国古代一些杰出政治家、改革家的努力。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而言,可能有两种或多种因素起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纵观中国古代史六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其结构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4、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采取最基本的经济政策都是重农抑商,历代中央政府出台了许多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2)统治者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劳动时间及在一定程度减轻剥削,如对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调整。

(3)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4)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5)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6)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性著作的指导。

(7)天文历法的发展,有利于农时的安排。

(8)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统治者重视农业的一般原因。

(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2)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

(3)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产量的增多。

(4)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5)土地的进一步开发。

(6)人口数量的增加。

(7)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4、农业发展的一般影响

(1)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无农不稳”。

(3)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4)农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5)农业的发达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手工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2)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3)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4)统治者对手工业品的需求。

(5)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6)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也有助于手工业的发展,如丝绸、纸张、瓷器的大量出口。

2、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纺织业

(2)陶瓷业(3)冶铸业(4)造船业(5)造纸业(6)制漆业

3、对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认识

(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制约。

(2)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结合,但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

(3)唐宋至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更先进,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的发展具有落后性。

(5)手工业商品化趋势增强,明中后期在以生产商品的目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水陆交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3)各民族各地区经济交往有助于国内商业的发展。

(4)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水陆交通的发展。

(2)市场的扩大。

(3)货币的统一和使用量的增大。

(4)商人的增多(5)城市商业的发展及商贸城市的出现。

(6)商品经济不断向农村延伸,如隋唐的草市和明清江渐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的蓬勃兴起。

3、商业的一般影响

(1)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从而促进了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3)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5)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

(6)促进了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市俗文学不断发展。

4、阻碍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制约。

(2)农业、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3)战乱频繁,政权分立,社会动荡。

(4)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对城市商业发展的一般认识

(1)商业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2)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减少,日益突出生产性和商业性。

(3)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

(4)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改变。

(5)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六、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影响

1、从政治上看有助于巩固统一和统治者的统治,有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2、从民族关系上看,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3、从对外关系上看,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4、从文化上看,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七、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出的一般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先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八、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一般规律

1、造成古代环境问题的一般原因

(1)封建社会以农立国,农业只能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导致过度开垦。

(2)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只有通过开荒这一形式才能予以解决。

(3)大多数统治者漠视环境,不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

(4)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依法治理环境。

九、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原因

1、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国力强盛,是对外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

2、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是必要条件。

3、对外交通畅道。

4、交通工具不断改进,航海技术的提高。

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般特点

1、总体上统治开明,积极开放,明清时期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2、水陆交通便利,范围广泛。

3、内容逐渐丰富,全面双向。

4、兼收并蓄,有来有往。

5、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6、相互促进,影响深远。

十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影响

1、有利于中国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外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有利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增进中外双方的联系和友谊。

4、有利于周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5、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十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般特点。

1、对华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2、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3、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4、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5、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与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者存,逆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十四、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类型

1、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人民南迁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4、华人外流5、外族内流

(二)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般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方人民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5、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开垦,生态破坏严重,诸多北方人民南迁至长江流域。

(三)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2、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有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4、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6、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中国做出贡献。

【精选名校模拟】

1.(2016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2016届浙江省瑞安市四校高三12月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在浙江宁波等地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地的东汉墓葬中都曾发现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为多。

据此不能判断

A.瓷器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东汉

B.汉代我国南北方可能都已能烧制瓷器

C.汉代瓷器常作为冥器使用

D.汉代南北方形成青白两个瓷系

3.(2016届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4.(2016届安徽宿松县凉亭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5.(2016届江苏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6.(【百强校】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

A.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B.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D.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7.(2016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但王建《汴路即事》中云“天涯同比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对上述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唐朝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B.坊市制度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

C.草市已经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带D.江南地区草市发展较快

8.(2016届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白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白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成化年间,白银大量流入我国,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B.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9.(2016届福建省连江县尚德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学|数量|产量|收入(白银)|

||科|网Z|X|X|K]||||

|稻|30亩|90石|90两|

|桑|10亩|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125两|

|家禽|58头x|(略)|55两|

||x|||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商品经济比较发达B.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C.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10.(【百强校】2016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历史试卷)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农业劳动力减少,所以粮食亩产量低于唐朝

B.清中叶后人均农业收入减少是因为列强入侵破坏了农业生产

C.唐初粮食亩产量提升是因为耕种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D.明清农业亩产量的提升与新航路开辟有关

11.(2016届广东普宁英才华侨中学高三月考历史卷)《元史.食货志》载:

“(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

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

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

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材料中元政府的措施()

A.抑制了海上走私活动

B.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降低了对外贸易的风险

D.打击了外国商人的积极性

12.(2016届浙江杭州五校联盟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13.(2016届四川乐山沫若中学高三12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2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

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

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3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总人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率(%)|

|1840|41281|2768|6.7|

|1843|41724|2825|6.6|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材料4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l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5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浙江科技学院施得法教授《中外建筑史》课程调研报告

材料6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

|1949|10.6|1959|18.4|1969|17.5|

|1950|11.2|1960学科|19.7|1970|17.4|

|||网]||||

|1951|11.8|1961|19.3|1971|17.3|

|1952|12.5|1962|17.3|1972|17.1|

|1953|13.3|1963|16.8|1973|17.2|

|1954|13.7|1964|18.4|1974|17.2|

|1955|13.5|1965|18.0|1975|17.3|

|1956|14.6|1966|17.9|1976|17.4|

|1957|15.4|1967|17.7|1977|17.6|

|1958|16.2|1968|17.6|1978|17.9|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3)据材料3、4和所学知识,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根据材料5,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5)据材料6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

14.(【百强校】2016届山西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2月考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

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强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

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铁左趾”的酷刑。

……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

……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

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

……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

专卖制主要有三种:

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

其中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

——摘编自曾双余《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材料二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条款,……承认要在外人襄助下,对中国盐税征收办法实行整顿改良。

……根据善后大借款合同,英国人丁恩担任盐务稽核所会办,……丁恩在印度实行的“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盐政政策卓有成效。

来华前,对中国的盐务已做了较深研究,到任后第二天,他就给财政部提出了《改良盐务条议》的条陈,明确提出:

“盐政欲增加收入,罗致巨款,政府不必独揽制造。

……如能设法于盐斤未离滩之先,即将课税全数征收,则收入自然源源不穷。

”……尽管遇到种种阻难,但开放引岸(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在丁恩及其国内改革派的努力下,民国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民国初年的这次盐务改革,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稽核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盐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

……后人评价丁恩为“热心改革家”、“主张废除专商最力之第一人”。

——摘编自潘前芝《1913,中国盐务大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并简要加以评价。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