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525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练题.docx

《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练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训练题.docx

训练题

葛洲坝中学2013年2月训练题

(黄冈市2013届高三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一、选择题:

(25.8、31.3)

25.《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云:

“……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

”材料中所说的能“闻风弹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弹纠不法”的机构或官职应该是(1.24、1.84)

A.宰相B.御史台

C.参知政事D.中书省

26.(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述:

“(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据此可知(1.69、2.72)

A.豪门贵室造成传统伦理道德沦丧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变化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财富的增加是促成崇尚奢侈的根源

27.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的这种对人心本体的界说与下列哪一思想是一致的(1.07、1.44)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C.“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D.“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28.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夷氛闻记》,书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

……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

……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

附郭西北之口口口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

……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

”书中口口口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口口口处应该是(0.27、0.48)

A.香港岛B.三元里

C.旅顺口D.大甲溪

33.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毛泽东直接组织和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进行调研。

并在这期间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

这些行动表明中共中央(0.89、1.44)

A.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为八字方针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C.放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D.坚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5.《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圣经》的相同之处是(1.24、1.92)

A.都想证明物质世界的进化

B.都想说明人类是怎样起源的

C.人类存在的合理性

D.探讨物竞天择规律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John)1877年说:

“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

”1932年出版的美国平信徒调查团(由参与东方传教事业的美国七大宗派于1930年共同发起的)报告指出,“宣教事业最初的目标是用基督教征服世界,这是一种含有征伐意味的世界性慈善事业”。

事实上,传教士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因为中国人转而从西方文明中找到了更强大的反对基督教的武器来抵御基督教对中国的“征服”,由于启蒙运动所揭示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

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

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

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

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

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

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

欧洲的大战自然使人们怀疑,相互之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也最具毁灭性战争的基督教国家,有何资格输出基督教和对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文明化”。

正如威廉·梅里尔牧师(WilliamPiersonMerrill)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再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

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EarlHerbertCressy)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教义。

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普遍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的秩序的愿望;平信徒调查团的报告中也指出,“今后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必须越来越采取共同追求真理的形式”。

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目标。

(6分)

利用基督教战胜并最终取代中国本土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即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

①传播基督教文明;

②取代中国文明;

③征服中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哪些因素导致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改变。

(9分)

理性主义(世俗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冲击,一战的影响。

①理性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反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侵略的武器。

西方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②世俗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削弱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力。

③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兴起,新文化运动、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主权运动冲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秩序。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优越和基督教的福音正义观念受到质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教士如何改变传教运动的面貌的。

(10分)

主流的传教团体开始倡导文化合作,提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携手“共同追求真理”,以及借鉴中国文化遗产以补充和丰富基督教传统的重要思想,对中国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尊重和欣赏,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

①19世纪传教士为征服中国的侵略活动服务。

②20世纪初传教士开始传播东方文化遗产,用东方文化修正基督教义。

③部分传教士主张融合所有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教的秩序。

④部分传教士改变文化帝国主义态度,开始欣赏中国文化伟大和优秀。

⑤部分传教士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果说农业是中国乡村经济的核心,家庭手工业则是仅次于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界争论最多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解体还是延续)。

这个争论与外国工业品的侵入、本国工业品的生产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早在19世纪中期,包世臣、郑观应认为,洋布四处泛滥,严重破坏中国手工纺织业;而外国官员和商人则强调中国手工业纺织业的顽强抵抗。

马克思认为,中国纺织业遭受外国工业品很大危害,但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对于大工业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到了1930年代,中国学者认为,小规模农业与家庭工业结合的纽带被折断和摧残,在机器工业品的竞争下,中国农村手工业遭受打击乃至没落,但是,中国家庭手工业仍在艰难地延续着,农民利用农闲从事手工业,补充了农业生产的不足,农民利用洋纱和改良的足踏织布机以及新兴铁路的运输,使得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大增。

19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男耕女织这一紧密结合的传统经久不息,直到20世纪30年代,农民还主要穿自己织的布,手工业与新式工业并行发展,有矛盾,也互补,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手工业这种传统经济并不完全是消极因素,而有它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认为人地矛盾导致的农民生存压力以及地主富农追求利润的动力,是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在工具与原料上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政府采取一些旨在振兴、保护和发展手工业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区域外商路和市场的开拓,也为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从发展前途而言,家庭手工业前景黯淡,无法改变其被淘汰的历史命运。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家庭手工业变化趋势的观点。

(12分)

(要求:

对该趋势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家庭手工业不断走向解体。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输出,在外国廉价商品冲击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家庭手工业大量破产。

②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在机器大工业沉重打击下,家庭手工业进一步没落。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在中国大量办厂,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家庭手工业进一步衰落。

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无法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抗衡。

因此,近代以来中国的家庭手工业不断衰落,没有改变被淘汰的命运。

答案二

近代以来,中国家庭手工业延续发展。

①鸦片战争后,家庭手工业对西方商品输出进行着顽强抵抗。

②19世纪中期以来,农民利用洋纱和改良的足踏织布机以及新兴铁路的运输,使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政府采取一些旨在振兴、保护和发展手工业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④区域外商路和市场的开拓,也为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⑤人地矛盾导致的农民生存压力以及地主富农追求利润的动力,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在工具与原料上的良性互动,使家庭手工业长期存在和发展。

因此,中国家庭手工业在自身进步和政策支持等条件下,在近代得到延续和发展。

历史选做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税收则例是政府规定的征收商品通过税的原则和标准,亦是政府颁发的具体经济法规。

政府的税收则例,要求相关人员按规定标准、手续纳税和征收,这里简称为税则制度。

明代的税则制度分梁船则例和货物则例。

梁船则倒是向船户收取船料,原来是“以装载货物多寡为率。

后从简便,乃验船梁阔狭,定收料银重轻。

大抵自五尺以上榷其料至有一、二丈者”。

可能是船只装载货物的多寡很难测量,所以改为梁船计征,使税收方式变得简便。

货物则例是先向船户征收,再由船户向商人收取“纳料等项”。

明代的货税则倒是从价计征,亦称价则,即将过关商品,先官为定价,颁发定价则例,然后按价征税。

清代不再先为商品定价,而是从量计征,称为税则,即各关先按各商品在当地的贵贱程度、来源,以石、车、斤、匹、件、副、箱、篓、包等商品计量单位,规定应征数目,然后按单位数量征收。

改梁头则例为签量计石征收。

梁船则例亦称梁头则例,是“量船之广狭,以定税之多寡,名曰梁头”。

具体征收方式,“以量船之宽阔,所载货物分平、加平、补、加补四项征收钱粮”。

清代梁头则例中的平料、加平料、补料、加补料是向商人征收的货物税。

清代对不同种类的商品,按照不同的计量单位征收,而且对每天通过数以千百万计的船只来说,每船装我的商品各不相同,以货物论数计石为标准征收,注意到了商品价格的浮动水平与征收标准的关系。

——摘编自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划制度的变迁》

(1)指出明朝和清朝前期税则制度的区别。

(5分)

明代的税则制度分梁船则例和货物则例,分别为梁船计征和从价计征,清朝货物则例改为从量计征,梁船则例改为签量计石征收。

(2)简要评析清朝前期税则制度改革的价值与历史意义。

(10分)

税则制度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改税则是顺应经济发展的;修改税则,简化税收过程符合当时全国商品流通量增大的具体形势;使不同的商品按照不同的计量单位征收更显合理(或者说是从量计征是一种进步);清代政府的税则制度改革注意到了商品价格的浮动水平与征收标准的关系,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这是一种进步。

(10分)

①清代政府的税则制度改革简化了税收过程,增强征收标准的合理性,注意到了商品价格的浮动水平与征收标准的关系。

②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的不断完善,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潮流。

③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⑤对中国以后税则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孙中山立下的遗嘱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而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却说: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材料二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时说:

“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尚未成功”的遗留问题和毛泽东认为“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依据。

(9分)

问题:

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国初年政治形同闹剧;宪法规定主权在民,但革命后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没有兑现;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没有体现,妇女的参政权也没有落实。

(3分)

依据: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

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

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了人民的普选权。

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6分)

问题:

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依据:

(与答案相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新创”的民主思想的内容。

(6分)

民主思想: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五权分立。

(6分)

要点与以上答案相似,但要写出概念及其包含的民主思想内容。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根据图1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7分)

界线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苏联和美国对朝鲜半岛分区受降,1948年,南朝鲜成立大韩民国,苏联支持的北朝鲜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4分)

界线②: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中朝两国与联合国军签订停战协定,并划分了边界。

(3分)

(2)根据图13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中朝一方胜利的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8分)

论证:

中国把美韩军队打退到三八线以南,扭转朝鲜战局的战略目的;美国并没有达到侵占整个朝鲜半岛的目的。

(2分)

关系:

从战争的起因看:

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从战争的过程看,朝鲜战争是从内战扩展到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冷战格局之下的“热战”;从战争的结果看,进一步固定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和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

(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郑官应(1842—1923,又名郑观应)的一生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他认为要把中华民族从危亡中拯救出来,就必需承认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三千来未有大变局,因此中国也需要变。

他认定要与资本主义列强抗衡,就“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

他呈给光绪的《盛世危言》的自序写道: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材料二郑官应指出,那些西洋人恃以雄峙海外的科学技术是“积数百年研究之功始得,一旦贯通其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偶然矣”。

由此而提出组织力量译述西学,设学堂培养人才的建议。

其次,他把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

所谓“人学”,既包括语言、文字,也包括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

由此得出的逻辑的结论,就是学习西学不仅是学习“长技”,而且要学习西方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

郑官应说“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而富民之道则不外以实业为总枢,欧美各国历史昭昭可考。

”即要抵御外国的侵略就必须民富,而民富又必须国强来保护;要民富、国强则必须改革政治,削减君权,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

他认为专制政体对外已丧失御侮的力量,对内也不具有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能力。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官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

(8分)

认为中国处于变局,需变革政治和经济才能与西方抗衡,中国只有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才能强国,才能富国富民。

他打破了对西学的狭隘认识和理解,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长技”,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

这些认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当时的历史潮流,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对西学的估价和对它含义的理解是一个巨大突破,在当时也是独具胆识的。

(8分)

(2)郑官应的思想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7分)

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继展开。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