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463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docx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日前在2005国家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指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

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杜青林表示,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合农和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

杜青林介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杜青林提醒,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不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第一,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气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步伐,不断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

第二,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

建议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形成标准统一的模拟实用数据库群及完善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好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重点建设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要积极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体系,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作,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二、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就广东省来说,在1997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9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07%和1.6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广东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

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

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

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000元至6000元;

(2)农村电话费若按0.3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

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

    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广东有21个地级市,33个县级市,43个县,3个自治县,43个市辖区,它们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

但广东省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

广东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广东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7.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失去了市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

在广东,由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管理体系,使得信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对广大农民服务。

    8.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广东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

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广东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山东省滨城区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在生产者与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服务的桥梁。

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评价农业信息化现状的指标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衡量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标与农业信息化指标是共同的,但农业信息化的衡量标准有其特殊性,农业信息化现状的评价:

①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分布情况、电话用户等;②农业信息技术装备:

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及其他通讯设备能否保证信息传播畅通;③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④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包括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用户数,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⑤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农业生产总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即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

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

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

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

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系统、土壤一作物一大气系统等进行仿真,辅助农业管理者编制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

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

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检索,到2001年3月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近2200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从省级来看,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

目前,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以广东省为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

(1)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

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首先,在基础通讯网络方面,广东邮电现有长途光缆达9134皮长公里,光缆总长约29万纤芯公里,微波通信线路约32万波道公里,已经形成东、西、北三大环和珠江三角洲网中网的速率在25Gb/S以上的高速骨干通信网络;建成了通往北美和欧洲的国际海缆和广州、汕头两个国际卫星地球站和一批卫星地球站;国际互联网(因特网),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视聆通)已覆盖全省市、县、乡镇,连通全国;覆盖珠江三角洲,连接汕头的宽带多媒体通信试验网已建成;基础数据网覆盖全省市、县、乡镇,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专线、帧中继等业务;用户光纤网正向乡镇、小区、大楼、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延伸。

其次,在信息网络方面,广东以科技、邮电、信息、广电、高教等五大信息网络(简称“五网”)为主的公用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省,以CHINANET――GD和视聆通网络为主的邮电信息网络在全省各个地方正式开展营业服务,还有一批高校网,20多个大大小小信息网络和各种形式的内部网络得到蓬勃发展。

最后,以“金”字系列工程的实施为代表,广东专用信息网络也有较大发展。

“金卡”网络覆盖全省90个市县,业务量居全国首位,还有“金关”网络和“金企”工程也建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2)农业信息网络状况不乐观:

①全省上网用户比例不高,农民上网比例更低。

②全省互联网用户分布不均衡。

③农业网站不多,利用程度不高。

④农业网站内容一般,深度不够,实用性较差。

⑤网站分布不均衡。

  二、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就广东省来说,在1997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9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07%和1.6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广东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

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

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

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000元至6000元;

(2)农村电话费若按0.3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

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广东有21个地级市,33个县级市,43个县,3个自治县,43个市辖区,它们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

但广东省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

广东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广东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7.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失去了市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

在广东,由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管理体系,使得信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对广大农民服务。

8.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广东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

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广东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三、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1)宏观领导,统筹规划。

政府要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召集相关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调查,认真论证,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作为我国的一大重要建设项目,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级地方政府要配合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2)政府加大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讯费用。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服务职能。

①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②要发挥统计部门拥有信息的优势,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1)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

(2)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提供诸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模拟,调控决策,方案模型,粮食安全预警等。

(3)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农业决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人才资源信息、世界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信息等,必须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序管理与应用开发,要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全省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广东要建立全省的大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下面各地方建立具有各自地方特色和资源区位优势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三)其他对策

(1)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

当前应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S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生命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面向农村、农民,面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并把农业专家系统配置到市、乡、村,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种养户,引导他们对该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建立信息农业的实验示范基地。

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相对比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让农民较容易认识和掌握应用。

这可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集中力量,参照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标准进行实验性示范建设,慢慢再向农村、农民逐步推广,要配置足够的专家、技术人员给农民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亲自示范,务求让农民认识该项技术的价值,并学会如何应用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收入。

(3)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的滞后已阻碍广东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农民需要信息是必须有人提供信息源以及获取信息的软件。

在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为获取信息的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太过分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政府应在提供基础数据库和重要农业信息方面有先期的投入。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广东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之举。

(4)大力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农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

目前,广东省的农民还没有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环境中完全解脱出来,生产规模不大,信息技术采用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限制。

故广东在发展信息农业时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本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5)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

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6)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农业信息化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他们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广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结合本省特点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又颇具特色的农业信息化道路。

当前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来源: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而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往往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涉农部门对农产品市场行情、价格走势模糊不清。

目前,各县市、乡镇给农民传播种植业信息多数是大会加小会,或者是干部下乡宣传,由于本身对信息不太精通,宣传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效果不明显,导致农民得不到一些急需的产品价格、市场供求及相关的科技信息;

   二是农民对农业信息的捕捉能力有限。

大多数农民是根据今年农产品价格高低来选择明年继续种什么,或者靠各种渠道获取的零星信息来自己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农民自己对一些零碎的科技信息缺乏综合处理的能力,难以正确把握市场脉搏;

   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从全疆来看,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议:

   

(一)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区、州、县、乡联网。

逐步建立连接农业部门、县市、乡镇、农村专业大户的网络体系,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用信息引导生产,及时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

   

(二)在县市尽快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农业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病虫害等急需的信息;在农村成立农民信息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将实用科技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综合分析后提供给农民,同时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收集整理,交由专家咨询解答。

   (三)从长远看,农业生产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民信息弱势的根本出路。

因此,必须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来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订单种植,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通过信息渠道,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

在各乡镇建设并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大力培养农村信息员,积极捕捉各类涉农信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

信息办的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推进农村信息化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2004年底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9.9%;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信息,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成绩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当落后。

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2004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

全国广播和电视尚未覆盖到的5.9%和4.7%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

200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9400万,从用户的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行业的用户仅占1.3%;从用户的职业分布看,从事农、林、牧、渔的工作人员仅占1%,这表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是很低的。

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十分明显,而且仍然呈扩大的趋势。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十六大进一步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是既包括城市信息化也包括农村信息化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仍在扩大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这是信息化工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信息化工作的根本指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薄弱环节,重视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信息化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其次,这是依靠科技进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