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392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类简化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2008)

邓论综述

21、两次历史性飞跃

我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正标准问题的讨论,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历史问题。

会议的伟大功绩在于

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同志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

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

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这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也为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科学结晶,开始于毛泽东,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提供了哲学基础;

形成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讨。

这一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点,历史起点。

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从十二大到十三大。

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3)从十三大到十四大。

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更为全面的阐述;武装全党。

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进一步深化。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评判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标准有四条:

一是有特定研究对象,揭示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二是论断与观点的逻辑联系;三是实践检验;四是理论风格独特性。

第一,邓小平理论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且科学地揭示了这个对象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严密的逻辑联系,它在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

第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总的说来,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它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进行,

开创了崭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6.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所以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本质: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什么?

18.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这一科学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第一,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二,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第三,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了生产关系,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第四,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第五,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生产力

8、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它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

使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和生产的主人;

按劳分配、并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

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三,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1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是主要的推动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发展阶段——初级阶段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我们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本依据。

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讲求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

“一个中心”指坚持经济建设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服务于中心,中心也离不开两个基本点。

17.试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政策核心是:

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其政策核心是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政策核心,是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

(2)提出上述纲领的重大意义在于:

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它使党的基本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具体化,

从而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重大问题,

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4.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

初级阶段发展目标、战略步骤:

三步走战略。

1980-1990;1990-20世纪末;21世纪中叶。

战略重点:

农业;能源和交通;科教

为更好实现三步走战略,邓小平提出“台阶式”发展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好速度问题。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9.简述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方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必须规范收入分配,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第二,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

二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比较低。

三是生产商品化水平比较低。

总之,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基础不强大,经济文化落后,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可能短期改变,因此,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任务,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7.简述我党确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是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在党的十三大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战略——三步走

5、“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6.简述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30.邓小平提出实现"三步走"战略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重点是第三步。

进入新世纪,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前两步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进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时,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是中华民族的辉煌,也是社会主义的辉煌。

发展动力——改革、开放

24、社会主义改革:

5.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

也不是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微型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

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7.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它在根本上不会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而应该是可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的。

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遇到的困难,其原因,一是超越发展阶段,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体制僵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改革,转换成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途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一方面使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另一方面,也使改革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

6、“三个有利于”标准:

17.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15.试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意义: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二,“三个有利于”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生产目的的问题。

第三,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并不矛盾。

 

8.怎样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任务非常艰巨。

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还必须不断总结改革的经验,探索改革的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决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改革的目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和发展都需要有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只要我们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就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富裕幸福。

这是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极其重要的经验。

党的十四大以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实践证明,确定这一总揽全局的重大指导方针是必要的、正确的。

它充分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认真贯彻这个指导方针,世界范围的历史性大变动中,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壮大自己;

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既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使整个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25、对外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

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又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6.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

第二,发展经济,增加投入,需要引进外资。

第三,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是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需要。

第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吸收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

第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现对外开放。

由于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变。

五十年以后,中国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将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更不可能变。

31.简述实行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2.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很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具体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的事务,而不受任何外国的控制和干涉;

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

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是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的,而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必须反对把两者对立起来的倾向。

市场经济体制

18、市场经济: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9.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论述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20.试述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

定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经济手段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形式作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确立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性的范畴

第二,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要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第三,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要与中国特色结合,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结合。

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对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抉择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对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打入国际市场奠定重要的基础。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重大解放,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7.简述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国初期。

改革开放以来。

事实说明,市场经济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

正是这十多年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我们取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共识提供了实践基础。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核心与关健是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2020年,这一新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

5.为什么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别。

公有制是所有制性质,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财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能否找到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和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一方面,都可以大胆利用;另一方面,积极寻找。

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公有制经济只要找到合适的实现形式,就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使公有制经济在生产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19.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