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docx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编制说明
编制单位: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编制时间:
二OO六年十月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编制说明
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技术规范,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地貌条件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关技术课题已提到当前工作日程。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5]120号)的要求和省厅工作部署,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积极开展了《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
现将课题编制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课题项目工作小组
成立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长任副组长,厅耕保处、财务处、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工作、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重大决策的审定、项目经费的落实和项目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组织工作。
成立由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项目编制单位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项目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制定实施计划、工作布置,制定内、外业相关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处理各环节的技术问题、项目成果和图件制作。
成立由国土资源厅、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农机局和城乡规划院的专家组成的特聘专家组,负责项目初步成果的审查和项目完善建议。
二、课题项目的分工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拟分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和农村居民点工程,分区域开展工程建设标准研究。
结合各科研单位的专业所长,省土地统征整理中心负责土地平整工程,四川大学农田水利学院负责灌溉与排水工程,四川省水利厅农水局负责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工程,四川省公路设计院负责田间道路工程,川大房地产策划研究所和成都市规划设计院负责农村居民点工程和其它工程。
三、项目工作流程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先成立工作小组,成员一周(也根据项目实际进展情况确定)进行一次碰面,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主要针对所编写的内容进行讨论。
编制先以部颁标准为指导,结合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实际编制初步成果,然后分区域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当地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征求意见,根据反馈信息,完善方案。
在完善方案的同时,组织省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进行4次送审、2次会审,根据专家意见补充完善,请形成实施方案送审稿,于2006年10月底送国土资源部审查。
四、项目编制时间安排
2006年1月~2006年3月:
以部颁标准为指导,结合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实际编制初步成果,根据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和编制工作内容,确定实地考察的代表县(市),并确定实地考察的内容。
2006年4月~2006年6月:
实地考察,征求当地专家、技术人员意见,收集所选县(市)的基本情况,分析现场收集到的资料,完善工程编制内容。
2006年7月~2006年8月:
将完善的《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通过地方征求意见、省上特聘专家评审,进一步完善编制内容。
2006年9月~2006年10月:
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补充完善,请形成实施方案送审稿。
五、项目进度控制
严格控制项目进展,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负责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监督,每两周向领导小组作一次工作汇报,总结经验和不足,改进工作思路,保证课题研究安排顺利开展。
目前,《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项目的编制初稿已完成,工作小组根据实际经验正在进行补充完善,各项工作开展井然有序。
六、专项课题研究
为更好开展《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课题组对类型区划分、工程体系、专业术语、相关标准引用研究,作为其技术支撑。
附件一: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研究
附件二: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研究
附件三: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专业术语研究
附件四:
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引用研究
附件一: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区是揭示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体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因地制宜)。
1.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1.1分区原则
1.1.1地貌组合相似原则
同一分区内,自然环境基本相似,其主导因素是地貌组合。
地貌类型差异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地资源特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在同一分区内由大地貌类型的差异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条件的变异最小,而不同分区之间的变异则很大。
1.1.2土地利用相似原则
同一分区内,土地利用结构相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土地资源的优势和问题、改良利用方向和耕作习惯相似。
而不同分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1.1.3以工程类型区覆盖全省的原则
为便于操作和应用,分区以工程类型(工程组合模式)基本相同统一为相同的工程类型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全省不同的工程类型区,在省级区域内,以其工程模式在何种环境为主来确定其归属。
1.2分区依据
分区依据是省内已有的科研成果和正式的统计数据。
地貌类型划分采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与灾害研究所的研究资料,土壤母质岩性分布采用四川省地矿局的研究资料,土地资源数据采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和变更调查资料,经济数据采用四川省统计局正式公布的数据。
2.分区划分的指标和方法
2.1分区的主要指标
2.1.1自然环境指标
以大地貌类型组合为主要指标,四川省划分为平原(含丘陵区的沟谷平坝)、丘陵(含台地)、山地和高原4大类型,参考指标为土壤岩性分类和气候类型。
土壤母质分类按岩性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分为新冲积、老冲积、沙泥岩、碳酸岩、碎屑岩、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八大类;气候类型分为湿润亚热带、偏干型亚热带、高寒气候三大类。
2.1.2土地利用结构指标
以农用地中的主要二级地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占该区总面积的百分比为主要指标。
参考指标为耕地田土比、森林覆盖率、建设用地率等。
2.1.3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
包括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人均园地、人均有林地、人均牧草地、人均建设用地、人均荒草地等,以人均耕地为主要指标。
2.1.4社会经济指标
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肉类产量、粮食总产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
2.1.5土地生产力指标
主要有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每亩耕地农业总产值,每亩耕地粮食总产量、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分等级别等,以每亩耕地农业总产值为主要指标。
2.2分区方法
类型区划分仍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以本省的资料为基础,用区域要素与类型特征结合类型区的概念来确定本省分区类型。
实际操作上以各县耕地分布的主要地貌类型作为分区的主导因素,同时结合气候和土壤母质类型划分区域。
如,同样以山地为主,则按气候类型偏湿或偏干划分为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
在此基础上,统计各分区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状况、土地生产力等各项指标。
3.分区结果
表1地理位置及工程模式
区域名称
地理位置
工程组合模式
盆西平原区
中部
成都平原综合治理工程类型
盆地丘陵区
中部、东部
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工程类型
盆周山地区
北部、南部、东部
山地综合治理工程类型
川西南山地区
西南
攀西山地保、蓄水工程类型
川西北高原高山区
西北
高寒山地治理工程类型
表2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
主导因素
区域名称
主要因素
次要因素
盆西平原区
灌溉保证率
排水条件和土壤剖面构型
盆地丘陵区
有效土层厚度
地面坡度和灌溉保证率
盆周山地区
地面坡度
有效土层厚度
川西南山地区
灌溉保证率
地面坡度
川西北高原高山区
海拔高度
地面坡度
表3四川省各大区地貌特征耕地按地貌分布统计表
分类
分区
地貌类型(km2)
平原(占%)
丘陵(占%)
山地(占%)
高原(占%)
盆西平原区
47.0
21.3
31.7
0.0
盆地丘陵区
26.7
50.3
23.0
0.0
盆周山地区
0
4
91.6
0.0
川西南山地区
5.0
2.5
91.2
1.3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0.0
0.1
86.2
18
全省
8.0
10.2
73
7.6
表4四川省各大区耕地按地貌分布统计表
分类
分区
耕地按地貌分布(103hm2)
平原(占%)
丘陵(占%)
山地(占%)
高原(占%)
盆西平原区
70.2
21.2
8.6
0
盆地丘陵区
37
51.1
12
0
盆周山地区
6.6
11.1
82.3
0
川西南山地区
22.0
8.5
69.1
0.4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6
3.6
65.6
26.2
全省
32.3
32.4
34
0.9
表5四川省岩性分布统计表
分区
分类
盆西
平原区
盆地
丘陵区
盆周
山地区
川西南
山地区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全省
新冲积物类(占%)
37.7
0.5
0.2
1.4
1.0
2.9
老冲积物类(占%)
10.8
1.5
0.6
3.3
2.5
2.6
沙泥岩类(占%)
35
95.9
48.3
25.1
1.3
28.6
碳酸岩类(占%)
8.2
1.6
25.1
25
17.1
16.2
碎屑岩类(占%)
2.8
0.1
2
9.1
0.3
2.1
花岗岩类(占%)
2.9
0
3.0
12.6
9.7
7.1
玄武岩类(占%)
1.4
0
2.2
11.4
0.2
2.2
变质岩类(占%)
1.6
0.5
16.3
12.7
68.1
38.4
表6各大区代表地点主要气象指标统计表
分区
地点
海拔高度
(m)
年均温
(℃)
年降雨量
(mm)
≧10℃
活动积温
年蒸发量
(mm)
无霜期
(天)
蒸发量/降雨量
全年日照时数
(小时)
气候类型
盆西
平原区
成都市区
506
16.2
947.0
5107.2
1020.5
279
1.08
1228.3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绵阳市区
457
16.3
963.1
5162.0
1112.0
269
1.15
1298.0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盆地
丘陵区
泸州市区
255
18.0
1183.8
5748.0
1116.6
350
0.94
1289.8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南充市区
275
17.6
1020.1
5670.7
1115.7
300
1.09
1357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达州市区
305
17.2
1211.3
5492.2
1091.7
300
0.90
1407.0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盆周
山地区
广元市中区
487
16.1
973.3
5065.1
1480.2
263
1.52
1389.1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天全县
770
15.1
1735.5
4649.3
922.6
286
0.53
860.2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古蔺县
610
17.6
761.8
5629.6
1380.5
300
1.81
1311.1
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川西南
山地区
攀枝花仁和区
1108
20.3
765.5
7499.1
2423
306
3.17
2686.1
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
西昌市区
1590
17.0
1013.1
5329.9
1945.0
275
1.92
2431.4
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昭觉县
2130
10.9
1020.7
2949.8
1572.7
226
1.54
1876.5
中温带半湿润气候
川西北
高山高原区
康定县
2616
7.1
803.8
1599.1
2535
181
3.15
1733.3
中温带半干旱气候
甘孜县
3420
5.6
636.5
1259.4
1657
73
2.60
2640.8
寒温带半干旱气候
红原县
3504
1.1
752.4
322.0
1303
21
1.73
2418.0
亚寒带半湿润气候
表7各大区土壤及植被分布状况表
分区
项目
全省
盆西
平原区
盆地
丘陵区
盆周
山地区
川西南
山地区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土壤类型分布
面积大小前5位为高山草甸土、紫色土、亚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水稻土。
平原为水稻土,丘陵为紫色土和黄壤,山地为各种森林土垂直分布。
紫色土为主,沟谷平坝为水稻土,低山为黄壤。
黄壤为主,次为紫色土和石灰岩土、山地上部为黄棕壤。
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红壤,山地为紫色土和黄棕壤。
峡谷区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褐土,山地以暗棕壤为主;高原区以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为主。
植被类型分布
草甸植被占28.4%,森林植被占26%,农业植被占17.9%,灌丛植被占12.2%。
农业植被占45.4%,森林植被占20.4%,灌丛植被占7.6%。
农业植被占58.6%,森林植被占13%,灌丛植被占1.3%。
森林植被占42.3%,农业植被占22%,灌丛植被占11.6%,草甸植被占0%。
森林植被占38.0%,草甸植被占18.4%,灌丛植被占13.5%,农业植被占12.6%。
草甸植被占48.7%,森林植被占18.5%,农业植被占1.1%,
沼泽植被占0.3%。
注:
农业植被包括耕地、园地和田坎。
表8各大区土地资源统计表一
分类
分区
农用地
建设用地
(占辖区%)
未利用地
(占辖区%)
耕地(占辖区%)
园地(占辖区%)
林地(占辖区%)
牧草地(占辖区%)
盆西平原区
33.9
5.5
31.4
0.9
12.8
3.9
盆地丘陵区
41.7
3.5
22.1
0.1
10.5
5.9
盆周山地区
15.8
2.7
60.1
0
3.3
6.9
川西南山地区
8.2
1.1
57.9
18.4
1.8
8.8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0.75
0.1
35.6
49.1
0.2
11.1
全省
12.3
1.5
40.1
28.1
3.2
9.1
表9各大区土地资源统计表二
分类
分区
耕地结构分析
园地结构分析
农业后备资源分析
难利用土地
田坎系数
田:
土
果园(%)
桑园(%)
茶园(%)
荒草地(%)
人均面积
沼泽地(%)
沙地(%)
盆西平原区
17.7
75:
25
65.4
12.4
13.0
1.13
0.002
0
0
盆地丘陵区
32.2
47:
53
63.4
26.6
5.7
1.33
0.002
0
0
盆周山地区
36.2
45:
55
22.3
31.8
23.8
2.50
0.013
0
0
川西南山地区
40.6
28:
72
53.0
28.7
2.9
6.14
0.065
0
0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40.9
1:
99
62.7
1.1
2.1
0.06
0.008
0.31
0.92
全省
31.6
48:
52
50.7
27
12.2
1.44
0.008
0.16
0.47
表10各大区人均土地资源状况统计表 (单位)
分类
分区
人均
土地面积
人均
耕地
人均
灌溉水田
人均
园地
人均
有林地
人均
牧草地
人均
建设用地
人均
未利用地
人均
荒草地
盆西平原区
0.150
0.051
0.038
0.008
0.031
0
0.019
0.006
0.002
盆地丘陵区
0.166
0.069
0.020
0.006
0.024
0
0.017
0.010
0.002
盆周山地区
0.546
0.086
0.019
0.015
0.231
0.002
0.018
0.038
0.013
川西南山地区
1.054
0.086
0.022
0.012
0.401
0.195
0.019
0.093
0.065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13.234
0.077
0.001
0.010
2.450
6.499
0.020
1.469
0.008
全省
0.569
0.070
0.023
0.008
0.139
0.160
0.018
0.051
0.008
表11各大区主要经济条件统计表
分类
分区
人口密度
人/km2
农业人口/总人口(%)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元)
人均粮食产量
(kg)
人均猪牛羊肉产量(kg)
人均工业产值
(元)
盆西平原区
666
66
17243
2845
316.4
66.8
11952
盆地丘陵区
601
76.5
5568
2335
416.3
79.0
3049
盆周山地区
183
82.6
4581
2393
409.0
90.0
1832
川西南山地区
95
77.4
8464
2755
380.7
91.0
6629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8
82.4
5742
2102
201.5
86.4
1913
全省
176
78.4
7628
2473
387.0
79.3
4899
分类
分区
人均轻工艺产值(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人均财政收入(元)
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于额(元)
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元)
人均农民纯收入(元)
盆西平原区
4589
6433
766
13194
7488
3746
盆地丘陵区
1346
1974
131
4186
1773
2908
盆周山地区
411
1572
111
2759
1764
2331
川西南山地区
367
2533
437
4797
3603
2296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69
1551
321
3275
5825
1400
全省
1769
2774
447
5840
3081
2580
表12各大区土地生产潜力估算表
分类
分区
水田占耕地比例(%)
耕地复种指数(%)
粮食产量(kg/亩)
耕地产值
(元/亩)
耕地分等定级
上等(%)
中等(%)
下等(%)
盆西平原区
75.47
228.3
415
3727.4
61.5
35.6
2.9
盆地丘陵区
47.12
242
400.0
2242.9
29.7
53.7
16.6
盆周山地区
45.31
243.3
316.7
1853.0
17.1
68.6
13
川西南山地区
27.62
208.8
296
2132.0
19.5
35.1
45.4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0.84
93.5
135.1
1409.0
0
6.8
93.2
全省
47.98
232.6
368.1
2351.5
31.2
50.5
18.3
注:
四川省农用地分等定级划分为10个等级,其中上等地为1~4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850kg以上,中等地为5~7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400~850kg,下等地8~10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400kg以下。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成果表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
地理位置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基础条件
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状况)
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
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和目标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主要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组合模式
关键指标
一级区
二级区
地形
地貌
气象
水文
土壤
基础设施
经济
水平
Ⅰ盆西平原区
成都市高新区、锦江区、蒲江县、青白江区、邛崃市、新都县、双流县、武侯区、崇州市、金牛区、成华区、大邑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郫县、青羊区、温江县、新津县、龙泉驿区;德阳市什邡县、旌阳区、罗江县、广汉市、绵竹市、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县、彭山县、青神县;绵阳市涪城区、江油市、安县、游仙区;雅安市名山县
地貌以平原为主,占47%,次为山地,占31.2%,丘陵占21.3%。
耕地分布则平原比例更大,达70.2%,丘陵21.2%,山地仅占8.6%。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平原为水稻土,丘陵为紫色土和黄壤,山地为各种森林土垂直分布。
农业基础设施好,集约化程度高,农业发达。
稻田占耕地面积3/4以上,其灌溉水田占99%,是传统的水田农业区。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好,区位优势强,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高。
耕地90.42万公顷,占33.9%,园地14.71万公顷,占5.5%,林地83.68万公顷,占31.4%,牧草地2.48万公顷,占0.9%,建设用地34.03万公顷,占12.8%,未利用地10.31万公顷,占3.9%。
耕地整理、居民点整理。
主要因素:
灌溉保证率
次要因素:
排水条件和土壤剖面构型
耕地整理与废弃地复垦同时推进。
进一步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实现排水通畅,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
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对村道和田间路进行硬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金土地工程项目的实施,搞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努力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
(1)土地平整工程,田块形式以条田、梯田为主,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生态护埂;
(2)灌溉工程主要由取水工程、引水工程、配水工程及微灌工程组成。
引水方式以明渠分级自流输水为主。
(3)排水工程主要有由排水沟及其放水闸等控制建筑物组成,排水方式以明沟分级汇流,集中自流排泄。
(4)道路主要按支路、田间道和生产路三级设置,其中,支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作整治。
支路、田间道设排水沟,硬路肩,路面以水泥(或沥清)路面为主,生产主要为碎石路面,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作硬。
(5)居民点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工程。
(6)景观绿化工程。
平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其中,丘陵地带可参照紫色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山地可参照盆周山地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1田块:
规范化,标准化条田,梯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
水田比例≥80%,望天田比例≤5%。
2灌溉保证率大于85%,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