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344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安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南安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南安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南安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南安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安文化.docx

《南安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安文化.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安文化.docx

南安文化

1千金庙

“千金庙”这座古寺,是在金淘镇下墟街的虎厨地方。

它的来历,有着一段风趣的流传:

后梁开平年间、开闽王王审知,为寻觅名贤,曾只身云游四方。

经过金淘山后村时,腹中一时饥饿,偶尔受到乡民陈目五的款待,十分感激。

便赠送一袭黄龙袄留念。

陈目五得此赏赐,气焰滔天,横行乡里,欺压乡民,在虎厨这个地方,面对黄旗尖山,建起了一座宫殿式的府第。

后因污辱其侄媳,受到侄儿的报复。

其侄买通乡绅刘登轩,大书“干全朝”横匾,高悬厅堂,然后赶到福州城,晋见王审知,指控陈目五图谋不轨,妄图造反。

消息传来,陈目五之女陈千金,聪明颖慧,受典故的启发,将“干全朝”改为“千金庙”。

庙中供奉闽王塑像,才解危急。

陈目五死后,“千金庙”香火十分旺盛,尤以王审知的白马和马夫造像逼真驰名(王审知又称“白马三郎”),成为南安三大名刹之一。

2梅花岭

柳城街道与官桥镇的交界,有一座气势巍峙的大帽山。

越山而过的梅花岭为南安内陆与沿海地区的交通要衢。

传说岭上的曾经一度梅花岭盛开,山下有个穷苦的乡村姑娘,天天上山采摘梅花,在岭上的路口卖给过往客商,乡人们都叫她“梅花姑娘”或“卖花姑娘”,有一天,一个新上任的年轻知县姓张,乘轿过岭,突然,山风送来一阵阵婉啭动人的山歌声,那清脆悦耳的声韵竟然把张知县吸引住了。

下令停轿,亲自在梅花丛中找到这位唱歌的姑娘。

姑娘聪明秀丽,经过与张知县以歌对答,在邂逅相遇中,居然情投意合。

张知县要娶她为妻,卖花姑娘不敢答应,心怕“门户不对”,“山鸡不敢配凤凰”。

但是张知县是个有情人,竟然为了爱情而弃官,天天登上梅花岭与姑娘相会。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姑娘看见张生确实对她情挚意诚,就答应与他共谐百年之好。

这个岭也就以“梅花”为名流流下来了。

3五马江

石井江又名五马江,位于南安石井与晋江东石的交界处。

濒临滨海,眺望金门,为本市重要港口之一。

五马江中有五个浮 岩,状似五匹扬鬃欲驰的骏马,四匹头向大海,一匹头回过来。

农历五月初二、十六两日海潮大退的时候,始可看见。

这就是所谓“五马朝江一马回”了。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为了巩固其帝业,曾派一个江夏候叫周德兴的,遍游天下,专门破坏所谓“真龙穴”,他正在筹思破坏这穴道,忽然土地公破土而出,声言此穴“一马回头”,只能出藩王。

二百多年后,能在南天保存汉家衣冠三十余年。

江夏候周德兴这才作罢。

后来,果然出了一个延平郡王郑成功。

这一编造,是牵强附会的,有意宣扬封建迷信。

郑成功反清逐荷复台大业,与江中五块岩石,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五马江”这一地名,从此行世了。

4八尺岭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年,阳春三月之际,在通往“八尺岭”(泉州往溪美的小山头)的来路上,传来了一阵由远而近的马蹄声,马上骑着一位书生。

那书生来到岭下,因山峦重叠,一时方向难辨。

刚好迂见路旁田里有一位农夫跪着拔草,这书生傲气十足,坐在马上用鞭子指着田里的农夫高声问道:

“喂,田趖,田趖,要过八尺岭从倒落(哪里)?

”农夫抬头一看,见是个傲蛮无礼的书生在问路,他非常气愤,便有意教训他一下,即随手指另一条路说:

“从那走”。

结果,书生绕了老半天的“冤枉路”,还是找不到过八尺岭的路。

此刻,书生自知有失。

于是,便转回头下了马,拱着手礼貌而又柔和地问:

“老叔公,老叔公,我要过‘八尺岭’应该从哪条路才走得通?

”农夫欢喜地站起来说:

“知错必改圣人也!

早这么称呼,不用是说‘八尺’,就是‘一丈’也过了。

”于是便把书生引上正路。

书生红着脸,对农夫连声道谢。

5芙蓉

梅山镇的梅山、蓉中二村(居),古称芙蓉乡,俗名“浮墙”,是著名华侨李光前的故乡。

芙蓉这个地名的来源,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据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从东方大海上一座仙岛飞来一位美丽善良的芙蓉仙子。

她看见芸溪两岸山青水秀,风景绮丽,便撒下了花种,大地上顿时开满异彩缤纷的芙蓉花。

这事触动了潜伏江中的乌龙,以为芙蓉仙占了它的地盘,便作法弄术,用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将两岸的芙蓉花摇毁殆尽。

芙蓉仙大怒,与乌龙大战三百回合,化玉带为捆仙绳,将乌龙缚至杨梅山顶,禁锢在石洞里。

乌龙性情粗暴,横冲直撞,震得山摇地动,把杨梅山顶的岩石都掀走了,企图出来再伺作虐于民。

芙蓉仙子柳眉一蹙,冷冷一笑,祭起芙蓉宝剑,将乌龙剁成两段,使芙蓉花重新吐艳。

人们因事起名,就把他们自己住居的地方,叫做芙蓉树。

后人为纪念芙蓉仙子的功绩,就将芸溪改名为“芙蓉江”,并在江上建起一座大桥,取名“芙蓉桥”。

6石井双奶山

“阳紫山”和“圆钱山”,在南安沿海拔地而起,山峰危耸,面对台湾海峡,成为往返台湾客商航行的标志,它有着一段风趣的民间传说:

那是很早很早以前,孙悟空偷了太上老君的两个炼丹炉,用扁担挑起,走到这里扁担折了,扔下来,成了这两座高山。

两山间还有一条折断了的扁担山横卧着。

圆钱山有个千人洞,洞里黝黑,阴森可怕,至今很少有人敢闯进去。

据说,明朝倭冠侵扰时,上千沿海居民逃入此洞避难,不幸逃难人的家犬跑出洞口狂吠,而被倭寇所发现,叠柴生烟,数千居民闷死在洞中,山洞也由此得名。

从远处看去,这两座山与女人的乳峰状极相似,因而人们给它起个别名,叫“双奶山”。

年纪大一点的船工这么说:

以前跑台湾时,船朝着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航行,回头看海面上涌起两座高耸的山峰,随着船只的远去,两个山峰慢慢地往海底下沉,直到两个乳峰看不见,他们称就是“双奶入水”。

船由台湾回头时,慢慢向大陆移近,双奶山的两个乳峰又慢慢地从水里显露,他们说这是“双奶出水。

7倒吊山

英都镇的英溪入口处,水面宽阔,水流平稳,使五千多丈的溪面,形成一个长方形平静如镜的小湖。

秋间,天高气爽之时,乘一叶扁舟,饱览水中群山倒影奇景,北面的笔架山、翁山及南面的狮子山,十分清晰。

溪中有一块突出水面的大石,向西的一面,有一个头向下,底朝天的大“山”字。

石头表面是黑褐色的,独有这个“山”字呈白色而不黑锈。

这里,流传着一段民间传说。

清朝乾隆年间,天下三博士之一的洪世泽,官拜翰林庶吉士。

有一次,他坐船到这里,偶然看到溪中倒影的奇观,就停舟登上这块岩石,尽情观赏。

由于一时的高兴,他便将手巾蘸水蹲在石上写了这个倒翻的“山”字。

在他写过的字划,随呈银白色,任凭风雨浇洒,永不退化。

后来,人们也就根据这个“山”字,将这个地方叫做“倒吊山”了。

8石亭茶史话

莲花峰石亭,在南安一都,现丰州镇所在地西北二里。

“石亭茶”以亭为名,早已闻名遐迩。

据名胜志云:

“巅开八石莲花,故名莲花峰。

其亭皆为石建,故称‘石亭’,因此地产绿茶,畅销国内外,便将茶叶命名为‘石亭茶’或‘石亭绿’”。

相传宋末莲花石间有茶丛,僧净业、胜因开始繁植。

当时此处称莲花岩,到明正德改为石亭。

宋以来,茶产是僧家供佛、款客和自奉的珍品,数量不多。

据传说,清道光辛丑有复本禅师携带“石亭茶”上京,晋奉道光皇帝,御赐“上品莲花”荣誉美号。

“石亭茶”到了道光以后,因具有特殊优点,吸引许多嗜茶者的爱好,可惜仅限于寺内生产,出品有限,供不应求,茶价不断上升,超过其它农作物的收获利益。

上述情况激发了莲花峰下桃源村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先是把私有山地范围,石道、闲道零星种植,进而在山上一丘丘开垦,用石彻岸,整然成序,成为茶园。

光绪年间,“石亭茶”即已远销南洋群岛。

由于对外畅销,几十年来,莲花峰桃源村山上山下,遍种茶林,全村男女老少对种茶、采茶、制茶,锻炼出一套较好的技艺。

现在石亭茶销路大增,种植范围也相应地扩展。

从此,以莲花峰石亭寺为中心,分布到贪山、乌石山、西坑,路北的石马山、法君山、五虎山等几十个山,都有茶园。

每年清明节后,在风和日暖的下午,桃源村到处飘荡着制茶的香喷喷气味。

“石亭茶”驰誉国内外,并非偶然。

首先是它出产期为全省最早。

在清明前节可制成“明前茶”,即海外驰名的“石亭首春茶”,使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泰国的人都可以在豆雨前喝到石亭新茶。

其次,石亭茶具有三绿三香的特点:

精茶银灰绿色,泡水绿色,泡后繁叶还呈绿色。

三香:

有杏仁香味,绿豆香味,菊花香味。

9官桥、官轿、官楼

南安市南部有一个官桥镇,是福泉厦公路的通衢要道。

细考“官桥”地名来历,原来却有三个风趣的小故事。

唐光启二年,王潮入闽,至南安兵变,返师至沙县,遇官桥梅花岭下岭兜村开基祖张延老,张延老诉述泉州刺史廖彦若之暴虐,王潮再返师攻下泉州城,杀廖彦若,后据泉州。

梁开平二年(公元九0八年),晚唐大诗家翁承赞奉梁太祖朱晃之命,入闽封王潮三弟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待以上宾,安置翁于“南安招贤院”,与名士黄滔、韩偓、徐道融、罗隐、李洵、杜龚礼等讲读唱咏,十分悠然自得,史称“八闽文学之盛,十国文物之冠”。

翁承赞于晋南交界的茂林修竹处傍溪筑宅,名曰“翁厝”,跨溪造桥,称“翁厝桥”;又因翁出身官宦,乡人简称为“官桥”。

官桥地名便自此开始。

时嘉靖卅八年,唐朝福建第一进士欧阳詹的后裔欧阳模,衣锦还乡之日,会同儋仰庇、黄鸿详等六位同乡同僚,乘坐六顶八抬官轿,经官桥前往五峰山一片寺游览,饱尝山水大观。

他们一路吹吹打打,前呼后拥,将六顶官轿停放在官桥的官道上。

后来,乡人便又称“官桥”为“官轿”。

这是官桥的第二个地名。

清朝康熙年间,史部尚书吴礼科娶丞相李光地的次女为媳,在官桥圩吴宅建一座美丽雅典的“梳妆楼”,晋南沿海风光,尽收眼眸。

从此,便名扬“九溪十八坝,八乡十六里”。

乡民都称它为“官楼”。

这便是第三个地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因为后二个地名躐踄官府奢侈生活,民众便厌弃之。

而选取最早的一个“官桥”,作为永久性的地名了。

10宋端宗在南安的三遗迹

——呼井格、候安岭、五方格

宋端宗在闽南传说中称为幼主。

他在南安留有三处遗迹,供人凭吊。

(一)呼井格:

宋徳祐二年,元兵入侵,恭帝北狩,陈宜中等奉福州益王昰为帝,就是宋端宗,在位不久,元兵攻入福建,他带着群臣,匆惶出奔,由莆田、仙游,折入永春,至九都与埔头交界处有一峻岭,两旁巍岩峭壁,君臣日夜奔驰,也确实疲于奔命了。

就在岭上歇下。

时在初夏,君臣连日在烈日下奔波,早已口干唇焦,自然就想起了水,可是在这高山峻岭上,哪里找得到水呢?

由于饥渴交迫,大家都头昏眼花,四肢酸软,特别是宋端宗,平时锦衣玉食,呼饭饭来,呼茶茶来,如今竟连一滴水也不可得,痛苦是难以言说,于万分无可奈何之中,不禁大呼道:

“水来呀!

水来呀!

”想不到这么一喊。

竟出现了奇迹,山谷的石隙中涌出一股清泉来。

君臣们一见大喜,认为此乃是天助,祥瑞之兆,立即以手掬水,痛饮一番。

自此以后,这里就称为“呼井格”。

格上一泓清水,至今犹存。

(二)候安岭:

宋幼主君臣离开“呼井格”,来到十八都候安岭,站在山麓,仰望山巅,真是望山嗟叹了。

这么高的山,两足酸软,再加上连日粒饭未进。

这时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当“乞食皇帝”。

到邻近村子讨饭。

时当初夏四月,麦收季节。

乡民家家户户吃“大麦糊”。

所谓大麦糊,便是大麦去糠磨破煮成粥,状如粒粒珍珠。

乡民既以此享之,并佐以咸鲑(一种属于贝类的海产,壳外有状似凤眼的纹)。

宋端宗一向蛰居深宫,从未见过这种粗糙的东西,但在饥饿中却觉得是无尚珍品,不觉赞“好料”,高兴地说:

“朕今乃是食真珠糜配凤眼鲑也”。

这便是闽南俗语:

“食真珠糜,配凤眼鲑”出处。

(三)五方格:

宋幼主食过“真珠糜”配“凤眼鲑”后,继续逃亡,日已近黄昏,他们来到五方格上,这五方格和呼井格不同,左倚山,右临溪,山高水深,气势雄浑。

这时因离追兵较远,君臣便打算在这里过夜。

因在候安岭吃过咸鲑,此时口又奇渴,前面虽有滔滔的晋江东溪,但山高水深,可望不可取,也只好望水哀叹了,在无可奈何中,宋端宗跪在地上向天哀求:

“天啊!

朕如不该在此绝命,请再赐甘泉。

”说罢,地下果然又涌出泉水来。

君臣又得畅饮一番,宋端宗便给这一口井起名“龙泉水”。

上面三节小故事,虽是无稽传说。

但却成了延续至今的地名。

11江崎

水头镇东南面,石井湾西岸的江崎村,传说早时有江氏夫妇二人居住,因年迈没有生传,甚为苦恼。

有一天,俩老伴正在哀声叹气。

适有一姓吴的年轻人,刚好路过借宿。

一听他俩哀诉苦情,深受感动,便自愿拜为儿子。

夫妻欢喜若狂,随即为其寻亲、娶媳。

事一传开,众人觉得罕见,都说江氏有奇福。

后人便把此地叫为“江奇”。

又因到江厝需登一段小坡,故把“奇”字改成“崎”字,得名“江崎”。

12古南安江考略

晋江,古称南安江,见诸史说。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南安江”,福建晋江古名。

成立南安郡。

即因此江以名。

根据《省河杂志》、《福建史话》、《南安县志》等志书也都作记载:

“有南安江一条,晋江古称南安江。

”南安地辟秦汉,1974年在南安大盈地区发现周代墓葬,应为吴越文化,出土铜器,陶器制品与中原文化相仿,可见早于秦汉时代,中原文化已影响到福建南部地区。

史载,三国时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在建安郡(今福州)南部(今南安丰州)增置东安县,辖今泉州、晋江、南安、同安地方。

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南安丰州延福寺建于晋武帝太康九年(公元288年)迟于福州绍因寺六年,为我省寺最早的第二座寺院。

南朝时改名晋平县,梁初曾用梁安县。

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3年),始析晋安(今福州)置南安郡,辖今兴、泉、漳三属地方。

中经隋代初唐或州或县,南安丰州都是福建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直至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才把设置在南安丰州镇的武荣改名泉州,并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移至今泉州市。

南安较长历史时间为闽南地区政治中心。

才为泉州所取代。

古南安经过汉末设治以来的长期开发,到了六朝时代已有相当的发展。

当时的南安江金溪港潮涌所及,江海联络的要津。

为福建南部地区,古南安郡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名的六朝港。

福建最早通南洋的船只东汉后期,见《后汉书》郑弘传说:

“时福建与越南海上交通。

”东汉至六朝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了六朝的陈、梁时期,南安江金溪港通江海航运应是相当繁荣的。

《续高僧传》卷二志载:

“印度高僧拘那罗佗,于陈天嘉六年(公元565年),又泛大舶至梁安(南安),他住释南安延福寺七年,翻释了一部《金刚金》传世。

拘那罗佗返回也是从南安金溪港乘船,装大舶欲返西国,业风赋命飘返广州。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的南安郡与南洋各地通航,南安金溪港航运相当发达。

古南安自梁武帝立郡起,至今泉州转为州治,也经历二百多年的时间为闽南地区,特别是今晋江流域各地的首府,历史上江同地名的事例常见不鲜,在晋江未建治之前,今晋江称为南安应是无可置疑的。

历史存疑的是古南安江何时改称为晋江?

诸说不一。

最早一种说法在晋初,见新加坡南安会馆《会刊》引载史料称:

“晋武帝改东安县改为晋安县,南安江遂改称晋江”。

很浅显这个说法不能成立,晋时并无南安治名出现,何有江名可改。

另有说法,晋江取名当在晋人南下。

《泉州府志》引《唐十道志》称:

“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沿江而居故名。

”还有一种说法,南安江改称晋江,应在唐州治丰州迁移泉州以后。

从查阅史料分析,我认为,晋江的确因晋人迁居而称,但是当时的晋江应是南安江某一地段,也就是在近今泉州的这一地方。

据史学工作者说“江”在我国不是普遍的词汇,而是专门的名词,指特定的一个地方。

如我国举世闻名的长江,据史学工作者考查,到了六朝以后才出现“长江”这一名称,代表整个干流名称。

而长江各段,又都有其特定名称,《新唐书》说,“晋江县北一里有晋江。

《旧唐书》说,晋江县“开元八年分南安置,今为州治所。

”志载说明南安是晋江的前身,晋江县是从南安市拆出。

当时的晋江设置与泉州,南安丰州到泉州十五华里,泉州治北一里有晋江,正说明晋江在南安江下游,为南安江某一地段。

泉州州治由在南安迁移到晋江(泉州城),江重地名,古南安江名遂为晋江所取代。

南安江改称晋江后,历史上晋江河流各段仍保持其特定名称,如晋江在安溪县境内称兰溪、永春县境内称桃溪。

南安市境内,上游称东西两溪,出双溪口为金溪江,黄龙江、筍江、浯江、等等。

晋江,还是以晋江为地区治名,而所突出体现。

13元宵点灯千年佳话

宋明两代,闽中扎造花灯,技艺为全国之冠。

明张岱《陶庵梦忆》记述,连杭州点灯,抚台都委托泉州府尹。

南安县令顾工精制,“选雕佛匠,穷工极巧。

造灯十架,凡两年成。

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

扎造花灯技术如此精湛,和点灯习俗紧密相关。

点灯盛会无过于元宵。

元宵点灯,在历史上本为庆贺升平而举,但并非年年如此。

也非处处如此。

有的虽历史很早,但时过境迁,已成陈迹:

有的虽曾连续,而年代短暂。

历史悠久而延续至今者,在福建应首推南安丰州。

丰州元宵点灯,遐迩闻名。

实际上是傅、黄二大姓的盛举。

考期历史渊源,系桃源傅姓发其端。

桃源点灯起唐喜宗年间,当时傅实以尚书左仆射衔带兵入闽,驻于武荣。

临行,喜宗御赐唐太宗李世民画像一幅,以示恩荣而慰远行。

傅实为建唐王宫(今桃源宫,解放前唐太宗及四大功臣泥塑犹存),每早按仪朝拜,元宵节也按长安结灯的仪式,祝圣天子万年,点缀升平。

与民同乐。

这就是桃源点灯的开始。

相沿成俗,年年如此。

桃源傅姓与四安黄姓是丰州大族,又是姻亲通家。

起初互相送灯,后来就各自举行,争奇斗胜,极其热闹。

气氛融洽。

偶有制造混乱、挑起事端之徒,都为双方主事或晓事人所训斥。

因为点灯目的在庆祝和欢乐,产生纠纷就达不到这一目的,花钱而不乐!

所以虽年年盛会,几乎没曾冲突,虽世有升平动乱,族有兴旺中落,但从未曾中断。

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明嘉靖辛丑(1541年)黄养蒙魁礼部第二名登进士,第二年,黄姓所居街巷,悬灯结彩,搭棚唱戏,凡属四安黄姓之族,都来参与庆典,盛况异于昔年。

为了说明丰州点灯胜况,举其最盛大热烈的一次为例,与读者共欣赏。

明世宗嘉靖廿九年(1549),傅夏器会试夺魁,中会元。

三十年元宵点灯,自傅氏宗祠到唐王宫,又从唐王宫直至莲花峰顶,沿街道,循蹬阶,屋檐棚架、石崖树梢,无不悬灯。

远望如星河灿烂,又如瑶台火树银花;近看各式各样花灯,羊角料系,珠灯缨络,大者鳌山十丈,游龙飞风,小者金莲、芍药,成串连枝,红白相映。

灯月交辉。

唐王宫前,有盘龙灯柱,闪耀着红色对联,“管弦喧天,人往人来金吾夜;灯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园春。

”宫中宫灯百盏,大小不一,饰以冰绡球琳,彩花名画。

庭中陀罗尼经幢,层层悬灯,精巧异常,如水晶琼瑶,玲珑剔透。

祠堂前悬挂的是南安知县伍文定献的加冠晋禄灯柱及题联,“泉山名姓无双木;南邑文章第一家”。

正厅灯群四蔟,宫灯为主,绕红色莲花。

礼案上三座玻璃罩,安放着三件宝贝,一件是宋宣仁皇后赐给傅尧俞的商代欹器,一件是宋傅少师楫上朝手执的玉如意,另一件是玉鸳鸯。

堂下笼吹吹奏。

祠堂前广场,梨园、南音、舞狮、蹴球,通宵达旦。

真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点灯通常为三日。

直至明、清易代,民国继统都没曾中断。

解放后旅居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华侨,也曾轮流点灯,庆贺国运昌盛、万民安乐。

象征着点燃了海外同胞爱国怀乡的红心,侨乡一片辉煌!

这样美的节日、美的景象、美的创造,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的享受和追求。

象征着对光明绚丽的向往!

因此她有旺盛的生命力,历一千多年仍生机勃勃。

至今扎造花灯技术仍享有盛名。

14桃源明清三十七书房

南安古郡丰州,左挹双阳之秀,右探九日之奇,前则紫帽簪花之喜,后有莲峰列翠兆荣,金鸡唱晓,黄龙浚江。

自晋、隋、六朝至唐初年间,为福建省南半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景云二年,政治中心移泉州后,丰州仍然是南安县治,一直至1937年县治才迁往溪美。

她经历闽海风涛、盛衰隆替。

既是海滨邹鲁、人文荟萃之区,又是梯航万国、祈风盛典之地。

为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颇为历史文化研究者所重视。

说到海滨邹鲁,人文荟萃一事,人们自然要查一查文化教育。

丰州设书院很早,莲花峰有唐欧阳詹书室,九日山有唐傅笋白云书房。

这两人,前者贞元八年进士第二名,后者会昌六年进士第二名。

翰墨留香,至今袅袅。

宋代朱熹感傅老丈自得提携,与伯寿、伯成泛舟金鸡,盘桓于九日山,讲学授徒,学风大盛,乡贤名宦辈出。

但囿于作者见闻,不能广蒐博聚,丰州自唐至清书院、山房有多少,或冀之于异日,能有所见闻。

今就桃源一铺,明清两代而言,著名书房就有三十七所。

所谓著名,是以该书房出过著名人物,或登科出仕、或才德堪称者。

谨列于下:

莲花峰五桂堂书房、白兔岭书房、莲花峰石室书房、法华山书房、同嫁书房、挹清书房、钓鳌亭书房、鸡蛋石脚书房、源和书房、德济书房、樟脚顶书房、新书房、樟脚下书房、花厅梅园书房、下公介书房、复丰书房、舸堂书房、顶花厅书房、竹里书房、上池书房、莱宅书房、山心书房、介祖书房、五房祠堂书房、后宅书房、九皋桥书房、大坑书房、仙人井书房、玉园书房、三房书房莲花湖书房、棣华轩书房等还有五个书房不详。

宋人赞泉州“极至十室之间,必有书舍,读书之声相闻”。

丰州之桃源,堪与媲美。

名山不共诗人老,异代徒悲古迹亡,海滨自昔称醇良,追念遗徽股止仰。

15杨子山原名崎髻山

杨子山在南安石井,为戴云山脉南伸滨海的余脉,海陬诸峰逶迤,唯独杨子山峻峭挺拔,一峰独秀。

登临山岭,晋南同沿海、金厦两岛尽收眼底。

以山石嶙峋,流泉清沏,风光崎丽见称。

杨子山原名崎髻山,因南唐进士杨肃读书山上而得名。

杨子山仅四百多米高,却为南安名山之一,正如俗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后人慕名而至。

山上留有“别有天地”石刻。

到了宋代,僧人在山之阳建清水岩寺,后又在清水岩建书院。

紫阳夫子朱熹,父朱松曾监石井津,朱熹少时曾游此山,后主薄同安,与石井结下不解之缘。

南安名宦吕大奎,淳裕进士,被誉为“泉南名贤,紫阳高第。

”开禧进士官桥人,杨景陆都系朱子门人,也都曾登临览胜。

《南安市志》载:

“杨子山下东安下人杨钺,明正德丁卵贡生,在家乡办书院教育学生,尚德修实践之学,人才辈出。

”郑普、李文鑽、吕复清、许拱皆从之。

孙华瑞、华秀同登戌子进士,名藻一时。

黄华秀有专传,为官清廉、敢直谏,即“海瑞罢官”中,救海瑞的黄大人。

杨子山清水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中有紫阳夫子摩崖“仙苑”、“眠琴”二石刻,三尊明代石佛,近代新加坡性愿法师又在山下修建“大慈林”岩寺,保存完好。

16从《云台石碑》讲起

南安往邱店方向去的公路上,在霞美镇埔当村口,竖着一块古石碑,题刻“云台”两字,一般人都会懂得这是村名的标志,如果不追究历史,那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里以云台为名的有云台村,云台山,云台寺,云台桥,云台侍中墓。

解放后,南安县政府在这里建立过国营云台农场。

考究历史,云台名称是从南唐云台侍中得来的。

时王审知为闽王,他的侄儿王延彬继其父王审邽为泉州刺史,颇有业绩,被封为云中节度使,简称云台侍中。

王延彬治泉期间,设南招贤院广纳贤士,中原士人来归的不少。

他发展生产,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活动。

当时泉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商港。

泉州成为闽南一个重要基地,王延彬被誉称招宝侍郎。

《泉州府志》载:

“四年,延彬加检校太尉,息民下士,能继父志,前后住二十六年,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坏,郡人籍之为利,号招宝侍郎”。

但是,这个王延彬为人奢纵,好淫乐,于南安清歌里(埔当一带)构云台,建别馆,辟庄园,时来歌舞,极尽荣华富贵之能事。

他把双象山改为云台山,荐国报恩寺改为云台寺。

最后他死了葬于此山,因此,郡人称他“云台侍中“。

王延彬生性多艺,喜诗词,还信佛教,在泉郡建立许多寺院。

据《南安县志》、《王氏族谱》载,当日王延彬在南安田丰,清歌二里颇费经营,“开辟沃壤,一望无际,置十里梅村”,建“万梅亭”,“固山筑塘,引山泉为池”等等。

据载,云台这个地方直至南宋时代还保存完好,名人朱熹,陈知柔曾同游是处。

今日在霞美镇沃柄村还保留了一块“万梅村”古石碑,记载了当地种梅的历史,说明王延彬置十里梅村。

除了共享乐,还有实益,得惠后世。

这个地方种梅,时代相传,历千年不衰。

当年王延彬辟地载花种果的地方,而今形成一个霞美镇邱店地区、柳城榕桥地区,官桥镇下洋地区的南安有名的金三角花果之乡。

17郑运锦

郑运锦,石井人,早岁家庭贫寒,靠拾粪收入苦渡岁月,因受富户欺压,逼迫,不得不离乡背井,四处流浪谋生。

其离乡时,孤苦一人,发誓若无发迹,不回家见亲人。

后由家乡宗亲推荐到厦门,给一家海商作奴仆。

因运锦为人笃实,办事干练,且自幼生活于海边,既习水性,又有臂力,胆略过人,深得东家赏识,所以派他下船,当水手,三年后因其熟练番语,又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