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262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docx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上海财经大学

世界经济地理课堂论文

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及

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学生姓名:

胡涛

学号:

2013210672

指导教师:

车维汉

专业班级:

市场营销

内容摘要

1999年1月1日欧元终于问世了。

欧元的出现降低了货币汇兑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消除了欧盟内部汇率的波动,减少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不确定性风险,此外,采用统一货币会提高价格的透明度,引起竞争的加剧,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漫长历程和欧元的最终诞生带来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欧洲为什么要建立单一货币区?

欧洲建立单一货币区有什么历史和现实原因和基础?

欧元作为一种跨国货币,其有效运行该如何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来保障?

欧元的出现会形成对美元霸权的有力挑战吗?

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较好的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并对欧元启动后,其对美元汇率的不稳定的波动的现象给出具体的分析,并力图解释欧元的不稳定性和汇率问题。

关键词:

欧元,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最优货币区,世界货币体系

目录

前言-1-

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过程-2-

(一)《维尔纳计划》-2-

(二)1978-1998年的欧洲货币体系(EMS)-3-

(三)德洛尔报告-4-

(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4-

二、欧元生成的现实和理论基础-6-

(一)欧元产生的现实基础——欧洲联盟-6-

(二)欧元产生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7-

三、影响欧元的不稳定因素分析-11-

(一)单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国经济周期的不一致-11-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12-

(三)国家利益和超国家机构之间的矛盾-12-

四、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14-

(一)欧元启动以来所取得的成就-14-

(二)欧元对美元的挑战-15-

(三)美元仍是霸主,欧元与美元的竞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6-

注释-19-

参考文献-20-

前言

1999年1月1日正午刚过,3000多只带有欧元符号的蓝色气球在数百名儿童的欢呼声中,从布鲁塞尔欧盟部长理事会大厦前冉冉升起,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终于问世了。

这一天欧盟(EU)15国除了英国,丹麦,瑞典和希腊(希腊已经达标,从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加入欧洲货币联盟,成为其第12个成员国)外,其余的11个成员(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采用一种共同的货币——欧元。

这是欧洲人在寻求欧洲联合中走出的重大的一步,也是国际经济和货币史上的最伟大的变革和实验。

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说:

EMU肯定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最重大的变化。

人类历史上不是依靠战争而是通过一整套制度将货币统一起来的梦想率先在欧洲实现。

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EMU)的伟大尝试在几年前还被许多人视为是幻想家的梦想,现在却创造了一个拥有将近3亿消费者,GDP占世界19.4%,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量18.6%的单一货币区。

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欧元的问世意味着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独霸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欧元会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国际储备领域与美元展开竞争。

欧元的出现降低了货币汇兑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消除了欧盟内部汇率的波动,减少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不确定性风险,此外,采用统一货币会提高价格的透明度,引起竞争的加剧,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欧盟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采用单一货币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欧元区成员国却必须放弃本国货币并把货币政策的控制权交给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SCB)。

当成员国遭遇非对称冲击的时候,无法使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这为欧元的稳定运行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漫长历程和欧元的最终诞生带来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欧洲为什么要建立单一货币区?

欧洲建立单一货币区有什么历史和现实原因和基础?

欧元作为一种跨国货币,其有效运行该如何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来保障?

欧元的出现会形成对美元霸权的有力挑战吗?

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较好的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并对欧元启动后,其对美元汇率的不稳定的波动的现象给出具体的分析,并力图解释欧元的不稳定性和汇率问题。

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过程

早在1957年3月25日《罗马条约》签署时,就表示了要把欧共体的经济政策,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看做为共同关心的事情”,然而当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对稳定,欧共体没有感觉到在建立一个独立的货币体系的必要。

欧洲货币体系的改革真正开始于1969年12月在海牙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

会议指定卢森堡首相兼财长皮埃尔一维尔纳领导了一个专家组,制定了一项分三步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统一货币的计划——《维尔纳计划》。

1988年欧共体委员会又确定了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由委员会主席德洛尔领导,12个欧共体国家央行行长组成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在1989年4月向欧共体委员会提交了《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亦称《德洛尔报告》。

1991年12月10日欧盟国家的领导人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影响深远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宣告了欧元的诞生,这标志着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维尔纳计划》

(1)《维尔纳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1969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议。

欧盟国家为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寻求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汇率的更大稳定性呢。

主要是由于以下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利用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大量发行美元导致其国际收支赤字不断增加,美元不断贬值。

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使得欧盟国家货币承受巨大的投机压力,使欧盟国家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

第二,1957的《罗马条约》的签定使欧盟建立了关税同盟,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成为欧盟的目标。

但是,欧洲内部商品和要素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1】。

汇率的不确定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随着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使得在汇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农产品的共同价格,必须实施“货币补偿额”措施。

这加深了成员国的矛盾。

因此,欧共体急需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区,以摆脱货币危机的不利影响。

最后,欧洲也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货币合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2)《维尔纳计划》的内容

《维尔纳计划》设想,从1971年底到198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经货联盟。

第一阶段为期三年,从1971年底到1973年底,主要目标是缩小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加强成员国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为了支援成员国稳定汇率的努力,建议设立货币合作基金;

第二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底,主要是使成员国的经济货币政策趋于一致,成员国不能自行决定汇率平价变动;各国货币间的汇率进一步稳定甚至固定下来。

集中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由货币合作基金转为共同外汇储备基金,资本流动逐步自由化;

第三阶段从1977年初到1980年底,共同体将成为一个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统一体,固定汇率制向发行统一货币发展,共同储备基金向建立联合中央银行发展。

(3)《维尔纳计划》的实施和成就

欧共体首脑们当时关心的主要是第一阶段的目标,并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

稳定成员国货币的汇率;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确定“欧洲计算单位”;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

1974年,欧洲部长理事会还通过了各国经济政策实现高度趋同的决议。

然而事实证明《维尔纳计划》关于欧洲货币政策的观点是超前的。

面对1971-1973年的美元危机引起的经济波动,多数欧洲领导人不愿意完全放弃运用国内货币政策以达成国内目标的能力。

此外,成员国在经济政策策和一体化原则方面存在分歧,参加汇率体系10国中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对“蛇形浮动”汇率协议产生异议,分别退出该体系,体系内只留下德国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微型蛇形浮动”。

尽管基于前述的多种原因,《维尔纳计划》被迫搁置,但《维尔纳计划》对欧洲货币一体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第一次试图系统建立欧洲共同的货币政策。

(2)计划成为后来的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基础。

欧盟后来的《德洛尔报告》以及《马约》沿袭了《维尔纳计划》的政策核心和目标,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的建立,欧洲记价单位EUA的创立以及蛇形浮动的具体实践,都为下一阶段欧洲货币合作以及一体化提供了一定基础和有益的经验。

(二)1978-1998年的欧洲货币体系(EMS)

(1)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和背景

在70年代初,国际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西方金融市场激烈动荡,严重影响了欧共体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国际金融形势,欧共体各国实行联合浮动,迈出了货币一体化的重要一步。

1979年3月13日,在法国总统德斯坦与德国总理施密特的支持下,EMS的汇率机制的最初8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开始运行一个正式的“相互盯住汇率”的框架,欧洲货币体系宣告诞生。

该体系的核心问题是创建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把埃居作为清算成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充当外汇储备以及作为中心汇率标准的货币单位。

(2)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

欧洲货币体系有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欧洲货币单位,汇率的市场干预机制以及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该体系建立了各国货币的一篮子货币,并将欧洲货币单位作为汇率机制的核心,通过确定一篮子中心汇率和双边中心汇率并规定汇率变动的规则,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创设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以在加强共同体成员国货币合作的基础上巩固货币区的建立,促进各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从而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及其效果

法国和德国在最初倡议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时候,对此有怀疑态度的人都认为该体系不会比以前的“蛇”体系好多少。

他们认为投机性的压力会使这个体系崩溃,迫使法国,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国家离开欧洲货币体系。

但是,经过综合的政策调整和合作,欧洲固定汇率体系成员国坚持了下来,队伍开始壮大,后来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也选择加入。

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使各国汇率保持相对稳定,成员国经济趋同,1979年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运行后,由于通过固定与马克的汇率,其他成员国相当于引进了德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作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屏障,从而减轻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2】。

这个体系在1992前,运行良好,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危机。

然而,1990两德的统一所带来的经济冲击,导致了德国和其他的欧共体成员国之间不对称的宏观经济压力。

德国的统一伴随着大规模的国内财政的扩张,为了建设东德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德国政府大量举债。

同时统一使东德的工资提高,这些变化导致德国经济的繁荣,同时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德国中央银行为抵制这一压力迅速提高了利率。

但是其他的国家没有同时繁荣起来。

为了维持对马克的固定汇率,这些国家相应的提高了利率,从而把自己的经济推向衰退。

而德国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恐惧,拒绝其他成员国要求其降低利率的要求。

德国和其他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冲突导致了1992年开始的针对EMS汇率平价发起的一系列投机攻势。

EMS被迫退到非常宽的汇率波动范围,英国和意大利被迫退出EMS.

(三)德洛尔报告

1988年欧共体委员会确定了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

由委员会主席德洛尔领导专家委员会在1989年4月向欧共体委员会提交了《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亦称《德洛尔报告》,并在1989年6月欧盟国家与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

报告提出在内部市场基础上分步骤实现货币联盟:

第一步为所有的成员国都应加入EMS的汇率机制(ERM)。

第二步为要缩小汇率波动幅度,某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置于更集中的欧盟的控制之下。

第三步各国的货币将被单一的欧洲货币取代,所有货币政策的决策权被纳入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并受欧洲中央银行的领导。

(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内容

《德洛尔报告》基础上,1991年12月欧共体成员首脑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就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货币经济联盟进行谈判。

1992年2月7日由外长签署并在各成员国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

《马约》以条约的形式将德洛尔报告计划确定下来,并将其阶段计划具体化。

第一阶段于1990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各成员国加强货币政策的合作与协调,以促成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各项计划顺利完成。

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协调各国货币政策,建立欧洲货币局,为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以及第三阶段的最终实施单一欧洲货币做准备。

第三阶段从1999年1月1日起,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成员国把经济货币决策权移交给欧洲联盟,建立欧洲中央银行,正式实行单一货币政策【3】。

欧元区内各国之间的汇率将锁定不变,同时,银行间大额结算开始使用欧元。

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在各国货币与欧元共存的过渡阶段,欧洲中央银行将把欧元硬币和纸币投入流通,并收回各国原有货币。

到2002年7月1日,各国原有货币的法定货币地位将被取消,欧元将成为欧洲货币联盟唯一法定货币。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一致性标准和稳定与增长协定。

《马约》有3个重要支柱:

第一,以欧共体《罗马条约》为基础,增加了经济货币联盟,工业以及社会政策的新规定;第二,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第三,欧盟内政与法律合作。

有关货币联盟的规定是《马约》最重要,最具体的部分。

条约规定了衡量各国建立经济货币联盟进展的重要指标:

①物价稳定。

各国通货膨胀率不得高出欧盟3个最低国家平均数的1.5%,即保持在3%之内(以后又限定在2%之内)。

②财政稳定。

公共财政赤字和国债不得超过其GDP的3%和60%

③汇率稳定。

保持汇率在欧洲汇率机制限定的波幅之内,没有主动发起过贬值【4】。

1998年3月,欧盟委员会对15个成员国的达标状况发表了一项调查公报,确定有11个成员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奥地利和芬兰国家基本达到《马约》标准,推荐成为第一批实施欧元的成员国。

英国,丹麦,瑞典和希腊分别因政治和经济等原因未加入货币联盟。

二、欧元生成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欧元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欧元从最初的货币合作到最后单一货币的发行走过了几十年的道路,如果没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大力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可以说,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欧元产生的现实土壤,而欧元的出现正是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从低级走到高级的必然阶段。

同时,蒙代尔最早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欧洲走向货币联合的理论指导。

(一)欧元产生的现实基础——欧洲联盟

(1)欧洲联盟的发展

欧洲的联邦主义者长期以来就把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当作一项政治目标,实现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推动货币一体化的建设。

经济一体化是货币统一的基础,而货币统一则将进一步推动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指成员国之间消除所有歧视性贸易障碍,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建立一个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

在政治上必须要有一个协调和调节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关系的中心机构,并由这个共同机构负责执行一体化范围内的有关活动。

根据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和结合程度,经济一体化大致有5种类型:

①部门一体化:

各国的经济联合只在一两个部门内部实现,在部门内进行统一的政策协调。

②自由贸易区:

通过政府间的条约和协定,废除彼此之间的贸易障碍,但对区外国家仍保持各自不同的关税。

③关税同盟:

是较自由贸易区高一个层次的一体化形式,除了废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配额外,还进一步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成员国之间按照协商的比例分享关税的收入。

④共同市场:

除了废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障碍外和实行共同的对外关税外,人员,劳务和资本都可以自由流动。

⑤经济联盟:

不仅在区内实行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还将成员国的经济政策统一起来。

为了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制定统一的经济政策,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权力机构,各成员国均需向该权力机构授权。

⑥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不仅包括经济政策的一致性,还发行统一的货币。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正是逐步按照经济一体化的不同层次,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

①1952年7月25日,欧洲6国煤钢共同体诞生,它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从积极酝酿筹划转到实际起动。

在6国内取消有关关税的限制,由共同体权力机构协调各国的煤钢生产。

②1957年3月25日,西欧6国签订了具有宪章意义的《罗马条约》,为欧洲各国人民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盟奠定基础。

《罗马条约》明确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内部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商品能够不受限制地自由流通,人员,服务和资本流通的障碍被取消。

③1985年6月,欧共体执委会主席德洛尔提出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内部大市场白皮书,该白皮书继承了《罗马条约》所确立的统一大市场目标和建设框架,指出实现目标的关键是:

在已经建立但遭到成员国私利损害的共同市场上,切实消除妨碍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四大自由流通的障碍。

④1992年2月7日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它标志着完成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向欧洲联盟的过渡,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已从一个主要是经济和贸易集团,开始朝涉及外交,安全,防务和司法,民政等事务的政治集团方向转变【6】。

此时统一货币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欧元的出现是欧盟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统一的市场需要有统一的货币与之相匹配。

尤其是1985年《单一欧洲法案》提出了要扫除阻碍内部市场障碍的目标,而欧盟内部资金的自由流动始终是形成统一市场的关键因素,可是各国汇率的变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汇兑成本,不稳定性以及价格的不透明是最为重要的障碍之一。

统一货币可以避免这些弊端,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欧元区经济的稳定还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同时也为稳定国际货币市场贡献一份力量,提高欧盟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欧元产生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

(1)最优货币区理论概述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在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

50年代,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批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提出,一个国家如果价格和工资刚性很强,那么保持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汇率制度应采用浮动汇率安排。

固定汇率下,价格和工资的刚性将使任何旨在消除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要么导致通货膨胀,要么加剧失业。

而采用浮动汇率,货币对外价格的变动将通过贸易条件和实际工资的改变,降低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成本。

由于现实世界中各国的价格和工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刚性,因此上述观点极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不管经济条件如何,都应采用浮动汇率制。

从60年代开始,基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最先提出,他不仅率先提出最优货币区的概念,还奠基了货币一体化理论的基础。

20世纪60,70年代,涌现出麦金农,英格拉姆等经济学家,共同开创了最优货币区这一研究领域,他们侧重研究组成最优货币区的经济特征。

70年代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货币联盟问题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出现了格鲁贝尔,科登和威利特等人物。

他们关注的是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

1欧元之父”以及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创始人——蒙代尔的理论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最早由蒙代尔提出,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的定义。

最优货币区是这样一个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同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因而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联盟内部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

在这个区域,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要素的流动,使多国经济紧密相联,如果各国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性很大,实行固定汇率对各个成员国最有好处【7】。

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是什么?

将怎样的国家组成一个货币区域才算是最优?

蒙代尔提出了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的标准。

他认为,最优货币区域是一种生产要素相对无成本流动的区域。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分别生产工业品和农业品。

如果农业品的需求突然增加,工业品需求减少。

此时A国将出现贸易逆差,劳动力与资本剩余,B国则出现贸易顺差,劳动力与资本不足。

如果两国间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则A国产品的价格相对于B国将下降,若汇率是浮动的,则A国让货币贬值,以相对价格变化消除贸易逆差;如果两国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则生产要素从A国流向B国,在各国将形成新的均衡工资与价格,就不必进行汇率的变更。

②麦金农的经济开放论

最优货币区另一著名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麦金农于1963年提出的经济开放论。

他主张以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经济开放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可贸易品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比重越大,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麦金农指出,当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经济开放度高的国家不宜采用汇率贬值一类的汇率政策。

这是因为:

首先,汇率贬值会引起贸易品价格的上升,由于贸易品在整个生产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会引起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上涨,从而带动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其次,在开放经济中,贬值后的“货币幻觉”消失,而人们普遍抱有通货膨胀预期心理,所以会要求相应增加工资,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贬值对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的作用;再次,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汇率弹性之和。

对开放经济来说,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较小,这样,对纠正某一水平的对外失衡来说,所需的汇率变动幅度也就相应较大;最后,开放程度越高,进口弹性越小,贬值后短期贸易收支恶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麦金农认为,一些相互间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地区,应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共同货币区,在区内实行固定汇率,而对与其贸易往来关系不大的地区,则实行弹性汇率制度。

③其他经济学家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补充

凯南1969年提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是产品多样化程度。

凯南认为,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存在不同产品国外需求的相互交叉,可以消除整体冲击带来的影响,这些国家更适合实行固定汇率制。

而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则应组成单一货币区,并对外实行浮动汇率。

英格拉姆认为金融一体化程度应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英格拉姆认为,在区域内部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哪怕是利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足够多的资本可跨国流动来恢复均衡,从而降低了通过汇率的波动以改变地区间贸易条件的需要。

(2)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

若干国家若采用这种“区域内固定,区域外浮动”的汇率制度,成为某个“最优货币区域”的成员,则可获得如下利益:

①减少汇率风险。

消除了各成员国之间由于汇率不定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减少各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增强了货币的有用性,从而增加各国间的贸易和投资数量。

②规模效益增大。

在最优货币区域内,生产商可将整个区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从而得到市场扩大的利益。

由于市场扩大,信息收集,产品广告等单位成本也随之下降,同时可使得研究与发展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增大,从而区域内的企业产品比区域外的同类产品更富有竞争力。

③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

区域内的企业原来面对的只是与国内企业竞争,而现在面对的是整个区域内众多的企业的挑战,所以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促进生产的合理化,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

这样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使之高级化,并可使整个区域内部经济实力得以提高。

④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由于区域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移动,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