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135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

《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鸿门宴 导学案 答案.docx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鸿门宴》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课前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    ) 美姬(   ) 鲰生(   )卮酒(   )  玉玦(    ) 目眦(     )

嗔目(    )  戮力(    )参乘(       )  彘肩(    )  啖之(    )  刀俎(    ) 

樊哙(     )杯杓(     ) 砧板()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3.下列句子都有省略,指出省略的词语。

(1)项王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2)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5)沛公欲王关中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7)竖子不足与谋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指出它的古今意义。

(1)山东

(2)非常

(3)河北(4)河南

(5)细说(6)婚姻

5、一词多义,解释加线词的含义。

(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

(2)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听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为之奈何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珍宝尽有之。

 

(5)奉

沛公奉卮酒为寿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6)为

使子婴为相。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军中无以为乐。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课内探究案

一、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5、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8、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9、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探究下列问题

1、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

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喧宾夺主”?

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项羽,“气拔山兮力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西楚霸王最终自刎乌江;刘邦,反弱为强,最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结合你学过的课文和了解的知识试评价这两个人?

 

课后巩固案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籍吏民,封府库

范增数目项王若入前为寿

此其志不在小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吾得兄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常以身翼蔽沛公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头发上指

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

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

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围汉王三匝。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

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

“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求太公、吕后不相遇。

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

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①悉诣荥阳,复大振。

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

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

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项王欲听之。

历阳侯范增曰:

“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见使者,详惊愕曰:

“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范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

”项王许之。

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

“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

”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

纪信乘黄屋②车,傅左纛③,曰:

“城中食尽,汉王降。

”楚军皆呼万岁。

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

“汉王安在?

”曰:

“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信。

注:

①未傅:

未曾载入名册不符合兵役年龄的人。

②黄屋:

古代皇帝车上用黄缯做里子的车盖。

③左纛:

古代皇帝车上用犛牛尾做的装饰物,设在车衡的左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 部:

率领 

B.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 北:

向北

C.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 与:

交往,友好         

D.见使者,详惊愕曰 详:

通“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D.请为王诳楚为王               吾为公取彼一将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的一组是(   )

①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②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③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见使者,详惊愕曰 

④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⑤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  ⑥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城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在逃亡中又遭到楚军的追杀,只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获。

B.败逃到荥阳的刘邦,与追赶而来的项羽在京、索之间又决一死战,取胜后的刘邦趁机驻军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和黄河南岸相连接,以取得敖仓的粮食。

C.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致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慢慢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

D.汉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刘邦从成皋城中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俘虏后用火烧死。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2)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

(3)历阳侯范增曰:

“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拓展阅读一】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

祠内有他的塑像:

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

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

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

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

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

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

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

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

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

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

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拓展阅读二】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易中天)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

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

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

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

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

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

那刘邦会干什么呢?

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

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

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

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

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

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

“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

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

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

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

刘邦怎么说呢?

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

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

项羽没办法:

下不了手。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

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

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

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

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

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

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结果怎么样呢?

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

“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

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

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

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

他为人小气。

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

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

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

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

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

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

“平至军中,立斩哙头。

”——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

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

但这说明什么?

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

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

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什么意思呢?

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

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

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

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

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1.飨(xiǎng)美姬(jī)   卮(zhī)酒   有郤(xì)   鲰(zōu)生  玉玦(jué) 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戮(lù)力参(cān)乘(shèng) 

彘(zhì)肩 啖(dàn)刀俎(zǔ)不胜(shēng)樊哙(kuài)

2.

(1)“内”同“纳”

(2)“要”通“邀”(3)“倍”通“背”(4)“蚤”通“早”(5)“郤”通“隙”(6)“杓”同“勺”

4.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

崤山以东今义:

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

结为儿女亲家今义:

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

意外的变故今义:

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古义:

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

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古义:

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

仔细说来)

5.

(1)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3)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2)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解释:

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解释:

告辞

(3)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

 ②故听之(因此,所以)

③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

(4)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②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结构助词,的

⑤珍宝尽有之。

——音节助词

(5)为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

②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鸿门宴》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鸿门宴》

④ 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鸿门宴》

⑤ 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鸿门宴》

⑥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鸿门宴》

课内探究

1、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