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963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历史等级性考试必备知识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学习重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是如何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的。

【学习难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是如何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的。

【知识体系】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⒈世界贸易的局限:

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⒉世界贸易扩展

⑴原因

①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⑵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⑶结果:

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㈡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贸易额增长

⒈原因

⑴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⑵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⒉表现: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㈢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

⒈二战前:

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二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⑴发展历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⑵表现

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㈠20世纪以前,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1.概况

⑴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⑵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表现

⑴中国茶的传播

①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②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③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A.俄国:

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B.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

C.荷兰:

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D.各国茶文化:

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⑵各国服饰的变化:

各国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①中国服装在法国的影响:

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②西服在日本流行: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③法国女装: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中国中山装: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⑶钟表到中国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A.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B.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㈡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达标练习】

1.1680—1830年塞内加尔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项目年份

1680

1730

1780

1830

黄金

5.0

7.8

0.2

3.0

树胶

8.1

9.4

12.0

71.6

奴隶

55.3

64.3

86.5

1.9

据如表可知,1680—1830年塞内加尔()

A.处于三角贸易的主导地位B.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

C.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D.矿产资源开发始终迟滞

2.《烟标收藏入门》记载:

“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

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

”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3.无线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伦敦的茶叶或芝加哥的小麦价格迅速影响到处于世界非常遥远的地方的买卖,也能让政府的公众声明顷刻之间为他国政府和一般民众所知晓等。

这说明()

A.科技成果扩大了民主范围B.新通信设备应用领域狭窄

C.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改变D.通信进步便利了人类互动

4.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

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

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从根本上改变海禁政策

5.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初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6.2018年3月,“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由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

截至2018年12月底,除日本以外的其他10个国家对协定国几乎废除了所有的关税,日本也废除了100%的工业产品和82.3%的农林水产品的关税。

这些做法()

A.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B.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

C.顺应了贸易自由化潮流D.加强了成员国政治合作

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

“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这一规定推动()

A.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B.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对等的利益D.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8.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

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9.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这反映了()

A.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

C.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D.人们生活的彻底西化

10.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

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岀现提供了佐证。

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

据此推知()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户数的急剧增长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

到唐朝时,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饮茶之风遍及全国。

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

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音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

”16世纪以后,中国茶叶传入欧洲,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

18世纪末,输入欧洲的中国茶,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万荷盾的茶叶,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

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

——摘编自张福新《茶文化》

材料二下面为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单位:

万担)。

时间

产量

内销

外销

1832—1837年(平均)

260.5

200

60.5

1861年

312.5

202.5

110

1871年

409.5

202.5

207

1886年

567.46

205

362.46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茶叶交易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茶叶销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有统一的课程设里和管理章程.

1904年,晚清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丈”;“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沙之才”.

1933年,国民政府规定英语学习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政务院规定“初中一般不设外国语”.教育部更进一步强化了这叫脚中,连“二、三牟级原已授外国语科的一律停授”,强调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

1978年英语重新被定为高考必考科目,同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英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童”;1987年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开始六级考试;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钓,“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   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

(要求:

论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1.C1680年是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所以此时塞内加尔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黄金”和“奴隶”,1830年是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塞内加尔出口的主要“商品”转变为树胶,这说明塞内加尔的经济发展是依附于欧洲市场的,故选C;塞内加尔出口“奴隶”,在三角贸易中并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排除A;表格内容并不能说明塞内加尔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排除B;表格内容不涉及矿产资源的开放,“始终停滞”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

故选C。

2.D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可得出A项正确,排除;从“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可得出B项正确,排除;从“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可得出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故C项排除;加入WTO是在2001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为D项。

3.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无线电报和电话的应用加速了信息传递,便利了人类互动,故D正确;题干中的政府声明被民众很快知悉,不代表民主范围扩大,排除A;题干中举了几个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无线电报和电话仅在这些方面得到应用,排除B;题干信息显示通信进步影响了经济发展,但据此不能得知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变化,排除C。

4.C当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大量商品也传到了美洲地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对中国的贸易,体现不出侵略,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就已经存在了,排除B项;当时中国海禁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排除D项。

5.A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属于“经济增长时”,结合材料“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故推断A正确;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结合材料“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可知,B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是“文革”时期,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女性不可能穿短裙,C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是克林顿的“新经济时代”,故与材料“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相符,不应穿“长裙”,D错误。

6.C依据材料信息可知,“CPTPP”成员国中,除日本以外的其他10个国家对协定国几乎废除了所有的关税,日本也废除了100%的工业产品和82.3%的农林水产品的关税,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顺应了贸易自由化的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这些做法有利于贸易自由化,不会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与地区发展不平衡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与成员国间的政治合作没有直接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D根据题干可知,关贸总协定体现了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与制度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

A项,完全形成说法错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并未加入,排除。

B项,关贸总协定并非各国参与,排除。

C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并不实现对等利益,排除。

8.A民国时期的旗袍,在清末旗装的基础上,“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进而发展到“低领”、“没有领子”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A项正确;民国时期即20世纪前期,妇女地位并没有得到空前提高,B项错误;旗袍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C项错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旗袍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9.C天津通商之后中国人打扮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打扮模式,趋向西化,而甲午战争前,内地乡村日用洋货流行进一步说明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主要反映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未体现出中国传统文明的抗争,排除B;D中的“彻底”表述绝对,排除。

10.C由材料“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岀现提供了佐证。

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历史需要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所谓“孤证不立”,故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C项符合题意;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周锡保的推断缺少多方史料的支撑论证,孤证不立,排除B;当时的报刊内容能直观反映当时的时事热点,史料价值较高,排除D。

11.

(1)原因:

①茶树种植范围扩大;②商业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③儒、佛、道思想的影响。

影响:

改变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或扩大了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大量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中国茶叶生产的商品化。

(2)趋势:

茶叶产量大幅增长;外销增长迅速并占主导;内销增长缓慢(或变化不大)。

原因:

西方工业革命开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的经济侵略);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开埠通商、降低关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

(1)原因:

根据材料一中“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的信息得出茶树种植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中“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的信息得出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者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的信息得出商业城市发展。

影响:

根据材料一中“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的信息可知改变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根据材料一中“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的信息可知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的信息可知有利于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一中“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信息可知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中国茶叶生产的商品化。

(2)趋势:

结合表格中产量、内销、外销三个要素相应数据变化的走向可得出茶叶产量大幅增长、内销增长缓慢、外销增长迅速并占主导。

原因:

要充分调用所学知识归纳,可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联系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国际上如工业革命、世界市场。

国内如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影响、自然经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概括。

具体而言,西方工业革命开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的经济侵略);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开埠通商、降低关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2.示例一英语的学习人群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

洋务运动期间,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校,但是学习的人数少,主要是满族贵族子弟;清末和民国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到与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学习英语的主体由学生发展到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

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示例二 英语的培养目标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

洋务运动开办英语学校,主要是为培养翻译人才;新政时期,清政府在中学大学开设英语课,是为国家培养外文人才;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目标,超出培养外语人才的要求,扩展到深入了解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新中国建立后,英语教育的目标逐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一交化趋势反映了国家政治形势的交化。

示例三英语的教育地位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近代以来,英法等西方列强纷纷侵华,为与列强交涉并学习其先进技术,近代学

堂开设外语课,英语教育一定程度上从属于侵略的需要;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一边倒”,英语教育地位下降,俄语上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

综上,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从1862年至1999年学习英语的群体变化,可以得出观点:

英语的学习人群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

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不同时期学习英语的群体变化展开论证。

如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中“同文馆”“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技术以及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学习人数论证,如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校,但是学习的人数少,主要是满族贵族子弟;根据材料所列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相关材料,如“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从当时学习外语的目的、人群数量等角度分析。

具体论证如:

清末和民国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最后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英语情况展以及材料“1987年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开始六级考试;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钓,‘英语热’向社会蔓延”展开论证,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到与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学习英语的主体由学生发展到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简要总结,如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