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92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7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docx

监督学各章练习题

监督学综合练习题

第一章 监督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监督

2、监督的功能

3、事前监督

4、事中监督

5、事后监督

二.填空题

1.()是腐败主体的行为动机,是驱动腐败主体的内在动力。

2.寻租腐败是指为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公共资源所进行的()活动。

3、设租腐败是指()出自主观恶意通过形式合法的方式设定管制,以从寻租者处获得回报的行为。

4、()腐败产生的根源是既得利益集团交易的结果。

5、决策腐败就是()以恶意的动机实施决策,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6、监督学是研究监督的各种理论、制度以及监督实践,并揭示监督的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学科。

7、国际上对腐败最简洁的定义是滥用()以谋取私人利益。

三.多项选择题

1、勤政监督就是对公共管理的效能要素实施有效的监督,其基本标准是()。

A、经济性B、效率性

C、合法性D、效果性

2、按监督行为的实施与监督客体的行为发生的时序关系,监督模式可划分为()

A、预警监督模式B、过程监督模式

C、事后监督模式D、反馈监督模式

3、按监督的演化过程,监督模式可以分为()

A、现行模式B、以往模式

C、目标模式D、过渡模式。

4、按监督关联结构划分,监督模式可以分为(ABC)

A、集中监督模式B、分散监督模式

C、分层多极监督模式D、单层单极监督模式。

四.简述题

1、简述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

2、简述腐败产生的根源。

五.论述题

1、监督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2、试述监督的特征。

3、试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试述依监督主体划分的不同类型监督。

5、试述依权力控制模式划分的不同类型监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监督是指为维护公共利益,法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实施检查、督导和惩戒的活动。

1

2、监督的功能是指在监督过程中,监督本身所具有的、普遍存在并起决定作用的惩戒、制约、参与、预防、促进和反馈等功能。

在监督过程中,各项功能共同发挥着作用,形成整体性的功能体系,有效地发挥监督的作用。

1

3、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管理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事前监督工作主要体现为分析决策的合法性、可行性、可靠性。

事前监督是一种宏观的、高层次的监督检查,如何构建一个参与决策的监督机制是实施事前监督的关键。

1

4、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政策,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察。

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过程管理理念,即过程决定行为的最终的结果。

其主要形式是现场监督和跟踪监督。

监督部门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在参与中实施监督。

1

5、事后监督,也称之为结果监督。

是对公共管理行为完结以后进行的监督活动,是对公共管理行为结果的监督。

通过事后监督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建制堵漏,评估政策效果的优劣,事后监督还具有较强的鉴戒功能。

1

二.填空题

1.谋利性

2.权钱交易

3、公共管理主体

4、组织

5、公共管理决策者

6、规律

7、公共权力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

3、ACD

4、ABC

四、简述题

1、

(1)腐败主体的特定性。

即其主体范围仅局限于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和能够利用职务之便的公职人员。

(2)腐败行为的谋利性。

谋利性是腐败主体的行为动机,它是驱动腐败主体的内在动力。

谋利包括为己谋利和为特殊关系人谋利。

(3)腐败行为谋取利益的客观性。

客观性主要是指腐败行为必然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利用职务之便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和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4)腐败主体主观故意性。

腐败主体在实施腐败行为时是知道其追求利益的行为将对他人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仍然积极实施之。

2、腐败的产生是处于不同地位的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

(1)、全能政府导致腐败。

(2)、分权不到位导致腐败。

(3)、民主参与机制不健全导致腐败。

(4)、制度变迁中监督制度供给不足导致腐败。

(5)、心理的异化导致腐败。

五、论述题

1、监督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监督主体属性方面,表现为其主体的法定性和特定性。

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

一是法定监督主体,二是授权监督主体,三是委托监督主体。

2)内容特征方面,监督内容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廉政与勤政的情况。

廉政情况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勤政情况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施政行为是否具有高效能。

3)形式特征方面,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

所谓整体性,包含三方面:

一是监督主体的整体性。

二是监督模式的整体性。

三是监督过程的整体性。

2、监督的基本特征为:

1)从监督权的渊源――委托性

监督权渊源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出发,提出了国家主权应当属于人民的主张,从而为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权利奠定了基础。

2)从监督主体--多元化

监督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决定了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监督主体多元化的意义在于对监督权分置和违法违纪行为细分的基础上,实现对监督对象的无缝隙监督;但由于监督主体多元化,也易于出现相互牵制,监督效能降低的现象。

3)从监督客体――权力性

监督客体是指监督权所指向的对象的公共管理行为。

公共管理行为的核心是公共权力,监督公共权力主要是遏制公共权力的私人性,遏制公共权力私人性异化的核心策略是分权,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以权力制约权力。

4)从监督目的――公益性

公共利益是指为某个民族、国家、阶级、集团所共同享有的政治经济利益,公共利益在主体上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利益,在内容上是普遍的而不是特殊的利益。

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

5)从监督内容-双重性

监督的内容是指两方面内涵,即廉政监督和勤政监督。

6)从法律地位-独立性

监督主体独立行使监督权,是保证监督效果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相对独立性又取决于监督主体的领导体制问题。

相对独立性重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二是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活动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手段和信息等不受任何监督对象的制约和影响。

3、监督的原则是监督活动中最主要、最普遍运用的原理和准则,贯穿于监督的始终,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

(1)独立、客观行使监督权的原则。

客观性是指监督活动必须坚守以数字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独立性是指监督机关的独立和监督人员的独立。

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运用公认的监督标准实施监督。

(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

(3)适用法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

是指监督机关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中,在适用法律和纪律上,对任何监督对象都要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法规和纪律的特权。

(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监督机关实施监督和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育是基础,惩处是保证。

(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是监督机关在办理所有监督事项中都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它要求监督机关必须把履行职责与目标实现统一起来。

(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要求,是做好新时期监督工作的基本保证。

(7)全面监督与过程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监督过程中,监督主体是否全面地把握和考虑监督的范围和目标。

4、

(1)执政党监督。

执政党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保持党的性质,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在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依据党章和党内其他重要法规,所进行的检查督促活动。

同时,党对公共权力也具有广泛的监督权力。

(2)权力机关的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公共管理的情况实施的监督。

(3)行政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机关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行政机关专门监督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等。

(4)司法机关的监督。

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是指审判机关的监督和检察机关的监督。

(5)社会民主监督。

社会民主监督是指非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对公共管理活动的监督。

社会民主监督是凭借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凭借国家权力或政治权力。

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新闻机构及公民个人对公共管理的监督,构成了社会民主监督。

5、

(1)权力控制权力。

该模式的核心是分权,使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

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

一是由法律效力高的权力监督法律效力低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主体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2)权利制约权力。

以公民的权利阻止政府滥用权力。

公民的制约权利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参与权、结社权、知情权、救济权等。

(3)道德约束权力。

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与教育的方式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

第二章监督思想与监督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民主权理论

2.议行合一理论

3、三权分立理论

4、多元民主理论

5、协商民主理论

二.填空题

1.孙中山的监察权独立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监察权独立于立法机关,由独立的监察机关行使,二是监察权的独立还表现为对()行使监察权。

2、()思想是孙中山监察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孙中山“以党治国”理论在其监察思想中的体现,也是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

3、“弹惩一体”的监督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是防止行政权干涉监察,发挥监察效能的有效措施。

4.()理论对于监督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

5.()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外监督思想在有关监督目的、形式与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与观点。

主要表现为()。

A、不同的监督动因B、不同的监督形式

C、不同的权力制约机制D、监督权是否独立

2、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实践中,提出了()的监督思想。

()

A、法治主义B、监察权独立

C、党政分察D、弹惩一体

3、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党和国家机关中的腐败现象,毛泽东领导开展了()的斗争。

A、反贪污B、反浪费、

C、反官僚主义D、反享乐主义

四.简答题

1.简述监督思想、监督理论、监督实践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中国当代监督思想。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监督思想。

2、试述西方监督思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民主权理论是指在自然法与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国家是人民让渡自己的权利交由国家统一行使而产生的,因此国家只是人民主权的委托管理者,人民拥有最高主权并通过立法权来表达“公意”,对国家管理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与制约。

2.议行合一理论是指立法权和行政权同属于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并对人民代表机关负责,受人民代表机关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不是分权关系,而是基于职能不同的分工关系,其他国家机关隶属于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只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三权分立理论简单而言就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权力被滥用,在政体组成要素职能分工基础上,建立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理论。

三权分立理论对于监督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

4、多元民主理论认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社会中存在着大量利益各异的自治社会组织和集团与国家共享权力,利益集团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和影响政治决策的制定,从而制约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实现控制。

多元民主理论的监督机制是公民通过利益集团参与政治活动,从而打破国家作为唯一权力中心的垄断和单边控制,建立社会制约权力的双边控制机制,从而实现新型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5、协商民主理论是指在多元社会条件下,为了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直接政治参与而建立公共协商机制。

在公共协商过程中,自由平等的公民可以通过与政府官员之间就政策等问题进行对话与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赋予立法与决策的合法性。

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要素为协商与共识,其承认协商在国家和社会事务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协商过程对于公共决策制定、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必要性。

二.填空题

1.最高统治者

2、“党政分察”

3、“弹惩一体”

4.三权分立

5.多元民主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ABC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监督思想是人们在监督实践中,通过对监督活动的观察和思维而产生的有关监督活动的主张与观点。

监督理论是监督思想不断完善的结果,是相关主张与观点经过长期联系实际的论证、推理、演绎、归纳之后所形成的对监督活动的基本解释和系统化的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并指导监督实践。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行使具有强制力的权力开始,就产生了监督。

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不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监督思想,建立了不同的监督理论。

这些监督思想与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监督职能、目标与机制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论述,对监督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1)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监督思想;

(2)依靠群众的监督思想;

(3)把反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4)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是监督工作基础;

(5)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的高级干部;

(6)专门的监督机构实施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是关键;

(7)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反腐倡廉建设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8)“兢兢业业和干干净净”的从政思想。

五.论述题

1、

(1)监督辅政思想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督辅政的思想。

监督辅政思想认为,监督是维护统治,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实施和加强监督才能够有效防止和反对腐败,从而稳定统治。

监督辅政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表明了腐败对政权的严重危害性;二是指出监督是防止和反对腐败,巩固统治的必要手段。

监督辅政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对监督职能的正确认识,重视监督在治国方略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监督职能的根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不断探索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君臣并提思想

君臣并提思想阐明了我国古代的监督对象,即强调君王和官吏都应该受到监督,以保证统治的稳定、长久和繁荣。

君主与官员作为封建国家统治结构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其腐败行为都会危及政权统治,应该采取不同的监督形式对二者实行监督。

君臣并提的监督思想对我国古代监督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君臣并提的监督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最高统治者进行监督的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次,君臣并提的监督思想表明了我国古代的监督对象与范畴,认识到了君主和官吏在实施统治、治理国家过程中的紧密关系,以及对于王朝兴衰的重要影响。

再次,君臣并提的监督思想对我国古代监督制度影响深远。

对我国古代谏诤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监察权权重而独立思想

监察权权重而独立的监督思想是我国古代重视监督、强化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是指通过提高监督的主要实施者——监察机关及其官员的地位、加强其权力、维护其独立性,以达到强化监督的目的。

监察权权重而独立的主张,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古代监察机关的职权设置、领导体制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4)监督专才思想

监督专才思想是指对监察官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任用、考核与奖惩,确定监察官员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行和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条件,从而保证由专业人才实施监督,以实现监督职能的高效运转;同时强化对监察官员本身的监督考核与奖惩,以实现对监督权的监督与制约。

监督专才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专业人才的重视,并表现出重视监督权制约的先进理念。

2、

(1)政治原罪思想

政治原罪思想是基于“人性恶”和“权力恶”的假设提出的,“人性恶”假设认为人本身就有贪婪利禄的本性,“权力恶”的假设认为权力具有作恶和滥用的自然本性,权力会产生腐败,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人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侵犯公民的权利,因此必须建立权力约束机制,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2)法治思想

法治监督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服从法律的统治;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三是只有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统治者行使权力的边界才能够保护和扩大个人的自由权利;四是防止腐败必须实行权力制约权力,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形式。

法治主义的监督思想为三权分立制衡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也成为很多国家宪法至上原则和有限政府理论的直接基础,法治主义监督思想所表达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服从法律,以法监督,以法制约等主张也成为西方各国监督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础。

(3)自由主义监督思想

自由主义监督思想从限制公共权力的行使范围的角度,探讨对公共权力的约束机制,强调公共权力的行使界限。

自由主义的监督思想认为,由于权力的滥用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不仅应该强调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与约束,还应该从公共权力的源头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即将公共权力的行使限定在最小的范畴之内,以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自由主义的监督思想包括古典自由主义的监督思想和新自由主义的监督思想两个方面。

古典自由主义的监督思想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出发点,从界定政府角色与职能的角度阐述了其监督主张。

其主张“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只是一种“必要的恶”,应将政府的职能范围限制在最小的范畴,政府只应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新自由主义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摒弃了古典自由主义中不合理的因素,重新审视政府的角色定位,认可国家在维护自由权方面的作用。

同时仍然坚持国家权力具有侵犯公意的危险,所以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约束。

而对政府权力监督的有效办法就是建立和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权力监督,即强化行政监察权的监督作用。

自由主义的监督思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权力行使边界的角度,提出其权力约束的主张,对西方国家的监督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

一.名词解释

1.一台三院

2.都察院

3、谏诤

4、香港廉政公署

二.填空题

1.隋唐时期的监察法规比较具体,简明易行,监察程序严格,主要的监察法规是隋的《司隶六条》和唐的()3。

2.中国古代()制度的确立,是对皇帝廉政与勤政的有限度的监察。

3

3.解放战争时期,监察制度在华北解放区得到了较大发展。

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设置了人民()。

4.澳门廉政公署是专门负责反贪和()申诉的部门,其最高长官为廉政专员,由特区行政长官提名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3

5.在当代台湾的监察体系中,最主要的是监察院的监督,另外()院和行政法院也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

3

三.多项选择题

1.汉代继承秦的御史制,进一步发展了监察法规。

其中包括()等。

A.御史九条法B.刺史六条问事

C.刺史六条察吏D.《巡察条例》

2.元代的监察法规包括()等。

A.《宪台格例》B.《监察御史失察法》

C.《察司合察事理》D.《行台体察等例》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特点。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进。

2、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职权。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唐代沿袭隋制在中央设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置御史大夫为台长;御史中丞为副职。

御史台下属有台院、殿院、察院等三院。

御史大夫、中丞及三院监察官各有其职掌,职责分明。

宋代大体沿袭了这一制度。

2.明清两代的中央监察机关。

明代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两个系统并立。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其下设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监察事务。

清代将六科给事中隶于都察院,实行单一的监察体系。

3、谏诤制度是指对君主言行违失的直言批评,规劝其改正错误,是对皇帝廉政与勤政的有限度的监察。

谏诤制度是监督君主决策缺失的重要机制,是中国古代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4、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于1974年,是世界著名的监察机构,在反腐肃贪方面成效显著。

廉政公署的长官为廉政专员,下设执行处、防止贪污处、社区关系处等业务部门。

分别负责接受举报,调查核实有关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指控;审查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制度和工作程序,提出建议,以纠正可能出现贪污的工作方式;社区关系处负责向市民宣传贪污的危害,以取得市民对反贪工作的支持与合作。

二.填空题

1.《六察法》)

2.谏诤

3.监察院

4、行政

5、立法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

四.简答题

1、

(1)中国古代监察官员品秩较低,但权力显赫,地位尊崇。

(2)强有力的手段是监察职权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3)监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为监察职权的发挥减少了障碍。

(4)中国古代的监察职权缺少法律的有效保障,最后决定权在于皇帝。

(5)既严厉处罚诬告又允许根据传闻进行弹劾

(6)监察权和行政权的混淆影响了监察效率

2、

(1)监察机构独立设置,分区监察。

在中央政府设置独立的监察院,将监察权与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等国家权力并立;划分监察区,派出监察使分赴各监察区。

(2)监察机构拥有较广泛的监察权,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是弹劾权和审计权,加上其他各项监察权,构成了一个主次分明的权力系统,但在实际中,监察机构往往不敢执法,形同虚设。

(3)监察法规体系较为完备,但往往徒具虚文。

这些法规从字面上看,似乎都很严密,但多数是抄录西方国家的法规条文,在实际中始终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4)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五院,虽然在形式上遵循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学说,但实际上五院包括监察院均由国民党或蒋介石个人控制。

在这一政治体制下建立的监察机构,难以真正依法进行监察。

五.论述题

1、

(1)秦朝开创监察机关独立与自成系统的监察体制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军事机关及其官吏的监察,在中央设立了专门监察机关——御史府。

置御史大夫一名为御史府的最高监察官,总管全国的监察。

一般的监察官员为御史。

对地方郡县两级政府及其官吏的监察,则由御史府派御史监郡,监察的重点是郡太守和郡尉。

秦朝法律规定,御史大夫与主管行政的宰相、掌军事的太尉一起,并称为“三公”。

御史大夫的地位与宰相、太尉同等,而且御史府与宰相府是并立的。

监郡御史对御史府和皇帝负责,同郡的行政、军事长官是监察与被监察的关系。

可见,在秦朝创建监察机构时,就已确立了监察机关实行独立自成系统的管理体制。

(2)两汉中央多重监察与地方垂直领导的监察体制

西汉前期因袭秦制,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员的监察基本上是由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府负责,这种监察在机构上是单一的。

从西汉中期开始,对中央及其官员的这种单一监察逐渐转变为多重监察,即由三个互不统属的监察机构同时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员实施监察。

一是御史府。

御史大夫为最高长官。

御史府除负责对地方郡国的监察外,其主要职掌是监察中央机关及其官员。

二是丞相司直。

丞相司直虽是主管行政机关丞相府的官员,但却只掌监察,不理行政。

丞相司直一般不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而是专司纠举中央机关及其官员。

三是司隶校尉。

中央机关及其官员,京师附近诸郡长吏,住京贵戚及进京述事的郡县吏员使者等,皆在其监察之内。

东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