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925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10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是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題(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題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到:

“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的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

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

”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

B.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

C.是以宗法关系为原则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答案】D

2.朱熹说:

“天即人,人即天。

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既生此人,天又在人矣。

”朱熹认为

A.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天”“人”之间是各不相干的

C.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

D.“天”“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答案】D

3.唐朝时,参加考试的士子常将自己平时较得意的诗文习作编辑成卷,投给达官显贵或者名人学者等,以求这些人为自己宣扬并由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美誊度,从而贏得更大的考取机会。

材料主要反映了

A.科举取士期待形式革新

B.诗文创作影响选官流程

C.考试内容暴露科举弊端

D.士族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A

4.清朝光绪《凤台县志》卷4《食货志》记载:

“妇女常牵犊荷锄,与男子杂作。

”这说明该地区

A.冲破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B.女性是社会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C.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趋于解体

【答案】A

5.下表为1844-1851沐上海茶叶出口量及出口价格表。

据此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茶叶出口呈量增价减的趋势

B.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质量降低

C.上海出口成本比广州降低了很多

D.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D

6.有学者指出:

当时中国传统社会,既夜郎自大,又一盘散沙,就像一辆“破车”。

要拉动这辆“破车”,洋务运动只能算是一个“小脚女人”。

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

A.“中体西用”导致失败

B.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C.学习西方以适应列强

D.除旧布新遭政府阻挠

【答案】A

7.“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踩躏我人民……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

”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8.根据《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收录的33个革命党人的照片统计,穿西服者有16人,穿中山装(包括企领文装)者6人,穿军装者2人,穿和服者2人,穿长袍马褂者7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传统服饰文化逐渐在消亡

B.服饰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C.革命党人积极倡导新服饰

D.服饰文化正走向中西合璧

【答案】B

9.《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说:

“吾国之财(资)产阶级大都不解立宪共和为何物,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知)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其模拟欧洲之政治革命者不过是中华民国之名称。

”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

A.仍然是一场旧式革命

B.否定了王朝更替传统

C.建立了真正中华民国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A

10.1939年2月,中国共产党通过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放弃了工农民主,对选民参选资格明确规定无阶级区别的条款,实现普遍的公民权。

该条例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B.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

C.使得边区普选制完全确立

D.推动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A

11.1956年9月2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

”毛泽东在此强调

A.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的作用

B.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抗战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作用

D.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答案】C

12.邓小平指出: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主要反映了

A.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B.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重要性

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

【答案】C

13.据学者统计,1949年一1956年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1950年达到了最高点,1952年后使用频率日益下降,1953年后使用频率长期处于低水平。

这说明我国

A.与西方国家关系有所缓和

B.和平共处已成为外交主流

C.在为缓和中美关系作准备

D.外交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答案】A

14.下图为1978—2012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统计图。

图表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A.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D

15.“从前造访朝廷的人是极少的;但是在查士丁尼当政时,由于法官们已不再有行使审判的自由,所以法庭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而君主的宫廷之中,前来恳请拜托的诉讼者却络绎不绝,人声鼎沸。

”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A.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B.法律遭到君主专制的破坏

C.法律体系并不完整

D.法律是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答案】B

16.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在复兴古典的基础上推进人文主义,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这一策略

A.与古典人文主义本质相同

B.体现出文化创新以继承传统为基础

C.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借鉴

D.促进了欧洲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

【答案】B

17.1875年,国民议会在2月至7月之间先后通过了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权力组织法、公共权力关系法,三者合起来即为1875年宪法,以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的宪政体制,这在法国宪法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这一现象

A.体现了法国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B.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

C.说明了法国注重协调各阶层的利益

D.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构是已经完成

【答案】B

18.下表为1700—1801年英国结婚率和出生率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当时英国

A.原有的人口比例基数比较小

B.世界市场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C.工业革命影响人口发展变动

D.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答案】C

19.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

“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

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列宁旨在说明

A.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B.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

D.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世界意义

【答案】B

20.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情景图。

造成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性

B.加快发展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C.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的妥协

D.集体农庄土地所有权的丧失

【答案】B

21.1948年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大力批判文艺界、学术界出现的“世界主义”“资产阶级主观主义”“无党性”“蜕化”。

这一批判主要源于

A.意识形态的对抗加剧

B.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

D.苏联内部严重右倾化

【答案】A

22.下图为德国1970—2010年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变化图。

导致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比例结构失调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C

23.下图为《看得见的手》漫画,该漫画旨在揭示

A.美国反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利益

B.当今美国维护霸权主义的特点

C.美苏大国争霸影响世界的稳定

D.恐怖主义严重威胁全人类安全

【答案】B

24.下表反映了近代以来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近代以来

A.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基本历程

B.科学发现促进了技术不断更新

C.科学发现孕育于技术发明之中

D.科学成果与实际运用日益密切

【答案】D

25.下图为1916年法国油画,在大师的笔下,睡莲的叶子是纯绿色的,而花朵却像暗红的火焰。

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

该油画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0分,第29—31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5分,共50分)

必考题(共3题,计3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

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

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唐王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这些政策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记载。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是中国历史上果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边疆地区形势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总体上看,边疆地区形势呈复杂、严峻态势。

——据马大正《试论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地区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边疆地区态势严峻的表现。

【答案】

(1)政策:

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机构的边疆管理体系;建立以军镇屯戍制度为主的相对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民族政策;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实行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等,

影响: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因:

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政治上的高度统一: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

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沿海沿边地区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国家建设百业待举,综合实力较弱,历史上民族关系复杂,边疆开发建设困难多;邻国较多,大多数边界未划定。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论”是在龚自珍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把“三世”解释成为历史不断前进的运动,打着孔子的旗号建立了他的进化论思想。

首先他肯定社会是变异进化的,由野蛮向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即所谓“始于粗粝而后致精华”,进化的轨道是由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或大同世,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乐世界。

与这三个进化阶段相适应的是一个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即政治上也是由君主专制而发展到立宪君主制,最后发展到共和制。

而这种进化论必然是渐进的,只能沿着三个发展阶段循序渐进,不能跳跃前进,不能突变飞跃。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原因是“民生”的发展,“民生”即指人类求生存的问题,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人类为了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为了实现求生存的愿望,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不断地改造环境和征服自然,从而必然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因此,正是在这种求生存的动力推动下,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远古洪荒时期、渔猎时代、游牧时代以及工商时代。

——据张前《浅论进化论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进化论思想的特点并对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原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孙中山进化论思想的异同。

【答案】

(1)特点:

源自于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和西方进化论思想:

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对龚自珍的思想发挥和升华;主张循序渐进的社会改革以反对革命。

评价:

揭露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暂时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为改良派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清末民初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

但康有为的进化论思想主张渐进式的改良方法、以孔子之言为救世良方、使其进化论过于保守悲观。

(2)原因:

吸取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等教训,消除贫富分化;扫除封建土地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发展资本主义。

(3)相同:

都利用进化论推行其思想主张;都给出了进化论的解释;都对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同:

康有为的渐进式改良进化论较为保守悲观;孙中山坚持革命的进化论,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可以有飞跃,相对比较激进。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材料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主题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新航路开辟至今,经济全球化经历了萌发、初步形成、最终形成、深入发展等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曾阻滞、分裂了全球市场,但这只是全球化暂时受挫;之后全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扩大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互通有无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主题二:

经济金球化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弄潮经济全球化之先的国家或地区必然在全球政治格局的博弈中占据主动甚至主导地位。

15—16世纪借新航路开辟占先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成为世界殖民强国,继之而起的荷兰、英国等借殖民积累推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西欧开始超过亚洲;两次工业革命中,率先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德等国成为世界首批工业国,其工业品行销世界,欧洲成为世界中心;二战后美国设计的世界金融、贸易制度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美国也借机成为世界霸主;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

主题三:

经济全球化之争从本质上来说是科技之争;是各国科技创新、应用、体制等综合科技水平的较量。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人全球市场的开拓及资本的原始积累;英国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助推英国率先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起的美、德两国在新科技的应用中领先于老牌的英、法两国,两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先后超过英、法跃居世界前两位;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地将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从而推动了核能、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将全球化推进到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二)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29、30、31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顺治元年(1644年)定“开垦荒地条例”,规定凡州县卫所荒地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3年起科。

在顺治六年(1649年),又规定;“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6年之后,有司官亲察成熟田数,抚按勘实,凑请幸旨,方议征收钱粮。

其六年以前,不许开,不许分好敛派差徭。

”即凡垦荒者,垦田归己所有,6年之内不征赋差徭。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颁布了垦荒的劝惩条例,内容为:

“督、抚官员,1年内主持开垦2000顷以上者,纪录;6000顷以上者发给印照,定为永业。

”同时还规定:

“若开垦不实,及开过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摘编自田瑶《清初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顺治帝时鼓励垦荒政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顺治帝时鼓励垦荒政策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长期坚持:

不断完善:

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奖惩结合(或垦荒情况与减免赋税,评价政绩相结合)。

(2)作用:

有利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莱特湾海战,涉及13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二战史上最为壮观,美日双方投入海上作战规模最大的一次。

是美英盟军必攻,日军必守的要点。

盟军意想夺取莱特湾做跳板,由南至北,直接攻击日本本土。

莱特湾一旦失守,日本在东南亚的战争资源区丢失,通往海外的路线被切断,日本等于坐以待毙。

为了阻挡盟军,日本筹划了“捷号”作战方案“捷1号”“捷2号”“捷3号”“捷4号”四个作战计划分别保卫菲律宾、台湾,琉球群岛、日本本土。

日本绞尽脑汁,招招出奇,拿航母做诱饵,出动神风特攻队,最终也没有逃脱水上兵力彻底覆没的命运。

莱特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次大海战,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

这场海战消灭了日本的海军力量,除了陆上基地的飞机外,日本海军几乎已不存在了,美军取得了绝对的制海权。

——摘自《探索·发现》中的《百年航母莱特湾大海战》

(1)根据材料,概括莱特湾的战略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莱特湾海战的影响。

【答案】

(1)地位:

是盟军进攻日本本土的跳板;日本在东南亚的战争资源区;把守日本通往海外的路线

(2)影响:

是太平洋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消灭了日本的海军力量,日军完全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计划;美军取得了绝对的制海权,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3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施琅为郑芝龙、郑成功部将,降清后任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反对清政府的迁界禁海政策,指出这一政策不合于“天下一统”,又影响财政收入,应尽快“讨平台湾”,“百姓得享升平,国家获增饷税”。

施琅上任以后,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全心筹措征台计划。

他于康熙22年(1683年)6月中旬,率清军大举进政,很快占领澎湖,一部分郑军官兵投降,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

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

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

结果,清军不费兵卒地抵达台湾。

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

——据王宏志《略论爱国将领施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能主持完成统一台湾大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的历史功绩。

【答案】

(1)原因:

清朝康熙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较为强盛;康熙皇帝的支持;施琅熟悉情况、准备充分;采取恩威并施、剿抚并用的策略。

(2)功绩:

完成台湾统一大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有利于台湾的发展;反对迁界禁海政策,具有一定的思想远见;重视水师的训练,有利于维护国家海防;归顺清朝中央政权,深明大义,为祖国统一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