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848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农业推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农业推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农业推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农业推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学.docx

《农业推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推广学.docx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填空题

1.农业教育、研究、推广

构成农业发展的三种要素,又称三大支柱。

6.推广活动的兴起是英

国,学科的形成在美国。

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社会正式承认是在1966年。

农业推广学是行为科学科学技术流入农村的主渠道,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在农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

如果某项创新为社会上较多的成员所采用,这就出现了创新的传播,或称创新的扩散。

2.狭义的农业推广:

是指

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它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工作业务范围大都以种植业为主,着重推广农业改良的技术和技术的扩散。

3.广义的农业推广:

是以

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4.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

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

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

5.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就

在于发展生产力;最终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的一种,是边缘学科;社会科学的科技产品。

推广学属于行为科学,推广工作属于自然科学或农业科学,推广工作以推广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来进行的。

7.西汉著名劝农官赵过首

创培训与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跳跃式传播范例;元明之际黄道婆对发展淞沪棉业和明清之际陈振龙推广世家对传播甘薯的历史性贡献;清圣祖康熙令李煦试种双季稻,创造出试验、示范、繁殖、推广整套科学程序。

8.1905年,京师大学堂分

设农科大学,即北京农业大学前身,这是我国兴办的第一所农业大学。

9.1929年,由农矿、内政、

教育三部共同公布的《农业推广规程》,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推广基本法规。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

发展农业一靠政府,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是

村积极发展集体性推广服务组织和群众性技术协会、研究会。

11.水稻抛秧和旱育稀植、

免耕麦、生板移栽油菜等轻型栽培得到广泛推广。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

乡级站执行“五站、六统一”,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产业化。

1993年7月2日颁布《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法》颁布在12.1914年5月8日,威尔

逊总统签署了《史密斯-利佛法》,即合作推广法。

该法规定,由联邦政府波经费和州、县拨款,资助各州、县建立合作推广服务体系;推广服务工作有农业部和农学院合作领导,以农学院为主。

这一法案的执行,形成美国赠地学院教学、科学试验和农业推广三结合的体制。

13.创新扩散是农业推广的

一个核心问题。

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随着时间的

创新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和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和观念。

只要它对人们的反应是新的东西,均可称之为创新。

把农民对农业创新采用

的时间不同分成为不同群体,称作采用者群体。

相对优越性:

某项创新

比被它取代原有创新的优越程度;可实验性:

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实验的程度;可观察性:

某项创新成果对其它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农业创新扩散:

是指一

种创新在社区中的传播过程。

这种传播可以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也可以是一个单位向另一个单位或社区的传播。

农业创新的扩散曲线:

表示某项具体的创新,同采用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散趋势的曲线,一般是“S”形。

它不同时间段的特点:

1.创新刚开始时,多数人对他不太了解和熟悉,所以采用的创新的人数不多,曲线比较平缓或平直;2.当实验示范结

1

14.15.16.17.束以后,农民看到了实验的效果感到比较满意,采用的人数逐渐增加,所以曲线比较陡;(I,Es)P-工作绩效,I-个人特征,f-函数符号,Es-环境变量;2.目标团体系统,策环境。

24.沟通是指在社会交往

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因为技术和信息只有与一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1.综合效益原则:

3.当采用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落后者也加入到创新的行业中来,此时曲线位于最高点;4.过最高点后,由于新成果的不断出现,代替了旧的成果,曲线区域变得平缓下降。

它的速度特点是前期慢,中期快,后期慢。

18.根据创新扩散的速度和

数量可分为四个阶段:

投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对应的四个时期是:

试验示范期,从创新的引进到试验示范结束;发展期,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推广期,技术成熟,推广效益最高阶段;交替期,旧的创新被新创新逐渐代替,使其逐渐衰退,最终在生产中丧失作用阶段。

一项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

19.两个系统的特征:

1.推

广服务系统是指农业推广机构、农业推广人员以及他们所处的生存空间,扩散效率的程度取决于两个便量,P=f

B=f(P,Es)B-农民行为变革,P-农民个人特性、素质,f-函数符号,Es-农村居民所处的生存环境。

XXXX年以上期限)和短期计划(三年以内的推广计划)。

按管理形式分指令性推广计划(是指国家农业推广机构根据政府的农业发展计划,用行政办法启发教育农民采用农业先进技术和成果的计划,如日本、联邦德国、印度、菲律宾的绿色革命计划)和指导性推广计划(是指农业推广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计划和发展目标,采用技术、经济和行政等手段相结合的办法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计划,如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

44.农业推广项目,为了实

现推广计划的总体目标,而在一个或几个相关的方面,指定的整体行动方案,是一块包括目标、现状、手段、条件、方案的内容的申明书,既要能在较长时间

3

36.37.38.里对推广工作发挥指导的作用,又要经常不断的进行修订或修复。

45.农业推广目标的意义就

在于它既是我们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行动方向,也是我们用以检验推广工作好坏的尺度或标准。

农业推广计划是从客观规律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时间内对农业推广工作作出科学预见和安排。

计划在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上都比战略规划详细而具体。

制定农业推广目标要以农业发展目标为依据。

我国农业发展目标是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46.实现农业的转变标志:

1.建设起一个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发达农业;2.建立起一个城乡结合,综合发展的富裕农村;3.建立起一个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

47.分目标体系:

是指当总

目标体系确定之后,就必须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进一步建立农业推广的分之目标体系。

1.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的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的分

目标体系;如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造林绿化、道路交通建设;2.推广适用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分目标体系;3.建立农业推广教育的;4.推广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的。

48.一个乡镇或一个村的农

业推广目标体系分成三个层次:

基本目标、一般目标、工作目标。

而工作目标又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分第一工作目标、第二工作目标等。

49.基本目标是一般目标和

工作目标的基础,所有一般目标均出自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一切农业推广工作的母体,也可说是推广工作基本精神所在。

一般目标比基本目标具体,是用作拟定工作目标的依据。

工作目标比一般目标更具体、更生动。

工作目标可以说是由农业推广人员视地方需要而拟定的目标,它是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指引,也是用以满足农民日常的需要,所以它是最具体可行的目标。

分层次排列的目标又根据其性质分别称为政策目标(最概括的目标层次)、中间目标(一般目标)、实施目

标(工作目标一)以及教育目标(工作目标二)。

50.技术效益是指技术的推

广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态效益是指推广计划不能破坏生态平衡;社会效益是指推广计划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的社会需要,而不因推广某些项目产生不良的后果;经济效益是指推广计划一定要保证千家万户农民,因参与某项推广活动而得到实惠。

51.项目的准备开始于项目

申请的提出;项目准备工作程序:

项目申请--可行性分析--评估--立项--扩初设计52.所需的项目:

投资少、

推广周期短、见效快、社会急需;具有一定扩散性和覆盖面,对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有可靠的销售渠道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有一定容量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原材料来源比较充足,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科技成果。

53.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准备

的核心内容;农业推广项目的评估、论证、是

项目准备中的关键环节。

54.调查研究法是指调查推

广项目的历史和现状,摸清编制推广项目内不的结构和外部环境及其相互关系。

调查务必要求真实、具体、系统、全面,以便为编制正确的推广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55.制定农业推广计划的方

法:

1.调查研究法;2.比较分析法;3.预测技术法;4.整体综合法;5.优选决策法。

56.农业推广计划的拟定方

式:

1.自上而下的计划拟定方式;2.自下而上的计划拟定方式;3.联合拟定方式,57.实施指导分技术指导和

经营管理指导两部分。

制导方式有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

直接指导(如:

个别指导、送技术上门、访问和示范、培训班或农业技术短训班)和间接指导(印发资料、开展咨询评比总结等座谈会、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宣传活动)。

经营管理也是一种技术---管理技术。

58.监督检查的内容:

1.检

查各个项目计划、方案落实情况;2.检查项目试验、示范田建立情况;

4

3.对推广效果进行评估;4.及时总结典型经验。

59.监督检查方法:

1.建立

定期报告制度;2.组织项目联查。

60.农业推广计划的验收方

式:

1.现场验收;2.专家通讯验收;3.农民、社会验收。

这是一种非常必要但又不能形成正式结论的验收。

61.农业推广教育是指以推

广工作、农村开发和农民需要的内容为教材,以开发农民智力、提高农民素质、改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教育。

62.农业推广教育的目的:

1.改变农民行为;2.给与农民物质的支援;3.对农民进行智力开发。

63.农业推广教育的含义:

1.是对农民的业余教育;2.是传播;3.是咨询;4.是宣传;5.是服务;6.是开发。

64.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具

有广泛性、地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而其他内容是自然资源保护、职业指导与人际关系训练、政策分析。

65.个别教学法:

是指推广

工作者同对象在一对一

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培训。

66.定点咨询是指教育对象

对位于较为固定的推广教育场所的推广人员进行的意欲取得技术信息、技术资料或帮助的走访。

67.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就

是把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农业生产环节在生产中应用。

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

6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形

态:

1.物化产品,如种子、化肥等;2.技术性产品,如抗旱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等;3.技巧和技能,如修剪等;4.服务性的知识产品,如土壤区划,开发方案等。

6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

程,通过技术示范、推广等形式,使科技成果尽快在生产上普及应用,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包括产出成果—扩散成果—采纳成果。

也就是成果产出系统(研究系统)、扩散系统(转化系统)和采纳系统(生产应用系统)。

70.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

产力的领域涉及三个阶段:

一是基础理论转化为生产上可以利用的硬件和软件;二是硬件和软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内在因素。

7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的基本模式有:

一是直线转化模式;二是交叉循环模式。

7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

度通常用转化率表示。

转化率的内容一是转化周期;二是转化成果数。

转化率的公式:

R=式中R—转化率;a—实际转化成果数;a—研究成果数;t—实际转化周期;t—正常转化周期。

73.推广度:

反应单项技术

推广的程度。

推广度=74.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

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

推广率=

按我国国家科委的统计,凡一项农业应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度等于或超过XXXX年每亩增值的总值。

78.技术上限是指不计成本

而取得每亩的最高产量。

79.技术上限、经济上限与

成果分布的关系:

一是技术上限往往高于经济上限;二是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之比较是指每年每亩的物质产量,而经济上限与成果分布之间的比较是指每年每亩的增值。

80.农业推广人员是指在农

业生产过程中以农业推广活动为主要职业的专职人员。

农业研究、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是发展农业的三大支柱。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81.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是

指完成和胜任推广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生理条件、职业道德、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组织教育能力的综合表现。

82.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道

德:

1.热爱本职,服务农民;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3.勇于探索,勤奋求知;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5.谦虚真城,合作共事。

83.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结

构是指构成农业推广人才素质诸要素的结合方式。

它包括个体的素质

5

结构和群体的素质结构。

具体包括专业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的合理比例,上决策人多,下实际操作,通才型的管理领导类、技术人员和专家类、推广人员或官员类、基层推广工作人员。

86.在职培训是指推广组织

90.技术、信息、经营服务

相结合推广的意义:

1.增强推广机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2.促进流通;3.可因地例。

采纳率=2.接触推广对象比例,

接触比例=3.推广对象的经济效

益。

公式是多)、能级结构(各层次农业推广人员的合理比例,初中高易3:

2:

1)、年龄结构(各类年龄区间人员在人才群体所占的比例,组成顺塔形,35岁以下,35-50为中年,50岁以上。

总的原则是承上启下,老中青三结合。

)、知识结构(农业推广人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的合理组合)、能力结构(各种能力的合理组合)等。

84.科技示范户的标准是:

在技术上先进户,在生产上是高产户,在经济上是冒尖户,在贡献上是典型户。

职责是:

在试验示范中起带头作用,在技术推广上起纽带和宣传作用,在科技活动中起桥梁作用,在信息情报上起传递辐射作用,在专业联合中起组织骨干作用。

85.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

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参加工作前、后的培训、训练工作。

职前培训是指对准备专门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

它的类别:

为了保持和提高推广人员从事本职工作能力所组织的学习活动。

它的类别是:

短期(1-3个月)、中期(半年)、长期(一年)。

按内容分:

系统培训、专题培训、更新知识培训。

87.农业推广方法是指农业

推广部门或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活动目的所采取的不同途径、步骤和服务方式。

88.按项目推广技术一般要

经过项目的选择、论证、试验、示范、培训、实施、评价等步骤,关键是项目的选择和论证。

项目要选择影响面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技术。

89.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是

指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按合同规定推广技术。

它是联系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有偿服务方式。

它的形式有:

联产提成技术承包、定产定酬技术承包、联效联质技术承包、专项技术劳务承包、农业集团承包。

制宜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推广机构兴办经济实体,根据推广技术的需要,经营相应的物资供销业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即开方又卖药。

农业推广机构兴办经济实体,是我国在农业推广方式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91.知识竞赛是指通过多种

形式,组织农民或基层推广人员参加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智力测验、友谊比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与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

知识竞赛的形式:

当众演讲、集中考试、书面答题、现场竞赛。

92.评价的原则:

1.实事求

是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群众自愿原则。

93.推广对象,推广工作对

推广对象的影响和作用大小是评价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个标准:

1.创新的扩散,用采纳率的大小来表示。

是采用创新的推广对象数占总推广对象数的比

4.推广对象的教育效果,农民对推广工作的认识程度;操作技能提高的程度;基本理论掌握、理解的程度。

94.年经济效益=95.推广年人均效益=96.推广成效率=

97.农业推广方法效果评价

的尺度,农业推广方法最终效果的比较,应该是改变农民的行为,而效果具体反映在:

推广方法与农民接受和采用的情况;推广方法农民采用后所取得的效益;推广方法对推广人员本身及农民的影响。

简答题

一.狭义和广义的农业推广的区别:

1.适用的发展阶段不同,狭义的适用于传统农业时期,侧重推广农业技术,广义的适用于传统农业,农业技术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内容;2.特征不同,狭义的以技术推广为特征,广义的以教育为特征;3.最终的目标不同,狭义的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广义的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农业推广的涵义不仅是

6

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以及所需要提供的教育过程,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的一种过程。

发达国家的推广多侧重于农村教育和活动,农业推广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目的在于开发民智,其性质属于教育性;5.农业推广是一种沟通过程。

三.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农业发展意味着传统新的栽培和耕作制度等;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农用机械以及品种等;4.农业推广是完善推广组织、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

五.农业推广的目的:

1.在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推3.科技成果应用农业生产中,农民行为变革的特点规律。

八.农业推广学研究方法:

1.理论方法,如实证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等;2.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与形式,如观察法、恳谈法、信息咨询。

推广共同的涵义:

推广涉及有意识的利用信息交流手段,以帮助农民形成正确的观念,制定良好的决策。

二.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

1.农业推广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政府可用农业推广实现两个目标,帮助农民达到自己的目标和达到政府发展农业的目标,改变农民的行为;2.农业推广是扩散—接受系统,如果研究成果不通过推广传播给农民,研究是无用的,没有农民、推广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情况、问题、研究成果的使用经验等方面的交流,研究也不可能有效;3.农业推广可用诱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人的行为分四个层面:

知识层面指知识、智能等;态度层面指人们对人、事、物的反应和感觉,人生观以及价值标准等;技能层面指人们的操作技能和思维技能,即处理问题的方法;期望层面指人们永远在追求各种愿望;4.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生产方式向科学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式转变;2.农业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并不是农业发展的唯一要素,还有市场、价格、物资的投入,信贷、运销、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3.农业推广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和工具。

四.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1.农业推广的中介作用;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必须通过农业推广这个中介,如果没有这个中介或纽带,再好的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展品、礼品的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农业推广是检验科研成果好坏标准的尺子;2.农业推广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3.农业推广是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转化过程,农业技术一般有两种表现形态,即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知识形态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农业信息、农业经营与管理、

广计划的指导下,应用丰收计划、星火计划、菜篮子工程、计划变迁、社区发展,有系统的组织和安排,在农业推广工作者的帮助下,施教于农民;2.在农民自愿改变行为而获得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获得丰收的精神文明成果,转变农民传统的价值观为现代价值观,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需要。

它们紧密联系,同等重要,不能偏废。

六.农业推广学的任务:

1.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农业推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工作经验和教训;2.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农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他们对文化社会环境的反应和农民个人行为;3.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农民农业推广的理论发展、指导农业推广实践。

七.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1.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形势,特点和规律;2.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扩散和接受的形势特点、规律;

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3.各种研究技术,如调查技术、抽样技术、统计方法与技术,计算机操作应用技术等。

九.农业推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农村社会学中的若干概念,都为农业推广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2.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农业推广是通过一种干预、沟通、诱导农民自愿变革的活动,教育心理学的许多概念,都为农业推广学所应用;3.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4.行政组织学,是研究公共行政的组织系统、组织原则和行政管理工作,它的若干概念,常应用到农业推广工作中;5.传播学;6.行为科学,凡是对行为科学有贡献的社会科学理论,也可以视为对农业推广学理论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7.其他学科,如农业经济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农业技术学等。

7

十.农业推广体系的作评价;4.试验阶段,也称作:

1.突破阶段,由不采用统。

前者系指农业推广人员、特点:

1.由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兴办的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2.农业推广与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归入政府不同部门,各自独立,通过政府组织“三农”协作,共同开展农业活动,对推广做出各自的贡献;3.专业推广机构按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分别组成,自成体系;4.推广机构的职能以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和教育为主,通过运用各种推广手段,提高农民经济效益;5.全国农业推广网络以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为重点,分别作为推广网络结构的中枢和骨干;6.推广队伍由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组成,实行专群结合、分工合作的办法。

十一.

农民对农业创

新的采用过程:

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农民获得新的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当农民采用一新观点或实践的时候,他要经过采用过程的不同阶段:

1.认识阶段,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转变过程;2.兴趣阶段,创新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的,采取创新对自己有什么好处;3.评价阶段,了解创新信息,根据创新信息对创新

尝试阶段,小规模进行创新的阶段;5.采用阶段,又称决策阶段,生产者决定对创新采用或拒绝。

十二.

采用者类型的

特点:

1.创新者,见多识广,容易接受冒险以及创造精神;2.早期采用者,社区中领袖人物,较有名望,受人尊敬;3.早期多数,社区中坚力量,做事深思熟虑,审核决定,是晚期多数的重要联系对象;4.晚期多数,资源不足,或资源不缺,对创新抱怀疑态度,出于压力才采用创新;5.落后者,资源严重不足,短缺,行为迟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