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775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单元3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教案习题

3 季氏将伐颛臾

       [学生用书P13])

一、字音

论语(Lún) 冉有(Rǎn) 出于柙(xiá)

颛臾(zhuān)社稷(jì)毁于椟(dú)

虎兕(sì)萧墙(xiāo)相夫子(xiànɡ)

二、一词多义

1.见

2.相

3.于

三、词类活用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名词作动词,找托辞、找借口

2.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作名词,祸患、忧患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归顺

4.既来之,则安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四、古今异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

指用兵。

今义:

有事情。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当作……”“把它作为……”。

今义:

认为。

3.不能者止

古义:

没有能力。

今义:

办不到。

五、其他

1.无乃尔①是过②与 ①你们;②动词,责备

2.陈①力②就③列④ ①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②才能;③走向,此指担任;④位,职务

3.且尔言过矣 形容词,错

4.是①谁之过②与 ①这;②名词,错误,过失

5.固而近于费 坚固

6.君子疾①夫②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①痛恨,讨厌;②那些

7.不患①寡②而患不均 ①忧虑,担忧;②少

8.吾恐季孙之忧 担心

六、特殊句式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2.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句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状语后置句

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状语后置句

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省略句

7.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七、词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多用于劝慰别人。

2.祸起萧墙:

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3.分崩离析: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崩,倒塌;析,分开。

八、名句默写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既来之,则安之。

◎作者档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宣扬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物颂歌

万世师表——孔子

“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孔子离我们那么久远,他先于我们两千余年;孔子与我们这么亲近,他的慈颜善语亲如面谈。

一部《论语》传万世,他的人生智慧渊而凡,他的思想精华集大成,他至今依然向我们赐教送温暖……

孔子,是这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他的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他的思想、灵魂经历了无数的岁月。

他的灵魂孕育了一棵巨大无比的“礼”树。

这样的大树如同献给我们的一把仁义大伞,为我们挡妖风避邪雨。

他的教诲,仁者爱人、见贤思齐;他的教诲,立身家国义当先;他的教诲,知礼解乐万物和;他的教诲,克己恕人奉孝廉。

他的谆谆教诲,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圣者孔子,中国的骄傲!

孔子所处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论 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语林撷英

《论语》名句集锦

1.道不同,不相为谋。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诗海拾贝

曳杖歌

孔 丘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参考译文】

泰山快要崩塌了么?

屋梁快要断裂了么?

哲人快要死去了么?

【赏析】 《曳杖歌》全诗只三句。

前两句用比拟,以物比人,以“泰山”“梁木”拟“哲人”。

“泰山”是众山所敬仰的高山,现在泰山快要崩塌,众山就无可瞻仰了。

“梁木”是放置檩条、椽子的地方,现在梁木快要折断,檩条、椽子就无可依托了。

紧接着这两个比拟的句子,末句直接说到自身。

“哲人”,乃夫子自道;“萎”,原指草木枯死,引申为病危。

全诗三个句子,虽有前两句的比拟与末句的直陈两个层次,但因感情真挚,比拟贴切而又形象,且句式整齐,每句的第三字都用表示“大概”或“将要”的副词“其”字,故仍不失一气呵成、流利紧凑的即兴吟成的本色。

孔子这位在两千多年前已早知“天命”的哲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据传孔子作此诗前,夜里做了一个不祥的梦,梦见自己正坐在两个廊柱之间被人祭奠),也不能不长歌当哭,动情地唱出这首留恋人生、爱惜生命、无奈地直面死亡的悲歌。

 1.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内涵。

 2.概括文中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何种态度?

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试简要说明。

答:

                                    

[明确] 持反对态度。

“无乃尔是过与?

”这句话显示了孔子的态度,因为“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表现出对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件事持反对态度。

2.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体现了孔子的什么主张?

答:

                                    

                                    

[明确] ①先王之臣,不可伐;②邦域之中,不必伐;③社稷之臣,不当伐。

这三条理由体现了孔子一向反对进行武力征服,提倡以德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1.

孔子在反驳征伐颛臾时,引用了哪些话?

用了哪些比喻?

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 

手 法

内 容

说明问题

引用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

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颠”意指季氏,“相”意指冉有、季路。

批评了两人的“不持”“不扶”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吗

2.

当冉有再一次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对此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具体解释一下孔子的政治主张的内容。

答:

                                    

                                    

[明确] 

(1)孔子的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2)政治主张的内容:

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3.

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明确]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

从这个观点看,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阴谋,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揭穿季氏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

4.

课文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答:

                                    

                                    

[明确] 

(1)政治主张:

①反对武力,注重文德教化;②要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③要有政治远见,有忧患意识。

(2)为人:

①引周任的话,并运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要自知、自省;②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

概括内容和观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热点。

其考查内容多涉及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作用及意义等。

高考文言文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里我们重点讲解选择题型的解答方法。

解答文言文概括内容和观点题,需要注意文本和选项的细节内容。

选项对文本的概括有对有错,解答时要全面细致地与文本相应内容加以比较分析。

概括观点时则要抓住文本的中心内容、文本背景以及文本中的议论性、抒情性句子,并认真揣摩。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看选项的概念与对象

看概念与对象,即看陈述的主语对象是否一致。

2.看选项的时间、时态性词语

看时间、时态性词语,分析选项与文本是否一致。

3.看选项内容的有无

看有无,即对照文本,分析选项内容在文本中是否存在,是否有依据。

4.看选项内容解释是否准确

选项的内容大多是对文本中有关字、词、句的理解和解释,即分析选项的内容解释是否符合文本原意。

5.分析文本关键内容,看观点是否准确

文言文观点题一般不单独考查,而是与内容概括题一起考查。

解答时要注意从文本主要内容出发,即理清文章的思路,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

做题步骤:

解答好文言文归纳内容、概括中心题,需做好三步:

第一步:

找对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内容对应的信息。

第二步:

做比较。

将选项内容与筛选的对应信息进行细致比对,比对时尤其注意从细节着手。

第三步:

下判断,在细致比对基础上,对选项内容与筛选的信息是否相符做出准确判断。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第10题。

5.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答:

                                    

                                    

[明确] ①通过称呼表现情感态度。

古人有名有字,称人字有尊敬之意。

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赐也”。

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

本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都传达出来了。

②本文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

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共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疾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均贫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思想的?

[名师指津] 可结合此话所表现的平等思想和现代“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作答。

[我的理解] (示例1)正所谓“均无贫,和无寡”,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人人平等的理念,抓住了当时人民渴求平等、平均的意识,在那个时代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示例2)这只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这种思想有违“按劳分配”的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一些人的依赖、懒惰心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

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

伐:

征伐。

颛臾(zhuānyú):

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冉有、季路:

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名由,字子路。

见:

拜见,谒见。

有事:

指用兵。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无乃……与:

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

“过尔”的意思。

是,复指“尔”,用作代词。

过,责备,用作动词。

夫(fú):

语气词,可译为“那”。

昔者:

时间词,从前。

先王:

先代的国君。

以为:

“以之为”的省略。

以,介词,把。

为,当作。

东蒙:

山名,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南。

主:

主管祭祀的人。

且:

连词,可译为“况且”。

邦域之中:

意为颛臾在鲁国境内。

尊称为夫子。

周任:

上古时期的一位史官。

陈:

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

力:

才能。

就:

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列:

相(xiànɡ):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过:

错,犯错。

兕(sì):

独角犀牛。

柙:

关猛兽的木笼子。

龟:

龟甲,用来占卜吉凶。

玉:

原因,可译为“因为”。

寡:

少。

倾:

倾覆。

如是:

这样做。

远人:

指本国以外的人。

服:

臣服。

修:

修治。

文德:

文教(指礼

离析:

指割地自据,使国家四分五裂。

谋:

谋划。

动干戈:

发动战争。

于:

介词,在。

邦内:

指鲁国境内。

恐:

担心。

萧墙:

运用驳论 破中有立

◎课内挖掘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在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当作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使冉有被批驳得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想法。

之后,孔子适时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种先驳斥对方论点再立己方论点的论证方法,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使人心服口服,展现了孔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定义: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作用:

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技巧指导

在议论中运用驳论的手法

1.驳论点(直接批驳)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与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2.驳论据(间接批驳)

批驳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被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批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即时运用

某校正在进行“网上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加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感情充沛,有感染力,不少于100字。

正方:

网上交友利大于弊。

网上交友具有便捷性,因为网上交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种种障碍。

山河湖泊、白天黑夜、天灾人祸等,都无法阻隔。

网上交流就犹如面对面,迅速搞定。

反方:

►范文示例

网上交友弊大于利。

对方所讲的便捷性极易导致网上交友的盲目性。

彼此根本不了解的人,网上聊几次天就能成为朋友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与人之间的一见钟情尚不可靠,网上交友“未见便钟情”,可能吗?

网上迅速搞定的朋友绝不是患难与共的真朋友。

◎课内挖掘

孔子一向是温和的,但《季氏将伐颛臾》中展现的孔子却是严厉的。

他疾言厉色地指责弟子冉有和季路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背离仁义,袒护无道之君,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的言行。

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不阿世,不屈己的人格魅力。

不仅如此,孔子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与锐利的政治眼光。

◎课外激活

1.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清朝末年,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威胁着国人的生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唤醒一代救国英雄。

不曾忘记,孙中山的脚步曾经停驻在李鸿章的府衙前,曾奔跑在北上的列车上,曾攀登在救亡图存的山路上。

每一个脚步,都是爱国者主动承担历史使命,自觉扛起民族责任的壮举。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激活] 承担责任,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需的要素。

2.华沙之跪

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人一跪,宣告德意志民族的重新崛起。

那座昔日竖立着威廉大帝青铜像的墩台,如今只有枯黄的落叶与白色的鸟粪,独自承受着历史的拷问。

在这种务实的心理与民族自强逻辑的驱动下,德国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妥善处理着战后问题,树立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反,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行径,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狭隘自卑心理以及在责任面前的卑微形象。

德日两国的态度,显示了截然不同的国际形象。

[激活] 承担责任,意味着对错误的反省,对自身的完善。

◎运用范例

古希腊人说,人是背着一个包袱走路的。

包袱里有家庭,事业,友情,儿女……历经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

因为这上面写着两个字:

责任。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责任的考验。

不经意地捡起一张废纸是保护环境的责任;帮助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是尊老爱幼的责任;替别人解决困难,是助人为乐的责任。

责任,是社会的地基。

没有它,高楼大厦在微风中就会轻易动摇。

对自己负责,责任是严格的教官;对别人负责,责任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对国家负责,那是社会进步的条件。

抛弃它,感受到短暂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

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它肩负在人们的身上。

让我们每个人都富有责任心,去战胜那一次次突如其来的考验吧!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

您将天才大智融化成笔端的华彩。

您用命途多舛凝练成沸腾的思想。

您把练达至情挥舞成飘洒的旋律。

我低头沉思,遨游在您清澈却不见底的思想海洋,总想摸透您深深的渊底。

我闭目吟咏,沉湎于您唯美的华章,总想洞悉您那梦中的缱绻。

我低头膜拜,从心底响亮地呼唤着您的名字:

孔子!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的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

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

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绳,他“君子喻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至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周游的无奈。

他在“长戚戚”“坦荡荡”的悬殊比较下,让做人为政的理念瞬间喷发,至此齐家治国的光芒普照大地。

孔子是我百听不厌的经典天籁,雄略载着遥远的梦想,乘着歌声的巨型金翅,徜徉在精神的乌托邦。

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对音乐的非凡理解;他“人歌而善,而后和之”的演唱道德,是对音乐的神往;他“立于礼,成于乐”是对音乐的真诚赞美。

试问:

在浩瀚历史的长河里划有痕迹的,又有谁不是音乐天幕上炫目的明星,又有谁不说音乐是人生有力的臂膀?

历尽沧桑,周游列国的孔子于困顿中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论语》,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思想。

千年的风吹雨打,让不朽的巨著越发熠熠生辉。

孔子——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生活蔚蓝的晴空;孔子——可亲的历史巨人,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坚定地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得辉煌!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

[佳作赏析]

文章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写出了对孔子的赞美之情。

开头以三个短句赞美了孔子的天才大智、沸腾的思想、练达至情,引出对孔子的神往之情。

中间部分把孔子比作“一杯清茶”“一轮红日”“经典天籁”,用三个排比段落赞美了孔子的求学精神、做人为政的理念和对音乐的纯美情感。

结尾部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直抒胸臆。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既是深情的呼唤,又是对孔子的赞美和景仰。

2.学开头

开头三个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式,犹如垂天之瀑,气势磅礴,引出了对孔子的神往之情。

3.学引用

第段引用孔子的名言,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昭示了孔子的言论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4.学修辞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比喻、排比、引用名言随处可见。

5.学结尾

结尾部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升华了主旨,照应了标题。

(时间:

45分钟 分值:

48分)

一、语言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Lún)颛臾(yú)

邦域(bānɡ)沸反盈天(fèi)

B.木椟(dú)萧墙(xiāo)

相夫子(xiānɡ)韬光养晦(huì)

C.分崩离析(bēnɡ)出于柙(xiá)

冉有(Rǎn)群山万壑(hè)

D.社稷(jì)虎兕(sì)

纨绔(kù)敛气屏声(bǐnɡ)

解析:

选B。

“相”应读xià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

担任

B.固而近于费近:

距离短

C.既来之,则安之安:

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倾:

倾覆

解析:

选B。

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接近,靠近。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

 (2016·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

“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答案:

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保全自己。

(“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参考译文]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趁机上书说:

“近年的谏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狎昵于感情,就把正直变为谄媚。

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保全自己。

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升为京官的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两个罢了。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以下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