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759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语言,了解作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

背诵《望岳》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

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

怎么样。

造化:

大自然。

钟:

聚集。

阴阳:

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决眦(zì):

眦:

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

裂开。

会当:

终当,定要。

凌:

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

抽学生叙述诗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第三步、背诵《望岳》并加以鉴赏

1.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请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来写望的?

明确: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或俯视)。

小结: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岱宗”两句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仰慕之情,写出泰山之高与地里位置。

3.“造化”两句中的“钟”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4.“荡胸”两句中的“决眦”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也蕴含了作者对泰山的极度喜爱之情。

5.“会当”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6.你对本诗有怎样与众不同的见解?

 

7.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作者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背诵《春望》,基本理解大意,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春望》的诵读与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国:

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

陷落。

山河在:

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

长安城。

草木深:

指人烟稀少。

感时: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

流泪。

恨别:

怅恨离别。

烽火: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

正月、二月、三月。

抵:

值,相当。

浑:

简直。

欲:

想,要,就要。

胜:

受不住,不能。

簪:

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

抽学生叙述诗意

国都沦陷,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小结: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第三步,背诵《春望》,并加以鉴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两句写了怎样的内容?

“破”与“深”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表达的含意是什么?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蕴含了作者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作者的形象:

青丝变成白发

作者的动作:

以“搔”解愁。

作者的情感:

国破家亡、离乱的伤痛,叹息衰老的悲哀。

5.作者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明确:

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6.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7.学了本诗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布置作业:

背诵《石壕吏》,理解基本大意,列出不懂之处。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石壕吏》,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吏:

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

越过;翻过。

走:

跑,这里指逃跑。

一何:

何其、多么。

怒:

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且偷生:

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

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

只,仅。

乳下孙:

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

离开,这里指改嫁。

老妪(yù):

老妇人。

衰:

弱。

泣幽咽:

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二、整体理解

差吏夜晚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带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第二步,细读课文,并加以鉴赏

㈠梳通文意

由学生叙述诗意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㈡鉴赏

1.“暮投石壕村”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

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写出了事件发生的环境。

2.“有吏夜捉人”一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3.“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4.“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两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收束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你对本文有怎样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诗你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收获?

 

总结固趣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布置作业:

预习《三峡》,要求基本读懂,列出不懂之处。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杜甫一诗趣事多

龙在堂  张国宣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广为流传的要数诗宴、诗画菜和诗厨。

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

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

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

时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

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夫人当即示意杜甫对客人抱拳发话:

“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

”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诗画菜

四川民间,有位出奇女子,才貌双全,烹饪绝伦,闻名蜀地。

一天,两位才子慕名远道而访,女子理当盛情款待,可因家中仅有韭菜一把和鸡蛋两个,不知如何是好,好在女子饱读诗书,顿时想起杜甫的一首诗。

她为两位客人敬茶后,便含笑下厨,不一会就做出一桌富有诗情画意的菜。

第一盘以绿韭菜垫底,面上放着两个圆滚滚的蛋黄,取名“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盘还是以绿韭菜垫底,面上洒着一溜蛋白,唤作“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盘将韭菜铺成山峦状,山尖遍染蛋白,呼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盘是一大碗清汤,面上漂浮着四片洁白的蛋壳,便称为“门泊东吴万里船”。

女子举杯敬酒,略表歉意之时,两位才子异口同声地赞道:

“您巧作的‘诗画菜’,胜过世间山珍海味!

不必客气。

诗厨

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

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

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

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

1.杜甫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

姑母说:

“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

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

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

”杜甫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

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

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

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

”客人们看完后说。

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

这对他的影响很大。

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2.杜甫之死

《明皇杂录》,说杜甫死于牛肉白酒。

大历五年(公元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乱到衡州。

中途到了耒阳,恰遇大水,船只好泊在方田驿。

因无食物,挨饿了十天左右。

耒阳县令聂某得知后,送来了牛肉白酒。

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

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

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

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3.杜甫在四川

安史之乱中杜甫曾任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赶往华州时写《三吏》《三别》然后弃官。

到秦州,难以度日,又听说成都有亲戚,老友高适也在四川,于是再次踏上漂泊的旅途。

肃宗上元元年(760)初夏的一天,成都西三里的地方,一座不太简陋的草堂刚刚建成。

主人选择建房地址是费了一番苦心的,东边有清澈见底的浣花溪,南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

西边可以远眺山颠终年积雪的西岭,更妙的是,草堂就建在一株高大的楠树下面,亭亭挺立,据说有200年的历史了。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杜甫的生活是闲适的。

心情是平静的(这在杜甫的后半生中是仅有的一段时期,此后他一直生活在极其困顿的境况之中。

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他常常捧着一卷书,在楠阴下,吟一会,写一会,然后倾听枫叶的低吟,燕子的絮语,翠竹的和鸣。

他也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溪边江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贾客的商船。

他热爱大自然的美,不管是绝岸颓峰的气势还是飞鸟的轻盈,蝴蝶的翩跹,野花的幽香,他都热爱。

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诗人,文人,画家,隐士,僧侣,但是最多的还是那些田父,野老,花农,以及左邻右舍。

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夏天的一个夜晚,风雨骤至,将那棵老楠树连根拔起。

八月的一天下午,大风怒号,又将茅屋吹破,后来在邻居和朋友的帮助下才重修好茅屋。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2月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大地回春,草堂同它的主人一样,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遗憾的是这年四月,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接着四川又发生了叛乱,杜甫只好赶到梓州。

结束了在草堂的第一阶段的生活。

763年,他听说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写下“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但是当死仍然到处是军阀割据,杜甫回洛阳仍然没有归期。

当他准备冒险出川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好消息,严武重回四川任剑南节度使!

严武邀请杜甫到他的幕府工作,他答应了。

后来严武又向朝廷推荐他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杜甫因为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做好工作很惭愧,多次请求辞去职务,严武答应了。

草堂用他固有的风光迎接杜甫的到来,他又过了一段自己看来神仙般的生活,散散步,喝喝酒,写写诗,尽情追求大自然赐予他的美的享受,他打算长期住下去,只是偶尔才想起他隐藏在心中的东游计划: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草堂的风光这样迷人,严武的情谊更使他不忍离开,但是他还是希望有一天能重温青年时的旧梦。

四月的一天噩耗突然传来,40岁的严武突然去世!

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得另谋出路。

此后杜甫流落夔州,出四川到岳州,写下“昔闻洞庭水”泪洒岳阳楼。

顺湘江而下,到潭州,到郴州,走到耒阳时,郴水大涨,进退两难,杜甫的生命也到了尽头。

一叶扁舟,载着这位创作了1400多首惊风雨,泣鬼神诗篇的诗人,在寂寞的湘江上继续北行。

歌声渐渐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消失在廖廓无际的太空之中,诗人终于停止了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喉。

4.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故事

李白与杜甫终于在洛阳邂逅。

他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几番把酒长谈之后,相约汴州同游。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就在他们惺惺相惜、商定前往开封之际,同样落拓失意的高适,正流浪在开封街头。

高适自幼学书学剑,雄心勃勃,非常自负。

与李白一样,他也不屑于走科考入仕的常道,而寄希望于经人举荐得到天子的赏识,一鸣惊人。

20岁时,他曾西游长安,首探仕路,结果无功而返。

此后十年间,他居住在开封一带耕田读书,等待时机。

后来,又北游燕赵,试图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仍然失败而归。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

”两次求仕失败,使高适贫困潦倒,但凄草荒田掩不住他过人的才气,他那雄健奔放的诗句早已让他的名字远播四方。

李白来了。

杜甫来了。

于是,三位诗人携手登临高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酣饮豪歌,慷慨怀古,在猎猎秋风中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

据说,文坛三杰吹台相会之际,都曾写下传世诗篇。

高适的《古大梁行》古朴豪迈,杜甫的《遣怀》沉郁苍凉,李白的《梁园吟》则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这次欢聚深深刻进了杜甫的心灵,他一生都在苦恋着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动则写诗感叹,深情吟唱。

直到晚年,他在诗中还这样写道: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挥手告别吹台,高适东游江苏,杜甫西行长安,李白则继续四处浪游。

一年之后,李白和杜甫虽然在山东又见过短暂的一面,但分手以后各自飘零,动如参商,再也无缘相见。

笃于情谊的杜甫对李白无日不忘,写下了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杜甫写及李白的诗竟有十余首之多,而且几乎每首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作。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千载之下读这些一往情深的诗句,仍然令人情动衷肠。

文人历来相轻,尤其是在年龄相近的男人。

萍水相逢的男人可以产生深厚的友谊,但象杜甫这样在梦中呼喊着李白的名字、醒来后情人般为梦中男人写诗的,似乎绝无仅有。

在李白的诗中,写及杜甫,也有“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等表达友情的诗句,但远没有杜甫的诗深切感人。

这可能与二人当时的名气有关:

李白已名震天下,而杜甫在世时诗名不显。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性格使然,因为李白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

5.杜甫在长安

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宰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

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

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

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

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

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

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

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

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

唐肃宗对杜甫长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