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57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

《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文字纯文本.docx

第三章文字纯文本

全章共五节。

本章导学

第一节“汉字概说”,讲解文字包括汉字的性质、作用和起源等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主要通过汉字形体演变来说明汉字结构形体由繁到简的演变规律。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通过对现行汉字形体的分析,说明其结构系统、表意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则讲解汉字改革和整理。

第五节讲汉字的正确使用。

本章重点:

一是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二是汉字的形体结构,三是汉字的整理和使用。

三个问题之间有很强的逻辑联系:

汉字的表意性特征决定了汉字形音义密切联系的特殊结构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这种结构方式决定了汉字形体的繁难,汉字形体的繁难与书写使用求简求易的矛盾,现代汉语文字这一部分的学习,重在理解和实践。

有些章节理论的讲述重于实践,类推力很弱,比方学习了汉字的结构,并不能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去分析所有具有这些方法的汉字,目的仅在于了解汉字使用字形联系字义去表音的表意文字特点。

对于汉字的演变形体也只能做一般的了解,并不是为了达到认识甲骨文、大小篆等字体的目的。

从使用的实践讲,本章学习的重点在第五节正确使用汉字。

要求同学们用纠正错别字的基本方法去联系附录中“常见的错别字”和“容易读错的字”,从而提高自己使用汉字的规范化水平。

学习要点

第一节文字概说

1.了解什么是文字,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2.了解汉字与文字的关系和汉字的表意性特点。

3.了解汉字的历史功绩。

一、文字的性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拿文字同语言比较,有两点不同:

1.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中国学者对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有很精辟的讲述,如唐代孔颖达在《<尚书·序>正义》说到: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这句话说明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即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任何民族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目前世界上有五千多种语言,可其中三分之二的语言没有文字。

即使有文字的民族也还有相当多的文盲。

人类社会没有文字照样可以存在,而没有语言却一天也难以维持。

2.文字和民族没有必然联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不一定有独立的文字。

换句话说,不同的民族可以使用同一种文字。

日本、朝鲜、越南都正在和曾经使用过汉字。

而拉丁字母文字已经成为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字母文字。

当某种文字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某个民族的语言时,这个民族可以改换使用另一种文字。

文字可以改革,可以突变,语言却不能改革,不能突变,只能渐变。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有了文字,语言由听觉信息扩大到了视觉信息,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有了文字,远隔万水千山的人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彼此协调行动。

有了文字,人类历史中灿烂的文化知识丰富的生产斗争经验才得以流传后世。

二、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与文字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谈汉字的起源应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汉字起源于

什么?

二是汉字起源于何时?

汉字起源于什么?

一般的看法是,汉字跟一般文字一样起源于图

画。

人类祖先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图画记事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整理、充实,使每个图画能代表确定的语言成分,有确定的读音。

这样,古人就创造了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还可以从甲骨文和金

文中的象形文字得到佐证。

汉字起源于何时?

这个问题主要探讨汉字有多长的历史。

殷商的甲

骨文,距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因此汉字产生的

时间比这要早,但早到何时?

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认为汉字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所依据的材料是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发

现的陶瓷上的刻划符号。

半坡遗址距今有六千年历史,所以认为汉字有六千年的历史。

但是半坡遗址彩陶上的刻符,至今人们也不知道它的意义和确定的读音。

第二

种说法认为汉字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所依据的材料是1960年在山东莒(jǔ)县凌阳河原始社会晚期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瓷器上的几个象形符号。

大汶口文化距

今四千五百多年,所以认为汉字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三、汉字的性质及其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分为表音与表意两大类。

表音文

字是用符号去记录语言的声音(音素或音位),通过声音联系词义。

一种语言的音素总是很有限的,因而表音文字总是很简单的。

如英文、法文,俄文等顶多几十个符号。

表意文字就不同了,它是用符号去记录语言的意义(语素或词),而一种语言的意义(语素或词)动辄数以十万计,同一个音代表许多不同的意义,就得用许多符号去记。

因此,表意文字是很繁难的。

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同表音文字比较,汉字具有以下的特点:

1.汉字是方块形体的文字

从书写形式上看,拼音文字是用字母一个接一个作线性排列的,每个字母只用直线和曲线构成,无论直与曲,最多三画(大写形式),形体简单。

汉字则不同,它呈方块形,可以分为笔画、部件(偏旁)、整字三个层次。

笔画并非线性排列,而是在纵横二维平面里多向展开,组合样式十分丰富。

因此造成汉字构造的复杂和数量的繁多。

2.汉字是语素文字从汉字记录语音单位来看,汉字记录的是音节,即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

但是,又不能把汉字归属于音节文字。

因为音节的总数是有限的,普通话总共只有407个音节。

而汉字,由于字形上表义,往往一个音节对应几个甚至十几个汉字。

比如:

yang:

杨阳扬洋氧样……

yi:

忆议艺异抑佚役邑……

有的汉字又对应好几个音节。

如,咽:

yānyànyè;塞:

sāi、sài、sè。

着:

zhāo、zhuó、zháo、zhe

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它所记录的是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语素在汉语里以单音节为其主要形式。

字是语素文字。

3.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拼音文字的书写,一般是一个词里的字母挨着字母写,词与

词之间留开空隙,以显示界限。

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词与词之间看不出界限,因而阅读时往往掌握不好停顿,以致影响对语句的理解。

如:

您老是金胡子了!

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

四、汉字的历史功绩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字。

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

几千年来,汉字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古代和今天中华民族的书面交际(在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巩固国家的统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记录传播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记录传播了中华民族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创造的重要成果(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汉字还曾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用,日本至今还在使用汉字。

要点及要求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

1.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阶段和发展演变的总规律,了解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隶书、楷书)在形体上的主要差异。

2.掌握现行汉字的常用形体及其使用范围,熟悉现行汉字输入形体大小号。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其形体不断

发展变化。

原因可以从纵横两个时间角度看。

所谓“横”,指同一时代。

从同一时代看,汉字始终都有两种形体,一是正体,二是草体。

正体是合于规范的形体,它体现了文字书写要规范明确的要求;草体(这里并非指有造诣的草书)是比较随意的快写体,它体现了文字书写要简单迅速的要求。

正体和草体是一对矛盾:

写字要快,就要简单,就可能潦草、不好认,为了明确好认、于是又要对其进行规范。

规范以后再在新一形体上求快求简,又可能潦草,于是再规范。

如此循环往复。

在汉字形体演变发展中,正体和草体实际上代表了明确规范与迅速潦草两条文字应用规律。

两条规律总是相互制约、互相牵制,相辅相成的,从而推动汉字字体不断向前发展变化。

从纵的方面来看,就有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形体。

(二)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粗略地讲,汉字字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

如下:

甲骨文隶书古文字阶段金文今文字阶段篆书楷书

(草书、行书是辅助性字体。

甲骨文:

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

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映显的文字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

渊源。

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

(书);为与“汉字”(繁体字)或现代中文大陆(简化)字对

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

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西周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字体有些区别,出土的各种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并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变化。

大篆:

又称作籀(zhòu)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

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

小篆

也叫“秦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隶书

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

“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国隶书(张迁碑)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miǎo)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

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

“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楷书(欧阳询)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

“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

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殷商)(周)(秦)(汉)(魏晋)(东汉)草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

要点及要求

1.了解汉字结构单位(笔画、偏旁,掌握相关知识。

2.掌握汉字的结构方式,能正确分析汉字的结构。

3.了解汉字的构造法(六书),能举例说明。

一、汉字的构造单位

汉字的结构笼统地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小到大

依次为:

笔画、偏旁、整字。

(一)笔画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以落笔到起笔所写的点和线叫一笔或者一画。

笔画是汉字结构的最小单位。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

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1988年国家语委正式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

横、竖、撇、点、折。

少了“八种”中的“捺”、“提”、“钩”。

实际上“捺”归并到了“点”中,“提”归并到了横中,“钩”归并到了“竖”中,五种笔画是《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的五种基本笔画,其中前四种是单一笔画,后一种是复合笔画。

这些笔画基本代表了方块汉字里各种笔形的发展方向。

如:

横(从左到右)、竖(从上到下)、撇(从右上

到左下)、点(从左上到右下)、折(各种曲笔)。

笔画的每一种具体形状叫笔形。

汉字的基本笔画虽然只有五种,但它们的具体笔形却多达30多种(见书上汉字笔画表)。

笔画、笔形加上它们的组合方式(相离、相接、相交、综合)构成了复杂的汉字结构和庞大的汉字数量。

笔画有笔顺的问题,笔顺(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是人们在写字过程中形成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对其中的6196个字的笔顺都作了规定,这样,常用汉字的笔顺就有了依据。

笔顺难以用几句话概括,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七条:

*即先横后竖(十、干);

*先撇后捺(人);

*从上到下(合、高);

*从左到右(川、江);

*从外到内(月、同);

*从外到内后封口(四、国);

*先中间后两边(小、水)。

一个笔画较多的字往往是上面这些规则的综合运

用。

笔顺规则的目的是书写方便,字体端正美观。

如果不注意笔顺,就会影响写字的速度和效果。

以下字的笔顺是什么?

门凹凸留岛匠万臣登臼男火忡车革

(二)部件(偏旁)

传统的汉字结构学说里,根据汉字的构成单位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合体字两类。

独体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笔画构成。

合体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则由偏旁构成。

所以,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指的是“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

如“休”中的“亻”和“木”,“取”中的“耳”和“又”,“架”的“加”和“木”等。

偏旁由笔画构成,比笔画高一个层次。

六书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因此文字学界构建了汉字结构分析的新系统,这个系统是:

笔画—部件—整字。

与以前不同的是新系统提出了“部件”。

部件同偏旁一样,也是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的汉字基本结构单位,与偏旁不同的是,它着眼如简化字“云”中的“二”、“ㄙ”,“竖”中的“〢”、“又”、“立”并不都是偏旁,但它们都是部件。

又如“薅”按偏旁分、辱rù”,后者是少用的古字,一般称说;改成部件分析,可以说是由件组成。

绕开了生僻字及不好称说使通用汉字的基到五、息处理的困难。

(三)部首

“部首”这个术语,顾名思义,即一部分字的首字。

“部首”来源于编字典词典的工作。

我国传统的排列

汉字的方法,是把有相同形旁的字归并为一部,这个部里每个字都有的那个形旁放在首位,因此就有了“部

首”或“部首字”的说法。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把九千多字分为540个部首。

今天的《汉语大字典》和《新华字典》已把部首分别归并为200部和189部了。

比如,“涌、泳、溜、酒、河、江”,其部首都是“シ”。

“筷、竿、筑、篝、笑、簌”,其部首都是“”。

二、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法指的是造字之初,古人怎样把字形同字音、字义相联系的,换句话说,指汉字表音、表义的方式。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huī,‘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

后世对六书的

(一)象形

 许慎对此的解释是: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象形字的特征:

一是简约性。

象形字“画成其物”不是作画,是创造书写符号,是写词,摹写客观实体时,只勾勒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

二是典型性,即注

(二)指事

许慎说: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

“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

“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

(三)会意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会意字类型:

①异体会意字:

用不同的字组成。

如“武”,从戈从止。

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②同体会意字:

用相同的字组成。

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相视密也”,所以有“比邻”一词。

“北”,表示两人“背而走也”,故有“败北”一词。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

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

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拿“人”和“木”说:

“人”和“人”可以组合

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

“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

因为会意字

(四)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

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

(五)转注

属于“用字法”。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

当这两个字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

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

(六)假借

假借也是属于“用字法”,就是同音替代。

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

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

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

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

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

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凼”dàng是指事字,“奀”(ēn瘦弱)、“甭”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

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

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

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对于汉字“构造方式”的理解问题

 对于汉字的“结构方式”应该怎么理解呢?

一种理解是将“结构方式“理解为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排列的位置。

如“章”由“立”和“早”两部分构成,上下结构。

这样的理解纯属汉字书写的事情。

从笔画偏旁排列位置的结构方式来分析汉字,目的是为了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另一种则是把“结构方式”理解为了造字结构。

即造字之初,汉字的形体是怎样同字音、字义相联系的。

从造字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汉字的结构方式,也就是要求分析汉字表音表义的方法或者方式(换句话说分析某一汉字是六书中的哪一书)。

仍以“章”为例,许慎《说文解字》对它的理解是: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

“章”的本意是音乐告一段落,所以从“音”。

古人以手指计数,到十以后又重新开始,十表结束,所以从“十”。

从造字结构的角度分析“章”,它是个会意字。

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表音、表义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掌握字义,词义,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读写和使用汉字。

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最好根据古文字资料。

但应注意,一些因简化而破坏了原有造字结构的字,是不宜作为分析材料的。

现代汉语课并不要求大家分析所有的汉字结构,只要求同学们了解古人对汉字结构的传统分类,能利用字典词典对楷书中的

2.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这是六书中的前四书。

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征如下:

(1)四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