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57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

《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陵古迹名胜DOC.docx

兰陵古迹名胜DOC

堂林古庙遗址

位于临沂市苍山县矿坑乡堂林村北,凤凰山西南部。

该遗址属丘陵地貌,为道教群仙观遗址,保存东西40米,南北36米,分布面积1440平方米,遗址残存高1米。

道教观遗址南缘砌成房基,西部残长8米,高50厘米,宽77厘米,其中最大一块切石长约2.35米,残存门基北侧有南北排列两根廊柱,相距1.5米,柱宽50厘米,厚37厘米,高2.5米,柱顶上有石凹,西侧有微凸的石乳,廊柱西约5米为银杏树。

该道教遗址时代依据其北部的棠林墓群出土的画像石和一块墓碑分析应为宋、明、清。

对研究该地区道教文化发展史提供新的资料。

神山古寺遗址

宋金辽元、明、清,位于临沂市苍山县神山镇驻地西北约200米处的神山的山腰处;该寺庙始创于金代,元、明、清等朝代历经数次修缮,南北75米,东西25米,分布面积约1875平方米;遗址上原有戏台、泰山奶奶祠、玉皇殿、大佛殿等建筑,现已经全部倾覆;遗址上仅存砖石砌筑的墙基,庙址中尚存明清“重修庙记”、“重修泰山行祠碑记”、“神山顶大佛殿膳庙地碑记”等碑刻15通,多数残断。

对于研究鲁南地区宗教发展史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灵峰寺遗址

元,位于临沂市苍山县下村乡山北头村西,抱犊崮东侧,1991.5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五年(1345)、明成代五年(1469)年、万历十年(1582)、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等重修。

座北朝南,保存东西50米,南北8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保存正殿、东西殿及桓墙遗迹,多为石木结构,现屋顶已塌毁,残存墙基。

正殿,面阔五间14米,进院二间8米,门檐题写“释迦文佛”4字,北墙门上题写“灵峰大寺”楷体,残墙高约10米。

东、西配殿三间面阔9.50米,进深5.50米,其中东配殿房门两侧镶嵌石碑,北为“重修灵峰寺碑记”,乾隆六年立。

院内尚存明、清重修碑刻10余通,多残,其中寺山门内西侧立“重修鲁府天台山灵峰寺碑记”,青石质,圆首,方座,高2.7米,宽1米,厚0.21米,万历十年(1582)年立,额篆12字,碑文650余字,楷书,记述灵峰寺的地理环境,抱犊崮的得名,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寺院后兴盛情况及本次重修事宜,其北立有“天台山灵峰寺碑”,雍正十三年立。

朗公寺遗址

晋、明、清  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大仲村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的车庄村东北大宗山。

2003.9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朗公寺为临沂古代四大名寺之首,寺院早已倾废,但遗址犹存,创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兴于隋唐,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大力扩建,清代多次扩建重修。

现存古建遗址,为隋唐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构造复杂,有上寺、塔林、下寺三大建筑,在大宗山之阳,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今上寺遗址大殿及前殿,已有大仲村镇政府筹资,修葺一新。

上寺遗址东西配有碑亭廊坊,东西约120米,南北约100米,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大殿遗址,墙基保留高5米,墙基宽1.3米,拱形门,上寺西部有元代采画水陆传记碑,篆额,高2.15米,宽83厘米,厚29厘米,座东面西,碑身地下约1.5米,大元元贞元年立,另外还有重修之记碑,和宋稷学《游朗公寺记》石刻一方,行书镌刻,长62厘米,宽45厘米,以及明清石刻碑数座。

上寺西约50米为塔林,塔基7座,为鼓形,分布面积约90平方米,下寺遗址位于上寺遗址西约200米山涧北侧,庙观遗址残高约1.5米,残留墙基约60平方米,有清代残碑“乾隆三十二年万古流芳碑”1通。

寺中保存大量的碑碣刻石,如明代重修之记碑、元代采画水陆传记碑等,以及明代御史御史宋鸣梧之孙宋稷学游朗公寺石刻。

朗公寺遗址,为山东省地区建寺时间较早、面积较大,保护较好的古寺庙之一。

对于研究山东地区的佛教史、雕刻书法艺术以及当地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尚园金鱼

县城西北10公里金岭镇尚园村内。

金鱼池为青石砌成,东西长约7.2米,南北宽约7米,深约2米,池内有红、黄、蓝、白、青五色金鱼,约千余尾。

相传,池内建于永乐年间,当时,尚园村夏氏被招为驸马,得赐尚园一带为封地,随后建府邸,修金鱼池,明成祖赐五色金鱼,繁衍至今。

此处金鱼与众不同,每隔10年繁殖1次,繁殖多在傍晚、夜间和早晨。

繁殖时,金鱼首尾相咬,浮于水面,围成圆圈,3天后,只听一声响动,金鱼散开,子被甩出。

鱼子在此池不能生长。

每到金鱼甩子时,村民把干柴放入池内,后把干柴上的鱼子放在其他池里,当长成形后,再放入金鱼池内。

小鱼起初没有颜色,后逐步分成5色。

金鱼生长慢,死后有种特殊味道,连猫儿都不吃。

金鱼池后2米,有夏氏瓦房3间,东西屋檐下立柱上书写“五色金鱼”,西为“明皇亲赐”,屋内东侧夏氏明清古碑4通,立3座方碑,有“宗派之图”夏氏祖茔之记碑等。

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

系本次调查新发现。

对于研究明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兰陵沈坊前沈家大院

明、清  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沈坊前村内,该古宅院为明代沈家祖辈所建,沿用到清代。

原为一座三进院古建筑大宅院,现仅存二进院,其中西院座北朝南,现有房屋15间,分布东西21米,南北20.7米,面积约435平方米,正堂3间,设有走廊,木质顶柱,长9米,宽4.7米,高约5米,东侧房两间,院内东西厢房,东、西各3间,东西宽3米,南北长11米,二进院西院有过道门楼,南北宽5米,东西长3米,高6米,屋顶正檐饰有“祥云”青瓦,西边伸出山墙眉面饰有“莲花、寿字”合体图案,门两旁枕石和石鼓完整无缺,门楼西有3间南房,二进院西院建筑为砖结构,屋梁采用双屋梁和扣榫,屋顶为硬山式,合瓦板瓦屋面,上覆青瓦,墙体为青砖垒砌,造型典雅古朴,二进院西院,除西厢房屋顶修复,覆青草外,其余房舍保存较好。

二进院西院面阔20米,进深12米。

二进院东院仅残留东厢房三间,屋顶已改造。

二进院北面,原三进院,仅存东厢房3间,房屋顶已改造。

此古宅院为明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典型建筑风格的宅院,对研究明、清临沂地区地方建筑风格、民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万村李家大院

明、清,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尚岩镇万村村南,西泇河北岸。

万村李家大院,建于明代,清中后期为李氏十六世李继思修建,由门楼和3座院落组成。

东西50米,南北22米,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

门楼座东向西,东西长5米,南北宽4米,青砖砌成,上边各伸出一打制成“弓”行石梁,上挂青砖刻制的莲花石雕,并镶嵌“福寿”,“康宁”等字样,上有飞拱形门楼前檐盖筒瓦,进入大门,东西通道,通道北一进三院,房屋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上覆青瓦,墙体青砖垒砌,座北朝南,西院、中院保存较好,其中中院面阔19米,进深10米,正堂主房5间,原有东、西厢房,现仅存东厢房3间。

正堂主屋门庭西旁13根木条串成“册”字形窗棂,门前基石,其上一对石鼓上立两根廊柱,支撑伸出横梁,走廊东西剁墙上方嵌有两对云字象牙浮雕,在墙垛伸出的“弓”字形石梁上刻耕牛浮雕。

西院存有正堂主屋5间,东院仅存正堂主屋3间。

对研究该地区的明清传统民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小湖子碑坊

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南桥镇小湖子村内,2011年12月月公布为临沂市第三批重点文保单位。

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是清廷表彰刘纯修夫人闫氏及其儿媳李氏两节合孝坊。

整体为四柱五层阁楼式建筑,正面向东,高约8米,南北长约6米,宽约2米。

占地面积约12平方米。

斗拱承托楼檐,歇山顶。

整体青石刻凿,四立柱刻文,从北向南依次刻有水仙图、兰草图、竹笋图、松鹤图、菊花、玉兰图,门梁上五层石刻,从上至下,一层楼顶起脊飞檐和圣旨悬匾,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中,二层东刻双凤朝阳浮雕,西刻凤参牡丹半透雕,三层两面均为“两叶清芬”的悬匾,四层为人物图:

状元及第图,五层刻“旌表刘纯修妻闫氏节孝坊(上行),旌表刘奇之妻李氏节孝坊(下行)”。

横梁刻有二龙戏珠图。

该牌坊图纹工巧精细,文字镌刻清晰,可窥古时工艺一斑。

是临沂市仅存的清代三座节孝牌坊之一。

庄坞牌坊

位于庄坞乡住地。

坊高9.6米,宽7.4米,厚2.8米,横竖石料均系整块大石迭成,为青石雕凿建筑。

 (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庄坞镇河西村北,镇政府大院东南100米;2006.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始建于嘉庆十年(1805年),竣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 4月,是儒林郎杨绩续妻刘氏节孝碑坊。

该牌坊高9.6米,宽7.4米,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

结构是4柱3间5层楼阁式,条石层迭,石柱擎承。

坊中间跨度大,走车马,两侧跨度小,过行人。

斗拱承托楼檐,歇山顶,,座北朝南,四立柱刻有对联,四立柱前有神像和石狮等;横梁上有五层石刻,一层为二龙戏珠图,二层横匾刻有“敕建例授儒林郎侯选州同杨绩继妻例封刘安人刘氏孝节坊”,三层朝阳浮雕状元图,背面浮雕是八洞神仙,四层两面分别刻“光阳彤史”“节重清门”巨匾;第五层朝阳面刻有丹凤朝阳图,背面面是凤参牡丹图,最上层为斗拱飞檐,中间镶嵌圣旨刻石。

门楣两侧两块刻石刻文记录牌坊筹建经过;整座牌坊由清吏部主事宋潢书丹;该牌坊为清代苍山望族杨族遗物,刘氏节孝坊,临沂地区仅存的三座牌坊中雕刻精美,价值最高的一座。

牌坊后附杨氏祠堂一座,占地面积共计2140平方米。

) 整个碑坊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构图严谨,均衡对称,纹理清晰,繁而不乱,以谐音和隐喻的手法,表现福寿吉庆等,仍雄雄古崛。

沂堂牌坊

清嘉庆20年(公元1815年),位于临沂市苍山县沂堂镇的北沂堂村内,南距沂堂镇政府驻地约1.5千米,2006.12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创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为表彰武生侯振纲之妻王氏所建。

该牌坊为四立柱三间五层石刻牌坊,坐西向东,高8米,宽7.4米,东西长2米,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

村内的一条生产路从牌坊正中穿过。

该牌坊斗拱承托楼檐,歇山顶。

牌坊两侧立有夹戗抱鼓石,主门柱两侧立有四尊石狮,四立柱上两侧刻文(对联),现在牌坊的横梁用铁箍进行了加固;该牌坊上有五层石刻,一层东西两面刻有二龙戏珠的浮雕;二层两面楷书镌刻“嘉庆二十年旌表武生侯振纲之妻王氏节孝坊”19字,三层两侧有瑞云祥龙图,图两端皆为袈裟禅杖高僧浮雕,四层东西刻有“敕褒节孝”四字,最上层歇山顶楼檐下嵌“圣旨”刻石,门梁两侧嵌石刻文,左侧是宋潢题诗,右侧王寿题诗,五层横梁两面皆为丹凤朝阳图,最上层是圣旨刻石。

整个建筑约120块青色大石垒砌层迭,布局规整,疏密有致,结构严谨,雕刻古雅,工艺精湛,刀法娴熟、多变、流畅,图图相连。

该牌坊为临沂市仅存的三座牌坊之一。

雕刻精美,对研究清代石刻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庄坞永济桥

明,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庄坞乡庄坞村西,庄坞河西村东南,东南、西北走向,跨越武河,原桥碑载:

“庄坞永济桥建于明代,至万历四十六年,廷杨世人祖鍏蕃公重修。

”桥长72米,宽3.8米,高2.2米,孔跨2.3米,占地面积275平方米,条状块石垒砌,因修筑时竖有六通碑,31个桥孔,俗称“六碑三十一孔桥”,主桥为平立桥式结构,西边桥头有两对精雕青色石狮子,卧立两侧,,卧者张口吐舌,立者雄风抖擞。

石碑、石狮不够齐全,石桥保存完整,现只有东桥头有一石狮保存完好。

大冶桥

位于大仲村镇大冶村西,横跨东泇河上游,是临沂市有名的古桥梁建筑。

《临沂县志》载:

"大冶桥在城西南七十里跨泇水上。

"建于宋代,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石拱结构。

解放初尚存9孔,每孔各1龙头,9个龙头形态各异。

桥体东连河岸,河水绕桥西南流,桥分水位。

桥面青栏石雕,纹图精巧。

1981年将桥拆除,龙头运往临沂。

现仅存一栋石碑,碑上无文,北宋晚年桥未建成,乱事已起,工乃停,故有碑无文。

邢村农救会烈士纪念碑

1942年,位于临沂市苍山县车辋镇邢村内西南。

1991.5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1942年10月27日,四县(临沂、郯城、费县、峄县)边联农民抗日救国会为纪念农救会员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

碑为青石质,碑座北朝南,长方形碑身,两侧青石镶边,上承青石碑帽,底座砌两层青石。

通高2.28米,宽2.10米,厚0.40米。

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

碑阳横额刻“农救会烈士纪念碑”,两边竖刻“气壮山河千秋在,名高日月万古存”对联,下刻32位烈士芳名。

碑阴刻歌颂烈士事迹和农民捐款、树碑经过。

陡沟庄战斗纪念地

1944年,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大仲村镇陡沟庄村西南。

1944年1月15日,国民党第10军荣子桓一部向边联县侵犯,陡沟庄被其占领,鲁南八路军5团,为取得胜利,包围陡沟庄,荣子桓仓皇图逃,5团展开追击,将敌人击溃,毙俘50余名,追击战中,5团大队副队邓岱林等18名指挥员不幸壮烈牺牲,为褒扬烈士不朽功绩,陡沟庄群众为其树碑立石,聊慰英灵,即为鲁南八路军第五团烈士碑记。

1986年10月,大仲村党委政府又建陡沟庄战斗烈士陵园,建18烈士墓及墓碑,现陵园东西、南北各50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座北朝南,南部建革命纪念室3间,在陵园西北部高台东至东北角折而向南至陵园西南角分别为郑均义烈士之墓.....邓岱林烈士之墓等18位烈士之墓,墓前建纪念碑方碑,高1米,宽80厘米,厚12厘米,座长88厘米,宽50厘米,正面刻烈士姓名职务,1991年4月立。

在东南角为鲁南八路军第五团烈士碑记碑,高1.82米,宽77厘米,厚23厘米,座北朝南,有碑冒、碑身、碑座组成,盝顶行碑冒,碑文记述八路军英勇杀敌的功绩。

正面上刻“名标青史”,两面刻对联“一代英雄千秋烈士,万民崇拜百世光荣”,碑身正中刻碑记事宜,碑的背面刻18烈士姓名,中华民国三十年立。

"苍山暴动"纪念地

1933年,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卞庄镇驻地(县城)东北约10公里的卞庄镇大圩子村西南部,1991年8月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约10米,南北约10米,分布面积约100平方米。

1991.5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本村北为海拔181.2米的大苍山。

1933年7月由中共临郯县委组织领导了一次农民武装暴动就发生在这里,史称“苍山暴动”。

原大圩子村大地主刘翔臣家院,苍山暴动发生后,中国工农红军鲁南办公地暴动司令部就在此。

1988年,原小岭乡政府筹资在苍山暴动司令部旧址建成苍山暴动展览室,为民房三间,座北朝南,东西宽9.2米,南北深5米,高约6米,青砖砌石墙体,木结构,两面坡草屋顶。

苍山暴动展览室正面著名书法家郭仲选题写“苍山暴动指挥部旧址”,室内陈列有“名垂千古”、“浩气长存”等题匾,苍山暴动领导人刘之言、郭云舫、刘文漪、赵叙五等图片。

罗荣桓办公旧址

1939年,位于临沂市苍山县下村乡大炉村内。

1991.5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1939年9月罗荣桓政委和陈光代师长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及部分主力部队挺进山东抱犊崮山区,进驻大炉,创建发展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1941年春因战略转移到沂蒙、滨州地区,期间一一五师司令部设在大炉村,罗荣桓政委在此办公、居住。

1939年10月27日115师在此召开师直属队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罗荣桓作《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原为两间,座西朝东,石砌墙体,麦草屋顶,东西进深4米,南北宽约8米,占地面积32平面米,现为民居。

对于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荣桓同志的生平事迹及现代革命斗争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赵镈就义处

1941年11月19日,位于临沂市苍山县车辋镇九女山村西约100米,九女山河段北侧。

东西约10米,南北约10米,分布面积约100平方米。

1941年11月19日,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86年,为纪念赵镈同志牺牲四十五周年,苍山县甘霖乡全体共产党员暨各界人士为赵镈立“赵镈同志就义处”纪念碑一通,座北朝南,高1米,宽1.2米,厚15厘米,方碑,大理石质,碑正面刻有原山东省党委书记高克亭题写的“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赵镈同志就义处”,楷书,碑的背面刻有赵镈同志生平简介,及建纪念碑事宜。

对于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家赵镈同志的生平事迹及现代革命斗争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银厂惨案纪念地

位于临沂市苍山县车辋镇前银村。

2011年12月月公布为临沂市第三批重点文保单位。

原为三间明清建筑,抗战时期,此处为中共鲁南地区的党委办公室,1941年10月,地区党委书记赵镈同志在这里被捕,后光荣牺牲。

1991年兰陵酒厂出资10万元修建纪念堂三间,陈列赵镈生前的部分遗物,有赵镈同志与夫人李岩、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等合影,纪念堂南墙陈列银厂惨案烈士名录赵镈、杨清法等14人,东西为薄一波等领导的题词。

院内塑赵镈像,前侧立“赵镈办公旧址”石碑,院内种植白云兰、松树等,纪念堂3间,东西10.5米,南北宽5米。

外院墙东西20米,南北30米。

鲁南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距县城17公里的文峰山前坡。

(1944年,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县城西15公里的尚岩镇境内文峰山南侧。

1992.6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鲁南行署为纪念革命先烈,褒扬中共鲁南区委书记赵镈,1944年始建。

山上古柏苍翠,古迹众多,风景宜人。

古银杏、古藤、偏马松、骑马松、龟首石碑、睛开泉、龙泉、千佛崖、龙王楼奉仙洞和季文子庙、三皇庙、三清观等遗址,多有奇处,嶙峋怪石,陡峭石级,潺潺泉流,神峰积雪,桃红松翠,美不胜收。

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增扩, 1956年苍山县人民政府进行扩建。

原名文峰山烈士陵园,198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文改称鲁南革命烈士陵园。

由陵园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烈士墓组成。

陵园东西128米,南北206米,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座北朝南。

陵园中部为烈士灵堂9间,为民族式建筑,东西总长24米,南北宽14米,高4.5米。

两侧为展室和骨灰堂,中部有1988年竖立的14块大理石纪念碑,铭刻着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2556名烈士英名。

现在烈士纪念堂原址上建设鲁南革命历史纪念馆,东西长70米,南北宽33米,中7间2层,建筑面积为1614平方米。

纪念堂后为烈士墓区,安葬1264位客籍烈士。

陵园北侧文峰山顶建有银厂惨案纪念碑,其下分布赵镈、曾明桃、郭云舫等烈士墓,以及苍山暴动纪念碑、横山惨案纪念碑、赵镈烈士纪念碑,丁秋生中将骨灰撒放地,其中中共鲁南区委书记赵镈烈士之墓,座落在原泰山殿故址平台处。

鲁南革命烈士陵园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是缅怀烈士、对革命后人进行教育的重要基地。

季文子庙碑

季文子庙碑,元,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尚岩镇境内文峰山前,文峰山盘山路东侧。

南约30米有两颗东西并列的古银杏树。

季文子(公元前?

-前568年),春秋时鲁国执政,“三桓”之一,历相宣公、成公、襄公,曾设兰陵为次室,为政清廉,颇有声誉,死后葬于此山,后人为了纪念季文子,把此山叫做鲁卿山、季山,文峰山。

并在山上建有季文子庙,已废。

现存  

季文子庙碑,为元代所立,座北朝南,残高1.65米,宽1.1米,厚0.32米,青石质,原碑为圆首篆额碑,碑座为一探首右顾得神龟石刻。

庙址上还存石幢一个,石柱1个,位于季文子庙碑两侧。

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庙碑正面竖刻十四行,为楷体间杂着部分行书,碑阴为捐银姓名。

残碑的正面左边记载:

“□水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刘璧撰额/乡贡进士王佐撰之书/知观颜志佑立石。

”中间正文分两段,碑文记述季文子生平政绩等,部分字迹多斑驳。

右边镌刻着主事人的名号:

“临沂县主薄黄国瑞/临沂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张汝贤/临沂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忽都不花;安田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张玠/□□都浙军南五州上千户所事王甫/□□都益路沂州邦官赵章/□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刘继祖/□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驰山。

”最后几行小子,镌刻着几位观主的姓名。

现存残碑碑文为元代乡贡进士王佐所撰书,是根据元代宪宗九年王良弼所撰写的《重修季文子庙记》碑文(见费县县志),进行追忆删减而成的。

此庙碑对于研究季文子生平和古代碑刻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附:

重修季文子庙记

[元]  王良弼

季文子,鲁大夫,讳行父,季友之孙,是为季孙。

文公六年,公俶为政,使聘於陈,遂娶而归。

惟公克勤於邦,克俭於家,绥怀远迩,有大臣节。

观於谏莒仆之赂;使齐归汶阳之田;如晋致苕邱之执;见晋侯之不敬,知其不为盟主;谓齐侯伐有道,知其不免於难。

其嘉言善行,俱载鲁史,不可历举。

方周之衰,晋、楚争盟,鲁欲与楚,文子不可,遂往来齐、晋,交聘诸国,周旋其间,不避艰险。

使诸夏之盟不入於彝者,公之力也。

至襄公五年冬,辛未,公卒,《传》曰:

“大夫入殓,公在位,宰庀其家器以为葬具;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

”君子以为“相三君而无积”。

於戏!

余於是益知公之忠於鲁也。

当宣成之际,禄去公室,政在大夫,三家擅鲁之权,人各私其己,肥其家。

公独不然,廪恭俭之资,守清忠之操;不以宝玉为悦,而以安社稷为悦;不以妻妾之奉菲薄为忧,而以宗庙颠废为忧。

公之存亡,鲁之安危系焉;诚社稷之臣也!

且富贵人之所同欲,公独视之恬然,非其胸中素有所存者能如是乎?

相其君,显其名於天下,不能者能之乎?

字其民,施其泽於国,不贤者不能也!

非若叔世之臣,事君之礼薄,奉己之禄厚,食前方丈,侍妾数百,衣锦曳绣,殊方之物毕填其第,苟不为贿赂之污者能几乎?

故闻公之风者,贪夫廉,鄙夫悫,其有功於名教也如此。

若夫宣立而纳赂於齐,使晋求遭丧之礼,亦公生平少疵。

人非尧舜,安能每事皆善?

大抵《春秋》之法,责备贤者,录人之善,不讳人之恶;纪人之过,不掩人之功。

是故孔子称管仲则大其功而小其器,岂可掩公之善哉?

夫费,公之食邑也,费人思公之功不能忘,筑祠祀之,历代以来,绵绵不绝。

暨金明昌间,道士杜公於祠阴结茅为庐,开石引泉,以为栖寝之所。

右有泉一泓,其味清冽,遂名“龙泉观”。

世掌所祀。

逮皇元诏忠臣烈士之祠有废者,官为之葺,是以公祠得而举也,厥后有道士颜志佑来掌其祠,见庙像为风雨所颓,乃集里人而告之曰:

“维公之堂,自经中原板荡之后,间有修之,皆未可观,今欲崇其堂,民愿役者听。

”佥曰:

“维公之灵,邦人所赖以安。

凡有水旱疾疫,祷之立应,蒙公之赐甚厚,敢不趋其事!

惟命是从。

”志佑於是鸠工斩木,自戊午冬始厥工,民之趋事犹子事其父也。

越明年己未春,工毕,四方来祀之者,方可瞻仰。

志佑一日告余曰:

“堂既成矣,欲勒石以纪其事,於予为我志之?

”余曰:

“噫!

公之忠烈著於天地,非鄙人俚语所能尽。

”固辞之,弗得,而遂为之记。

敕褒节孝碑

敕褒节孝碑,位于临沂市兰陵镇朱家堡村北130米,兰陵至韩塘的公路西侧50米处。

该碑位于兰陵望族王氏族人王思注潘氏墓东南,座西北、朝东南,高2.4米,宽0.8米,厚0.4米,碑基座长1.5米,宽0.5米,青石质,方碑,碑身正面周边饰云纹,中部竖刻魏书“敕褒节孝”,左侧竖刻“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上浣”,右侧竖刻两行,楷书“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日礼部为题请旌奉报山东户部主事管象颐结到山东沂州府兰山县兰陵镇儒童王思注妻潘氏节孝呈册”,由王思衍书丹,王思衍清光绪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书法家。

本碑刻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艺术价值。

【摩崖石刻】泉源寺摩崖造像

泉源寺摩崖造像,又称千佛崖  位于临沂市尚岩镇驻地北约2.5公里安庄村后,文峰文峰山西3公里处的大青山,有一悬崖,高丈余,长百米,刀砍斧劈,壁立山涧。

石壁遍刻佛像,端坐直立,大小不一,念经诵佛,百态千姿,大者七八十公分,小者十几公分,画刻两工略显粗糙,故名千佛崖。

崖下一泉,涓涓清流自石隙溢出,银波翠珠,汩汩有声。

泉水下流入一寺,名日泉源寺。

相传,汉王刘秀被王莽追赶至此,前为悬崖,后有追兵,处境十分危险,为避拘捕之苦,纵马跳下,安然无恙。

刘秀登基称帝后,不忘厄难脱险之情,拨专款修建千佛庙。

款被官府污吏贪吞自肥,只好在悬崖上刻佛像,敷衍欺世。

泉源寺建于元代,现已荡然,唯有古泉碧水及佛像石雕。

据调查,石刻造像位于东西长约200米、高约20米的高低起伏的天然崖壁上,刻佛、菩萨造像15尊,佛造像多为坐姿,菩萨多立姿,高矮大小不同,或组刻在一块石面上,或单一刻造,为龛中刻像,龛外做题记,难以辨识,佛像石刻在文革中遭破残坏,多数面貌损坏,西部有一处二龙戏珠刻石造像,东部有一组佛、菩萨造像,气势恢弘,保存较好。

时代原确认宋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时,又发现一尊石造像,上有“天福”年记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