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435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

《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docx

高中历史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高中历史6.28《早期的西学东渐》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教学目标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传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的内容;掌握早期“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意义。

2通过对传教士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来华传教历史的学习,掌握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和状况;通过对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合作的史实探察,感知早期西学东渐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大量历史信息的冲击,基本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能够正确分析早期西学东渐的相关评价。

3通过传教士来华和西学的传入历史的学习,认识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树立平等对话是人类交往的正确方式。

理解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发展的趋势,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意识,抛弃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中外交往意识和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

西学的传入难点:

评价西学东渐说明:

1传教士来华始自唐朝以前,但超出宗教内容,进行科学文化传播是在明末。

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西学传入是鲜明的特征。

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看,对明末知识分子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对以后历史发展和对今天现实的警示意义上讲,早期西学东渐也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

2从知识积累上看,学生还没有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储备。

从历史的复杂性来看,一是涉及到精神文化领域的交往,层次较高,其次是新航路发现、殖民、基督教传播、科学文化交流等内容交叉在一起,头绪比较多。

从西学东渐这件事情来看,发生在真正的世界历史出现的时代交叉口,纵横理解和评价的难度自然增加。

教学设计1悠久历史联接东西双方-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引导解决什么是西学东渐,不仅导入新课,而且提醒学生关注西学东渐的内容突破了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传统和藩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运用马可波罗这样已经学过的内容又可直接导入传教士来华背景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时间线索来把握历史的能力。

在远古时代,东西双方在对方眼中都是一个梦,一个神话。

希腊人最早把中国人称为“赛里斯人”,“身高达三肘尺”,“寿逾两百岁”,“皮与河马相近,故万箭不能入”,中国人简直是半人半仙。

我们的山海经也说西方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

西方人在中国人的眼里也是半人半仙啊。

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汉王朝到宋王朝长达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这古道悠悠的漫长商道上,美丽的丝绸作为主要介质在沟通东西方,可见,那时交流的主体是什么呢?

预设答案:

器物交流占主体。

是啊,到13世纪,蒙古人西征,把欧亚的交通渠道变得更为畅通,看看频幕上的这幅画面,此时有一个欧洲人倍受大元皇上忽必烈的亲睐,这个人是谁?

他有何贡献?

预设答案:

是马可波罗,他后来向欧洲口述了,马可波罗行记激发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兴趣和信心勇气,大航海时代来临了。

这件事情说明东西方交往还是持续了传统,书中重点介绍的是中国的富庶繁华。

物质交流还是核心内容。

因此刺激了东西方新航路的发现,15世纪的大航海一开始,真正的世界历史也就开始了,中国也被纳入了世界体系之中,请观看一个画面,这仅有一面墙的天主教堂是什么地方?

这里为何有天主教堂?

预设答案:

澳门,因为在明朝后期,葡萄牙殖民者已经占据了我国澳门。

好的,殖民者利用澳门基地创建了太平洋丝绸之路,但还是为了物质利益。

可是能获取高额利润的商业,更加顺利安全的航行,为大量的欧洲人来华提供了经济的、地理的诸多方面的便利。

也就在这个时期,西欧天主教一家天下的历史被打断了,请看画面,这是著名的德国人马丁路德,他在1517年发动宗教改革运动,新教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天主教为了捍卫其地位,大量选派如耶稣会士这样的精英力量四处传教,扩大天主教阵地,这件事以后还要详细讲述。

这里,我们已经关注到一个问题,代表基督教文明核心的或者说是思想的东西-即基督教就被这些传教士带到东方,与以前的东西方交往大不一样了。

东西方在继续大量的物质交往的同时,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正在变革的思想文化。

以此为内容的交往我们称为“西学东渐”。

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有两次,这第一次就是明末清初发生的,我们把他叫做“早期的西学东渐”。

2搭建西学东渐平台-把基督介绍给中国:

通过以上学习总结传教士来华的国际国内背景,同时鼓励和引导同学从东西方角度回顾最近所学的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然后以利玛窦为代表通过叙事的方法去理解传教士来华后的传教活动,掌握他们的活动特征,对他们的活动目的进行评价。

看来传教士来华是有许多原因的,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和以上所讲内容归纳一下。

预设答案:

历史原因:

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倾慕东方已久;时代条件:

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提供了落脚处;直接动因:

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方发展;中国因素:

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16世纪中叶开始,天主教耶稣会士远涉重洋,源源奔我明朝帝国而来。

物质交流是为用,好理解,容易成功。

可是当异质文化碰撞,必然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阻力。

应当说是历尽千辛万苦。

从当时中国著名思想家,江南泰西学派的重要人物为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的折扇题诗,就可见一斑。

(见材料1)利玛窦从南而北,自1582年来华直到1610年在北京去世,时间长达27年9个月,是名重一时的传教士之一。

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个人,请看书中利玛窦的画像。

在观察中,我补充一些资料:

1582年,利玛窦刚来中国在广东肇庆传教时,与他师傅罗明坚二人仿照中国和尚的样子,剃光头发,改穿僧服。

以后进入内地,随着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在到韶州、南昌、南京后改穿儒士服装,去世时,其弟子游文辉为怀念而创作了利玛窦油画像。

你们觉得这种服装的改变是为何?

预设答案:

融入中国社会,取得中国人的认同。

开展传教活动。

请大家浏览教材上利玛窦的事迹,想象利玛窦有一定的成功是依赖于怎样的做法?

预设答案:

入乡随俗;科技吸引;接近官员;文化对接。

从他的事迹来看,利玛窦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位博学的人。

我感觉他更是一个智者。

康熙大帝所指的利玛窦方式就是他以尊重和平等对话的方式推动异质文化的交融。

由此,我就想是什么促使他们百折不回?

那时殖民者到澳门是谋财,是梦想用武力征服东方,换取现实的天堂般生活;而这些传教士却梦想用文化征服东方,这要靠什么支撑艰苦的传教活动呢?

讨论总结为:

God(上帝),Perseverance(毅力),friendship(友谊),knowledge(学识)日本作者平川佑弘在利玛窦传一书中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

”他还将利玛窦看作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

而在2000年在首都北京的中华世纪坛雕塑的百位影响中华历史名人雕塑中,有两位外国人位列其中:

马可波罗,利玛窦。

正如有学者指出,前者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而后者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你会怎么理解呢?

预设结果:

前者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繁华发达,燃起了西方寻找新航路的激情,改变了世界。

后者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引发了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某种程度改变了中国。

3结出西学东渐硕果--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反复通过材料和教材总结早期西学东渐的具体内容,构成早期西学东渐完整的知识结构,接着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不同反响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肯定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文明交往,文化交融是人类的智慧,是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利玛窦不仅给中国送来了时间(自鸣钟、日晷、沙漏等),还送来了空间(世界地图)全新的空间概念。

那么究竟这些传教士带来了什么让我们如此关注呢?

除了基督教以外,还有什么?

请大家根据我提供的先看教材填写早期西学东渐内容列举表:

分类学科时期代表人物来源形式列举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美术音乐建筑哲学逻辑学希腊文化文艺复兴的近代文化利玛窦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翻译原著创作传教士和中国学者有合作文字,地图,绘画,器物。

在难于填写的项目上清参照我提供的材料,(见附录材料2)。

由此,我们看看两个评价。

(见附录材料

3、4)。

你认为两人的评价侧重于什么方面?

引导出预设结论:

前者侧重西学东渐;后者侧重宗教传播的作用。

这真是一次大碰撞啊!

从民间到官员朝廷,从百姓到皇上,从沿海到京城,从自认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建筑工程到艺术领域,可以考证的事情还很多,可以思考的角度也不少。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文化交流是否少了一些什么?

引导出一些思考:

没有正规学校和机构,没有中国留学生去西方,科学并没有独立,与神学、儒学、政治搅和在一起,东西方思想文化尚处于初步结合时期。

无论如何,丝绸之路1300年后出现了马可波罗,又300年后来了利玛窦。

可以说,如果没有利马窦,如果没有李之藻、徐光启,我们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启蒙还要晚不知多少年。

在当时可喜的是有一批人出现了觉醒。

比如徐光启,他不仅致力于西学的传播研究,甚至想去西方直接见识,教材55页的知识链接中提到的朱宗元认识到了中国已经出现的严重差距。

这些都足以说明早期西学东渐的重大影响。

但也有让人懊恼不已的场景。

利玛窦献上的世界地图被皇帝做成了屏风,根本没有去注意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太平洋和长城以外的世界!

西洋钟、望远镜,这些本有着科技含量的东西来到当时的中国却成了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

利玛窦去世时差一点在北京都不能安葬,还是在许多人的力争下安葬。

但墓葬后来还遭到几次毁坏。

或许当时,传教士们也许一边用这些东西贿赂官员,一边在内心对大明王朝、大清帝国感到不屑。

在一个把科技当作“奇巧之术”而摒弃、蔑视的国家里,这些东西的价值仅在于它可以使传教士能够登陆,能够传教!

利玛窦自己就在札记中这样写道:

“我们应该谈淡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作他们一切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

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

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做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等,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

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所以金庸大师在武侠小说碧血剑中就有一个利玛窦制造火药武器训练人员帮助袁承志的情节,发明者成立学生!

这足以让我们深思。

4穿透历史看世界--把世界给每一个人16世纪,有人把他称之为一个“革命的时代”,东西方已经出现了两种交往方式,澳门标志着殖民方式,传教士标志的利玛窦模式。

两相对比,我们有怎样的感慨呢?

后来的殖民者更加肆无忌惮,把文化也拿来做为殖民的遮羞布,演绎了一次次东西方关系的悲剧,直到今天还无法摆脱东西方关系的正常道路上来。

东西方交往在以后走上了人们不愿意的道路上了。

往事不能追悔,但来者犹可追。

1983年,台湾举行利玛窦来华传教400周年纪念活动。

发行了纪念邮票。

全文结束》》年,台湾大师李敖来北京专门瞻仰了。

“洋和尚的墓地”。

全文结束》》年深秋,上海隆重举行了“全文结束》》1607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出版400年周年纪念”活动。

利玛窦的后人、徐光启的后人、熊三拔的后人都参加了这次盛会,场面分热烈。

人类已经跨入二一世纪,交通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进步,财富的追求哪里是个头啊,如果把文化交融作为根本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把理解尊重作为交往基础,那距离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就不远了。

由此来看,利玛窦模式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

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撷取、包容、结合,人类一定会更加安宁与祥和。

请读一下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诗歌,体会我们所学习的早期西学东渐吧!

资料附录材料1:

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刹标名姓,山山纪水程。

回头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光上国未?

中天日正明。

---(明)李贽材料2:

17世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列表1602年利玛窦著坤舆万国全图。

1605年利玛窦著乾坤体义四库全书称之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1607年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译欧几里德原著前6卷。

1623年艾儒略、杨廷筠作职方外纪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

1624年毕方济、徐光启灵言蠡勺译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

1628年傅泛济、李之藻等翻译亚里士多德论天,注释本。

1631年傅泛济、李之藻名理探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前10卷,第一次介绍西方逻辑学的著作。

1634年徐光启、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制定崇祯历书。

历时5年。

1641年南怀仁等翻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后20卷。

材料3: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流位蔚壮观。

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岳麓书社1989年材料4: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

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教皇若望保罗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板书设计早期西学东渐原因(16世纪中叶)内容与特点意义地理,殖民,历史,宗教,中国政策变化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宗教传入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开中国知识分子眼界训练设计以下两则材料均选自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台湾光启出版社1986年):

1中国最大的哲学家是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活了七余岁,一生以言以行以文字,诲人不倦。

大家都把他看为世界上最大的圣人尊敬。

实际上,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他的后代子孙一直受人尊重;他的后嗣族长享有帝王赐的官衔厚禄及各种特权。

除此之外,在每一城市和学宫,都有一座极为壮观的孔庙,庙中置孔子像及封号;每月初及月圆,及一年的四个节日,文人学子都向他献一种祭祀,向他献香,献太牢,但他们并不认为孔子是神,也不向他求什么恩惠,所以不能说是正式的祭祀。

--第23-24页2从皇帝到平民,儒教最隆重的事,是在每年的某些季节,给逝去的祖先献供,有肉,有水果,焚香及丝巾穷人则以纸代替丝布。

他们认为这是尽孝道,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教之致也”,他们并非认为死人会来吃上述的东西,或需要那些东西;他们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别的方法,来表示对祖先的爱情及感恩之情。

-----第85页3有些人曾对我们说,订立这些礼法,主要是为活着的人,而非死人;即是说,那是为了教导子孙和无知的人孝敬仍然在世的父母。

看到有地位的人,侍奉过世的仍像在世的,自然是一种教训。

无论如何,他们并不想逝去的人是神,不向他们祈求什么,祝愿什么,与偶像崇拜无关,或许也能说那不是迷信,虽然最好在成为基督徒后,把这份孝心,改为对穷人施舍,以助亡者之灵。

-第85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则材料都记述了明朝社会的一些场景,你能找出哪些来?

答:

祭祀孔子;祭祀祖先;

(2)材料1认为孔子受到从帝王到百姓的尊敬原因正确吗?

为什么?

孔子的“以言以行以文字”,你能按要求列举一例吗?

答:

基本正确。

孔子是以自己的道德和文化遗产受到后人尊敬的,他是儒家创始人,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言(一句名言)机动答案行(一件事情)私人办学;著书立说;周游列国文字(一本书)春秋诗经(3)材料2和材料3是说得同一件事情,一般中国人主要在什么季节的什么节日进行?

你觉得两则材料所说的观点对吗?

面对今天传统节日的传承,你有何启迪?

答:

春季;清明节符合中国人的祭祀目的:

怀念祖先,教育后人倡导现代孝道,重建现代伦理,是我们今天利用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4)材料3可以看出,利玛窦的目的是什么?

他认为达到目的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你怎么看?

答:

让中国人信仰基督教。

把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与基督教的信仰结合。

看法:

文化交往应该在平等基础上互相撷取,吸收,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