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712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docx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要点

2011年高中历史学业考第五分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单元核心概念: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十数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P2——5

1、虎门硝烟

⑴.时间:

1839年6月

⑵.领导人:

林则徐

⑶.意义:

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3、《南京条约》

⑴.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⑵.《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让香港岛

②.赔款——白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进出口货税,值百抽五。

⑶.《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B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开创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从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

③.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革命任务变化:

由单一的反封建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

⑤.历史分期发生变化。

中国开始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B

⑴.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对华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和农产品;②.在破坏自然经济的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⑵.对思想文化领域影响:

①.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变革,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②.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③.向西方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P7——9

1、“修约”交涉

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2).实质: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增开

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4)、《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A.《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P12——15

1、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

洪秀全创立

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点燃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的烽火。

2、地方势力的兴起: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重用曾国藩,主要依靠湘军。

1863年,湘军

与李鸿章的新编淮军军一起,分几路进攻天京。

1864年7月,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第4课洋务运动P17——21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

1、代表人物

⑴.中央——奕、文祥等⑵.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⑵.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洋务机构:

总理衙门(1861年设立)

3、背景(原因):

B

⑴.清朝统治者面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而内外交困,

⑵.为维护清朝统治,主张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二、从“自强”到“求富”

1、主要内容

⑴.开办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第一个军事工业

⑵.筹建新式海军:

初步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⑶.兴办民用工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个民用企业;

三、京师同文馆(培养新式人才)

1、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2、派学生留学:

由容闳建议并率领赴美留学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B

⑴.进步性:

推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⑵.局限性:

①.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②.仅学习科技和工艺制造,不改革封建政体;⑶.不可能实现富强目标;⑷.经营管理上也存在弊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单元核心概念: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

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

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

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P23——26

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

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

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缫丝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二、西学东渐

1、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

2、编译西书的主要机构:

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译书局,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学堂附设的翻译机构。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P28——31

一、黄海海战(1894年)

1、甲午战争的原因

⑴.爆发: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2)结果: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

二、《马关条约》A

1、条约内容

⑴.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⑵.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⑶.赔款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⑷.开放沙市、重庆、苏杭二州;⑸.允许日在华通商口岸设厂;

2、《马关条约》的影响B

⑴.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⑵.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⑶.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7课戊戌变法P33——37

1、公车上书:

⑴.概况和作用: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时务报》和《天演论》

⑴.《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

⑵.《天演论》: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首次介绍西方进化论观点,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⑶.百日维新

⑴.概况

①.时间:

1898.6.11——1898.9.21

②.开始标志: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

③.结果: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光仁;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P38——42

一、瓜分狂潮

1、列强攫取侵略权益的方式:

(政治宰割)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

使中国成为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2、义和团兴起:

(1)原因:

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反抗意识的高涨。

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兴起。

(2)口号:

“扶清灭洋”

(3)活动区域:

山东、河南、直隶等地蔓延开来,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4)性质:

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八国联军侵华

(1)时间:

1900年6月,国家: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

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略战争。

4、《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1901年,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与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⑴.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⑵.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⑶.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战略要地驻兵;

⑷.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⑸.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5、《辛丑条约》影响:

B

继《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P43——46

1、清末新政

⑴.措施: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发谕旨,推出一系列“新政”举措。

①.政治: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②.军事:

编练新军

③.教育:

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⑵.新政的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3)预备立宪:

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下,1904年起,一些大臣纷纷奏请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遣大臣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

回国后,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并建议先立宗旨,再宽立具体年限。

清廷决定采纳五大臣的意见,实行“预备立宪”。

(4)皇族内阁:

1911年,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在内阁13名成员中,汉族官僚4人,满族亲贵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

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P48——52

一、中国同盟会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

(1)成立: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2)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3)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机关刊物:

《民报》。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3、中国同盟会成立意义:

B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

(2)“三民主义”纲领是20世纪初的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武昌起义(因是1911年是辛亥年,又称辛亥革命)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

成立湖北军政府,

宣布改国号中华民国。

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⑴.时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同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⑵.颁布由参议院制定《临时约法》。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⑶.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912年3月,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

⑷.清帝退位时间:

1912年2月)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⑸.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①.功绩:

A.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性质)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中华民国;

C.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从此,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局限性:

A、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

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单元核心概念:

(1)20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突迭起,国际风云变幻莫测。

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敌视。

(2)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的残酷超乎人们的想像。

它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

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

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下一场战争的威胁。

第11课20世纪的国际冲突P54——57

1、20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表现:

⑴.欧洲仍然保持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⑵.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与军事冲突

⑴.同盟国主要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⑵.协约国主要国家:

英、法、俄;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P58——61

一、萨拉热窝事件和大战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

3、战争过程: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0月)

二、战争的结果与影响B

1、结果:

1918年11月,第一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2、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性质),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2)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3课凡尔塞-华盛顿体系P62——67

1、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到6月

(2)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

(3)与会国:

一战的战胜国;

(4)主导国:

英、法与美国。

(5)三巨头及其意图:

美国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英国劳合·乔治坚守维持霸权地位和大陆均势。

法国克列孟梭主张削弱德国,确保大陆霸权。

(6)结果:

签订《巴黎和约》,其中对德的《凡尔赛和约》为核心。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行严惩(a.关于德国领土问题,b.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c.关于限制军备问题,d.关于赔款问题)

(7)影响:

形成了战后西方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形成B

⑴.背景:

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

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却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英、美国和日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⑵.时间:

1921年11月;参加国:

9个

⑶.目的:

美国为建立亚太地区新政治秩序而提议召开;

(4)内容:

签订相关条约与影响:

①.《四国条约》,中止英日联盟;

②.《五国海军军备条约》:

使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抑制了日本扩张的势头;

③.《九国公约》:

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受到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地位和权益得到增强。

⑷.影响:

确立了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秩序——华盛顿体系。

2、战后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挑战:

⑴.经济:

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⑵.海外殖民地:

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1931《威斯敏斯特法》通过,英联邦正式成立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单元核心概念: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格局,也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回应了俄国民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呼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历程。

(2)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围攻,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受住国内战争的考验。

战争结束后,列宁及时采取新经济政策,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第14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P69——72

1、十月革命的时间、结果

⑴.时间:

1917年11月7日;标志: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

工人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⑵.攻打冬宫进行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

宣布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俄政权转归苏维埃。

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纷纷建立。

(3)结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B

⑴.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⑵.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⑶.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⑷.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

⑸.它开创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⑹.为俄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第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P73——75

1、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单元核心概念:

   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扫清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P91

1、社会习俗变革

内容:

⑴.剪除发辫;

⑵.易服饰:

西装、中山装取代长袍马褂;

⑶.改称谓:

官职、先生、某君取代老爷、大人等称谓;

⑷.文明礼仪:

废止跪拜,代之以握手、脱帽、鞠躬等礼仪;

⑸.禁缠足、倡女权

2、二次革命:

(1)原因:

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

(2)时间:

1913年,

(3)发动:

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

(4)结果:

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2、护国运动

(1)原因: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发动:

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反袁护国,

(3)结果: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95——97

1、新文化运动

⑴.开始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

《新青年》,并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

⑵.运动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①.民主和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两面旗帜: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的三篇文章:

⑴.《庶民的胜利》、⑵.《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⑶.《我的马克思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P99——102

1、五四运动

⑴.时间:

1919年5月4日;

(2).影响: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

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⑴.概况B

①.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

②.条件:

A.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组织: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③.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

B

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P103——106

1、第一次国共合作B

⑴.背景: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⑵.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

1924年

2、内容:

1.通过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

2.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4.国民党“一大”召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3、北伐战争:

.开始:

1926年7月;②.成果:

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单元核心概念: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P108——109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

⑵.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3)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这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2、改订新约运动:

⑴.内容:

修改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国民政府就关税自主

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等问题,同美、英、法等国进行谈判,重订新约。

⑵.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P111——114

一、南昌起义

1、时间:

1927年8月1日2、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3、意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

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苏维埃政权建立:

1931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P116——117

1、九一八事变:

⑴.时间:

1931年9月18日

⑵.后果:

东三省沦亡,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2、华北事变:

日本侵占东北之后,加紧策划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