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359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docx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一)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又“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C.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六句描写海水和山岛,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概,写的也是实景。

(二)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题目中的“次”,原是“停留”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店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的“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颔联,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颈联中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的暮春时节花草的生长态势。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四)选出对下面这首曲理解有误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五)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上泰山绝顶的感受,抒写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C.尾联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七)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八)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九)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渡荆门送别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

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十)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十一)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的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是实写,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臆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十二)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十三)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

B.诗中的“东风”就是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提到的“东风”,在本诗中“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C.诗中的“周郎”就是历史上的周瑜,他与赤壁有关的故事是“赤壁之战”。

D.这是一首咏史之作,它抒发的是作者对历史上的两位美女“二乔”的惋惜之情。

(十四)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十五)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在东篱下采撷菊花,悠闲中偶然见到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隐居生活。

“真意”是指人生的真谛。

(十六)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十七)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充满伤感的情绪。

(十八)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吟鞭”是指吟唱马鞭。

B.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十九)选出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A.这首词描写了—位深闺女子的生话状况和心理状态。

B.“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描写了深闺女子精心梳妆和倚楼盼望的孤独情景。

C.“肠断白蘋洲”写出了深闺女子因失望回到分别之地“白蘋洲”的痛苦心情。

D.这首词描绘了帆船、落日、江水、小洲等景物,富有画面感。

(二十)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

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得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情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二十一)选出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二十二)选出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阙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阙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二十三)选出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二十四)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中“关雎鸟”象征着美丽善良的女子,在河中的小洲,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B.采摘荇菜是起兴的写法,写出男子对心中的女子日夜都在追求。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情景。

D.这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表达出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

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十五)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

(一)D四句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概,写的是虚景

(二)A(三).C是早春(四)C(五)D(六)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七)D(八)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九)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十)A(“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逐渐放开,融入苍茫的暮色之中)(十一)A(十二)C(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十三)D(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十四)C(惶恐和零丁两个词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抒发了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伶仃。

)(十五)A(心远即远远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十六)C(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愁苦、郁闷的心情。

)(十七)D(十八))A(“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

)(十九)C.(二十)A(A中的风景应为“萧瑟、苍凉”而非“清朗、秀美”。

) (二十一).C(二十二)C(不应批判。

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二十三)C委婉含蓄表达了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报效国家的情感。

(二十四)1.A(“关雎鸟”象征美好的爱情。

)2.A(二十五)1.D2.D(抒情诗)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读书与快乐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

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

”孔子说: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董卿也曾说过: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

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

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

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考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

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

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

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

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

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

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

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

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

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

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

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

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

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

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

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从下面(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

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

他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

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方名家。

【答案】

(1)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2)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