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312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ocx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主持人裴长洪

内容提要: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提出,是杭州“建设大都市”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进一步认识。

本文在深刻理解金融中心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杭州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比较杭州金融业与上海、长三角周边城市金融业发展情况,以及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同时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和经验,提出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必须放在长三角都市群中定位,放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背景下定位,放在杭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前提下定位。

在选好定位的前提下,提出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型和路径,以及具体措施。

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定位:

区位定位:

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南翼,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竞争中的合作与合作中的竞争的错位发展,实现双赢的区域金融中心;服务定位:

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杭州经济建设提供创业孵化器、融资、资本经营和投资管理等金融支持,形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体系;产业定位:

把金融业作为杭州主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构筑完善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杭州发展,培育各种金融中介,建立健全杭州金融发展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和全国中小企业的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模式:

以本地经济为依托,以长三角经济供求为拉动,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环境,培育发展本地金融业,鼓励金融机构前来投资和设立办事机构,从而加快金融中心聚集和形成进程,逐步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及全国中小企业的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实力功能型发展目标模式。

杭州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具体步骤,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

第一步,利用5年的时间发展杭州本地金融业,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首先把杭州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提出杭州金融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大力培育金融市场主体,健全本地金融体系;随着加入WTO资本市场开放,吸引外资和外地各类金融机构来杭州发展,初步把杭州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业较为发达、资本市场相对健全的金融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心城市。

第二步,利用5年时间,把杭州金融中心建设成为服务浙江,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南翼城市群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成为长三角南翼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作用明显增大,建设金融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大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城市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成都、重庆、青岛等城市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要建立金融中心的思路和设想,深圳、上海、北京策划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基础上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大连、广州、天津、成都、重庆等地瞄准建立北南中西区域金融中心目标。

杭州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金融业,培育本地金融机构,接受上海金融业的辐射和合作,吸引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来杭设立分支机构,将杭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工作思路,并在政府工作任务分解中强化了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考核和落实。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也将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杭州是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建设金融中心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全国大城市都在研究建设金融中心之时,杭州及时提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路,借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以提升杭州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一、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国内外金融中心建立的借鉴

(一)全面准确理解“金融中心”的含义和内在要求

准确理解金融中心含义。

金融中心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

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金融中心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集散,为金融中心形成打好基础。

金融产品交易额大,产生大量资金流量,为金融中心形成资金集散地。

金融中心资金流动及所代表的供需价格,金融信息生产、分配和消费提供信息价格,一般会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动产生金融价格影响,也因为金融中心具有信息凝聚作用,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此集散交易。

现代社会的金融中心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紧密,金融市场完善,资金交易活跃,金融工具齐全,金融信息灵敏,辐射能力强,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地区,一般是通过某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做依托。

金融中心演化过程。

金融中心一般要经历五个过程:

直接腹地、腹地外更大区域、整个国家区域、临国及政治属地、世界范围。

从演化过程内涵可以看出,金融中心确立的基础是它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经济支撑力,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与相邻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本地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的透明度和经济政策调节的宽松度等因素。

从演化过程形式可以看出,金融中心首先是从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

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条件。

一个地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法规和地方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同时又有宽松的金融业发展环境;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通讯设备;较高的金融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政府及官员;丰富经验并通晓国际通用语言的从业人员。

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三大最基本的要素。

(二)建立金融中心的国际借鉴

从20世纪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渗透到世界各地,跨国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并不断增多,国际间的金融活动相对集中到世界主要地区,导致一批世界金融中心的出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

一类是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另一类是区域金融中心,如:

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卢森堡、多伦多等城市。

可借鉴的经验主要是:

“金融立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

考察许多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大部分城市都提出“金融立市”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并大受其益。

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实施了“金融立市”战略与开展金融中心建设,成功地利用了当时刚兴起的离岸金融潮流与金融衍生市场创新潮流,使得新加坡经济结构得以迅速改变,增加了国际竞争力。

积极的金融发展战略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样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也是把建设“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四大中心之一,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61—70年代,GDP年均增长13.53%;1971-80年代,GDP年均增长20.23%;1980-90年代,GDP年均增长15.36%;1991-2001年代,GDP年均增长8.4%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发展成世界金融中心。

世界上还有许多城市和地区(如:

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地)在明确提出“金融立市”战略后,对该城市或地区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强大的经济是金融中心坚实的基础。

伦敦、法兰克福、米兰、巴黎等城市金融中心形成的经验也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表现出总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金融对经济促进作用突现,金融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而且这一高速增长期大多会持续较长时间(如表所示)。

部分国家(地区)高增长时期与人均GDP

国家(地区)

高增长期(持续时间)

人均GDP(按94年美元折算值)

年均增速(%)

日本

1961-1973(12年)

458-3829(2200-14000)

9.8

联邦德国

1951-1955(5年)

487-857(2400-4300)

9.1

韩国

1983-1994(11年)

1914-8260(2870-8260)

8.8

新加坡

1961-1994(33年)

916-19420(3572-19420)

8.3

马来西亚

1987-1994(7年)

1810-3480

8.2

香港

1961-1994(33年)

905-21650(3705-21650)

8.1

注:

资料来源为1996年及相关年份的《世界发展报告》

说明:

上述国家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持续增长都速度都在8%-9%之间,经济增长持续时间除德国为5年,马来西亚为7年,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10年以上。

金融中心建设不存在排他性。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形成一般规律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若干个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中心城市一般都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

如:

美国有国际性金融中心纽约,也有区域金融中心芝加哥、洛杉矶等;英国有国际金融中心伦敦,还有区域金融中心曼切斯特;同样日本有东京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有大阪、名古屋等。

这些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经验说明,经济发展加速加快了金融中心形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可以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同时,金融中心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起到积极作用,对所在地区发挥着重要金融支持和经济辐射功能。

(三)国内部分城市关于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设想

从国内大城市看,上海、北京、深圳都在竞争金融中心这个桂冠。

深圳的目标确定为环珠江三角洲的区域金融中心,主要为把深圳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以及珠三角资金需求迫切而供给缺口较大的地区,发挥集聚和输送资本、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

2004年6月25日,深圳市金融发展决策委员会专题讨论如何打造“金融中心”问题。

重点研究打造金融中心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研究深港金融合作进一步具体化;研究金融创新和抵御风险能力、培养金融人才等问题,正式把建设金融中心提上日程。

北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做出建设金融中心和金融街规划,并将建设重点放在建立金融街上。

目前已经有530多家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在金融街安营扎寨,五大国有银行总部、三个金融监管机构和部分国家级金融管理机构、中央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机构两大金融结算中心也落户金融街。

北京在提出“金融立市”的战略目标前提下,把金融中心定位于“金融管理中心和北部区域金融交易中心”。

上海的目标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1993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外滩恢复金融区功能,1994年上海发展规划再次提出形成外滩金融一条街。

浦东开发使上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集聚国内外著名企业在上海落户,上海经济活力四射,具有很强的积聚和辐射能力,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与外滩金融街遥相呼应,共同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截止2003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423家,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区。

大连提出建立东北三省金融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的组合模式。

目标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金融业作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形成中外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资本运营与资金调剂中心,服务东北三省,加强与日本、韩国周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东北亚的国际金融中心。

重庆、成都瞄准西部区域金融中心。

他们的发展战略是:

建立筹资型区域金融中心来解决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通过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从而来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

二、杭州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一)杭州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银行机构

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统计,到2001年所有全国性中资商业银行都已在杭州设立分行机构,杭州因此成为全国第一家中资商业银行均设有分行机构的省会城市。

同时,杭州又是银行不良资产率最低的城市之一,银行发展速度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杭各家银行都已连续多年盈利,效益和各项综合指标考核都在各自系统中名列前茅。

“来一家,赚一家”的杭州银行业,被业内人士称为“杭州金融现象”。

杭州银行业近年来发展的特点:

一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652.7亿元,同比增长29.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818.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36%。

二是经营效益不断攀升。

2003年底,杭州金融机构(不包括证券、保险)实现人民币帐面利润64.3亿元(其中2001年43.62亿元,2002年44.61亿元),年均增长40.79%。

三是资产质量逐年提高。

2003年不良贷款额下降27.8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到2.96%,低于全省0.8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保持绝对值和占比双下降。

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突出,有个别银行一直保持“双零”。

1999-2003年杭州市存贷款余额增长及与GDP比较图

存贷款余额单位:

亿元;存贷款余额与GDP比较单位:

证券机构

2003年底,杭州市共有证券机构(包括营业部)共有88家,其中2003年新增证券营业部6家。

分别为江南证券杭州营业部、财富证券杭州营业部、东北证券杭州营业部、国联证券杭州营业部、东吴证券杭州营业部、长江证券杭州营业部、金元证券杭州营业部。

另外,2003年杭州还新设立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家,分别为浙江利捷企业策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浙江凡恩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浙江国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以杭州市300万人口为基数,证券经营机构分布密度较大,在国内仅次于上海、深圳、北京等少数中心城市。

杭州市证券投资者数量较多,在社会中分布也很广泛。

据粗略估计,在各证券营业部开户的证券投资者数量约20万,占全省证券投资者总数38%以上,其持有的证券市值和保证金余额总和200亿元以上,平均资产拥有量10万元左右,显示较高的投资积极性。

同时证券交易比较活跃,2002年全市沪、深两市证券交易额为1828.34亿元,占全省证券交易额的33.4%,为全国证券交易额的2.4%。

期货

杭州是国内期货行业发展较好的地区。

2003年杭州市各期货经纪公司期货交易总额合计1.26万亿元,占2003年全国期货交易总额的11.78%,而2002年杭州市股票、债券、基金交易额只占全国交易总额2.4%,杭州市在期货行业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在证券业中的地位。

2000至2003年杭州期货交易总额及全国市场占比

截至2003年底,杭州市共有期货经纪公司11家,占浙江省期货经纪公司总数的84.6%。

值得一提的是这11家期货经纪公司中,2003年交易额最少的也排在全国第66位,也就是说,全国交易额前66位的期货经纪公司中,每6家就有1家在杭州。

其中浙江永安期货2003年交易量、交易额均排在全国第二,是期货业的“巨头”之一。

2000年到2003年的四年中,杭州市期货市场交易额增长了近11倍,而同期杭州市GDP增长为51.6%;两者相关系数r2为0.896,超过0.787的全国平均水平。

信托

杭州工商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3月重新登记,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营运,到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就达31.56亿元,其中信托资产为16.37亿元,信托资产所贡献的业务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55.4%。

集合类信托产品16个,累计规模达12.8亿元,发行个数排全国第一,融资总规模排名全国第二。

产权交易

杭州产权交易所自1993年12月成立至今,坚持面向市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诚信原则,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中介作用,为杭州国有企业改革做出贡献。

杭州市产权交易市场于1993年12月成立发展大致历经三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6)。

杭州的国有企业改革处于关键阶段,而当时地方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产权交易只是局限于以处理企业闲置设备为主,业务量小范围窄,年交易额在二、三千万左右,产权交易市场氛围还刚开始形成,产权交易市场处于雏形阶段;第二阶段(1997-1998),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改革的重点是明晰产权,产权交易的前提条件已经基本形成。

杭州的产权交易开始大规模地介入国有企业改革,清算破产企业资产、产权转让在产权市场上进行挂牌交易,在此期间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年交易额增加到1-2亿元,产权交易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9至今),这一阶段是杭州产权交易市场快速转型阶段。

在功能上,从最初的处理闲置设备、清算破产企业资产为主,逐步转变为促进国有资产流动和各种所有制的产权交易和资本流动。

在成交机制上,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竞价方式成为主要交易手段。

产权交易进入国有资产转让,改制企业股权转让和通用性资产以公开拍卖形式转让,产权交易多样化,交易额有所增长,1999年交易额为3.88亿元,2000年为10.7亿元,2001年8.9亿元,2002年4.7亿元。

同时2002年对9家公司进行股权托管共1.1亿元,2003年产权交易4.9亿元。

并开拓股权交易新业务,分别为杭州监理公司、杭州电影放映公司、上海大家物业公司等企业进行股权公开竞价转让。

杭州产权交易市场在全省产权交易市场中的地位明显提高,逐步向区域性市场发展。

(二)杭州与其他城市金融数据比较

(注:

以下选用的数据主要出自各类相关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2003年杭州、宁波、温州各类金融指标对照表

杭州

宁波

温州

国民经济整体指标

GDP(亿元)

2092

1769.9

1220.3

GDP排名

1

2

3

人均GDP(万元)

3.27

3.22

1.65

人均GDP排名

1

2

3

银行类

指标

存贷款

存量

年末存款余额(亿元)

4652.73

2764.3

1756.33

存款余额排名

1

2

3

年末贷款余额(亿元)

3818.7

2223.02

1312.94

贷款余额排名

1

2

3

存贷款

流量

新增存贷款(亿元)

2345.9

1399.15

723

新增存贷款排名

1

2

3

其他

存贷款余额与GDP比较

(金融总量/经济总量)

4.05倍

2.82倍

2.52倍

比重排名

1

2

3

证券类

指标

证券市场

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量

16

13

1

上市公司数量排名

1

2

3

证券机构

年末证券公司数量

5

0

0

证券公司数量排名

1

2

2

年末期货经纪公司数量

11

1

0

期货经纪公司数量排名

1

2

3

保险类

指标

保险市场

保费收入(亿元)

66.6

38.36

30.51

保费收入排名

1

2

3

保险深度

(保费收入/GDP)

3.18%

2.17%

2.5%

保险密度(元)

(保费收入/人口)

1036.12

698.64

411.03

保险机构

保险公司(分公司)数量

12

保险公司数量排名

注:

证券公司是特指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证券机构

说明:

1、杭州是浙江省的经济中心,也是浙江省的金融中心,金融各项指标都排在全省第一位,而且比宁波温州高出近170%左右;

2、银行存贷款余额总量与经济总量之比杭州市是4.05倍,说明杭州的资金容量和资金供求量是十分充足的。

3、杭州人均保费占有量是1036.12元,说明杭州有相当数量的保险资金,个人保险业务很旺,但是对杭州经济贡献不大。

2003年杭州、上海各类金融指标对照表

杭州

上海

杭州/上海

国民经济整体指标

GDP(亿元)

2092

6250.81

33.47%

GDP增长率

15%

11.8%

127.12%

人均GDP(万元)

3.27

4.66

70.17%

人均GDP增长率

13.96%

12.1%

115.37%

银行类

指标

存贷款

存量

年末存款余额(亿元)

4652.73

17318.38

26.87%

存款余额增长率

29.7%

23.77%

124.95%

年末贷款余额(亿元)

3818.7

13168.05

29%

贷款余额增长率

36%

24.39%

147.6%

存贷款

流量

新增存款(亿元)

1279.58

3325.82

38.47%

新增贷款(亿元)

1066.32

2582.51

41.29%

其他

存贷款余额与GDP比较

4.05

4.88

83.02%

内资银行机构数量

18

22

81.82%

外资银行机构数量

0

62

0

证券类

指标

证券市场

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量

16

145

11.03%

证券机构

年末证券公司数量

5

17

29.41%

年末基金管理公司数量

0

18

0

年末期货经纪公司数量

11

24

45.83%

其中外资证券公司数量

0

8

0

保险类

指标

保险市场

保费收入(亿元)

66.6

289.93

22.97%

保险深度

3.18%

4.64%

68.53%

保险密度(元)

1036.12

2160.75

47.95%

保险机构

保险公司(分公司)数量

12

41

29.27%

其中外资保险公司数量

0

19

0

保险中介机构数量

21

59

35.6%

说明:

杭州在GDP增长率、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等指标高于上海,其他各类指标和上海有很大的距离。

2003年杭州市、浙江省各类金融指标对照表

杭州

浙江

杭州/浙江

国民经济整体指标

GDP(亿元)

2092

9200

22.74%

GDP增长率

15%

14%

--

人均GDP(万元)

3.27

1.97

--

银行类

指标

存贷款

存量

年末存款余额(亿元)

4652.73

15416

30.18%

年末贷款余额(亿元)

3818.7

12419

30.75%

存贷款

流量

新增存款(亿元)

1279.58

3521

36.34%

新增贷款(亿元)

1066.32

3630

29.38%

其他

存贷款余额与GDP比较

4.05

3.03

--

内资银行机构数量

18

证券类

指标

证券市场

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量

16

64

25%

证券交易额(亿元,2002)

1828.34

5474.07

33.4%

证券机构

年末证券公司数量

5

5

100%

年末期货经纪公司数量

11

13

84.62%

保险类

指标

保险市场

保费收入(亿元)

66.6

260.3

25.59%

保险深度

3.18%

2.83%

--

保险密度(元)

1036.12

556.24

--

保险机构

保险公司(分公司)数量

12

15

80%

说明:

杭州各类金融指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指标在全省总量中占相当比重。

杭州市2001至2003年各类金融指标对照表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国民经济整体指标

GDP(亿元)

1568

1780

2092

GDP增长率

12.2%

13.2%

15%

人均GDP(万元)

2.5

2.8

3.27

人均GDP增长率

11.1%

12.4%

13.96%

银行类

指标

存贷款

存量

年末存款余额(亿元)

2621.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