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291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作业.docx

《大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作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作业.docx

大学作业

一、中国教育简史作业

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答: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联,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

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

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

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①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

“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

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二、评述蔡元培民国初年提出的五育教育方针。

答:

蔡元培民国初年提出五育教育方针为:

1.倡导以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3.以道德教育为中心,4.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5.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

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

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

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

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

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

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

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

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

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

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

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小学教育科学方法作业

根据对策研究范式,联系实际列出“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提纲。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会导致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颓废和教育质量的下降,并对学生的健

康成长带来危害。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当教师时间长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不如意、心理的不平衡,往往让不少人出现这样的状况:

从教之初豪情满怀,希望桃李满天下,慢慢地理想没了,激情退了,牢骚多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原先活泼可爱的学生也变得讨厌了,稍不如意就想讽刺几句,或者上完课走人,眼不见心不烦,对学生不闻不问;尽量少上点课,甚至想到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做点轻松的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情绪衰竭。

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抑郁、精神不振、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他人的容忍度和工作满意度降低等,教学工作中的成功及类似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事件也较难引发工作的激情和热情,没有创新的欲望,仅满足于应付任务,甚至厌倦教学工作。

其二是态度和行为冷漠。

教师对学生缺失人性化的态度表现在:

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常常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式语言来称谓和描述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

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是找借口,怨天尤人。

其三是缺乏成就感。

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

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家长、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增加,学校、同事对教师关心支持不够,使很多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这种情况导致教师重新评价工作的实际价值,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回报之间的关系。

他们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既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令人满意的变化,也不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较强的无助感。

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开始减少工作投人,教学缺乏创新,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抱有消极、无奈、听之任之的态度,挣工资成了维持上班的唯一动机。

教师职业倦怠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个体、教育对象、教育质量造成诸多危害。

一个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枯竭、消极冷漠等较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会导致教师工作情绪低落,对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产生削弱和瓦解的作用,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及个人等方面:

   ㈠.从社会影响方面分析

1.期望过高,不堪重负。

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比做春蚕、蜡烛。

社会对教师行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国家期望教师能够培养出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既能全面发展又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寄厚望于教师。

教师是普通人,不会个个是圣贤,教师在这种职业道德、学术素养的高标准要求下,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是普遍现象,面对高考备考的现实需要,很多高中学校教师,在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呈加剧趋势,长此下去就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2.投入不足,待遇偏低。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但与不少行业的知识分子相比,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还是偏低。

同时,由于教师劳动效果的长期性和滞后性及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再加上一些部门受错误政绩观与价值观的影响,不少地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工资,也影响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对教师过高的期望,与社会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人不足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㈡.从教师职业特点分析

中学教师的工作既要耗费体力又要耗费脑力,是一份非常艰辛的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耐心细致地做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等,这些耗费了教师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同时,教师工作还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创新、探索的工作。

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查找资料、相互交流、精心设计,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教师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

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教师就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正如日本学者左藤所说:

“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而宣告结束。

”教师职业的“无边界性”特征,使教师长期处于工作的压力状态。

教师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无阶梯”的。

中学教师的一生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着同样的工作,职称的升降、工资的调整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往往和工作业绩无多大联系。

大多数教师不可能像行政、企业等行业的优秀人才那样,经常有升迁或得高薪的机会,这使有些教师觉得教师职业是一个“无阶梯”的生涯,缺乏挑战性。

㈢.从学校管理方面分析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等特点。

而现在不少学校的管理就是简单地让教师“动起来”、“忙起来”,把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集中到升学率上。

在这种管理环境下,教师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缺乏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支持,缺乏主人翁意识,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弱。

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制度,降低了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影响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强化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里。

随着“末位淘汰”、“竞争上岗”、“低职高聘、高职低就”等制度的推行,从前教师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

㈣.从教师个人方面分析

个体差异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首先,性格差异影响职业倦怠。

有研究表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人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

相反,那些性格开朗、自信的教师则很少出现职业倦怠。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而另一部分教师则很难适应,结果便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

焦虑、抑郁、暴躁等,继而形成典型的职业倦怠现象。

其次,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

那些精神状态很颓废、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的人,较之于那些生活乐观、积极、活泼的教师,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

第三,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

拥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的、经历过较大挫折和失败的教师则不容易产生倦怠,年龄和婚姻家庭等因素也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三.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㈠.社会方面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的吸引力。

加大财政投人,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优,使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与其待遇相一致,是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有力措施。

其次,社会应该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倾斜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地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社会要对教师建立一种合理的期望,教师是凡人,而非古之圣贤,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的。

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应对教师抱以合理的期望,对教师工作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能以平常心对待,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给教师一个适当宽松的环境,以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为教师行业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

㈡.学校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人文化和民主化的缺失是教师工作不满意的根源之一。

缺乏人文关怀和民主平等,官僚作风严重,待遇与考试分数挂钩,实行末位淘汰制等,给教师带来的只能是被动、消极和压抑。

教师置身于缺乏人情味、无归属感的学校环境中,自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因此,校领导要尽量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如学校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让教师参与决策,倾听他们的诉求,分享他们的成功和经验,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

2.处事公平、公正。

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一些中小学,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如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考核与评聘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现象,事情的操作过程缺乏透明度,人为化因素多,由此造成教师的不满和无奈,工作热情衰减。

鉴于此,学校管理应注重提高组织公平程度,要增大透明度,避免管理者的人为化和各种不公平现象,从而增强教师的满意度,降低和减少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3.完善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确实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指标的评价方式,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工作业绩与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强化发展性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创造条件组织、鼓励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

这既是教师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课改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工作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

教师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适应教改的能力,从而消除教师工作的职业枯竭感。

在学校内部,要为教师搭建如从教学新秀、十佳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名牌教师到首席教师的成长阶梯,并在精神与物质方面予以鼓励。

另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也是减缓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㈢.教师个人方面

1.加强学习,开阔视野。

不断为自己进行专业知识“充电”,知识上的富足有助于自信心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推行,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因而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创新,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心态平和,劳逸结合。

 教师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应该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个体,也会有喜怒哀乐,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做一个真实的人。

在工作中要尽力改变过于急躁、求胜心切、好高鹜远或者自怨自艾的不良习惯,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幽默、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

这样不但可以抵制职业倦怠的产生,还可以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由于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心理压抑。

教师的生活单调,工作繁重,有形无形的限制多,身心容易失衡,需借助适当的休闲活动来调节生活,弥补身心的疲乏,恢复充沛的体力,以维持健康的身心,淡化或消解工作中的倦怠感。

3.注重交流,品味生活。

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的形式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与社会的联系较少,社交圈普遍狭窄,人际关系互动非常有限,导致与社会强烈的隔离感。

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增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可认识和结交更多志趣相同的朋友,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将自己融入到社会、朋友之中,体味生活的乐趣,调整自己的心态。

这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好方法。

教师要学会品味生活,放松自己,平时多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营造一个身心愉快、健康充实的业余生活。

教育统计与测量平价作业

一、根据数据所反映的变量的性质数据可分为哪几种?

请举例说明区别。

根据数据所反映的变量的性质,可把数据分为称名变量数据、顺序变量数据、等距变量数据和比率变量数据。

称名变量:

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

例如,人的性别分成男与女;用6位数字组成全国各地的邮政编码等,皆是称名变量数据。

这些数据仅是类别符号而已,没有在量方面的实质性意义,一般不能对这类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但通常可对每一类别计算次数或个数等。

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

例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态度等级可划分为“赞成、倾向赞成、中立、倾向反对、反对”这5个等级。

值得指出的是,顺序变量数据之间虽有次序与等级关系,但这种数据之间不具有相等的单位,也不具有绝对的数量大小和零点。

因此,只能进行顺序递推运算。

如,“因为A优于B,B优于C,所以A优于C

”的运算结果充其量只是反映位次顺序的关系而已。

等距变量:

等距变量除能表明量的相对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例如测气温量值,星期一为20℃,星期二22℃,星期三24℃。

由于这类数据的零点是相对的,因此,对这类数据一般不能用乘、除法运算来反映两个数据(两个个体在某种能力属性)之间的倍比关系。

比率变量:

比率变量除了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零点。

例如,学生身高、体重的测量数据等,皆可以看成是比率变量数据。

比率变量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允许人们用乘、除法处理数据,以便对不同个体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作比率性(即倍比关系)描述。

二、1、如何编制次数分布表(请写出主要步骤)?

1)简单次数分布表。

简单次数分布表,通常简称为次数分布表,其实质是反映一批数据在各等距区组内的次数分布结构。

①求全距

所谓全距乃是一批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

观察全部数据,找出其中的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以符号R表示全距,则全距的计算公式为:

R=Xmax-Xmin(1-1)

故,全距在有的书中也称为两极差。

②定组数

定组数就是要确定把整批数据划分为多少个等距的区组。

组数用符号K表示,

它的大小要看数据的多少而定。

一般来说,当一批数据的个数在200个以内时,组数可取8~18组。

如果数据来自一个正态的总体,则可利用下述经验公式来确定组数,即:

K=1.87(N-1)2/5(1-2)

上述公式中的N为数据个数。

③定组距

i=R/K

在知道全距R和组数K之后,就可以来确定分组的组距。

用符号i表示,其一般原则是取奇数或5的倍数,如1,3,5,7,9,10等。

具体的取值办法,可通过全距R与组数K的比值来取整确定。

④写出组限

组限是每个组的起止点界限,有表述组限和实际组限之区别。

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文献中,组限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两种。

两种组限表述方法意义不尽相同。

第一种方法以连续的形态表述组限,每一组实际组限是“左闭右开”的区间范围。

如“10~15”和“15~20”这两组,其实际组限是指[10,15)和[15,20)的区间范围。

第二种方法以跳跃的形态表述组限,在相邻组别中形成“缺口”,例如,“10~14”和“15~19”这两组在相邻处不连续,从14跳跃到15时留下的“1”个单位缺口。

对于这种表述组限其实际组限分别是指[9.5,14.5]和[14.5,19.5]的区间范围。

⑤求组中值

组中值是各组的组中点在量尺上的数值,其计算公式为:

组中值=(组实上限+组实下限)÷2(1-3)

不同的组距以及不同的组限,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组中值。

如果希望每组的组中值恰好为整数便于后继运算,那么,组距选择为奇数是最好的。

⑥归类划记

完成上述各个步骤后,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表的格式来记录上述有关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归类划记。

⑦登记次数

根据划记结果,点计各组的次数,记入次数栏。

当我们把组别、组中值和次数值拼在一起时,就构成简单次数分布表。

2)相对次数分布表

相对次数就是各组的次数与总次数N之间的比值,若以表示相对次数,则相对次数的计算公式为:

Rf=f/N(1-3)

把组别、组中值和次数值拼在一起时,就构成次数分布表。

相对次数分布表与简单次数发布表各有不同的用途,它们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使用。

当我们主要对各组的绝对次数感兴趣时,则可编制简单次数分布表。

相对次数分布表主要能反映各组数据的百分比结构,当我们侧重关心各组次数的相对比例结构时通常要编制相对次数分布表。

3)累计次数分布表

假如我们希望通过一个统计表,就能较方便地了解到处于某个数值以下的数据个数有多少时,就可编制一个累积次数分布表。

把组别、组中值和累积次数值拼在一起时,就构成累积次数分布表。

4)累积相对次数分布表和累积百分数分布表

前面介绍的累积次数分布是对简单次数进行累积的结果。

与此相对应的是,还可对相对次数进行累积。

累积相对次数分布和累积百分数分布在心理与教育测量研究中有广泛而又重要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累积相对次数分布和累积百分数分布均有“以下”分布和“以上”

分布两种,在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选用其中的一种。

2、实际组限和表述组限的区别是什么?

组限是每个组的起止点界限,有表述组限和实际组限之区别。

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文献中,组限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两种。

两种组限表述方法意义不尽相同。

第一种方法以连续的形态表述组限,每一组实际组限是“左闭右开”的区间范围。

如“10~15”和“15~20”这两组,其实际组限是指[10,15)和[15,20)的区间范围。

第二种方法以跳跃的形态表述组限,在相邻组别中形成“缺口”,例如,“10~

14”和“15~19”这两组在相邻处不连续,从14跳跃到15时留下的“1”个单位缺口。

对于这种表述组限,其实际组限分别是指[9.5,14.5]和[14.5,19.5]的区间范围。

二、某次高考模拟试卷高一的5名学生做所用时间分别为170、120、110、160、130分钟;高三的5名学生做所用时间分别为50、70、90、55、45分钟;问高一和高三哪一组离散程度大?

(请写出计算过程)

高一用时平均值:

X1=(170+120+110+160+130)/5=138

高一用时方差:

S1=^2=[(170-X1)^2+(120-X1)^2+(110-X1)^2+(160-X1)^2+(130-X1)^2]/5=536

高一用时标准差:

δ1=23.15

高三用时平均值:

X2=(50+70+90+55+45)/5=62

高三用时方差:

S2=^2=[(50-X2)^2+(70-X2)^2+(90-X2)^2+(55-X2)^2+(45-X2)^2]/5=266

高三用时标准差:

δ2=16.3

δ1>δ2

因此高一的离散程度大

第二次作业

1、教育测量学中试题的区分度以题目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下表是一次测验的有关数据:

考生

A

B

C

D

E

F

G

H

I

J

第一题

1

1

1

1

0

0

1

0

0

1

被试得分

75

57

73

65

67

56

63

61

65

67

求该题目区分度。

(请写出计算过程)

解:

(1)求答对第二题的比率p和答错的比率q:

p=6÷10=0.6

q=1-p=0.4

(2)求X1和X2,分别为答对和答错第二题学生成绩的平均数:

X1=(75+57+73+65+63+67)÷6=66.67

X2=(67+56+61+65)÷4=62.25

(3)求σx,所有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