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228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考点58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案岳麓版

考点58 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原因

(2)历程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研制: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2)意义:

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

3.“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2)影响:

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神舟”号飞船

(1)发射: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太空。

(2)意义

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扫盲教育

(1)内容

(2)成果:

2001年元旦,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义务教育

(1)地位:

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

(3)成就:

2001年元旦,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

3.高等教育的发展

(1)初步发展:

建国初,我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

(3)迅速发展

[归纳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

(1)地位: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2)提出:

1956年。

(3)意义

2.遭遇挫折

3.文学艺术的春天

(1)原因:

科学文化领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1979年“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2)表现

[微点拨] 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4.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防安全,而且有利于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航天技术迅速发展。

5.“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6.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7.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主题一 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1.图片探史——“两弹一星”的意义

《两弹一星》图

探究 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新中国高科技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经济上,重大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科技因素;国防上,重大科技的发展集中在国防领域,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政治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国际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2.史料证史——袁隆平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

史料 当代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论从史出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吃饭问题,并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归纳总结——我国科技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及原因

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特征

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4)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必须发展高新军事科技,以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1)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2)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环境有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主题二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史料探史——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

史料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探究 史料中的“推荐制度”是什么制度?

“恢复文化考试”的决定反映了什么社会要求?

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 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高校招生制度。

要求:

反映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恢复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社会要求。

影响:

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和高考制度,为新时期社会改革和发展作了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和准备。

2.归纳总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

(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发展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3.比较总结——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或失误)

新中国成

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化大革

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

以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主题三 “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

1.图示构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归纳总结——“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高考题组

1.(2015·全国Ⅱ高考)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

2.(2014·江苏高考)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限定词“‘文革’后”和图片信息“科教后勤部”进行判断,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故排除;B、D两项不涉及科教方面,不符合题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

模拟题组

3.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

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

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答案 D

解析 抓住时间“1967年”来分析。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材料时间有一定距离,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氢弹的成功爆破是在1967年,与材料时间接近,且原子弹、氢弹属于核技术领域,故D项正确。

4.陆定一于1956年5月发表的讲话中提到“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

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是(  )

①应该区分政治观点问题与学术技术问题 ②提倡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自由 ③“双百”方针出台于三大改造完成之际 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加速科技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从“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的信息可知,陆定一主张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分开,故①正确;陆定一发表的讲话与“双百”方针的精神一致,提倡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自由,故②正确;③④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③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5.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

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

投考普通大学。

……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C.“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D.“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答案 B

解析 要选出“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的选项,关键是时间“1977年”,此时打倒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而“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停止招生,1977年恢复高考,让这些人可以参加高考,故B项正确;而A项是在“大跃进”时期,故错误;C项是在改革开放后,故错误;D项也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故错误。

考点训练

1.吴明瑜回忆道:

“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

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故C项错误;更不是发展生产,故D项错误。

2.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

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

“东方红-1”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答案 C

解析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时间是在1967年,故A项错误;秦山核电站是1991年投入使用,故B项错误;“东方红-1”号是1970年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于1973年,故C项正确;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出现于1965年,故D项错误。

3.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

“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

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A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研制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C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

4.下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

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

A.中共“七大”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 C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时间跨度大,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也与题干时间较远,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是1956~196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题干时间最为接近,故C项正确;D项发生于1978年,与题干的“背景”不符,故D项错误。

5.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

答案 D

解析 1980年中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项正确。

6.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

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

答案 C

解析 注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向广大工农开门”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知当时教育方针为人民教育,故C项正确。

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审题关键是“按出现先后排列”,解答依据是对重要史实时间的准确识记。

①是1995年;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③是1977年;④是1983年。

8.(2015·金丽衢十二校一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

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杏坛讲学图    汉画像石“讲经图”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

……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

所谓“健全人格”,当具下列条件: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与孔子讲学相比有何异同?

并分析这一时期实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1952年院系调整的现实意义。

答案 

(1)春秋时期:

私学迅速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西汉时期:

兴办太学和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代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同:

重视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异:

孔子讲学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提倡民主科学。

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或者进一步发展或短暂的春天);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式学堂兴办和留学风气盛行(或西学东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3)表现:

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政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以苏联为师)。

意义:

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