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108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x

潮州市高三期末检测语文

潮州市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级教学质量检测卷

语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整饬/不啻禅让/忌惮参与/与会

B.翌日/对弈倾轧/挣扎殷红/殷实

C.莅临/乖戾狙击/阻击称心/对称

D.瞭望/缭绕缜密/嗔怒模样/模仿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学术打假一是要勇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二是因为经常孤掌难鸣,故必须如鲁迅所说的“横着站”,三是要经得起推敲、考验。

方舟子无怨无悔,呼出了“停止打假没有时间表”,大有振聋发聩之势,中国太需要有这样扬正气的学术斗士。

A.冒天下之大不韪B.孤掌难鸣C.无怨无悔D.振聋发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和形象大使“海宝”,正张开热情的双臂和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

B.9月15日开始公映的《山楂树之恋》是由张艺谋导演,影片中老三向静秋的真情告白成为最令人难忘的一幕,触动了无数观众的新,久久不能自已。

C.奥巴马在大选前18个月就开始接受特勤局保护,比之前任何总统候选人都早,部分原因就在于许多带有种族色彩的言论都是针对他引起的。

D.在网络文化日益成为都市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关注一个普通汉字,除了好奇,更多的是试图揣摩它背后可能并不寻常的文化心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我长大了,才跟着父亲去水磨房,那时已经不是去贪玩了,而是帮助大人们到水磨上搭把手。

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首先是那巨大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就用大石磨磨面粉。

我第一次到水磨房去的时候,老远就听见巨大的水流声音,给人震撼之感。

①水磨房声音很大②借助水流的冲击力③水磨房不是很大

④水轮机再带动大石磨转动⑤沿着石槽从高出一泻而下⑥将水轮机冲转动

A.①③②⑤⑥④B.①③⑤②⑥④C.③①⑤②⑥④D.③①②⑤⑥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宰相韩琦曰: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

“陛下岂以灯为悦?

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

“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

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注】①二宫:

指后宫的太后和皇后。

②手实法:

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③媒蘖:

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喜,欲擢冠多士冠:

为……第一名,为……首名

B.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

购买

C.廷知法害民,罢之罢:

罢免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

到……去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令损价②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C.①泛于梁山泊②庶有补于国

D.①使官吏分堵以守②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事至小,体则甚大②轼上书论其不便

③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⑤徙知湖州,上表以谢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④⑤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③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到了他加冠礼的年龄,已能博通经史;嘉佑二年,《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十分惊喜,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

“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B.韩琦认为苏轼有才能,必成大器,但需要慢慢培养;如果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恰当,恰恰增加了他的麻烦。

C.苏轼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堤,他先将逃出城外的富人赶回城中,以此稳定民心,并与手下日夜奋战,最终保全了徐州。

D.在湖州时,苏轼因写诗而被李定等人指责是诽谤朝廷,由此被贬黄州。

到黄州后,他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3分)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分)

10、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

刘时中

和风闹燕鸢,丽日明桃杏。

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

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

梦里思粱苑①,花时别渭城。

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阳关第四声②。

【注】①粱苑:

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林,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②《阳关》是个曲名,第四声,古代曲子以十二律吕定调,以宫商角徵羽谱曲。

第四声即定调的声。

(1)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描述。

(3分)

(2)这首曲词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句,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3)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

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

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昼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

他们常埋怨道:

“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

”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

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大凡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主义作品,因为妙肖人生和自然,而使观者回到实际人生,从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B.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的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的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都是与自然有一种距离的艺术作品。

C.人生和自然总有一定的缺陷,艺术的最高目的正是妙肖人生和自然并弥补这些缺陷。

D.一般人虽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E.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这是因为人们持有实用的态度。

B.树的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而正身是实用世界的一片段;所以倒影比正身总让人感到美。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是失节,是秽行丑迹,但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再受现实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

D.人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也不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周鼎汉瓶,是因为不能在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14、划线句子中“缘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说明。

(4分)

15、概述作者认为的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理由。

(4分)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唐朝的牛

李汉荣

当然,唐朝的牛是辛苦的,也没什么文化,这一点,与现代的牛相似。

但是,唐朝的牛背上,经常有牧童跳上跳下,含着一枚柳笛,有时是一支竹子做的短笛,被他们信口乱吹起来。

有时,对着河流吹,把一河春水吹成起皱的绸子;有时,对着新月吹,把月牙儿逗得久久合不上嘴;有时,竟对着彩虹吹,把天上那么好看的一座桥就眼睁睁吹垮了;有时,竟对着不远处的大人吹,你骂他吧,又怕他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咋办;牛听着,倒是觉得不错,还算悦耳,尾巴就轻轻卷起来,摇啊摇,春天或五月的夕阳,就缓缓地从牛背上摇落进了小河,牛和牛背上牧童的倒影,倒影里的涟漪,一直在夕光里持续了好长时间,被一位散步的画家临摹下来,成为一幅名画,至今还收藏在博物馆里。

唐朝的牛,有时拉犁,有时拉车,还曾拉过婚车。

你想想,一千多年前的那位新婚女子,坐在牛拉的车子上,她曾有过怎样的心情?

不像马车走得飞快,不像驴车走得颠簸,牛走得很稳很慢,这正暗合了女子的心事:

谢谢你,牛,就这样慢慢走吧,让时光慢慢走,让我一步一回头,再看一眼我青春的容颜,看清楚老家的炊烟,在门口大槐树上转了几个弯,才慢慢散入屋后的远天。

牛啊,再慢些,忘不了你送我最后一程,我青春的最后一程,是你陪我走过的。

但愿千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你,还有人记得,一个小女子慢慢走远的年华。

唐朝的牛,辛苦难免辛苦,但早餐、午餐、晚餐都是相当不错的,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隐隐春色,那“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萋萋芳草,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古原春草,除了一小部分被踏青、采青的人们采走了一些,被重逢、惜别的人们撩乱了一些,被马和驴吃过一些,大部分都做了牛的美餐,吃饱了,就在原野上卧下,反刍一阵,觉得韶光不可蹉跎,就又站起来,在无垠旷野里漫步闲逛,向远方发出几声深情长哞。

这时,就看见几位游吟的诗人迎面走了过来,牛觉得应该为这些儒雅的人们让路,就静静地站在一旁。

诗人走过去,回过头目送牛,却发现牛正回过头目送诗人。

呀,他们互相目送,人与生灵互相凝视,诗与自然互相目送。

于是诗人感叹:

是这遍野芳草,养活了牛,也养育了诗歌的春色啊。

我们只知道唐人的诗好,却不知道,唐诗的深处,有青翠的草色,有鲜美的春色,有旷远的天色;而且,我们读过的某几首春意盈盈的诗,正是诗人在牛的背影里构思的,是在牛的目光里写成的。

你知道吗?

唐朝的牛,辽阔旷野里漫步的牛,是经常会碰见几位诗人的,它们常常主动为诗让路,诗也主动为它们让路,这时候,诗,就停下来向它们致意。

那么,现在呢,被囚禁在饲养场里的牛,被饲料和激素反复刺激、毒害的牛,被市场的屠刀宰来宰去的牛,被疯牛病恐吓、折磨的牛,牛啊,你们那辽阔的旷野呢?

你们品尝过、同时也被白居易先生欣赏过的那无边春草呢?

你们曾经听过的牧童短笛,已成绝响,永远失传,只在那些怀古水墨画的皱痕里,隐约残留着农业的诗意和牛的气息。

你们还曾见过诗人吗?

诗人和他的诗,一转身早已消失在田园牧歌的深处,背影越来越模糊。

我断定,如今,全世界的牛,亿万头牛,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一头牛能与诗人相遇,与诗相遇。

自然死了,生灵死了,田园死了,旷野死了,山水死了,再没有什么与诗相遇,诗也不再与什么相遇,与它相遇的恰恰是它拒绝的。

就这样,诗人死了,诗死了。

如今,这个世界,有牛,但牛背上没有牧童短笛的风情,牛的身影里没有漫步沉吟的诗的踪影。

这个世界牛依然很多,但大致只有两类,一类是供吃肉的牛,一类是供挤奶的牛。

这个世界人当然更多,但大致只有两类,一类是杀牛的人,一类是吃牛的人。

真正的牛,真正的诗,已经死去。

牛的身后,诗的身后,是一片由化学、商业、皮革、利润组成的现代和后现代荒原,虽然它有时貌似郁郁葱葱,但毫无疑问,它是真正的荒原。

(选自《散文》2010年第8期,有删改)

16、从文中看,唐朝的牛和现代的牛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试从牛与人类的关系、牛生活的环境、牛的生活三个方面中选二个作答。

(4分)

17、指出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18、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

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

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

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

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

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

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

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

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

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

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

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

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

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

“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

”我不觉说道。

“是啊。

”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

“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

”他怀着希冀地问道。

“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

到5点50分,外面天已大亮。

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

机群将于9点10分在本州东南方的宇久岛上空会合。

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

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

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

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

波克机长告诉我飞机马上要拉升到投弹高度了。

这时我们已经飞临日本领海上空。

9点12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

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

9点56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

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

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

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

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

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15枚高射炮弹。

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

我们向南飞去。

11点33分,飞越海岸线,向距此以西大约1百英里处的长崎直奔而去。

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

这时是12点01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

“瞧,它下来了!

”有人喊道。

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

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1万英尺的高度。

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

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秒钟。

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

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

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

后来,当我们从200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

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

在这些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

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

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背景】1945年8月9日上午,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目标是长崎。

此次袭击密码代号为“16号特别轰炸任务”,由5架B—29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队执行。

突击队将原子弹“胖子”投在长崎市,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广岛和长崎因原子弹轰炸造成的伤害遗留至今,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

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因美国原子弹轰炸而死亡的人数至今广岛接近25万,长崎已逾14万。

【注】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

本文获1946年普利策报道奖。

19、这篇新闻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4分)

20、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本文却有所不同。

请对文中划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5分)

21、这篇新闻有什么价值?

试从新闻的时效性和社会功用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

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写一段话描绘画面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

(6分)

提示:

图中要素为老鼠、玻璃罐、钞票。

23、2011年5月,华南大学学生“走过高考”巡回演讲团赴各地演讲。

假如由你主持他们在你校的报告会,请拟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

整散结合,热情洋溢。

(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60分)

假如你是青青的小草,不必羡慕桃李的芬芳;假如你是腾跃而上、不过数仞的斥鴳,不必羡慕展翅高飞、鹏程万里的大鹏;假如你是……架起自信的风帆,乘着青春的浪花,满载美好的梦想,启航吧!

只要你有一颗水手般坚毅的心。

请以“启航”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潮州市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级教学质量检测卷

语文参考答案

1、D(liào/liáozhěn/chēnmú/móA.chìshàn/dànyùB.yìyà/zháyān/yīnC.lìjū/zǔchèn)

2、A(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公然做罪大恶极的事。

B孤掌难鸣:

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C无怨无悔:

(人物)对其所表达的承诺誓言和所担任的艰巨任务,决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和反悔。

D振聋发聩: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3、D(A搭配不当,“张开……自信的微笑”;B成分残缺,应在“久久不能自已”前加上“观众”;C句式杂糅,“原因……引起的”。

4、C(语意重心在“水声大”。

5、C(应是“废除、废止”之意)

6、B(助词,“的”;A而且/姑且;C到/对;D而,来/因为)

7、B(③是卒长的行动⑤是写苏轼向朝廷谢罪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8、A(“特录他中乙科”错)

9、

(1)时新政日下/轼于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