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086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docx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

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

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

摘要:

徐志摩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他诗歌中的意象世界内蕴丰富。

“飞”,“云”,“水”,“花”,“星、月、光”等意象在徐志摩诗歌中经常出现,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本文通过探讨认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包括有:

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女性观的诗化;政治理想的寄寓;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绝望。

以此力图对徐志摩的诗歌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Abstract:

XuZhimoinmodernChinesepoetryleftadazzling.Theimageryofhispoetryintherichinnerworld."Fly,""Cloud","Water,""Flowers,""Stars,Moon,Light"andotherimageryinpoemsthatoftenappearinXuZhimowithrichideologicalcontent.Inthispaper,byexploringtheviewthatpoetryXuZhimoideologicalcontentofpopularimagery,including:

thepursuitoffreedom;femalepoeticconcept;thepoliticalideals;ofrealitydissatisfiedwiththedespairofsociety.AstryingtoXuZhimo’spoemshaveamorein-depthunderstandingandgrasp.

关键词:

徐志摩诗歌意象思想内涵

Keywords:

XuZhimo,Poem,Image,Ideologicalcontent

 

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杜鹃》),“我亦爱在白云里安眠不醒”(《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我们早起,看白云低,白云飞”(《庐山石工歌》),“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等等。

诗歌意象的选择,总是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徐志摩对云意象的选择就更是这样。

从云的外在形态来说,轻盈、柔和、飘动;从云的内在神韵来说,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质。

从这里,诗人找到了自己的个性、理想与云的内外特质的契合点。

因此,“云”意象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又一载体。

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的结尾除将开头“轻轻的”改为“悄悄的”,“作别西天的云彩”改为“不带走一片云彩”外,其余相同。

为什么在这里诗人反复向“云彩”作别呢?

如果了解徐志摩的生活及个性追求,这意象是不难破译的。

英国康桥是徐志摩心爱的地方,是其精神依恋之乡,在那和悦宁静的环境里,诗人度过了两年圣洁快乐的光阴,也正是在那里,诗人的心中曾筑起“彩虹似的梦”,而这梦就是象征自由民主的“云彩”,诗人向云告别,实际上是向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告别。

诗人向云彩作别只是表层意思,深层内蕴则指向自己心中渴望已久、而又不能实现的自由作别。

在这里,诗人借“云彩”一词,倾诉中国大地上不能看到“自由”的无可奈何与悲哀;诗人感叹的是撒向天空的恋意诗心的跌落。

基于这样的解释,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当1928年诗人重游故地时,康桥的金柳、青荇不只唤醒了诗人美好的回忆,而更多的是一种“夏虫也为我沉默”的胸中盛满了离情别绪的悲凉心境。

“云彩”不能带走,这是他悲凉的原因所在。

(三)“水”意象

在徐志摩《偶然》、《再别康桥》、《乡村里的音籁》、《涡堤孩新婚歌》、《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意象:

潭、康河、涧水、溪流、彩鳞、大海、清泉、清波、清露、柔波、波心、漪绒、波鳞等。

徐志摩对自由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寄寓于“水”意象中。

跟着我来,

我的恋爱!

人间已经掉落在我们的后背——

看呀,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无边的自由,我与你恋爱!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这一节诗无疑是对自由恋爱的大声呼唤。

大海,给予人的感觉是无边无际的,是广阔的、辽远的,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自在。

诗人在诗句中反复地用“大海”这一意象,也正是强调“大海”所代表的自由与奔放,着力表现其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我独自凭着船窗闲憩,

静看着一河的波幻,

静听着远近的音籁——

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

(《乡村里的音籁》)

诗句表现了诗人回复纯朴的、美丽的童心的希望。

在这一句诗中,“波幻”作为一个意象存在,它的晶莹与纯净,蕴含着诗人对于一种单纯、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意。

在这里,波幻这一意象,它给人的不仅是美感,更是作者理想和希望的寄托。

二、女性观的诗化

徐志摩流传于世的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情诗。

在他的情诗中往往有个潜在的女性抒情对象。

这个抒情对象大多数时候是隐藏在“我”的抒情独白中,但也有一部分诗歌让女性形象浮于文本之上。

这些诗歌在描写女性形象时,使用了两类花意象,体现了徐志摩特有的女性观:

一类是色彩艳丽的花——玫瑰、桃花等,体现了他将女性物态化的征服欲和占有欲;一类是色彩清雅的花——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保护欲和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景仰和追慕。

《浮出历史的地表》一书中分析了中国男性作家多喜欢将女性比作花的潜意识,指出:

“历代文人们对女性外观想象模式上的大同小异,尤其表现在一个历史悠久的修辞手法上,即将所写女性形象‘物品化’,借物象象喻女性外观……毋庸置疑,这种修辞方式中流露出某种欲望象征化的过程。

但更值得注意的,不是它泄露了欲望,而是它借物体之喻改变了这欲望的性质。

”⑥同样,徐志摩在诗歌中也大量采用花意象比拟女性。

这类意象大致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

色彩艳丽的花——玫瑰:

“你迷醉的色香又征服了一个灵魂”(《情死》)——桃花“你我比是桃花接上竹叶。

”(《休怪我脸沉》)——野蔷薇:

“苏苏是一个痴心的女子:

像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苏苏》)。

第二类:

颜色清雅的花——白莲:

“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

”(《她是睡着了》)——百合:

“我昨夜入幽谷,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

”(《哀曼殊斐儿》)“这石是一堆粗丑的顽石,这百合是一丛明媚的秀色。

”(《天神似的英雄》)——玉兰:

“园里有一双开胜的玉兰花;她有的是爱花癖,我爱看她的怜惜。

”(《客中》)徐志摩在诗歌中用花的意象物品化了女性形象,但是两种花意象背后的花语又包含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使得徐诗中的女性形象又不仅仅停留在物品化的层面上,因此文本中不同类型的花意象所代表的女性形象在诗歌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花的颜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类颜色红艳的花意象往往与性相关联。

当诗人用艳丽的红花来隐喻女性时,笔触多用来描绘女性的体态和性的诱惑,体现了男性诗人将女性物态化的过程。

诗人用桃花、玫瑰等意象比拟女性的时候,流露出诗人对于女性身体的迷狂幻想,体现了男性的征服欲,同时在对女性物品化的过程中,也流露出男性诗人构建自己欲望权的过程。

尽管诗人用如此狂放的笔调写出自己对恋人狂热的占有欲,但并不是带着玩弄目的的游戏之笔,其根本目的是书写狂热的爱情,是以真爱作底子。

《春的投生》《休怪我脸沉》等诗歌都是徐志摩献给爱妻陆小曼的:

“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诗人抒发了两人同心、坚贞不渝的爱情。

在《情死》一诗中,诗人则用迷狂的笔调写出为求得爱的永恒,不惜与情人双双情死的狂热和执著。

在徐志摩诗歌中,写得更多的是色彩清雅的花的意象。

如莲花、百合、白玉兰。

这类花由于有雪白的花瓣、淡淡的清香,故其花语意味着纯洁、高雅、清丽、静谧。

在这一类意象中,出现得最多的是“莲花”。

莲花在中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这样写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自古以来就有“花中十君子之净友”的美称。

由于莲花意象富有中国士大夫气质的文化内涵,因此尽管同样是以花的意象物品化女性,但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单一的女性性特征描写本身,其文化内涵也逐渐还原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

徐志摩诗歌中同样用莲花来描绘女性柔美婀娜的体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沙扬娜拉》)以水莲花怯风而摇曳的姿态比喻一个日本女子温柔娇羞的一刹那低头。

“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

”(《她是睡着了》)以斜欹的白莲描写女性的睡姿。

“她家里另有一双并蒂的白莲,透水的鲜,上帝禁阻闲蜂来采,但命运偏不容这白玉的坚贞。

”(《罪与罚》)以一双并蒂白莲比喻一对纯洁的姐妹。

虽然同样是描写女性的体态,但它与玫瑰桃花等花的意象有细微的差别。

由于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花语赋予这类花的文化内涵,使得这类花的意象比拟女性时不再是单纯的“物态化”“欲望化”所指。

这类花由于有高雅脱俗的文化气质,因此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类意象作为文化载体符号所彰显的精神气质褪去了人们关于花与性的联想,造成了一种审美上的间离效果,以唤起读者远距离欣赏的静观所产生的崇高感。

因此以“莲”写娇柔的女性美,引发的情感是试图呵护她的保护欲而不是征服欲。

即使直接写女性美,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远距离欣赏,而不是狎亲的把玩与征服。

高雅的文化含义已经剔除花的意象中与肉欲的联想,将诗人对女性体态美的描写指向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徐志摩不仅用莲花也用“百合”“玉兰”等色彩清雅的花意象来比拟女性,或者对女性形象起烘托作用。

这种意象构建的女性不仅有清纯脱俗的外表,而且有冰雪聪明的头脑、卓尔不群的精神境界。

在《哀曼殊斐儿》一诗中,以百合、昙花的意象比拟诗人景仰的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短暂而凄美的一生。

“我昨夜入幽谷,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三十年小住只似昙花的偶现,泪花里我想见你笑归仙宫”。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女性的精神层面的景仰和由衷的呵护。

这种情感在《天神似的英雄》中也有所流露:

这石是一堆粗丑的顽石,

这百合是一丛明媚的秀色。

但当月光将花影描上了石隙,

这粗丑的顽石也化生了媚迹。

我是一团臃肿的凡庸,

她的是人间无比的仙容;

但当恋爱将她偎入我的怀中,

就我也变成了天神似的英雄!

诗人以百合比喻女性,以顽石自比。

百合清丽脱俗的明媚秀色让诗人自惭形秽为“粗丑的顽石”“臃肿的凡庸”;百合的秀丽激起诗人的情感是作为如天神似的崇高保护欲。

概而言之,徐志摩用“莲花”“百合”等色彩清雅的花意象比拟女性,在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中表达了诗人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景仰和追慕。

尽管带着一点传统的士大夫以“品花”作为自己人生雅趣的痕迹,但是徐志摩并非玩弄女性的轻浮之徒,相反他是一个真正怜香惜玉的护花使者:

玫瑰型充满诱惑力的女性带给他身不由己的晕眩,诗人甘愿为爱为情而死;莲花型清雅脱俗的女性遗世独立冰雪聪明,让诗人产生崇高的保护欲。

总之,徐志摩在诗歌中对于两种不同花意象的构建表现了诗人以真爱为底色的爱花惜花、知花懂花的女性观。

三、政治理想的寄寓

“星、月、光”是徐志摩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组意象。

无形的意识形态总是通过有形的、一定的载体来体现的。

徐志摩自幼就酷爱星、月、光,创作中他把自己的思想糅合在其中,以借景抒情、借物述志。

“星、月、光”意象,寄寓着徐志摩的政治理想。

徐志摩虽然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政治意识非常强烈。

是的,徐志摩并非一个纯粹自私的个人主义诗人,他也是个政治参与意识强烈的知识分子。

在英国剑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曾为工党领袖麦克唐诺尔竞选总统拉过选票;他曾拜访罗素、狄更斯等学者,为他们的和平、民主、自由的主张而鼓舞;他最有兴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他热切地希望能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能在中华大地上看到和平、民主与自由。

徐志摩的一部分诗歌,是穿着恋爱外衣的政治诗。

如《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诗中的“明星”自有他的象征意义。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冲入黑茫茫的荒野,奋不顾身所要寻找的“明星”是什么?

不言而喻,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和平、民主、自由。

那天上透出的“水晶似的光明”,正是他理想政治蓝图的心灵折射。

在《无题》中,诗人还表现了为攀登上“月华”中的“高峰”而准备冲破一切苦痛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

诗的最后,诗人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写道:

这回你看,在这决心舍命的瞬息,

迷雾已经让路,让给不变的天光,

一弯青玉似的明月在云隙里探望,

……

更有那高峰,你那最想往的高峰,

也已涌现在当前,莲苞似的玲珑,

在蓝天里,在月华中,浓艳、崇高——

朝山人,这意象便是你跋涉的酬劳!

诗中“迷雾”让路给“天光”,“明月”出现,隐含着徐志摩对光明终会到来的信心。

他相信国家终有一天会走出当时的黑暗,迎来美好的未来。

而在《秋虫》中,徐志摩则写下了当时为人所忌的诗句:

过天太阳羞得遮了脸,

月亮残阙了再不肯圆,

到那天人道真灭了种,

我再来打——打革命的钟!

鲜明地反映了特定时期徐志摩强烈的政治意识。

四、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绝望

徐志摩的这一思想情绪,主要寄托于“飞”意象和“云”意象中。

徐志摩之所以对社会现实产生不满甚至绝望的情绪,一方面源于他个性自由的失落,另一方面源于他政治理想的破灭。

徐志摩是个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美”这一单纯信仰的浪漫青年。

他爱看白云在天际飞,听雀儿在枝头啼;他爱茂林中餐不够的鲜甜野菜,青草里享不尽的意趣香柔的这种自然温馨;他爱“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下午茶、牛油、烤饼,看闲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看天空里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柔……我恨的是庸凡,平常,琐细,俗;我爱个性的表现。

”⑦然而当他带着浪漫的个人主义自然个性落入“猜忌、诡诈、小巧、倾轧、挑拨、残杀、互杀、自杀、忧愁、作伪、肮脏”⑧这种中国20年代现实人际关系的氛围时,徐志摩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是的,他与陆小曼爱情追求的是是非非;为了生计南来北往的劳作奔波;新月社内部的人际纷争……这一切怎能使他单纯友爱的心灵经受得起。

个性自由失落的困扰,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他政治理想的破灭。

徐志摩赞赏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希望能在祖国实现。

然而当他1922年回国以后,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的炮火在祖国大地上肆意蔓延;感受到是“贪心搂抱着正义,猜忌逼迫着同情,懦怯狎亵着勇敢,肉欲侮弄着恋爱,暴力侵凌着人道,黑暗践踏着光明”⑨;他看到祖国的人民精神麻木地生存于水深火热中。

徐志摩一颗充满希望的心被残酷的现实、黑暗的社会击得粉碎。

他在《毒药》一诗中说:

“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经灭绝了光彩。

”他的感情之鸟,扑腾着翅膀,焦急地寻找落脚栖息之树;他的理想之鹰也在天空中盘旋,急切地寻觅扎根歇息之地。

因此当他的个性与理想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烦闷和矛盾笼罩着他心灵的时候,徐志摩就通过幻想去寻找美好的境界、灵魂的安慰。

这也体现了他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光明!

我不爱人间,人间难觅|安乐与真情,慈悲与欢欣”(《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谁又能说这不是徐志摩对扼杀个性与理想的黑暗社会的无声抗议?

“白云在蓝天里飞行:

我欲把恼人的年岁,我欲把恼人的情感,托付与无涯的空灵——消泯”(《乡村里的音籁》),这是徐志摩无可奈何的悲哀和选择。

东方这块古老大地上的生活是如此沉重,生活中的人们是如此猥琐。

他多想离开人间,多么想离开混浊的地球。

“白云穿掠着晴空,象仙岛上的白燕”(《东眺》),“云”的飞动给徐志摩无穷的遐想,他多么希望自己像“云”一样也能飞。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

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

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

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⑩志摩的乐趣岂只是“看”,他是要“飞”,要在“飞”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故乡,寻找灵魂歇息的圣地。

这是徐志摩“飞”的终极目标,是徐志摩理想生活、政治人生无法实现的一种情感补偿。

他向往“云”,他想“飞”,不仅是他浪漫不羁、渴求自由的个性的表现,更是他对丑恶现实与黑暗社会的一种抗议,一种超越。

结束语

在古今中西方文化交汇点上的诗人徐志摩,其诗歌含蕴丰富的意象世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之点。

“飞”,“云”,“水”,“花”,“星、月、光”等意象在徐志摩诗歌中经常出现。

本文着重探寻了寄寓于这些常用意象中的思想内涵,总结出以下四点:

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女性观的诗化;政治理想的寄寓;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绝望。

以此力图对徐志摩的诗歌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徐志摩留给世人的诗歌,是用爱与生命吟唱出的人生乐曲。

让我们不时静静地聆听,在身心疲惫时感受人生的爱、自由与美。

注释:

①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转引自XX百科“意象”词条.

②张孝评.中国当代诗学论[M].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第86-87页.

③胡适.追悼志摩[A].名家名作鉴赏(散文)[C].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第42页.

④徐志摩.想飞[A].徐志摩作品集[M].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第327-328页.

⑤徐志摩.想飞[A].徐志摩作品集[M].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第327页.

⑥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4页.

⑦徐志摩.爱眉小札[A].徐志摩全集[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⑧徐志摩.再剖[A].徐志摩全集[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⑨徐志摩.毒药[A].徐志摩全集[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10徐志摩.想飞[A].徐志摩作品集[M].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文中引用的徐志摩诗歌出自本书).

[2]胡适.追悼志摩[A].名家名作鉴赏(散文)[C].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31.

[3]张孝评.中国当代诗学论[M].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