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030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0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0页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0页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0页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0页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2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docx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

渭南市“十二五”节能降耗专项规划

 来源:

发改委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期,也是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攻坚期。

为指导全市开展节能降耗,推动节能型社会建设,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可持续利用,按照陕西省和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节能降耗工作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节能降耗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政府机关带头,推进全民行动,通过结构调整促节能、技改项目推节能、强化管理抓节能等举措,能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综合能源消费年均9%的增幅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5.5%的较快增长,基本实现了能源“粗放式”消费向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中实现节能降耗。

  “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连续五年实现下降:

由2005年的3.51吨标准煤下降至2009年的2.946吨标准煤,下降16.06%。

四年间,全市万元GDP能耗分别较上年下降2.3%、4.85%、5.44%和4.51%,据测算,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200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增长5.6%,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798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5%。

经省发改委、省统计局认定,我市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能耗降低20%的目标任务,初步实现了能源“粗放式”消费向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节能与发展的双赢局面。

  渭南市“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表

  “十一五”时期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绝对值       下降率(%)

  2005年                              3.51       

  “十一五”目标                                 2.808          20

  2006-2009年                                  2.946         16.06

  2010年预计                                   2.798          5

  “十一五”合计                                  2.798          20

  

(一)节能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渭南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能源消耗呈现高耗能、高污染的“高碳经济”特性:

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工业、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偏大,能耗基数过高等。

2005年,全市能源消耗1098.03万吨标准煤,占全省总能耗的21%,万元GDP能耗3.51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1.22吨标准煤)的2.9倍,是全省平均水平(1.48吨标准煤)的2.4倍,全市单位GDP能耗高居全省乃至全国之首,节能形势十分严竣。

  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

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原国资委、环保、统计、城建、科技、质监、财政、交通、供电等部门组成的全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市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加强对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形成了由市发改委负责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落实机制。

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渭南市节能工作考核暂行办法》、《渭南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全市节能工作的办法和制度。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我市始终紧扣“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4%-5%的具体目标,市政府与各县市和重点用能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企业和相关单位。

同时出台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把节能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各级领导职责中,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节能“一票否决”制度。

  

(二)基础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充分调研,摸清底子。

市政府领导带队,市发改委、统计局、供电局等部门参与,多次深入各县市及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对全市的能源消耗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全市能源消耗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能源消费品种主要集中在原煤、电力、焦炭等行业,工业能源消费相对集中于重点耗能企业和行业,能源消费量较高的县市区是韩城市、蒲城县、澄城县。

  加强能源监察及统计基础工作建设。

进一步发挥现有节能管理体系的作用,加强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强化市节能监测中心和能源统计队伍建设,规范能源指标计算办法,提高能源统计质量。

建立能源统计快报制度,做到了月统计、季分析,确保能够“有的放矢”的开展节能监察督导工作。

  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基础工作。

将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作为市政府考核的重点,年耗能5000吨以上的企业作为县市政府的重点,加强了重点用能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拉网式检查,实行重点用能企业的动态管理。

对重点用能企业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和能源统计检查工作。

  (三)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积极落实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性文件,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小火电、小水泥、小铁合金、小焦化等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230万吨,其中淘汰小水泥729万吨,小电力14.45万吨,小炼铁71.1万吨,小焦炭475万吨,小铁合金12.7万吨,小造纸33.42万吨等。

尤其是在建材水泥行业,加大新型干法水泥窑的推广力度,淘汰落后的立窑生产工艺,实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低温余热发电,吨水泥能耗下降30%左右。

  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

2009年我市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印发了《渭南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核管理办法》,规定我市固定资产项目未经节能评估或未通过节能评估,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或备案。

项目建成后,未达到节能标准的工程不予竣工验收,并不得投入使用。

在程序上,仍按现有市、区县两级项目管理程序办理,实行分级管理,不新增审批环节,不设门槛,不收费用,不增加企业负担。

这项制度的实施有效控制了能耗增长源头,遏制了项目建设能源浪费。

                                                        

    加大节能技改投入,推动节能技术进步。

五年间,全市共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33个,总投资15.7亿元,其中国家支持项目11个,补助资金5632.5万元,省级项目22个,补助资金3945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形成节能量40余万吨。

2010年底,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所有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督促项目单位做好项目安排,加快项目进度,力争早投产、早见效,提前实现节能量。

目前交大瑞森余热利用、富平艺博燃煤陶瓷窑炉改造、渭南双鹭氢气回收利用节能技术改造、澄城金元铝业铝基合金炉节能改造项目,以及金堆钼业公司非电行业烟气脱硫示范项目均已完成改造。

白水新元集中供热锅炉系统改造、韩城钢铁炉料燃煤锅炉节能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四)全社会节能工作共同推进

  发挥党政机关的带头示范作用。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级机关资源节约领导小组,印发了《渭南市市级机关资源节约工作目标考核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意见》,从组织领导、宣传教育、节水、节电、节油、节约办公用品和节能改造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资源节约的考核结果纳入了对市委和市政府各部门的考核,提出了市级机关“十一五”期间人均电、气、油消耗下降20%的目标,并要求各县党政机关要参照制定相应资源节约目标考核办法。

  建筑领域,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年度考核的通知》等文件。

严格按照《陕西省建筑节能条例》要求,严格依法行政。

落实建筑节能审查备案验收制度,对在建工程施工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情况进行不定期专项检查,对违反节能要求的现象进行及时纠正。

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市城建局、市财政局家属楼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和节能改造示范工程。

全市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交通领域,通过优化道路运输企业结构、优化运输组织结构、优化运力结构、推广现代化物流技术等手段,加强全市运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研发并建设了渭南物流信息网络、渭南市车载GPS监控系统和渭南市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十一五”期间共节约油料1.5万余吨,折标煤2.25万吨,节约成本上万元。

  二、“十二五”节能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全市能源利用现状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仍处于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及矿产资源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消费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

  1.能源消费特点。

“十一五”渭南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0%,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量1200万吨标煤,比2009年1137万吨标煤增长63万吨,同比增长5.55%,全市能源消费呈总量增长快、以煤炭为主体、工业占比重大的特征。

重要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原煤、洗煤、焦炭、成品油、电力五大能源品种。

原煤作为我市的传统能源品种,一直处于能源消费的首位,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采选、化工、炼焦四个行业,消费量占到90%以上。

  2.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2010年,我市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按比重排序为“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量的81.32%,其中工业占全省能源消费量71.3%,工业内部电力、化工、建材、钢铁、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80%。

同时,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对能源的需求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3.区域能源消费结构。

“十一五”期间,我市韩城、澄城、蒲城、高新区以能源转换加工为主的能源化工业快速发展,拉动能源消费量大幅上升,2010年四县市能源消费总量9801592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81.6%。

  4.企业能源消费结构。

“十一五”初,我市确定了年耗能万吨以上的72户重点用能企业进行监管,到2010年底,全市年耗能1万吨标煤重点用能企业下降至53户,能源消耗量仍居高不下,年消耗能源1147万吨,占总能耗的95.6%。

  5.能源利用效率。

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陕西省万元GDP能耗为1.132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2吨标煤11个百分点,我市万元GDP能耗为2.798吨标煤,是全省水平的2倍,“十二五”全市能源利用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时期。

我市发展面临以下机遇:

  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机遇。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大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从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西部地区建设能源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对我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是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国家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循环经济促进法》启动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及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意见的出台,为我省加强科技统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等良好条件,有利于促进节能减碳。

  三是减排CO2成为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

我国政府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上正式承诺:

到2020年把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50%,国家已经把减少CO2排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承担的国际责任。

“十二五”国家将采取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节能环保标准、加强清洁生产审核、调整能源结构等更加严厉的措施积极推动节能减排。

这不仅是兑现中国国际责任的需要,也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然而,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来自第二产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煤炭、化工、建材等特色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及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沿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十二五”节能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是面临经济快速增长与节能的双重压力。

渭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加速赶超、跨越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依赖最大,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仍将呈现较强的正向关联。

“十二五”期间,我市节约能源资源的压力非常大。

必须处理好经济较快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关系,理新发展理念,坚持好字优先,强推节能工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以资源化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市以能源、资源转化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继续较快发展,钢铁、化工等产品生产能力在“十一五”基础上大幅提高,占全市工业能耗量91%的重点工业行业,其产值仅占工业的57%,呈能耗比重大、产值贡献小的非线性分布,这些新增产能产值能耗较高,带来能源消费的上升,使能源消耗强度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进一步加大了节能的难度。

“十二五”期间,原煤产量预期达到3500万吨,钢铁产能达到1000万吨,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预计新增能耗800余万吨,能源消耗呈现刚性增长趋势。

  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十一五”以来,我市通过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2010年,全市社会生产总值801.42亿元,增长15%,其中一产128.94亿元,增长7.3%;二产394.55亿,增长20.7%;三产277.93亿元,增长10.6%,一、二、三产的比重分别为16%、49.2%和34.7%。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市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三产比重偏小。

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所占比重偏大。

目前,我市工业正处于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基础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大,重化工业发展较快,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呈上升趋势,加快发展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

  四是节能空间渐趋狭窄。

“十一五”我省小火电、水泥、钢铁、焦化等落后产能淘汰超额完成任务,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节能的潜力已等到充分挖掘;重点用能企业通过节能改造,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显提高,火电、水泥、煤化工等产品单位能耗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差距变小,进一步降耗空间有限;全市万元GDP能耗基数逐年降低,节能工作呈边际效应替减趋势,难度越来越大。

  五是节能降耗基础工作薄弱,全社会节能意识淡漠。

GDP能耗指标监控滞后,能耗统计分析数字体制不健全。

能力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节能工作力量不足,难以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监督管理。

节能降耗配套政策跟不上。

节能财税政策、专项扶持投入、示范引导激励等方面尚未形成配套体系,难以最大程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节能积极性和创造力。

基层企业统计力量薄弱,能耗数据准确性不足,反映节能降耗情况真实性上存在偏差。

节能降耗工作没有在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有些县市、单位和企业至今并没有付诸于行动,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并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节能宣传理念没能深入人心,没有充分调动起全社会方方面面的节能积极性。

  三、“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大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主要抓手,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重点工程。

通过引进一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广一批节能降耗新技术,形成一个政府引导、企业创新、产城联动、全民参与的节能工作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优化结构带动节能。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非资源产业,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

  2.坚持创新科技提升节能。

组织开展科技专项行动,攻克一批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注重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技术与管理经验。

在电力、化工、建材、有色、钢铁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节能技术。

  3.坚持突出重点推进节能。

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农村等领域全面开展节能工作,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全社会节能工作有序开展。

  4.坚持完善机制强化节能。

建立多元化的节能投入机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完善节能考核体系,强化节能约束机制,健全协调、高效的节能管理机构,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和氛围。

  (三)“十二五”节能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市万元GDP(2010年不变价)能耗由2010年2.798吨标准煤下降到2.322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17%,年均下降3.6%以上。

  2.产业目标:

到2015年,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1%,年均降低2.5%;第二产业下降20%,年均降低4.45%;第三产业下降16%,年均降低3.2%。

  3.地区目标:

根据各县市能源消费情况,对节能目标实施分类监管,区别对待。

其中高新区、临渭区、蒲城、澄城县“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18%,年均降低4.4%。

韩城、华阴、华县、富平“十二五”累计下降17%,年均降低4%。

白水、合阳、大荔、潼关“十二五”累计下降16%,年均下降3.5%。

  4.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

2015年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达到全省先进水平,30%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5.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

2015年现有主要耗能设备通过技术改选能源效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其中火电、煤化工、煤制油、装备制造及有色工业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十二五”节能的重点工作

  

(一)强化工业领域节能。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

到2015年,重点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值能耗同比下降20%。

电力行业要加快淘汰2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大力发展100万千瓦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钢铁行业推进高炉和转炉大型化,强化企业二次能源及余压、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的综合利用率。

建材行业重点支持日产2500吨以上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积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水泥窑余热发电节能技术。

  

(二)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县以上城镇新建建筑严格执行65%的节能设计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建设低能耗的绿色建筑。

“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全市城镇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阶段达到99%,施工阶段达到80%。

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使用蓄热空调、冷热电联供技术以及中央空调系统风机、变频调速等先进节能技术。

加快建筑物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进程,推广一批建筑节能项目,大力推广使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型节能墙体材料。

  (三)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

交通运输节能以提高运输效率为目标,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节能型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通过优化运输方案,提高公路劳动车辆的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降低空驶率,实现节能节油。

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倡导使用低能耗和新能源汽车,加快运输车辆的更新改造,淘汰老旧汽车,推广电动及新能源汽车。

到2015年,全市车辆使用新型燃料的比例达到30%以上,车辆百公里平均油耗降低10%。

  (四)积极推动公共机构节能。

加强政府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改造采暖、空调、电梯等系统,更换照明、办公等耗能产品和设备,积极推进能源合同管理,抓好市政路灯、景观照明的节能改造,建设LED照明示范工程。

新建及扩建建筑全面执行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新建大型办公建筑开展节能评审,并对施工、调试、竣工验收、运行管理实施全过程的节能审查和监督。

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格车辆配备标准,逐步推进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

制定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标准定额,加强对能耗的统计、监督和管理。

加大对公共机构节能的考核力度,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

  (五)抓好农村节能。

以促进农村资源利用高效化为目标,大力普及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和节能家电的应用,推广使用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

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支持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探索设施农业发展机制。

  (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积极协调3-5户资质良好、经验丰富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全市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介,以地源热泵、绿色照明、变频电机等节能关键新技术为主要内容,选择1-3户有意愿、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试点,逐步做大做强,在全市形成一定影响力,形成示范带动效果。

同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要求,培养发现节能中介服务企业,促进我市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七)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在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把握国家、省上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组织申报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加快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以韩城循环经济工业园为重点,加强工业废渣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研发,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加快餐厨垃圾、城镇污水污泥、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

继续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证工作,积极兑现资源综合利用税收减免政策。

  (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充分研究低碳经济方面的国家政策、技术标准,开展我市低碳经济摸底工作,探索符合渭南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奖励,支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开发、应用和推广低碳技术,推广低碳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使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着力抓好韩城循环经济园区和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示范区建设,在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同时,示范带动高耗能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

加快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等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

  五、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节能降耗主要领导负责制,建全工作制度,列支专门经费,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和完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与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及时掌握并解决节能工作进展情况,积极开展节能管理服务,确保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

  

(二)落实目标责任制。

对“十一五”节能工作进行回头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依据“十一五”的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节能潜力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十二五”及明年的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建立长效节能考核制度,完善评价考核办法,夯实节能工作基础。

各县(市、区)要切实强化节能减排责任意识,将节能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